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300年為何長安被攻破6次,一次也守不住?只因有個致命缺陷

首頁 > 歷史

唐朝300年為何長安被攻破6次,一次也守不住?只因有個致命缺陷

來源:人民前線 釋出時間:2022-08-18 10:30

  【導讀】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為強大的一個。而其首都長安城,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超級城市。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唐朝近300年的國祚中竟被攻破了6次。其首都被攻破的次資料歷朝之冠。那麼,長安城為何如此脆弱?為何連強盛的唐朝也守不住這裡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先讓我們來回顧長安城六次淪陷的歷史吧!

  長安第一次淪陷是在安史之亂時期。公元756年,安祿山的叛軍攻破潼關殺入關中,攻破了長安,導致唐玄宗倉皇逃入蜀地。安史之亂後吐蕃趁火打劫,他們趁河西、隴右兵力空虛之機,逐漸將該地郡縣全部蠶食,吐蕃軍的主力距離長安不過數十里的距離。公元763年,安史之亂剛剛被平定,吐蕃卻突襲長安,並於11月攻克該城,唐代宗被迫逃跑。不過吐蕃人並未停留多久,他們因不適應長安的氣候,留下個傀儡皇帝便撤回國內。

  到了唐德宗年間,朝廷本圖振作,平定藩鎮的叛亂。公元783年,唐德宗調集原本防備吐蕃的5000涇原兵去鎮壓軍閥李希烈的叛亂。誰知涇原兵剛剛到達長安就因待遇而譁變。亂兵殺入長安,逐走了唐德宗。唐德宗後,關中局勢逐漸穩定,而長安獲得了近百年的平靜。然而在公元881年,沖天大將軍黃巢率領數十萬流賊殺入長安。

  由於黃巢的破壞,長安已經殘破不堪,再不復當年的輝煌。公元893年,秦王李茂貞出於對朝廷的不滿,攻破了長安城,而唐昭宗和他的先祖一樣,慌忙逃出了長安。公元903年,長安終於迎來了末日。軍閥朱全忠打跑了李茂貞,佔領了長安城。為了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朱全忠派自己的部下摧毀了長安城。自此以後,原本宏偉的長安再也得不到恢復,也再也沒有成為過首都。

  回顧完長安的苦難史,讀者們或許會問,長安城為何如此脆弱?為何連唐朝也守不住這樣的雄城?首先,這就要從長安的前生今世的來說起了。長安城,實際就是隋朝的“大興城”。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舊長安“卑溼”為理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方向修建了一座新城——大興城。根據《唐六典》記載,大興城的規模相當龐大,東西長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七里一百七十步。根據現代考古勘測,隋唐長安城總面積達到84平方公里,面積是明朝西安城的六倍,其氣勢之雄偉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在大興城的修建中,隋朝統治者過分突出了城市的宗教以及政治功能。根據史書記載,大興城(長安城)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古代宇宙論的圖示。其中太極殿正對北極星,象徵著天子上應上帝,受命治國。太極殿前承天門到外郭城的正門明德門,形成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也構成了一條國家禮儀的延長線,一些禮儀建築如太廟、太社,對稱地列於兩邊。

  可以說,隋唐的長安乃是宇宙之都、禮儀之都,其存在就是為了體現帝國的強大和皇帝的威嚴,是宇宙秩序在人間的投影,其重點放在了國家統治理念的視覺化方面。因此,長安城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該城的軍事功能。也就是說,長安城根本不是用來守的。這是一個巨大的設計缺陷。

  自古以來,大城就不如小城容易防守。這是因為大城的城牆實在太長,到處都可能成為漏洞。防備小股敵軍騷擾和土匪入侵尚可,若遇大規模入侵,就根本守不住。長安位於平原,沒有山河天險為依仗,城牆又長的可怕。若遇到大股敵人攻擊,戰線很容易拉長,兵力便會分散。

  在安史之亂後,長安主要依靠15萬神策軍進行防守。雖然人數不算少,但相對於漫長的長安城牆,這點兵力就如同將一把沙子灑進水裡。敵軍若想攻擊長安城,只要聚集兵力攻其一點就可以,而城內的守軍很難給予及時支援。

  除此以外,長安城的人口實在太多,盛唐時期達到百萬以上。若遇到敵軍圍城,市民會迅速消耗光存糧,而長安將面臨可怕的饑荒。也就是說,長安不僅守不住,而且還經不起圍城。隋唐統治者之所以忽視長安的軍事功能,很大程度是因為該城位於“金城千里”的關中。關中地區是封閉地形,有山河之險。在長安四周有潼關、散關、蕭關、武關四大關隘,相對於直接防守長安,防守這四座小城要更容易。

  若其中一個關隘被攻破,無險可守的長安城便沒有防守的必要。這也是唐朝長安六次被攻破的原因。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唐朝皇帝往往選擇拔腿就跑,以期未來的東山再起,而與關中一體的巴蜀,便是最好的逃亡去處。

上一篇:漢朝士兵常在... 下一篇:鄭和下西洋為...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