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了2000年的末代皇帝,諸葛亮都要踩一腳,可他不比崇禎差

首頁 > 歷史

被黑了2000年的末代皇帝,諸葛亮都要踩一腳,可他不比崇禎差

來源:我行車行 釋出時間:2022-05-26 14:30

  【導讀】“得國正者,唯漢與明”。這是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句話,但同時也得說,相比於漢朝,明朝末期的崩潰會被更多人同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崇禎皇帝,他不是一位昏君,相反他勵精圖治,立志中興大明,可惜面對如天塌一般困局,所有的掙扎都是徒勞,大明在他手上走向覆滅,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歷史之中,還有一位末代皇帝,面對的困局絲毫不弱於崇禎,他卻挺了過來。

  本文要說的人物就是大漢朝最後一位實權皇帝,漢靈帝。提起這位皇帝,估計很多人都不以為然,這不是歷史上著名的昏君嘛,諸葛亮還說過“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擺明了說他就是昏君。我們先不急著下結論,不管是不是昏君,總得有點說法吧。個人認為,歷史更像一條線,絕非一個點,狠抓某一個點,去談論歷史人物,很難做出中肯的評價,反而會得出以偏概全的結論。

  其實細看史書,會發現漢靈帝與崇禎皇帝有著神奇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前一任皇帝無子,然後“兄終弟及”,都是年幼繼位,都透過剿滅強勢宦官,獲得實權,都曾面對可怕天災,國內都有大規模農民起義,都是王朝末世的最後一任實權皇帝。總之,歷史的神奇之處,當真是不可捉摸。

  第一,漢末的權利集團

  作為漢朝很長一段時間的傳統,皇帝,宦官,外戚,這三方勢力一直是鞏固皇權的三角關係,皇帝執掌皇權,宦官和外戚則依附皇權,憑藉這種關係,大部分時間基本保證了皇權的穩定以及中央的權威。第四方勢力則是官僚集團,或者說是士族集團,相對的,這個階層並不喜歡皇權強盛,因為他們忠於的是政權,一個維護他們利益的政權,只要政權存在,不論誰當皇帝,他們總能從中得利。

  第二,史書刻畫

  漢靈帝在史書上的確是一副“昏君”形象,史官著重描寫了他私德有虧,賣官鬻爵,任用宦官之類的,就連我們的諸葛武侯也在《出師表》言明:親近小人,遠離賢臣,導致後漢傾頹,還有“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的感嘆。但同時也得說,自古以來,在文官士人集團眼中,除了自己就沒好人,宦官亂政是壞蛋,外戚掌權是壞蛋,皇帝昏庸是壞蛋。什麼是小人?什麼是賢臣?不能你一個人說嘛。

  第三,擺事實,講道理!漢靈帝的三大難題

  年少親政後的漢靈帝,面臨三個大問題:一,傀儡上位,帝位不穩;二,地方叛亂,內憂外患;三,財政枯竭,朝政傾頹。這三個都是大問題,哪個解決不好,都會造成大亂子。事實上,這些問題對比崇禎皇帝,何其相似。

  第一個問題:帝位不穩

  公元168年,12歲漢靈帝歲當上皇帝。就在當年,扶持他的外戚竇武就被以王甫曹節為首的宦官擊殺了,自此就是宦官掌權,權傾天下。《資治通鑑》曾有記載:王甫、曹節等奸虐弄權,扇動內外,太尉段熲阿附之。節、甫父兄子弟為卿、校、牧、守、令、長者佈滿天下。大意就是宦官掌權,太尉段熲(封侯的大漢名將)依附他們,其親信遍佈天下。以現實情況來說,不管是公卿大臣還是掌權宦官都不會把12歲的小孩當回事,漢朝廢幼帝也是時有發生的。在177年,王甫還聯合其他宦官,構陷漢靈帝第一任皇后宋氏,使其死於暴室。由此推測,此時的靈帝很可能還未掌握實權。

  直到179年,大權在握的王甫,突然被殺,一眾黨羽迅速被撲滅,史書給的理由是他指使門生貪汙而被人舉報!這就稀奇了,對於大宦官而言,貪汙是問題嗎?不貪汙才奇怪吧,這個理由擺明了是避重就輕。撲滅一個權臣的勢力,是需要周密部署以及準備時間的,尤其是權力不大的小皇帝。王甫是桓靈二帝時期的大宦官,由他主導剷除了竇武的外戚集團,說是宦官領袖一點不過分,史書上卻輕描淡寫,說殺就殺了。此外,當時的宦官曹節張讓,都在《後漢書》入了列傳,作為“大佬”的王甫卻被除名,剿滅過程也一筆帶過,奇哉怪也。

