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吳”原因:被史書隱藏的太深,難怪帝乙會傳位紂王

首頁 > 歷史

“泰伯奔吳”原因:被史書隱藏的太深,難怪帝乙會傳位紂王

來源:創業最前線 釋出時間:2024-02-29 09:43

  導讀:史記記載: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分別為泰伯、仲雍、季歷,因為“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泰伯與仲雍顧全大義,避讓賢者季歷,於是“奔吳”以示讓位。問題在於,泰伯奔吳真的是在“讓天下”,真是避讓賢者季歷嗎?其實,這一段歷史被史書隱藏的太深,搞清楚古公傳位季歷的原因,也就更能明白帝乙為何傳位商紂王了。

  古公遷岐:甲骨文改寫認知

  因為狄戎侵襲,古公亶父率部從豳(bin)地遷到岐山周原,在此營建城邑、開墾良田,成為周人崛起的根據地,此時為商王武乙執政。但問題是,周原是一片沃土,按理說應有勢力佔據,不該是無主之地,既然如此,古公亶父如何遷岐?其實,這是一段被隱藏的歷史,甲骨文改寫了傳統的認知。

  甲骨文記載,商王武丁時期,周原地區有一週國,武丁將之滅掉之後,又冊封了子姓周國。但以古公亶父能遷岐看,子姓周國顯然早已滅亡,不然沒有古公遷岐。綜合文獻與考古可知,武丁時周國與子姓周國先後滅亡,商朝在西土的直屬勢力,退守到西安老牛坡遺址一帶。既然如此,古公遷岐之前,周原“地主”是誰呢?

  對此,文獻沒有給出直接的回答,但卻有隱藏的答案。史記記載:“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子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夫人。”這一記載透露了兩條重要資訊:首先,古公至少有兩任妻子,前妻生泰伯與虞仲,後妻太姜生季歷。甲骨文中的“姜”是女性羌人,因此古公娶太姜,顯然是與羌人的某個部落聯姻了。

  其次,季歷所娶的“太任”,是商朝貴族摯任氏之女,而摯任氏或是武丁之子祖己後代,或是商朝大臣後裔,反正這代表古公部落與商朝聯姻。因此,古公遷岐之前的周原,可能交織著多股勢力,最終古公透過與各方勢力聯姻的手段,得到各方的認可,在周原站穩了腳跟,由此族號也改為了“周”。

  周公季歷:貴在母親與正妻

  史記記載,古公亶父欲立季歷,原因在於他“賢”。但這顯然是以後世的政治道德去詮釋歷史,真實的原因在於周公季歷的母親與正妻顯貴。西部除了狄戎之外,羌人是另一股強大勢力,滅商功臣姜子牙也是羌人,因此季歷之母太姜的孃家非常強大,對還不夠強大的周人部落來說至關重要。所謂子憑母貴,季歷因為母親的原因,地位顯然也就更高。

  除此之外,季歷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因為他娶了商朝貴族之女,且還生子姬昌,因此姬昌可謂是商周聯姻的“結晶”。因此,在姬昌出生時,古公就認定姬昌必能興盛周族,其實是因為姬昌身負周人、羌人、商人的血脈,支持者眾多的原因。

  可見,古公亶父傳位季歷,不在於季歷賢不賢、能力如何等等,而是因為季歷“母貴”、“妻貴”的原因,導致他必須這麼做,否則周國不會安寧,也很難得到羌族、商朝的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所謂“泰伯奔吳”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之事。

  季歷之後,傳位姬昌,“子憑母貴”成為傳統。姬昌至少有兩任妻子,前妻去世之後,又娶了“太姒”,育有伯邑考、姬發、周公、毛叔四人,因為嫡長子伯邑考英年早逝,故而傳位於姬發,姬發能夠繼位也是“子憑母貴”。後來姬發之子周成王,母親是姜子牙之女邑姜,也是“子憑母貴”。因此,最遲季歷時開始,周人已有庶嫡之分,已經實行傳嫡不傳庶。

  餘論

  搞清楚季歷繼位的原因,就更能明白紂王為何能夠繼位了。

  史記記載,庚丁傳位給了兒子武乙,之後“四世傳子”,不再兄終弟及。但史記沒有說傳子時與“母貴”的關係,即沒有說傳給庶子還是嫡子,只說“子帝某某立”,直到紂王繼位時明確說出“子憑母貴”,即“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

  如果只看這段歷史,紂王能夠繼位似乎有點僥倖,因為母親為正後而得位,導致“賢達”的微子啟錯失王位,如此更能突出紂王殘暴與失國。但實際上,周人臣服於商朝,必然受到商朝的影響,應該是商朝推行父子相傳時傳嫡不傳庶,使得急需商王支援的周人也採取同樣方式傳位,故而傳位嫡子季歷。也就是說,身為嫡子的紂王,按照當時商朝情況本該得位,沒有什麼僥倖不僥倖的,更與賢不賢無關。

上一篇:個體工商戶怎... 下一篇:電話被打爆!...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