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平定百越有多麼艱難?這才是秦軍不回防秦國的真正原因

首頁 > 歷史

秦始皇平定百越有多麼艱難?這才是秦軍不回防秦國的真正原因

來源:墨婉 釋出時間:2022-11-30 10:41

  【導讀】現在網上很多評論家都在說,秦末,征伐百越的五十萬秦軍不回防秦國的根本原因是,秦始皇曾下過密令,為了中國的統一,禁止秦軍回防。每次看到這裡,都會不自禁地熱血沸騰,為秦始皇的無私點贊。但遍觀史書,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秦始皇曾下過這樣的密旨,而且很難想象秦始皇有這麼高尚。那麼秦軍不回防秦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趙佗真的有能力挽救秦國嗎?

  百越的歷史情況

  百越,泛指古中國東南沿海和嶺南地區的各土著居民。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一直到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佈地區。按照民族劃分,百越可以分為六部分:于越、東越、閩越、南越、西甌、駱越。他們以部落的形教居於丘陵河谷之間,生活習性與中原不同,語言也不與中原相通,族屬繁多,種姓各異,所以稱為百越。

  百越氣候炎熱,環境潮溼,叢林密佈,江河縱橫,不便車馬,而利舟船。春秋末期吳越爭霸之際,越國崛起於東南,越名始為中原所知。實際上越國只是百越中的于越,而駱越,則主要分佈於今越南境內。以地理為界,百越可分成三個部分,一是越國所在之越人,與中國交往頻繁,一度還稱霸中原,即于越;二是活動在武夷山丘陵的越人,主要集中於今日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分別稱東越和閩越,又是可以互通,所以這裡都稱東越;三是活動在嶺南的越人,以今日廣東、廣西兩省為主,包括越南北部一部分,稱南越。

  商朝、西周時期,南越和東越與中原幾乎沒有什麼政治上的交往。楚國崛起之後,對百越的影響首先保持在洞庭湖一帶。春秋中後期,晉國為與楚國爭霸,而傳授吳國車戰、耕作之法,讓其從東面牽制楚國,這是中原文明對百越最早、最直接的影響,于越甚至達到稱霸中原的高度。進入戰國以後,吳起從魏國逃到楚國,楚國的政治影響開始達到湖南、江西之地。儘管吳起有“南平百越”之說,但可以肯定,楚國的政治影響還沒有越過南嶺。

  戰國中期,楚國吞滅吳越,在吳國舊地設江東郡,但沒有在越國故地設郡縣。越王的子孫散居於東南山區與海島之上,“服朝於楚”,與楚國的關係,接近於一種政治上的依附,而不是行政管轄。其中一部,循著海岸線繼續南下,與東越雜處。因此,東越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比南越要早些,也要深一些。由於南嶺的地理阻隔,南越長期獨立存在,不曾與中國有政治交往。

  秦始皇統一之戰,以南定百越最為艱難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為了三個步驟,第一步吞併六國,第二步北逐匈奴,第三步南定百越,其中以吞滅六國最為巨偉,以南定百越最為艱難。

  初期不順

  秦帝國平定東越之戰比較輕鬆,無重大傷亡,而平定南越時,卻付出了重大代價。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滅楚,不僅征服越國故地,置會稽郡,也與南越發生軍事接觸。楚國所屬的黔中、長沙、九江三郡,在長江以南、五嶺以北,為楚人、越人雜處之地。王翦的任務是滅楚,當然不會貿然深入五嶺與南越北戰。王翦所徵的百越之君,是越國子孫及洞庭湖以南的越人,東越和南越不在其中。始皇二十六年,六國雖然已經吞併,但南方的閩越、南越、西甌,北方的匈奴都還沒有統一。秦始皇在北部採取守勢,派蒙恬駐防北地郡,戒備匈奴,在南方則採取攻勢,集中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齊並南下,欲一戰而定。秦兵的攻擊方向是:一、二路合擊西甌,三、四路合擊南越,五路直取閩越。

