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週年,我們要明白一個事實,中國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法統,猶如漢朝繼承了陳勝“反秦起義”的法統。
10月9日,總書記的講話也非常直白: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
而49年遷到臺灣的國民黨和政府,則是國民黨反動派、苟延殘喘的地方割據政權。72年過去,我們不僅要在地理上收復臺灣,更要在政治上解放臺灣。
以前不做是實力和機緣不到,將來時機一到,收復臺灣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因為民主革命的目的,便是實現民族復興,其中當然包括祖國統一,可以說收復臺灣是解放戰爭的收尾工作,更是完善我黨我軍的革命法統。
當然,這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宏願。
所以總書記說:“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
然而在10月10日,臺灣方面召開“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的大會,蔡英文發表了“臺獨”傾向明顯的演講,我貼幾段原文給大家看。
此時此刻的國際政治,正發生劇烈變化,而臺灣正處在民主防線的最前緣。
我要重申,臺灣願意為區域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在兩岸關係上,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我們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改變。
我們會持續充實國防,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確保沒有人能逼迫我們走向中國設定的路線。
我們必須彼此約定,永遠要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堅持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堅持中華民國臺灣的前途,必須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
這四個堅持,是臺灣人民給我們的底線,也是我們的最大公約數。
冥頑不靈。
蔡英文的演講,表面上是說給臺灣人民聽,其實是說給美國白宮聽的:
“我們處於民主防線的最前緣,絕不會背叛美國的全球地緣佈局,不論現在和將來都很聽話,來,打錢。”
不管怎麼看,都有種悽悽慘慘慼戚的味道。
地區割據政權“挾洋自重”的事情,中國歷史上發生了無數次,我們讀懂了歷史規律,也就明白了蔡英文和臺灣的命運。
而中國政府收復臺灣的方式,也可以在歷史裡找到痕跡。
所以我選了兩個案例,來分析歷史的規律,同時讓歷史照進現實,聊一下未來收復臺灣可能的兩種方式。
2
第一種方式是政治型收復,案例來自唐朝初年的梁師都。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世代官宦的梁師都趁亂起兵,於617年2月攻佔朔方郡,然後攻克延安、雕陰等郡縣,起兵時間比李淵都早。
由於兵力人口不足,朔方又處於中原和突厥交鋒的第一線,梁師都便投靠突厥,依仗突厥的支援在邊境郡縣站穩腳跟。
同年三月,梁師都登基稱帝,突厥可汗送來狼頭大纛,並且冊封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
這是典型的挾洋自重,做了兒皇帝。
隨後幾年,梁師都屢次做帶路黨,和突厥騎兵一起進犯中原,不過和蔣介石“反攻大陸”似的,都是大部分梁軍,小部分突厥騎兵,被唐軍擊敗一點都不意外。
梁師都發現打不開局面,便派人出使突厥遊說可汗:
“隋朝滅亡之後,中原分裂為四五個國家,都依附於突厥求生存。現在唐朝越來越大,遲早要來滅梁國,那麼接下來就輪到突厥了。可汗不如效仿北魏孝文帝,直接出兵佔領中原江山,我願意帶路。”
歷史如此相似,近代中國軍閥也是依附於列強,等到新中國成立,那些地主鄉賢們,便寄希望於美國打贏志願軍,從朝鮮進入中國來解放他們。
但是美軍沒能越過三八線,突厥可汗暴死,也沒能越過長城南下。
梁師都不甘心啊,繼續遊說突厥新可汗,導致唐朝邊境連年戰亂,人民受苦經濟凋敝,長城內外一片悽慘。
甚至突厥抵達渭水,兵臨長安城下,都是梁師都帶路的。
梁師都是中國人,家境也不錯,按道理說很有節操吧,為什麼要挾洋自重賣國求榮呢?
