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為何不做生意不搶殖民地?一百年後發現鄭和真高明

首頁 > 歷史

鄭和下西洋為何不做生意不搶殖民地?一百年後發現鄭和真高明

來源:幸福快樂的生活 釋出時間:2022-08-18 10:30

  【導讀】明成祖朱棣登基後,重用太監鄭和多次下西洋,而鄭和帶著龐大的艦隊去往各國,當時其他各國還處於矇昧的階段,相對來說,明朝的艦隊是非常強大的。那麼強大的明朝艦隊為何不做生意,也不佔領殖民地呢?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花費大筆金錢,耗費了人力物力卻不做生意不搶殖民地,明朝圖什麼呢?

  先看一下幾次鄭和下西洋的過程,第一次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途徑蘇門答臘一帶,在這裡龐大的明朝艦隊,被一夥海盜給盯上了。這夥海盜為首的名叫陳祖義,在這裡劫掠來往的商船,鄭和大怒,決定為民除害,除掉這群禍害,在《明史》記載中: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

  鄭和斬殺了五千名海盜,陳祖義也被俘虜,後被斬首示眾。如果鄭和佔據這裡,設定海外省或者殖民地,就能攫取巨大的利益,但是明朝艦隊沒有這樣做。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在途經滿喇加一帶時,滿喇加的國王前來求救,原來暹羅國派遣重兵,準備進犯滿喇加,滿喇加國王向鄭和求救。而鄭和一出手暹羅國就宣佈投降了,後來暹羅國還派遣使者前來明朝朝貢。

  在還是第三次下西洋途中,途經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國王想要襲擊鄭和艦隊,被明朝艦隊一陣招呼,斯里蘭卡軍也被打的潰不成軍,選擇了投降。鄭和代表明朝皇帝,對斯里蘭卡投降表示認可,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又一次途經蘇門答臘,而這一次蘇門答臘國內出現了政變,弒君者殺害國王,自己登基為帝。鄭和一看,呦吼,謀權篡位,我能饒的了你。鄭和命令艦隊,又是一頓胖揍,殺死弒君者,扶持了新王登基。如果鄭和這次想要把蘇門答臘,變成殖民地,完全就是一句話的事情,但是明朝艦隊還是沒有這樣做。就這樣一直到第七次下西洋,鄭和一沒有做生意,二沒有佔領殖民地,那明朝下西洋是為了什麼呢?

  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登基後,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宮外再也找不到蹤影,而朱棣是篡位,因此擔心建文帝會再次復位,於是派遣鄭和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在《明史》記載中: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鄭和下西洋耗費人力物力,不計成本,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因此鄭和才對做生意,和搶殖民地一點不感興趣,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完成朱棣交給的任務。而第二個原因影響更加深遠,鄭和從江蘇太倉出發,途經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紅海和東非地區。在這些國家,鄭和宣揚了明王朝的強大,以及文化、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情形,讓這些國家瞭解到明朝的強大。

  一百年後,許多距離明朝千里之遙的國家,比如阿拉伯國家,還有東南亞國家紛紛來到明朝朝貢,都成為了明朝的藩屬國。鄭和不掠奪,採取和平的方式,同其他小國交往,讓其他小國自願臣服。他們走過千里路途,來到明朝,同明朝建立了深厚的外交關係。不費吹灰之力,這些小國都臣服於明王朝,成為了明王朝的海外藩屬國,明朝還不用派兵駐紮,不用給錢給物,這些國家都成為了明朝的海外領地,可見鄭和的高明。

  延伸閱讀:鄭和,為何也被伊朗人看作是“波斯民族的英雄”?

  這要從鄭和的祖上說起,據史書記載,鄭和的祖上曾當過元朝的官員,叫做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這位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在雲南省地方史裡非同小可,他曾擔任過雲南行省平章政事。雲南,是在元朝時期首次建省,因此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是歷史上雲南省的第一位行政長官。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屬於當時的色目人,家鄉在中亞的布哈拉(烏茲別克),出自布哈拉的一個沒落王族,有人考證源於薩曼王朝的後人。

  薩曼王朝,建立於公元874~999年,建立者是納斯爾·伊本·艾哈邁德。此人乃是薩珊波斯帝國君主巴赫拉姆六世的後裔。巴赫拉姆六世曾是薩珊波斯的一位英主,多次擊敗拜占庭帝國等強敵。因此,薩曼王朝的王族也屬於波斯王室的後人。在薩珊波斯帝國滅亡後,這些波斯人都成為大食帝國的臣民,其中不少人當上了大食在各地的長官。薩曼王朝創立者納斯爾就是這樣的人。正因為如此,賽典赤以及後人鄭和也被認為是薩珊波斯人的後代。另外,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也給出了一定的證據。有研究者對鄭和家族的後裔——雲南部分馬姓家族進行了父系Y染色體分析,發現他們屬於單倍群“L1a-M76”。這一型別集中分佈在南亞西部,可以比較充分地證實“鄭和是賽典赤的後裔、賽典赤屬於波斯人”的說法。

  賽典赤在雲南建省後,安撫地方,興修水利,鼓勵農桑,清理戶籍,很快令動盪不安的雲南安定下來。與此同時,賽典赤還建立了雲南歷史上第一座孔廟,並且大興儒學,招收大批當地的學生,據稱當地民族“雖爨焚亦遣子入學”。賽典赤的子孫,也因此在雲南紮根落戶,並改為馬姓或納姓。鄭和原本姓馬,在明太祖征討雲南的戰鬥中被俘,後被送到當時的燕王朱棣身邊,成為太監。在靖難戰爭中,鄭和因戰功賜姓為“鄭”,從此就有了“三寶太監鄭和”的稱呼。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也曾過繼了侄子輩作為後代,並且血脈延續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歷史裡,伊朗學者特別強調了一個被中國史學家忽視的地方——那就是鄭和去世的地點。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快結束時,在返航途中於忽魯謨斯至印度古裡的途中去世。而忽魯謨斯,正是今天的伊朗的霍爾木茲島。鄭和的去世,正是在從故鄉離別時發生的。

  另外,我們還能注意到。忽魯謨斯,雖然是鄭和下西洋途徑港口較遠的一個,但在鄭和航海的文獻中出現頻率很高。鄭和七次下西洋中至少有三次(第四、第五、第七次)訪問了忽魯謨斯,而且還將其作為基地,從那裡派遣分艦隊赴紅海和東非。由此可見,波斯這個地方對鄭和的意義非同一般。事實上,融入中華民族的波斯人後裔不僅是鄭和家族。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有大批波斯商人來到東方。在薩珊帝國滅亡後,以王子卑路斯為首的大批波斯遺民紛紛落戶中國,逐步被華夏文明同化。例如,晚唐五代的著名花間派詞人李珣,就是這些人的後裔。

上一篇:唐朝300年為... 下一篇:劉邦剛擒韓信...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