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為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首頁 > 讀書

人的行為習慣是怎麼形成的?

來源:匿名 釋出時間:2021-09-29 10:07

有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是一個人的脾氣秉性構成的性格很難改變。

熟悉南宋那段歷史的也知道一句話“撼山易,憾岳家軍難”,說的是岳家軍在主將岳飛的訓練下養成了不動如山、視死如歸的氣概,說明個體的行為習慣和群體組織的行為習慣,是可以訓練養成的。

1,人的行為習慣是自然和成長過程的合成品

①外部因素可以改變人的行為習慣。

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動物。

人用從別人那裡學來的詞語說話、思考事情,人與他人聯絡、歸屬、交流,日積月累積分構成變與不變之間的意識的和潛意識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而發展成有意識的判斷和無意識、潛意識的直覺,來做出面對不同情境下自己的行為選擇。

據有關社會研究,在一個普通大學生清醒的時間裡,大概平均有30%的時間在與他人對話,所以人的行為習慣首先受到他人的影響。

其次是當下環境的影響,因為行為習慣往往表現在對當下情景狀態的反應。“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說的是同樣的種子,因為生長環境不同,結果外形和口感都不一樣。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是墨子感嘆環境變化對人的行為習慣變化甚大,不可不慎。所有才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教子成長的故事。

也有的是環境浸染而不知覺受到好或者壞的影響。溫水煮青蛙是因為享受舒服的環境,意識不到溫度升高的危險;“如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問其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說的都是習慣成自然。

還有一個就是文化背景對個體行為的影響。西方個體主義文化背景主張個性張揚,東方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主張個體首先是存在於哪個集體中的個體。所以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往往行為習慣要符合集體要求的規範。

個體對文化背景有適應性。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個體,來到東方文化情境下生活,不知不覺會受到當下文化背景的影響,等回到西方生活一段時間再變回去。

②個體內部因素,自己的態度和原生家庭也會影響行為習慣。

人是萬物之長,有自己獨立的個體意識,有時候個體意識具有強大的動力。

人的內心態度影響行為習慣。比如一個認為抽菸可以讓頭腦清醒有好處的人,會對社會和醫生戒菸的警告置若罔聞,故意忽略。反過來,人們的態度也會隨行為而改變。一個抽菸上癮的人,會對一些抽菸有益的訊息,比如抽菸有利於寫作燒腦材料、菸頭高溫殺死冠狀病毒、某某抽菸高壽等深信不疑。

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也會影響行為習慣。原生家庭的烙印與生俱來,攜帶有家族遺傳密碼,成長經歷加進去一些養料,形成當下的個體,遇到不同的環境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都帶有過去痕跡。

同一個人,不同年齡段的行為習慣,也可能有革命性變化。因為一些事變可能促成一個人洗心革面,似乎變成另外一個新人。

③人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養成的,曾經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直到六十七年代,心理學界廣泛爭議的問題。

現在似乎已經形成共識,就是天生有份,養成也很重要,是天生和養成的合成品。

生物行為習慣天生的心理學研究,有“六個月大的嬰兒有高崖避險的生存能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烏鴉和喜鵲、燕子搭窩的技巧,有一部分是天然的。

有的則是隨環境養成,比如孿生雙子不同環境養成,假設喬丹的孿生雙子,一個隨他生活在籃球環境下,一個在截然不同的環境成長。隨他生長的孩子極有可能成為喬丹第二,而另一個孩子錯過了職業遠動員養成的重要階段,可以籃球打的很好因為有天賦,但不可能適應職業運動員的激烈競爭環境。

2,一般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兩個心理錯覺:聚光燈效應和透明錯覺

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人們往往以為自己處在舞臺的中央,過分高估別人會注意到我們的行為和外表。

由此會產生自我透明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我們誤以為自己的外表衣著和內在情緒比如焦慮、惱怒、厭惡、欺騙和吸引等,會如透明一樣展現給別人。

實際上,你的行為和外表沒有那麼重要,別人不像你認為的那樣在意你。

比如關於演講恐懼症的心理研究揭示,你自己往往以為自己緊張會被別人注意到,因此越到演講上臺時刻來臨越是緊張。研究人員還發現參與實驗者往往認為自己比別人更緊張,實際上在別人那裡看來你比他放鬆。可能正是你的彰顯緊張才引起行為變化,比如雙手或者身體發抖,聲音抖顫變形等,才給人留下緊張的印象。

實驗表明,如果告知演講者緊張是正常現象,研究發現觀眾往往不會發現你的緊張等資訊,你的緊張也許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只需要放鬆做好自己就行了。在這種提前告知實驗狀況下,會很大程度改善演講者的緊張狀態。克服演講恐懼症的一個策略,就是反覆練習,熟悉場景,讓演講成為習慣,最後習慣成自然。

從這兩個心理錯覺來看,人需要對自己的行為習慣日常三省吾身。人生在芸芸眾生中,不過如滄海一粟,需要時刻保持自我清醒的意識,大多數情況下,你不是生活在舞臺中央的聚光燈下,只是生活在以你為軸心的生活環境裡,對別人來說你沒有那麼重要。你自己的外表和表象,也不是想你自己認為的那樣會引起別人的重視關注。

克服兩個心理錯覺,需要有不為大眾流俗眾議所撼動的定力,讓自己的行為習慣促進真我的成長髮展,彰顯生命的活力與張力。

3,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天生不能改變,原生家庭自己沒法選擇,但每個人可以自己透過行為習慣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一定的條件下不斷突破天命的限定。

有句流傳的話: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再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喜歡反過來講,想改變命運先嚐試反思自己的性格,想改變性格先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想改變行為習慣從改變當下的行為開始。

因為命運往往是你和環境和別人社會關係相互作用的結果,性格決定了你的行為習慣,從這裡說是你的一個個行為積分集合決定了你的命運。

現實世界裡,別人看到的行為,認為是你的習慣,由此推論出你的性格,因為芸芸眾生讓讓你與別人只有一眼或者一面之緣。道家講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定的道理蘊藏於你的一個個行為真的可以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刨除迷信神秘因素,透過日行一善、廣積德的行為,讓人生超越自己,最後改變了個人命運,有其合理的成分。曾國藩是怎麼推崇《了凡四訓》的?取名滌生,取其“以前種種比如昨日死,以後種種比如今日生”的意思,日滌自身塵垢,每天都做一個嶄新的自己。

梁啟超說曾國藩“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千百險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艱苦卓絕。”

曾國藩有一段話說出他的人生格局:“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期間,數十寒暑,僅須臾耳;大地數萬裡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粟耳。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當思舉賢而共圖之。”

有了這樣通透人生的格局,從克服自私自利的行為開始,日滌其生,日新其為,曾國藩才從一個鄉下子弟成就人生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凡夫俗子更需要以自拔於流俗的立志,校正人生方向;以成長型的心態朝向未來,只管耕耘、莫問收穫;透過日常修行,起碼可以養成內心活潑潑生機一片,或許那個改善命運的機會也就不請自來了。

 

上一篇:餘生,不畏將... 下一篇:格子美甲教程...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