  事出反常必有妖,史書雖無明確記載,但總有一些異乎尋常的事件,可推測一二,那漢靈帝有沒有反常舉動呢?當然!據史書記載,漢靈帝登基之前,在民間生活貧苦,可這位出身相對“貧苦”的漢靈帝,卻酷愛辭、賦、書、畫、樂。曾拜楊賜為師,召大儒蔡邕組織人力校驗儒家經典;刻“熹平石經”供天下儒生參考,又召擅辭賦書法者者入宮切磋,音律書畫,不一而足。這哪裡是貧苦出身的人愛乾的事,分明藝術薰陶的官二代嘛。

  有問題嗎?應該是有的,就在178年,剷除王甫的前一年,漢靈帝以研究文學藝術為名,成立“鴻都門學”。據《資治通鑑》記載:置鴻都門學,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中,有封侯、賜爵。離奇吧,這裡出來的學生可以直接當官,還可以當高官,這就繞過了朝廷制度的束縛,意味著漢靈帝有了自己培養的親信勢力。

  事實上,揭發王甫門生貪汙的人就是楊彪,是楊賜(帝師)的兒子。同時負責剿滅王甫的酷吏陽球,也是在179年,火速提拔為司隸校尉,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剿滅權臣的活動。王甫死後,漢靈帝馬上開始佈置自己的勢力。180年,立何氏為皇后,召其兄弟何進何苗入朝為官,而後,封其母為舞陽君,又提拔新一批宦官,即所謂的“十常侍”。這樣一來,新的外戚勢力及宦官勢力再次成型,皇權再次穩固。

  第二個問題:地方叛亂,內憂外患

  在漢靈帝時期,天災人禍,多的可怕。旱災,水災,蝗災,瘟疫,接連不斷,在史書之中,幾乎隨處可見,規模大的加起來有十幾次。曹操曾有詩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史書以“大疫”的口吻敘述瘟疫的,就有四次之多,張角以“符水”驅瘟疫的方法,聚集百萬黃巾,其嚴重情況可見一斑。除此之外,地震頻發,靈帝一朝有記錄的地震就有六次之多。

  至於“人禍”就更多了,這麼說吧,自漢靈帝登基以來,168年到181年,鮮卑入侵漢朝邊境就沒停過,基本每年都來,漢軍出兵,雙方各有勝負。原因就是鮮卑出了個強人檀石槐,此人統一了鮮卑,並不斷擴張,一直到公元181年病死,鮮卑再次分裂,才停止入侵。除此之外,國內還有江夏蠻叛,九江蠻叛,丹陽山越賊叛,益州郡夷叛,合浦、交阯烏滸蠻叛,巴郡板楯蠻叛,武陵蠻叛等等,另外還有北宮伯玉和韓遂在內的羌人叛亂,曾擁兵十萬,一度打到三輔地區,這已經快到關中了。好吧,還有好多沒提呢,起碼沒提致命一擊的百萬黃巾之亂呢,心疼大漢三秒鐘。

  結果呢,這些問題在漢靈帝在位期間,基本都被鎮壓下來,這相當於挑戰了地獄模式吧。諸葛亮那句“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真的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嫌疑,這種規模的天災人禍,自古少見,對比崇禎面對的天災及兵亂,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漢軍強大以外,漢靈帝的執政能力值得一提。在漢末這一批鎮壓叛亂的武將當中,基本上做到了人盡其才,如盧植、皇甫嵩、朱儁,都是能征善戰的名將,接替的董卓,也稱得上西涼名將,曹操孫堅等也是後起之秀。對於出現的定海神針般的軍神皇甫嵩,靈帝給與了充足的信任,隸屬於中央的“三河騎士,五軍校尉”是最精銳的禁衛軍,交其全權指揮。

  據《後漢書》記載: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所有關鍵的戰事,也沒有所謂的宦官亂權,奸臣作亂等問題,後勤方面也沒有出現大的亂子。對於地方上規模相對不大的叛亂,大膽放權給刺史及地方官吏,命其統領地方軍剿滅匪賊,及時撲滅零散的反叛勢力。總之,在靈帝時期,朝廷基本能控制大局,多的數不清的問題,暫時都被壓制下去。

  第三個問題:財政枯竭,朝政傾頹

  針對漢靈帝最大的槽點就是賣官斂財了,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朝廷沒錢,你說怎麼辦,崇禎皇帝急的一腦袋汗,也沒啥像樣的辦法 。漢末中央財政沒錢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桓帝時期就沒錢了。據史書記載:延熹四年(161年),七月,朝廷財政困難,百官減俸,借王侯半租,賣關內侯以下官爵。

