60萬人遠征2年不缺糧,秦國後勤有多強?3大黑科技領先西方千年

首頁 > 歷史

60萬人遠征2年不缺糧,秦國後勤有多強?3大黑科技領先西方千年

來源:書生侯 釋出時間:2023-02-07 09:50

  【導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王嬴政繼位以後,秦國對山東列國的戰爭由過去的稱霸戰演變為滅國戰,不再侷限於以往的擊敗對方以割讓城池,滅國戰因持續時間長,因而對國家的糧食、兵源消耗極大。所以,在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的滅國戰中,後勤保障能力就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公元前224年,60萬秦軍在老將王翦的統率下,由霸上(陝西西安)出發,長途行軍800多公里,發動了第二次滅楚戰爭。鑑於第一次伐楚時秦國朝堂對楚國實力的錯誤低估,王翦伐楚採取了穩紮穩打的策略,前後耗時2年之久。那麼供養60萬遠征大軍是個什麼概念呢?

  為了直觀地知道60萬軍隊的後勤補給難度,我們可以對比下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中,解放軍動用的總兵力也同樣是60萬人,那麼供養這麼多人需要動用多少後勤人員呢?足足543萬人!543萬民工用小推車和耕牛為前線的解放軍運送了4.34億斤糧食。

  要知道,淮海戰役前後持續時間兩個月,而秦軍作戰時間是兩年。解放軍的背後是根據地上億的人口基數,而秦國直至統一,全國人口也不過2千萬。2000多年前的秦國,究竟是怎麼做到供養60萬大軍遠離本土征戰兩年而不缺糧的呢?秦國強大的農業生產能力是關鍵。

  《史記》記載:漢元年十月,劉邦軍至霸上,秦人爭執牛羊酒食獻享軍士,而劉邦的回答是“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劉邦駐軍的霸上是秦朝的糧倉(秦滅楚時王翦大軍的出發地),經歷長達3年的秦末動亂之後,霸上的糧食儲備依然能夠確保劉邦的十萬大軍不乏食,足見秦國農業的發達。

  但是,糧食產量還受制於運輸能力,畢竟糧食再多,無法及時送達前線還是無濟於事,正如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受制於蜀道運輸困難,縱然坐擁天府之國,但北伐將士依然飽受缺糧的困擾。那麼戰國時期的秦國,是保障前線大軍的後勤的呢?3大黑科技是關鍵。

  第一是造車。秦國在運輸軍糧時普遍採用雙轅車,雙轅車較過去的單轅車而言,僅需一匹馬,可以更能均衡、靈活的牽引車輛,節省了畜力,提高了效率。而在駕駛方式上,秦人將皮帶拴在馬的肩胛和胸肌處,不要小看這個不起眼的細節,西方直到一千多年後,還採取的是將皮帶拴在馬的喉部這種落後的駕駛方式,這種駕駛方式不僅無法發揮馬匹的最大動能,而且在高速行駛時容易導致馬匹窒息而亡。

  1993年,甘肅曾出土了秦人的車輛模型,雖然並非實物車輛,但時隔2000多年,依然能夠活動自如,足可窺見秦人造車時對質量和工藝的把關之嚴。

  第二是製圖。同樣是在甘肅的放馬灘,出土了秦國木板地圖,上面不僅鮮明地標註了道路與關隘,而且還繪有山、水、溝溪地形,甚至使用了具有特定意義的形象符號,已初步形成了圖例規則,準確度和比例的把握同樣領先西方上千年。精準的地圖,確保了秦國的後勤運輸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達指定地點。

  第三是修路。2000多年前的秦人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築路能力,秦滅巴蜀後為了貫通關中和巴蜀腹地,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採取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火燒水激法”,修建了石牛道,擴建了褒斜棧道。史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使天下皆畏秦。”

  而秦統一後,更是將修路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秦始皇時代修築的馳道道廣50步(69.3米),相當於今天的23車道,直到2000多年後殘存的馳道依然堅固異常,幾無雜草。這也足可窺見秦統一之前強大的築路能力對後勤保障的巨大作用。正是憑藉著這些領先西方千年的黑科技,讓僅有500萬人口的秦國能夠支撐起60萬遠征軍的龐大後勤。

上一篇:唐朝古墓出土... 下一篇:姚廣孝幫助朱...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