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空間廣闊

首頁 > 科技

京津冀科技成果協同轉化空間廣闊

來源:小了白了兔 釋出時間:2024-04-26 16:07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高階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產業協作、創新共同體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主題建言獻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將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標杆城市。當前,人類已進入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爆發階段,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基於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物聯網通訊技術、電動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且以資料、算力、演算法為關鍵生產要素、以迴圈流動為物質代謝關鍵特徵的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

  楊開忠表示,北京應遵循綠智綜合生產力創新驅動的邏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著力打通資本三級迴圈體系中的堵點,提升自身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促進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間品質互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經濟、人才體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透過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並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最佳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當緊抓有效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無中心或去中心企業叢集、營造良好的科創營商環境這3個主要著力點,最佳化京津冀創新生態。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科創生態強調系統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識,這些相互作用成為生態體系能否持續快速演進的最主要因素。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主要聚焦科創者的自由度、企業叢集、科技創新環境3個方面,分別對應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

  仇保興認為,京津冀各大中城市都應自我定位為科創中心,定期對各城市科創生態進行多尺度激勵性監管;民營中小企業是科創生態體系的主體,京津冀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支援此類企業快速繁育成長;此外,建立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三地應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政府要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以促進複雜的科創生態體系快速生成,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生活環境,建立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議最優城市。

  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當前京津冀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投入梯度差異較大、創新水平進一步分化、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等問題。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立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京津冀應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中試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而打造一批京津冀提高前輩製造業叢集;發揮京津聯動的主引擎作用,優先佈局新興重點產業鏈,重點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成表示,10年來,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取得很大成就,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江成認為,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是構建區域性研發轉化產業化聯合體的重要途徑。應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適配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方案;應提升北京技術供給比重,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應提升技術資源暢通流暢效率,建設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高階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產業協作、創新共同體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主題建言獻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將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標杆城市。當前,人類已進入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爆發階段,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基於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物聯網通訊技術、電動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且以資料、算力、演算法為關鍵生產要素、以迴圈流動為物質代謝關鍵特徵的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

  楊開忠表示,北京應遵循綠智綜合生產力創新驅動的邏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著力打通資本三級迴圈體系中的堵點,提升自身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促進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間品質互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經濟、人才體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透過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並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最佳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當緊抓有效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無中心或去中心企業叢集、營造良好的科創營商環境這3個主要著力點,最佳化京津冀創新生態。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科創生態強調系統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識,這些相互作用成為生態體系能否持續快速演進的最主要因素。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主要聚焦科創者的自由度、企業叢集、科技創新環境3個方面,分別對應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

  仇保興認為,京津冀各大中城市都應自我定位為科創中心,定期對各城市科創生態進行多尺度激勵性監管;民營中小企業是科創生態體系的主體,京津冀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支援此類企業快速繁育成長;此外,建立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三地應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政府要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以促進複雜的科創生態體系快速生成,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生活環境,建立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議最優城市。

  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當前京津冀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投入梯度差異較大、創新水平進一步分化、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等問題。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立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京津冀應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中試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而打造一批京津冀提高前輩製造業叢集;發揮京津聯動的主引擎作用,優先佈局新興重點產業鏈,重點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成表示,10年來,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取得很大成就,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江成認為,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是構建區域性研發轉化產業化聯合體的重要途徑。應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適配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方案;應提升北京技術供給比重,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應提升技術資源暢通流暢效率,建設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高階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產業協作、創新共同體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主題建言獻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將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標杆城市。當前,人類已進入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爆發階段,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基於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物聯網通訊技術、電動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且以資料、算力、演算法為關鍵生產要素、以迴圈流動為物質代謝關鍵特徵的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

  楊開忠表示,北京應遵循綠智綜合生產力創新驅動的邏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著力打通資本三級迴圈體系中的堵點,提升自身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促進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間品質互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經濟、人才體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透過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並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最佳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當緊抓有效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無中心或去中心企業叢集、營造良好的科創營商環境這3個主要著力點,最佳化京津冀創新生態。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科創生態強調系統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識,這些相互作用成為生態體系能否持續快速演進的最主要因素。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主要聚焦科創者的自由度、企業叢集、科技創新環境3個方面,分別對應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

  仇保興認為,京津冀各大中城市都應自我定位為科創中心,定期對各城市科創生態進行多尺度激勵性監管;民營中小企業是科創生態體系的主體,京津冀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支援此類企業快速繁育成長;此外,建立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三地應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政府要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以促進複雜的科創生態體系快速生成,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生活環境,建立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議最優城市。