其實梁師都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
梁國做為邊境割據政權,和唐朝作戰多年,兩個政權已經沒有緩和的餘地,一旦分出勝負,梁國人民可以繼續做唐家子民,梁師都卻可能身死族滅。
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梁師都只能依附於突厥苟延殘喘,寄希望於突厥的國力強盛,可以永遠壓住唐朝的崛起步伐。
而突厥要和唐朝爭霸,不到最終決戰的時候,更願意梁國做為的緩衝地區,轉嫁大國爭霸的經濟和軍事壓力。
時勢如此,梁師都根本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到了628年,天策上將李世民已經登基,正好遇到突厥內亂,李世民便給梁師都寫信,現在突厥不能幫你了,趕緊回來吧。
梁師都冥頑不靈,拒絕了和平統一的意見。
《新唐書》的記載很簡潔:乃諭以書使歸,不從。
這是梁師都最後的機會,既然拒絕,那就沒什麼可說的。李世民命令柴紹和薛萬均討伐朔方,要滅了給突厥帶路的邊境割據政權。
突厥倒是出兵了,但不願意為了梁師都出重兵,只是派出小股騎兵意思一下,結果被柴紹擊破,灰溜溜的滾回去了。
而梁師都政權的官員們,眼看著唐軍圍城,突厥又指望不上,便推舉梁師都的族弟梁洛仁為首,斬了梁師都開門投降,唐朝封梁洛仁為朔方郡公,梁國被改為夏州。
以一州之地對抗天朝上國,不是作死麼。
可憐的梁師都。
原本以為背靠突厥好乘涼,結果突厥根本不在意他,到頭來,成為梁洛仁等人加官進爵的籌碼。
不知在人生最後一刻,梁師都有沒有聽到一句話:“借哥哥腦袋一用,我們好向唐軍領賞。”
在這種傀儡政權謀生,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賬,主義信仰是沒有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生存,一旦背後的大國出現危機,就是改換門庭的時候了。
唯一需要付出的代價,便是政權首腦的腦袋,如梁師都和蔡英文。
唐朝收復邊境割據政權,其實就是三板斧:
突厥出現危機。
唐軍抓住機會兵臨城下。
傀儡政權的高官沒有靠山,紛紛投降反正。
這就是政治型收復臺灣的歷史案例。
將來在中美關係裡,中國有了階段性勝利,或者美國出現內部危機,梁師都的故事,就會在蔡英文的身上重演。
當然,掉腦袋的也可能是其他什麼人。
3
第二種方式是經濟型收復,案例來自鄭成功。
清軍入關以後,鄭芝龍認為滿漢軍政集團的力量強大,自己不足以抗衡,就投降清朝,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封為一等子爵。
其長子鄭成功不願意投降,便統帥鄭芝龍留下的陸軍和海洋船隊,繼續抗清。
經過十幾年的作戰,鄭成功和清軍反覆拉鋸。
八旗兵員不多,滿打滿算也不到10萬,要統治中國根本不夠,就想盡快結束戰爭,收攏兵力彈壓地方。
滿清朝廷許諾鄭成功,只要願意投降,就封為海澄公,並且賜予泉州府,安置鄭成功的部隊。
鄭成功嚴詞拒絕,要降早就降了,還用打這麼多年仗?要是現在投降,豈不是打了個寂寞。
1659年,鄭功成和張煌言會師,聯合發起北伐戰爭。鄭成功率領部隊攻克鎮江、瓜州,包圍重鎮南京。而張煌言在蕪湖一帶,收復數十座城池。
反清復明的局面一片大好。
但鄭成功在江南,中了清軍的緩兵之計,損兵折將,被迫退回廈門。失去鄭成功的支援,張煌言也兵敗如山。
此時,反清復明的局面遇到挫折,鄭成功要繼續反清大業,就得找塊肥肉祭旗。
他瞄準的物件就是臺灣。
原本鄭芝龍就是東南海商,在臺灣和日本都有貿易基地,每年經手的白銀近千萬兩。鄭成功接手家業的同時,還用家族勢力扶持海內外華人的海洋貿易。
於是東南海洋貿易線,成為鄭功成反清復明的大後方,提供了數不清的錢糧。
但是問題也很嚴重。
中國、東南亞和日本的三角貿易,都要繞道臺灣,而臺灣已經被荷蘭佔了,隨時可能出兵,爭奪三角貿易線的利益。
所以鄭成功面對的就是,中國的反清復明事業遇到挫折,必須打一場勝仗安定軍心民心。要和清軍進行持久戰,必須以三角貿易線做後勤基地。
這兩個要求合起來,最佳選擇就是擊敗荷蘭,收復臺灣。
1661年4月,鄭成功率領2.5萬士兵、數百戰船,從金門出發橫渡臺灣海峽,同年12月就徹底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
而且在收復臺灣的戰爭中,鄭成功始終是和荷蘭人作戰,基本沒和臺灣土著發生衝突,一是收復國土順應民心,二是臺灣土著實力不足,沒有資格騎牆。
這是經濟型收復臺灣的歷史案例。
回到現在來看,中美處於長期競爭的關係,時間跨度大機率要幾十年。雖然美國江河日下,但虎倒不散架,我國如旭日東昇,但尖端領域還需要夯實基礎。
這個過程中,必然有反覆的較量,一城一地的得失都很正常。
如果在競爭中遇到小挫折,那麼外迴圈經濟就可能受影響,多年結交的老朋友,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會騎牆觀望。
這個時候需要穩定內外民心,給老朋友們樹立信心,同時維護經濟外迴圈保證輸血,便要找塊肥肉祭旗。
這也是收復臺灣的一個機會。
畢竟是我們的內政,又是剷除“臺獨”維護國家統一,天時地利人和都在我們一邊,除了美國的地緣利益,誰都不能說什麼。
不過美國說了又怎樣,荷蘭人是怎麼走的,美國人也得怎麼走。
4
以上兩種方式,我們當然希望用李世民的方式,犁庭掃穴一鼓作氣,消滅邊疆傀儡政權幾年之後,便能出六路大軍圍剿突厥。
但基於現實,我們也要有“做鄭成功”的準備。
不管是何種方式收復臺灣,蔡英文之流的命運已經決定了,到時候如果跑的不夠快,被解放軍同志抓到天安門獻俘都是輕的。
我們一直說要和平解決,不是寄希望於和平解決,而是力爭和平解決,同時示天下以仁義,讓世界各國都知道,我們不是恃兵而兇的大國。
在力爭和平解決的背後,我們始終在做武力解決的準備,而且朝野已經形成共識。
