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敗山海關,真因行軍太慢嗎?古代打仗軍隊一天能走多遠

首頁 > 歷史

李自成兵敗山海關,真因行軍太慢嗎?古代打仗軍隊一天能走多遠

來源:貝克街貝殼CALL 釋出時間:2022-11-30 10:41

  【導讀】《孫子兵法》有云,“兵之情主速”。“兵貴神速”一直是中國古代軍事的一條重要準則,因此一支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是快是慢,也就能體現出具體的素質水平高低,一支精銳的部隊就能“日中而趨百里”,腐朽無能的軍隊就只能如蝸牛一般蠕動了。但大家既然知道兵貴神速,可多快才算得上“神速”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吳三桂和多爾袞統領的三支軍隊在山海關爆發的那場大戰,幾乎決定了中國歷史的後續數百年走向。許多時至今日仍舊意難平的歷史愛好者,還是會設想各種各樣的可能。比如吳三桂沒有剃髮降清,又比如農民軍能夠搶在清軍抵達前就打敗吳三桂,奪取山海關等等。對於第二種設想,就要涉及一個歷史問題——農民軍的行軍速度究竟是不是太慢了?是否應證了某個至今風靡民間和史學界的傳統說法,農民軍攻入京師後腐化墮落,不思進取,因此才動作緩慢?

  哪怕是寫下鉅著《南明史》的史學大家顧誠,也有些“怒其不爭,哀其不幸”,認為大順軍“放慢了進軍速度”,“從北京到山海關大約五天可達,大順軍卻在八天之後即四月二十日才進抵關西”,“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時(約為八時),山海關戰役開始”。不考慮道路彎繞曲折,從北京到山海關的直線距離就達到300公里,約合600華里。而“腐化墮落”、“動作遲緩”的農民軍帶著數萬步騎,按照某些說法甚至規模達到了“二十萬大軍”,耗費了八天時間跨越600華里抵達山海關。由此可知,農民軍的平均每日行軍達到了75華里。

  況且,農民軍並不是簡單的步兵騎兵混合,還拖著大炮!無論是攻打山海關,還是在隨後的與清軍的大戰中,順軍的大炮都表現不錯。據清方史料《八旗通志》記載,在一片石之戰中,鑲紅旗滿洲副都統薩蘇喀等許多八旗軍官都“中火炮死”。那麼,農民軍的每日75華里行軍速度究竟是快是慢呢?

  我們不妨做個對比,凱撒時期訓練有素、威名赫赫的羅馬軍團。每天的正常行軍距離也不過22—27千米,約合44-54華里。“墮落”的農民軍的行軍速度竟達到了羅馬軍團的140%!從長遠來看,紅軍在四渡赤水後,於烏江至金沙江一帶,每日平均行軍距離也在75華里左右,只不過相對於大順農民軍,紅軍所面臨的路況更嚴峻,遭遇的戰鬥更多,維持強行軍的時間更長。但也足以證明,大順軍在山海關之戰中的行軍速度並無問題,根本不是一支腐化無能的軍隊能達到的水平。

  若按顧老的要求,大順軍應該“五天”抵達山海關,約合每天行軍120華里。也就是說,大順軍需要在拖著大炮和鎧甲、輜重的情況下,行軍速度達到羅馬軍團的200%,紅軍平均行軍速度的160%,才不算“太慢”、“太遲”!要知道,蒙古西征時在東歐平原上的爆發進攻速度,也不過短期內日均一百數十里的水平。若要求大順軍在行軍問題上“不腐朽”,那農民軍就得拽著大炮,跑得幾乎和蒙古騎兵一樣快!

  與同次戰役的清軍對比,農民軍的行軍速度也毫不遜色。山海關之戰前夕,四月十六日至二十日,清軍每日行軍速度也不過是60至80裡。哪怕算上接到吳三桂求援後,清軍拋棄漢軍步兵和輜重部隊展開的一晝夜騎兵強行軍200裡。清軍騎兵的平均速度也不過每天105華里,也遠不及顧老等史學家對農民軍的步騎混合部隊的行軍要求,每日跑120裡!

  《孫子兵法》有云,“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大順軍真按顧誠的計劃,連續五天強行軍,日均行軍120裡,又怎麼避免掉隊、死亡,拋棄大炮、輜重的問題,又怎麼進攻山海關堅城呢?恐怕根本等不到清軍抵達,農民軍就會被以逸待勞的吳三桂擊敗了。說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奇怪,一個成年人平均每小時能走4-5公里,每天就算只走8小時,也能達到日行八十里。怎麼古代精銳軍隊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呢?