  史書的話很明白,朝廷早就沒錢了,為解決錢的問題,早就開始賣官了。事實上,古代賣官真不是啥新鮮事,秦始皇賣過官,漢武帝賣過官,漢朝其他皇帝也有賣過的,明碼標價。如《後漢書》記載:武帝元朔年間,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請置賞官,名曰武功爵,級十七萬,凡值三十餘萬金。再到後代王朝,賣官改稱捐官,本質都是一樣的,自古都沒停過。

  真要算起來,賣官的皇帝沒有一百個也有八十個。有統計表明,康熙皇帝在平“三藩”過程中,為補充軍費,三年時間賣出超過500個知縣的官位。唯一區別就是隻有漢靈帝賣官被狠狠攻擊了,當做昏君的證據。當然漢靈帝賣官確實有點狠,啥官都賣,小官能賣,三公九卿這種高官也賣。大臣立功升官了,也要掏錢買,不僅賣得多,還賣的貴,從幾百金,到幾千金的都有。漢朝一金約為一萬錢,漢文帝時期,十金約為中等農民家庭的全部財產。

  對於漢靈帝賣官“貪錢”的行為,不少人解釋為“窮怕了”,窮到心理扭曲了,未免有些片面了,好歹是一代帝王,哪有那麼簡單的。所謂凡事無絕對,大家不要一聽皇帝賣官,就覺得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雖然賣官肯定有弊端,但那麼多皇帝都賣官,肯定有原因的。賣官雖不是正道,但在皇朝末期,不失為一種的救急方法。

  宦官蹇碩劇照

  首先,漢朝沒有科舉,沒有考試做官的制度,能當官的都是世家子弟之間的推選,極少數人也能靠軍功上位,但不影響大局。因此,皇帝賣不賣官,能當官的都是那特定的一撥人,也是最有錢的一撥人。如此一來,對於絕大部分人,根本不存在公平不公平的問題,一開始你就沒資格。其次,漢末的官僚腐敗是出了名的,哪個人當官不得給上級送禮,大臣們收賄受賄,本質上這也是賣官。大臣受賄都進了私人腰包,這是拿國家權力為私人謀利,比皇帝賣官也強不到哪去。

  不少歷史資料及推測都說,漢靈帝收的錢都進入私人腰包了,肆意揮霍,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這有避重就輕之嫌。現在的我們都知道,打仗就是燒錢,古往今來皆是如此,窮兵黷武這個成語,人人皆知。以漢末高強度的連番戰事,加上層出不窮的天災,這都是需要鉅額錢財來解決的。軍餉,糧草,撫卹,獎賞,治災,安撫,哪一個都數目驚人,若是漢靈帝不支援國庫,要撐下來,基本不可能。

  財政崩潰的惡果,大家對比後世的崇禎皇帝就知道,因為他拿不出錢來,災民遍地無法治理,士兵打仗餓著肚子,更別提軍餉了,結果幾波農民軍就能打進皇城。要說兵亂的規模,明末李自成等人,未必比得上漢末百萬黃巾軍及大規模的羌胡叛亂,退一步說,雙方也是伯仲之間,然而結果卻大不相同,這很能說明問題。最後,王朝末期的官僚集團也是施政的一大阻礙,辦一件事經過一系列官員插手,這也稱冗官。若以正常的手段收稅,募集資金,不知肥了多少官員,還未必能收到手裡。反而漢靈帝直接找官員要錢,避開朝廷臃腫的機構,還能解決火燒眉毛的問題,也算是一種巧妙的手段。

  歸納總結

  對比漢明兩朝的末代皇帝,其經歷頗有相似之處。仔細說來,漢靈帝處理的結局可能要比崇禎強上幾分,然而卻是一個評價偏正面,另一個基本都是負面。誠然,史書中的確記載了漢靈帝的一些荒誕行為,類似於鬥雞遛狗,宮女扮商賈這些奇葩行徑,但這些似乎不該是評價帝王的重要因素,起碼不該忽略政治作為。不得不說,有時候的歷史評價有失偏頗。歷史的記載者,從來就是有主觀性的,歷史的評價者更有主觀性。階層不同,角度不同,結論自然不同。掌握輿論權計程車族集團,他們的喜惡傾向很大程度上被刻畫在史書之中,可能是真相,但更可能不是全部的真相。

  縱觀漢靈帝執政生涯,稱不上仁義之君,也擔不起明君的稱號,但說一句有為之君,應該不算過分。少年執政的帝王,能在一片混亂局面之中,保證國家的整體穩定,實在不易,換個人上去真未必做得到。但很可惜,太多的“傳言”重點關注的卻是他的“黑歷史”,並誇張放大,甚至沒有憑據“創造”的歷史,也被當做史料口口相傳,實在讓人無奈。

上一篇:趙雲有多牛?... 下一篇:宋朝公主嫁人...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