將來需要的時候,無非是李世民或者鄭成功,二選一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蔡英文之流的嘴硬,不過是打嘴炮而已。臺灣是什麼地位,他們是什麼角色,他們從政一輩子,不可能不清楚。
對他們來說,嘴硬就是向美國邀寵的籌碼,嘴越硬,罵的越兇,就可能要到越多的錢,讓自己的政治生命多延續幾年。
嘴硬罵人,才是他們主義和信仰。
但該來的終究會來,嘴硬救不了臺灣,蔡英文只是現代的梁師都,借腦袋的梁洛仁,可能是國民黨,也可能不是。
至於到底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到時候一定有這樣的人。
蔡英文執政多年,其實也沒什麼新意,不過是站在同樣的舞臺上,重複前輩們的表演,然後迎來前輩們一樣的結局。
看他們表演這麼多年,真的膩了,早點散場吧。
關於清朝皇帝順序的順口溜有“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入關第一帝,康熙雍正傳乾隆,嘉慶道光後咸豐,同治光緒宣統終。
鴻門宴人物性格特點1、劉邦:深沉精細,機智權變,能夠忍辱負重,並善於吸取眾人的智慧。
飛機是根據鳥類的飛行發明的。
大喬和小喬是三國時期的一對姐妹花,長相很是美貌,有句話說自古紅顏多薄命,薄命一是短命,一是命苦。這大喬和小喬算的上是命苦的“典範了”。不知道你們對這對姐妹花,瞭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回到三國,
時代順序:早期神話——彌生時代——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幕府執政——明治維新——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時代1、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
導讀:許多曾到日本留學和工作的人都讚歎過日本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是有多少人能夠想到在1000多年前,日本的落後程度竟然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隋煬帝僅僅是賞給日本統治者一塊破木頭,就能被日本奉為國寶,連天皇都不能動它。
清朝皇帝按時間排列為: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共12帝。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股神秘而強大的力量,他們被稱為錦衣衛。他們忠誠於皇帝,有著一顆守護皇室安全的心。他們既能逮捕審問官員,又能維護京城的安全。他們曾經是明朝的銳利武器,但在明朝的最後一刻,他們卻突然消失了。為何他們如此強大的力量卻不能抵擋李自成的農民軍?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探索的問題。
導讀:韓信年紀輕輕,在追隨項羽之後,總是一副狂傲不羈的樣子,因此沒有得到項羽認可,後來韓信轉而追隨劉邦,卻逐漸得到了蕭何的認可,蕭何覺得韓信是“國士無雙”的優秀人才,最終推薦給了劉邦。按照蕭何推薦韓信的過程來看,當時韓信根本就沒有什麼戰績可言,為何蕭何就如此大膽認定韓信是軍事天才,還敢直接推薦給劉邦,他難道不擔心韓信只是第二個紙上談兵的趙括麼?
導讀:說起秦始皇的兒子,我們知道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長子扶蘇,另一個就是十八子胡亥。扶蘇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扶蘇本人非常賢能,禮賢下士,名聲在全國都非常好。那麼秦始皇既然選定扶蘇為繼承人,為什麼不直接把扶蘇立為太子呢,而且還把扶蘇發配邊疆?
《禮記》: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子的妻妾除了後之外,還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算起來天子的妻妾合計有121人,在周朝之前,天子的配偶並沒有嚴格的妻妾之分,比如商王武丁有60多位妻妾,誰是妻,誰是妾,並無嚴格區分,只是後世為了方便稱呼而按周禮後加的。同時商王武丁先後還有三位王后,分別是:婦妌、婦好、妣癸。
從字面上看,“京”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丘的意思,“觀”是修建於道路或者建築上的門類裝飾物,一般指宮門,“京觀”合起來的字面意思就是:用土堆成的小山上的宮門。
劉邦被匈奴40萬大軍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無法脫身,這事是韓王韓信引發的,這個韓王韓信與兵仙韓信同名同姓,而且是劉邦所封的異姓王,後來韓王韓信被改封到太原郡,後來又北遷到馬邑,劉邦讓他抵禦匈奴,那個時候的匈奴正是冒頓單于當政期間,並正是強大的時候,韓王韓信與匈奴作戰,經常失敗,於是韓王韓信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
提起“鐵面無私”相信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包拯,而包拯在我國可謂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包拯的知名度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為各類以包拯為主角的電視劇起到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