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脾氣:弱者被逼到牆角後的自殘性武器

首頁 > 讀書

發脾氣:弱者被逼到牆角後的自殘性武器

來源:匿名 釋出時間:2021-09-29 14:25

發脾氣:弱者被逼到牆角後的自殘性武器

       弱者有發脾氣的權利嗎?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涉及到弱者的界定及甄別、發脾氣的程度、權利的含義及歸屬等等。那麼,相比較而言,強者與弱者誰更有發脾氣的權利呢?一般理解,不論強者還是弱者,發脾氣的行為表現都要承受一定的不確定性後果,但強者面對發脾氣後的不確定性後果而具有更多的策略選擇、更廣的規避空間、更高的優勢應用。所以,強者的防禦性和進攻性優勢為其發脾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那麼弱者應該怎麼辦呢?難道只有理性評估後的策略性忍讓嗎?更進一步猜測,是不是強者的理性行為程度與弱者的忍讓程度能夠代表一個共同體中的彈性空間或者在比較大的程度上是這樣一個代表呢。詹姆斯·C.斯科特在2011年出版的《弱者的武器》表達了馬拉西亞農民利用心照不宣的理解和非正式的網路,以低姿態的反抗技術進行自衛性的消耗戰,用堅定強韌的努力對抗無法抗拒的不平等,以避免公開反抗的集體風險。結合我國的農民鬥爭歷史來看,作為弱者的農民,不僅具有消極抵抗的策略,也有被逼無奈的積極反抗策略。發脾氣作為人的正常情緒表達需要,一旦被制度或人為的長期壓抑,其行為的烈度、強度將愈加向不可控方向發展。雖然發脾氣的代價有時是強者和弱者都不可承受的,但弱者並非毫無理性的亂髮脾氣,更多的情況是被逼無路的情緒爆發與宣洩,從後果來看更像是弱者以一種打破規則的自我毀滅式行為表達以反抗生活世界的不平。下面我們主要從弱者發脾氣的原因分析、發脾氣是弱者的武器嗎、疏通弱者發脾氣的路徑選擇來進行探討。

       一、弱者發脾氣的原因分析

       弱者為什麼發脾氣?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換做“人為什麼發脾氣”,因為發脾氣既不是弱者的特別行為,又不是強者的獨有權利。那麼,提出弱者發脾氣的原因分析,主要是考慮到弱者發脾氣所承擔的代價和成本巨大,為什麼還要冒著惡化自身處境的風險而置理性於不顧地發脾氣呢?從一般意義上理解,發脾氣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應對壓力、挫折等不利情境所做出的行為表現,常見於兒童階段。一些研究者發現,發脾氣、發洩負面情緒,是保持長期健康的關鍵。所以,弱者發脾氣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維護個體身心穩定的一種生存策略。例如近日因網傳“某學校教師謾罵學生”影片事件,備受社會關注而觸動無數人敏感的神經,網民基本一邊倒的對涉事的老師罵聲一片。毫無疑問,涉事老師的發脾氣行為不僅有違職業要求,更是不符合社會對個人品德規範的表現。但是,為什麼她作為“代課教師”依然向自己的學生髮脾氣呢?難道僅僅只是一束花嗎?在沒有深入瞭解前,板子還是不出意外地迅速打了下來:通報顯示,涉事教師王某某留黨察看二年、撤銷教師資格、降低崗位等級(薪級工資由25級降至1級)、調離教育系統,小學領導班子成員3人免職處理,朔城區教育局分管副局長政務警告處分、朔城區教育局局長誡勉談話,朔城區教育局黨組作出深刻檢查,在全區教育系統中深入開展師德師風整頓,深刻反思,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堅決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面臨這樣的公共事件,可以說出手果斷、力道強勁、乾脆利索。但在義務教育階段深層次的代課教師、校外補習班、教師收入等問題,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重視。弱者發脾氣,一方面是自身需要,另一方面是環境刺激,尤其是弱者被逼進牆角、再無退路的情況下,弱可能將以不計後果的方式來發脾氣。當然,不同的弱者對退無可退的牆角可能存在著不一樣的認知,對來自環境的刺激的行為反應也存在差異,但弱者一旦發脾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表達出底線、抗爭到底的決心和勇氣。所以,弱者表達出的發脾氣行為,並非不明智的,而大多是權衡利弊後的無奈選擇,以彰顯對自身核心利益的守護。弱者在退無可退時常要面臨“在沉默中爆發”與“在沉默中滅亡”的兩難選擇,因為悲觀地看結果可能都一樣,即在沉默中爆發後滅亡或者在沉默中滅亡,而樂觀地看或有一線轉機。因此,在弱者眼裡,發脾氣是一種奢侈的非理性行為,不到萬不得已,一般是不能對外發脾氣。

       二、發脾氣是弱者的武器嗎?

