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忘,才是最好的養生

首頁 > 讀書

善忘,才是最好的養生

來源:匿名 釋出時間:2021-09-29 14:01

 

,是古人一直以來推崇的智慧。

孔子三忘:“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莊子三忘:“忘足,履之適也;忘腰,帶之適也;知忘是非,心之適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感嘆:“心曠神怡,寵辱偕忘”;陶淵明《飲酒》中抒懷:“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太陽有起有落,生活有苦有甜,記性太好,容易心煩。

善忘,是一種人生佳境,任秋去春來花謝花開,而坦然處之。

善忘,使人更怡然地面對生活,永葆愉悅健康的身心。

01忘年

 

孔融《論盛孝章書》有云:“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面對像流水一樣消逝的時光,我們常常有無限感慨。

特別是很多人,到了一定歲數後,就會從心裡暗示自己“力不從心”,自然而然地放棄了很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最後他們的生活常在恐懼入不敷出、恐懼健康中度過。

然而,如果你真的把年齡當成問題,從一開始就輸了。

黃忠是三國諸葛亮手下的一員大將。當諸葛亮準備派大將去增援葭萌關時,年近七十的黃忠請求出戰。

“某雖老尚開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郃匹夫耶!”說罷取出大刀掄動如飛,又接連拉壞兩張硬弓。

於是,諸葛亮同意派他和老將嚴顏出戰。他們不但打敗了張郃,還在天蕩山斬了韓浩、夏侯德,在定軍山斬了夏侯淵。後來,黃忠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同被封為“五虎上將”。

所謂“身老心不老”,用曹操的話說,就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孔子年雖耆朽而心靈不老,依然“篤信好學,死守善道”,孜孜以求,達到“不知老之將至”的道德境界。

與年齡數字相比,重要的是對年齡的態度。

當你一旦戰勝“年老藉口症”後,做到“忘身之老,自強不息”,樂觀精神和年輕心態就會油然而生,而這種“年輕化”的心態會促使免疫功能“年輕化”,保障人體各器官功能協調穩定。

如塞繆爾·厄爾曼在短文《年輕》中所說:

在你我心靈的深處,同樣有一個無線電臺,只要它不停地從人群中,從無限的時間中接受美好、希望、歡欣、勇氣和力量的資訊,你我就永遠年輕。

 

 

02忘病

 

“我雖年屆耄耋,內部零件也並不都非常健全,但是我處之泰然。”

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患過兩種癌,卻高壽98歲。

他的一生可謂多災多難,患過胃潰瘍、哮喘病、冠心病、白內障,秋天還經常過敏。

更嚴重的是,他的胳膊上有一塊很大的脂肪瘤,腦袋左邊也是脂肪瘤。

2001年,他患了兩種癌症:前列腺癌和膀胱癌,全身浮腫,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

這樣的病體竟然能夠活到98歲高齡,季羨林的好心態功不可沒:

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絕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絕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絕不玩世不恭。……

 

鍾南山院士曾說,“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一個人怎麼處世,身體就會怎麼去表現。”

忘病不等於不積極治病,而是不要被疾病壓倒,更不能喪失戰勝疾病的意志。

疾病直接或間接與精神心理因素有關者佔80%以上;即使是癌症也存在自然消失的機率。然而,奇蹟只可能發生在那些精神上沒有被疾病壓垮的人身上。

對於疾病而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不失為一種高明的策略。

 

03忘情

 

人有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每一種都對應著我們的脾臟。

《素問·舉痛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一般情況下,這七種情志是不會傷害身體的。但如果長期情緒混亂、偏激過度,則可能影響氣血順暢,引發疾病。

例如,《儒林外史》裡的范進,終於中舉,高興過頭,就發瘋了;

春秋時期的軍事家伍子胥為了過文昭關,一夜之間白了頭,這就是被形勢所逼,極端憂慮絕望的結果;

《紅樓夢》中林黛玉常年睡不好,久久未能入睡,睡著了也容易驚醒,這與她憂思過重不無關係。

人有七情六慾為常態,不必將情緒當作洪水猛獸,它是戒不掉的。

但這類精神活動過度強烈或持久,容易成為一種致病因素。有言道:“忘情則無煩。”就是說,面對喜怒哀樂之事,要神情超脫。

張學良百歲壽辰之際,一位記者請他談談長壽的秘訣,老人家笑道:“有什麼好說的呢,只有什麼都不放在心上。

  

往事已如煙,忘卻昨日的是非,不自憂,不自悲,不沉淪;面對現實中的不幸或打擊,做到視有若無,豁達寬容。這樣你的心境定會開闊,生活才有陽光。

《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心寬則事達,心靜則人和。

養生,重在養心。情緒不好,吃得再好、保養得再好,再多的養生都是徒勞!

平和消化負面情緒,冷靜理智地對待生活中的難題,儘量讓自己處在輕鬆、愉悅的生活環境中,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豐子愷說: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善忘則無憂,無憂則深諳平衡苦樂之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境才能清澈、通達灑脫,從而使血脈通暢,腑臟協調,少恙長壽。

從今天起,做個善忘的人吧。

上一篇:人生,是個還... 下一篇:人生:要符合...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