  第五路進軍很順利,沒遇到什麼困難,攻取閩越後,秦在此設閩中郡。然而南越、西甌的戰鬥卻很艱難。戰鬥初期,秦國兵團迅速猛插,很快奪得河谷平川等戰略要地。西甌、南越各部,在秦軍的凌厲攻擊之下,紛紛潰散,不得不撤離中心地帶,退入兩側的山地叢林。他們沒有服輸,也沒有退卻,很快就組織起來,依託有利地形,以原始的游擊戰、麻雀戰、擾襲戰等形式,對秦軍進行了頑強抗擊,使其三年不得解甲休息。越人的抵抗意志如此堅強,這可能是秦始皇事先沒有想到的,他期待的速戰速決未能實現。又因為糧草轉運困難,速決戰打成了持久戰。於是秦人開始修建靈渠,好運送糧草,爭取來日再戰。

  拉鋸戰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人開始修建著名的靈渠,也是繼都江堰、鄭國渠之後,秦人修建的第三大水利工程。這時已經是南征百越的第三年,《淮南子》載:“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相合。在靈渠建造過程中,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靈渠所在乃戰略要衝,越人一方全力破壞、阻撓,秦軍一方則全力建設、護衛。從選址開始,到秦朝瓦解,靈渠一直由軍隊保護。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西甌的君長譯籲宋被秦軍殺死,越人退入叢林之中,朝夕與禽獸相處,也不肯屈服。他們推選出新的首領,堅持戰鬥。《淮南子》描述了當時的情形,說越人採用夜間偷襲戰術,不斷騷擾秦軍駐地,大敗秦軍,殺了秦軍統帥尉屠睢,“伏屍流血數十萬”。秦始皇任命了新的統帥任囂,以領導倖存下來的軍隊。靈渠還沒有鑿通,物資運轉依然困難,秦軍對南越的戰鬥暫時採取了守勢,等靈渠修通以後再說。

  靈渠修通之後

  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經過五年等待,靈渠終於修通了。鑑於先前的失敗和帝國當前的兵力分佈,秦始皇調整了部署,決定採用新的南征策略,其主要內容就是“發謫戍以備之”,改變先前單純的軍事主義,把軍事佔領、移民實邊和文化滲透結合起來,以求長久、穩固地統治佔領區。秦始皇把那些逃亡者、奴僕和小商人招集起來,組成一支雜牌軍,準備再次南征。用雜牌軍去打南越,秦始皇本人也不想那麼做。按照原來的計劃,是等靈渠鑿通以後,先集中兵力,徹底征服南越,再揮師北上打擊匈奴。可是,因為一句讖語(江湖術士盧生從海外給秦始皇帶回來一個巨大的龜殼,上書“亡秦者、胡也!”),他臨時改變了決策,在上一年秋天主力部隊都調到北邊去了,現在不得不匆忙組建部隊,用兩個拳頭同時打人。但他並不擔心。

  嶺南的倖存者都是老戰士,經驗豐富,以老戰士為骨幹,以雜牌軍為輔佐,不怕打不贏。靈渠修通以前,秦軍後勤供應靠陸路運轉,運輸里程長,運送效率低,橫穿五嶺之時,還要處處提防越人的襲擊。現在靈渠鑿通了,中原的糧食可以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廣州、南寧來,甚至可以運到遙遠的雲南玉溪和越南境內,這是任何文明都無法比擬的內河水系。由於靈渠的開通,秦帝國軍團的鬥志和信心再次喚醒,他們知道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飯吃,因此勇敢向前,節節推進,逐一攻佔越人的山寨,略取“陸梁地”,分置為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在軍事佔領的同時,秦始皇也開始移民實邊。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分置三郡以後,秦國調遣一批囚徒來守南越,這批囚徒加上原有駐軍,還有那隻雜牌軍,總共有五十萬人,除少部分職業軍人以外,都是犯了罪的百姓,所以大都在嶺南定居下來,“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戌。”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又有一批人被遣送過來戍邊。這一批人,成分特殊,是秦始皇的官場成員,因為瀆職、貪汙或別的罪名而被判流刑,也遣送到南越來。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益發謫徙邊”。這一批人,成分不清楚,數量也不清楚,去向無外乎北邊的長城和南邊的甌、越。