  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當前京津冀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投入梯度差異較大、創新水平進一步分化、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等問題。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立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京津冀應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中試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而打造一批京津冀提高前輩製造業叢集;發揮京津聯動的主引擎作用,優先佈局新興重點產業鏈,重點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成表示,10年來,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取得很大成就,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江成認為,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是構建區域性研發轉化產業化聯合體的重要途徑。應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適配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方案;應提升北京技術供給比重,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應提升技術資源暢通流暢效率,建設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高階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產業協作、創新共同體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主題建言獻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將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標杆城市。當前,人類已進入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爆發階段,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基於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物聯網通訊技術、電動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且以資料、算力、演算法為關鍵生產要素、以迴圈流動為物質代謝關鍵特徵的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

  楊開忠表示,北京應遵循綠智綜合生產力創新驅動的邏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著力打通資本三級迴圈體系中的堵點,提升自身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促進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間品質互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經濟、人才體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透過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並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最佳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當緊抓有效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無中心或去中心企業叢集、營造良好的科創營商環境這3個主要著力點,最佳化京津冀創新生態。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科創生態強調系統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識,這些相互作用成為生態體系能否持續快速演進的最主要因素。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主要聚焦科創者的自由度、企業叢集、科技創新環境3個方面,分別對應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

  仇保興認為,京津冀各大中城市都應自我定位為科創中心,定期對各城市科創生態進行多尺度激勵性監管;民營中小企業是科創生態體系的主體,京津冀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支援此類企業快速繁育成長;此外,建立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三地應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政府要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以促進複雜的科創生態體系快速生成,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生活環境,建立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議最優城市。

  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當前京津冀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投入梯度差異較大、創新水平進一步分化、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等問題。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立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京津冀應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中試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而打造一批京津冀提高前輩製造業叢集;發揮京津聯動的主引擎作用,優先佈局新興重點產業鏈,重點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成表示,10年來,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取得很大成就,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江成認為,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是構建區域性研發轉化產業化聯合體的重要途徑。應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適配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方案;應提升北京技術供給比重,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應提升技術資源暢通流暢效率,建設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結出累累碩果。日前,“京津冀協同發展十週年高階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產業協作、創新共同體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主題建言獻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將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全球標杆城市。當前,人類已進入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爆發階段,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基於可再生新能源技術、物聯網通訊技術、電動交通技術的動態結合且以資料、算力、演算法為關鍵生產要素、以迴圈流動為物質代謝關鍵特徵的綠智綜合生產力正規化。

  楊開忠表示,北京應遵循綠智綜合生產力創新驅動的邏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指向,深入推動社會領域的體制改革,著力打通資本三級迴圈體系中的堵點,提升自身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影響力,促進科技、人才、教育以及空間品質互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武義青認為,京津冀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應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先行先試,深化科技、經濟、人才體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改革,推動區域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具體而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科技創新機制,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透過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機制,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才,並促進人才資源的共享和最佳化配置;打破行政壁壘,推動區域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京津冀三地應當緊抓有效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無中心或去中心企業叢集、營造良好的科創營商環境這3個主要著力點,最佳化京津冀創新生態。任何一個城市群,其引領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都是科創,而科創的基礎就是創新生態體系。科創生態強調系統內部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合作共識,這些相互作用成為生態體系能否持續快速演進的最主要因素。

  最佳化創新生態體系主要聚焦科創者的自由度、企業叢集、科技創新環境3個方面,分別對應創新生態體系的微觀、中觀和宏觀3個層次。

  仇保興認為,京津冀各大中城市都應自我定位為科創中心,定期對各城市科創生態進行多尺度激勵性監管;民營中小企業是科創生態體系的主體,京津冀需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最佳化營商環境支援此類企業快速繁育成長;此外,建立宜居宜業大環境、吸引人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三地應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造的活力,政府要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以促進複雜的科創生態體系快速生成,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打造一流生活環境,建立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創會議最優城市。

  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當前京津冀存在科技創新資源分佈不均衡、科技投入梯度差異較大、創新水平進一步分化、科技創新成果在津冀轉化比例過低等問題。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的關鍵是要建立起立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

  京津冀應加快推進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北京與津冀兩地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產品中試與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廣泛合作,強化北京創新資源對津冀的輻射帶動作用;科學謀劃和佈局京津雄創新“金三角”以及多條跨區域科創走廊,共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北京創新鏈佈局津冀產業鏈,織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契合點,打造從知識產出、科技創新到新產品生產銷售的全產業鏈,進而打造一批京津冀提高前輩製造業叢集;發揮京津聯動的主引擎作用,優先佈局新興重點產業鏈,重點提升高新技術產業規模。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江成表示,10年來,京津冀三地科技成果協同轉化取得很大成就,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江成認為,推動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轉移轉化是構建區域性研發轉化產業化聯合體的重要途徑。應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適配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方案;應提升北京技術供給比重,暢通技術供需對接渠道;應提升技術資源暢通流暢效率,建設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區塊鏈+眾包+眾籌”平臺。(經濟日報記者 楊學聰)

上一篇:再三提醒:肝... 下一篇:Trustworthy...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