       武器是什麼?武器泛指鬥爭工具,一般是直接用於殺傷和破壞的作戰器械和裝置,主要用於進攻、威懾和防禦。弱者有武器嗎?根據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原則,弱者面臨生存空間被擠壓的反抗是一種必然。但弱者憑靠什麼來反抗呢?畢竟可用的資源相對少的多。發脾氣會不會造成傷害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論發脾氣的主體是強者或者弱者,都回產生一定的傷害,但這種傷害更多的反應在弱者身上,就像迴旋鏢效應(boomerang effect)一樣,個體所作所為的結果反而使其受到損害,而弱者發脾氣的行為導致與目標更加偏離,所造成的的迴旋傷害可能更大。形勢不利的弱者,所採用的常見策略一是忍讓後退策略,只要能活下去,就可以逐步後退,但這種後退忍讓並非 是無償的,畢竟忍讓後退要付出心理的和現實的利益代價,按照代價有償的原則,弱者必然是要為所付出的損失找回平衡的,這個過程可能是自我問責的精神損失法,或者選擇性遺忘的精神麻醉法,或者外向解釋合理化的精神勝利法。二是隱蔽鬥爭策略,面對相對劣勢的處境,弱者可能透過違約犯法、打破規則的方式來爭取生存空間,但表面上與強者保持一種相安無事的狀態。三是直接鬥爭策略,直接將矛盾公開化,透過激烈的衝突交鋒來捍衛核心生存利益。不得不提的是,鑑於弱者的個性、認知、環境等差異,弱者的鬥爭物件可能是強者、也可能是更弱者,發脾氣的物件也一樣。如果說發脾氣是一種武器,那麼可以理解弱者發脾氣,更多的是滿足自我情緒表達的需要,而對強者而言卻沒有忍讓的必要性,這種武器的使用結果更大可能性上是對弱者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武器主要是對外的使用,而發脾氣更多的是對內的傷害,或者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更加不利的結果,除非發脾氣的弱者以一種完全喪失理性的方式發脾氣,雖然這種可能性非常小,但在事實上也存在。所以,一般而言,與其說發脾氣是弱者的武器,倒不如說發脾氣是強者對弱者的優勢體現,或者說弱者發脾氣的環境受到更多的限制。

       三、疏通弱者發脾氣的路徑選擇

       發脾氣既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改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良性執行和協調發展的一種選擇。不論強弱,都有必要疏通個人發脾氣的路徑,為個人不良情緒表達提供支援。而這裡從疏通弱者發脾氣的路徑來展開討論,主要是基於三點考慮,一是強者基於理性、利益和自身所處的強者環境而傾向於選擇避免失態的發脾氣行為;二是強者的發脾氣行為更多的傾向於弱者(因為對同等甚至更強者發脾氣是不明智的),弱者在多數情況下可以說是失去理性的強者的撒氣筒而選擇忍耐;三是發脾氣作為弱者的情緒、利益等表達方式,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形成共同體的結構性危機,所以有“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天子之怒與“免冠徒跣,以頭搶地”或“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的布衣之怒。人們努力在理性指導下更加需要規範個人發脾氣的行為,以免陷入不利境地,但忍無可忍時的爆發說明發脾氣就像雨季防洪一樣,透過有意識的控制疏導,以達到調節情緒和行為的目的,避免情況惡化甚至走向極端。有的人認為強者發脾氣多是權力的展示,而弱者發脾氣更多的是基於利益的侵蝕。站在社會工作的角度看,強者和弱者都作為人而存在、值得尊重,照顧弱者是維護更大範圍的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一人向隅,滿座皆悲”。人們普遍存在的同理心作用下,更是選擇疏通弱者發脾氣路徑的一個考慮。首選,弱者發脾氣是一種權利,需尊重視弱者基於情緒、利益的行為表達。建立在尊重基礎上的對發脾氣權利的認識,以便開展相關情緒管理、情緒輔導、壓力緩解等服務,以便緩解弱者淺層次的問題。其次是將弱者發脾氣的表現置於環境中考量。觀照弱者發脾氣的經濟的、家庭的、生理的、精神的等原因,把弱者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影響因素及關鍵點找出來,開展相應的專業服務介入。需要注意的是,人發脾氣不一定都是問題,社會工作要甄別的弱者的發脾氣是否涉及生存發展權利的侵害、弱者的生存環境是否惡化、弱者的發脾氣的根源所在等。

 

上一篇:沉得住氣,是... 下一篇:關於中庸 究...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