  殊不知,任何一支古代軍隊都不可能會“縮骨術”,將數萬大軍凝縮到一個點來行動。而哪怕是《全面戰爭》這樣的戰爭遊戲,也很難模擬整支軍團的行動模式,仍舊是讓整支軍團變成“一個可以整體行動的點”,因此對現代人理解古代行軍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一支古代軍隊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透過道路機動,而不可能完全展開,保持寬敞的正面行軍。對步兵和拖著糧食、被服,負責修築營盤、工程器械的輜重隊來說,前者的隊形必然被各種自然或人為的障礙。如土坡、土溝、灌木、泥窪、田墾割裂的不成樣子,大大拖慢速度,而後者可能陷進去就出不來了。

  就算是騎兵,也很難長時間脫離道路行動。否則馬蹄很容易被曠野上尖利的石頭和植被割裂,造成不必要的感染,進而導致馬匹失去戰鬥力。但古代也不可能有現代這般寬敞平坦的道路,許多鄉野道路十分狹窄,人多一點,並肩就能填滿路面,幾千人的隊伍就只能拉成一字長蛇才能形成行軍隊形。再加上每個兵士間還有間距,隊與隊之間也有間隔,既因為人本身要佔地,也避免出現不留空隙,前後相連,導致遇到緊急情況,後隊毫無反應空間的危機。同樣幾萬人也不可能擠在一處營寨裡休息,也不能同時出發,前後必然有時間間隔。

  假設不考慮任何其他狀況,一條道路能滿足四人並排行走,每排前後間隔一米,自身佔地一米。一支萬人軍團再分作十支千人隊,每支千人隊就能佔據500米的道路長度,大部隊則能前後相距5公里!相當於一個成年人步行一小時的距離。再設想每千人隊只保持十分鐘的出發間隔,則第一個千人隊開始行軍,需要一個半小時以上才輪到後衛部隊出發。這還是十分緊湊,十分理想,不考慮任何突發狀況,不考慮蒐集補給的時間需求和軍隊素質的狀況。倘若軍隊規模更大,達到數萬規模。如果不按多條道路前進,全部擠在一處,就能出現先鋒與後衛的距離達到數十里,先鋒早上動身,後衛可能中午才能拔營的“盛況”。這也是為什麼古代軍隊根本不可能成日行軍。絕無可能從白天走到晚上,例如羅馬軍團每天行軍時間就是從黎明走到中午,大約7個小時,不然沒法留有足夠的時間安營紮寨。

  按素來擅長土工作業的羅馬軍水平,一個營盤也要修築三至五小時。如果大軍的前鋒部隊為了追求行軍距離,從早出發,走到晚上,才開始修築營壘。且不說先鋒自身過夜的營地能否建好,與他們相隔幾小時、十幾里路程外的後衛部隊難道能在趕著夜路,餓著肚子,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安營紮寨嗎?因此,古代軍隊根本拿不出那麼多時間來行軍,每日的行軍距離又怎麼可能長,行軍速度又能快到哪裡去呢?

  當然,在古代戰爭行軍問題上犯錯的不止顧老一人,許多人都是以當代的技術水平,甚至是少數人的每日行軍速度去估測整支古代軍隊的行軍速度。比如風靡全球的奇幻大作《冰與火之歌》中曾有這樣的描寫,“從阿斯塔波到淵凱約有一百里格。傭兵團有馬,急行軍六天就能到淵凱,按通常行軍速度也只需八天;老吉斯派的幾個軍團由於是步行,要多花一半的時間。”

  按一里格約合4.8公里,《冰與火之歌》奴隸灣之戰中的傭兵團居然覺得他們的急行軍速度能達到每日一百六十里的水平,遠超蒙古騎兵!而傭兵們的所謂“正常”速度也達到了每日一百二十里,與蒙古騎兵大致相當。哪怕是老吉斯的純步兵軍團也能每日行軍八十里,完全壓制了羅馬軍團。對此,筆者也只能說“奇幻世界的事情,你們不要搞得太過清楚。”但也沒必要再拋棄現實狀況,去指摘一些古代軍隊“動作太慢”了。

上一篇:秦始皇平定百... 下一篇:蕭何獻計殺韓...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