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多東西看似有用,實則無用

首頁 > 讀書

人的一生很多東西看似有用,實則無用

來源:匿名 釋出時間:2021-09-29 13:49

生命不是拿來用的,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追求有用?

有用,成了最常見的衡量標準,不管做什麼,我們都要求有用,學習要有用,看書要有用,似乎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學有用的東西,做有用的人。

什麼是有用?其實我們也有一定的標準:能夠讓我們獲取更多的物質、賺更多的錢,這才是有用的。

一個人總是看無用的書,會被問:你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好像讀書就是為了有用,好像如果讀書沒有用,就不應該讀書。

確實,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如果你花很長的時間養花,會有人告訴你,養花有什麼用,還不如多花點時間玩!如果你經常看書工資總是不見漲,會有人告訴你,你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

有用,有時候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1

無用之用,只有自己才懂得

《莊子》裡面有一個故事:

有一棵樹,因為沒用,連伐木的人都不願意砍他,這棵樹就一直長,最後長成了參天大樹,人們就把他當成了神樹,許多人開始祭拜這棵樹,這棵樹就越長越好。

這是莊子養身篇裡面的一個故事,在莊子看來,無用,也是大用。無為,才是有為。

這也是莊子的思想之一。

林場裡,那些有用的樹,最終都被砍伐了,很難真正長久,而這棵無用的書,卻成了人們祭拜的神樹。

由此可見,樹的“無用”,對於樹本身來說,不也就是一種有用嗎?

我們生活當中,許多有用,也只是別人看起來有用,但對於我們自身來說,其實並沒有用處。

比如說,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要他讀書,為了以後長大了可以有一份好的工作,可以生活得更好,他自己其實並不知道,只是他這麼做了,有時候甚至他會覺得讀書很痛苦,不如和其他小朋友一樣開開心心的玩,對於他來說,好好玩才是好的,而學習不僅累而且無趣。

今天的許多父母,都是以有用為標準要求孩子學習,甚至我們許多大人,也是以有用為標準要求自己學習。如果工作需要,我們會去看一本八百頁的書,但是如果不是工作,又不是有其他目的,能安安靜靜坐下來看二十頁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的事情。

就像曾經考試的時候,可以通宵複習,但是平時卻不會通宵看一本小說,不會通宵看一本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因為那無用,和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並不能讓我們賺更多的錢,並不能讓我們有錢買一個喜歡了很久很久的名牌包包。

當所有人都在要求有用的時候,一個不追求有用的人,看起來往往很傻。

可是,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有用呢?孩子花一個小時專研幾個數學題是有用,因為考試可以多考幾分。可是他花一個小時開開心心的玩,難道真的就是無用嗎?那些快樂的記憶,在他往後的人生當中,可能才是真正寶貴的財富啊!

這個世界,除了那些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物質、賺更多錢的有用之外,還有許多看起來無用,卻真正構成我們生命幸福和意義的東西。

那些不管什麼都用看得見的物質價值進行衡量的人,是很難真正發現人類精神上的寬闊和深沉的。

生活裡大多數有用,其實都是給別人看他,而無用之用,往往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明白和感受到。

                                2

真正能讓精神高貴的東西,大多無用。

愛因斯坦有一種觀點:

更多的物質和錢財,並不會讓人生活得更好,並不能促進人類的發展,金錢只能滋生人們的自私自利,而只有以那些偉大而純潔的人為榜樣,才能高尚的思想行為的產生。

摩西、耶穌、或者甘地都沒有很多錢,可是這個世界還有誰比他們更加富有呢?

我們尋求有用的目的,實際上就是為了物質和金錢,但是物質和金錢,反而不能讓人生活得更好,這似乎和我們看見和感受到的不同。

其實不然,每天生活,都需要物質和金錢作為支撐,擁有的錢越多,便能獲得更好的生活,這是常識,但是請仔細想想,一天只能賺50塊錢來生活的時候,我們活下來了,後來一天可以賺500塊錢的時候,我們還是同樣生活,或許是吃得好了一點,可是生命在本質上並沒有真正改變。

沒錯,一天賺500塊,生活確實可以更加從容,吃飯買東西可以獲得更多快感,但我們有生活得更好嗎?答案是不一定!

微博上看到一句話說:“以前家裡窮,兩間小屋,沒有空調,冬天一家人圍著小火爐取暖,有說有笑,還可以在火爐裡烤紅薯,快快樂樂的;現在房子大了,家裡有了空調,每個屋子都有空調,每天回家,大家都散落的各處,連吃飯都很難安安心心坐下來,大家匆匆忙忙,各自玩自己的。”

“真不知道,我們到底是更幸福了,還是更孤獨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每個人在這個世界,都是缺乏安全感的,我們努力抓住更多可以抓住的東西,就是為了得到生命的安全感。

這就是我們說的有用。能夠讓我們抓住某種東西的行為是有用的,因為他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安全感。

只是抓住物質就有了安全感了嗎?我們抓住了某種虛幻,我們欺騙了自己。

《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愛因斯坦說: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從這一點來說,那些所謂追求“有用”的人,不也就是做了許多無用功嗎?

所以愛因斯坦說:簡單純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不要怕你做的事情無用,如果他讓你滿足,那麼這種無用,就是有用。

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讓精神滿足和高貴的東西,大多數看起來都是無用的,而在世俗眼裡真正有用的東西,大多數都是愛因斯坦說的庸俗。

                              3

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大多都是無用的。

蔡康永成名後,在他的部落格裡寫:“我的成長,讓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大都沒有什麼用:愛情,正義,自由,尊嚴,知識,文明,這些一再在灰黯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覆的追求。”

我們的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總是想著有用,生命未免過於單薄。

知乎上有人問: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

有個知乎網友答到:

“慢慢地,我長大了。

春天,看到盛開的桃花,就明白了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便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灩晴方好’。

秋天,涼風乍起,梧葉飄黃,便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

的確,我們讀的那些無用的書,看的那些無用的風景,終有一天,會讓我們的生命因此而美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

我們的生命,從無中來,最終要回到無中去,要說有用,他有什麼用呢?百年之後歸於黃土一抔,腐骨爛肉而已,我們所追求的那些“有用”的物質錢財,最終能留下什麼呢?

相反,那些看起來無用的思想,反而成了留在這個世界最好的印記。

陶淵明有官不當,卻回到農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今天。當然,陶淵明並不是為了讓後人記住他,他只是想這樣做而已。

正如蔡康永所言,人生真正有意義的東西,都是無用的。

                                 4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無為,是道家最重要的思想。

什麼是無為?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其自然,《道德經》裡面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為,就是順其自然。

無用,也並不是說真正的沒用,而是拋開世俗有用和無用的爭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僅僅為了所謂有用而努力,要真正為自己的心努力,哪怕你的心告訴你要做的東西,是無用的。

願更多人敢做無用之人,敢為無為之事。

因為我們活著,只是因為我們活著。而我們死去,是因為我們必將死去。生命,並不是拿來用的,而是用來達成自我實現的,借用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生命的意義,在於他對解放自我做出了多少努力。

為生命而活,為自我而活,無用便是有用。

上一篇:閉上嘴巴,是... 下一篇:買房必讀:容...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