  此外,《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還記載說,郡尉趙佗逾五嶺而攻百越,知道中國疲憊,戰士辛苦,讓人上書,請求朝廷派三萬名女子過來,為士卒縫補衣服。秦始皇答覆道,三萬人太多,只給一萬五。這些人移居到南越來,中間還有不少知識分子,自然就把中原的生活方式、書籍、物種、律令等都帶過來了,中原的文化就在荒僻的南越紮下了根。而南越的肥沃土地,也能給中國以顯著的經濟支援。

  南越秦軍未北上擒王的原因

  然而,秦始皇花費巨大人力物力打下的南越之地,卻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之際,割據自立,並未北上勤王。其真實原因,小編認為並非是秦始皇下過什麼密旨,而是基於以下三點,從上文中也能看出一二:

  第一、新闢之地,統治不穩

  秦始皇在南越分置三郡是在公元前214年,而前209年陳勝吳廣即揭竿而起,秦朝開始大亂。短短五年時間,秦國在南越的統治非常不穩固,距離消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南越之民雖不及匈奴人嗜血好戰,但卻是英勇善戰的民族。從百戰秦軍三次征伐才搞定南越就能看出一二。分置三郡以後,百越人並沒有完全屈服,他們的反抗和游擊戰此起彼伏。如果這時趙佗率領當地的秦軍離開嶺南的話,那麼嶺南地區局勢就會完全失控,再想征服還不知猴年馬月。再說,南越距離秦國實在是太過遙遠,以那個時候的交通水平來說,等到他們趕到北方,黃瓜菜都涼了。所以,趙佗沒有率秦軍北上對中國的大一統是有利的。

  第二、實力不夠

  從上文中可以看到, 嶺南秦軍成分複雜,大部分都是逃亡者、奴僕等雜牌軍,再加上由於水土不服等原因造成的非戰鬥性減員,雖名為50萬秦軍,真正有戰鬥力計程車兵不足10萬。如果從遷徙之民中選兵,一是時間上來不及,二是他們多是囚徒、流民、腐敗官員之身,而且多是原楚國人,他們很多人在秦朝受盡歧視,沒有恆產也沒有親人,這些人對秦朝沒有太多感情,更不用說有什麼忠誠度了,他們寧願在嶺南過背井離鄉的日子也不願回去平叛。所以如果強行把他們編排成軍,先不說有什麼反彈,其真實戰鬥力也有限。

  第三、統治者的私心

  秦始皇在世時,威望極高,雖然統治嚴苛,但對天下管控很嚴,沒有人敢明面上有大動作造反,秦始皇具有巨大的震懾作用。秦始皇死後,胡亥得位不正,又聽從趙高的建議,逼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自殺,而且大肆誅殺重臣和公子,弄得民怨四起。而這時的南越,任囂已死,嶺南秦軍由趙佗統領,趙佗雖名為秦將,但卻是趙人(河北人),對秦朝談不上太深的感情,更何況對暴虐的秦二世更是避之不及。

  再說,就算是秦人任囂也未必會揮師北上援秦,任囂病重時,曾把趙佗召來,向他說明了嶺南易守難攻的優勢,若在嶺南建國,不參與紛爭,保一方百姓平安,也是一件可取之事。趙佗的選擇就可想而知了,在他接手南海郡後,就立刻出兵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並關閉了通往秦朝的所有關口,同時把秦朝委任的官員全部換上了自己的心腹。自立之心已有,是不可能聽從秦二世的號令回師救秦朝的。

  最終秦朝滅亡後,趙佗於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國,並自封為南越武王。不管怎麼說,就算秦始皇沒有下過禁止徵南越的秦軍回援的密旨,秦始皇也不愧是千古一帝,沒有他的堅持,秦軍是不可能把南越納入中國版圖的,現在的中國很可能不會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大統一,而是像歐洲一樣,四分五裂,遍地小國。

上一篇:劉備稱帝后鑄... 下一篇:李自成兵敗山...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