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滅亡時,虎狼秦軍去哪了?曾經吊打六國,如今卻被項羽吊打

首頁 > 歷史

秦朝滅亡時,虎狼秦軍去哪了?曾經吊打六國,如今卻被項羽吊打

來源:玩機生活 釋出時間:2022-12-02 10:02

  【導讀】秦滅的本質,就是秦國輸給了曾經的老對手——山東六國。對此趙高可是深有體會,他謀害胡亥、改立子嬰時,主張把子嬰的稱號定為“王”。那麼問題來了,“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當初秦滅六國就像虐菜,到了秦末怎麼風水輪流轉了?難道真的像一些人所說:這時的秦軍主力遵守秦始皇的遺命、仍舊鎮守在邊境,用來平叛的都是老弱病殘,所以讓項羽“豎子成名”?

  這種說法當然是以訛傳訛。戰國時期,雖然出現齊技擊、魏武卒等高度專業化的軍隊,但由於戰事規模空前,各國都形成了兵農合一、全民皆兵的局面,成年男丁閒事務農、戰時從軍,嚴格而言並沒有什麼“主力部隊”之說。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消除六國的潛在抵抗,採取了這麼幾條舉措:沒收民間的兵器,銷燬後鑄造為十二座1000石重的塑像;解除原各國武裝,地方僅保留維持治安的力量;修建了兩條馳道,以咸陽為起點,分別通往東北向的燕、齊,東南方的吳楚。一旦山東有事,可第一時間徵調關中軍隊、沿著馳道前去掃平。如果保持這種狀態,山東各國想要起事並不容易。但作為雄才之主,相對於守成,秦始皇更銳意於開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發關中之兵、北伐匈奴;下一年,蒙恬收復河套,就地設立44縣、連線原各國長城,大軍長期駐紮、威懾匈奴。同一年,秦始皇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攻取南越,隨後遷移“謫徙民五十萬人”開發當地。由上可見,當時嚴格意義上的常備“秦軍”不到30萬,也就是由蒙恬率領、對付匈奴的隊伍。至於南邊的那支,則是由各國的“邊緣人”拼湊成的拓邊中原移民,並非關中人組成的秦軍。

  隨著反秦起義在崤山以東遍地開花,對於秦軍來說,原本不是什麼大問題:不就是再來一次秦滅六國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秦朝廷在初期的應對思路相當清晰。在陳勝起事之初,為了避免惹秦二世發怒,朝廷使者調低調門,把起義輕描淡寫為“群盜鼠竊狗偷”,並沒有大規模調集軍隊應對,只是依靠地方治安人員處理,給了義軍發展壯大的空檔期。

  隨著起義軍滾雪球般膨脹,周文帶著數十萬人向關中殺來時,秦二世這才恍然大悟。但如章邯所說:“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按照常規流程在關中徵兵肯定是來不及了,於是便就地取材、武裝驪山刑徒,輕輕鬆鬆就擊潰了周文。但山東戰事並沒有因此偃旗息鼓,甚至由於六國勳貴紛紛復辟而愈演愈烈,新一輪的秦VS六國再度上演。在這種形勢下,秦朝廷不可能一直倚仗刑徒軍,他們被用來一時應急可以,若想挽留大秦危亡,但凡思維正常的政治家,都會選擇調動關中基本盤的力量。(據史書記載,驪山刑徒軍隨後大多逃離,比如英布就與其中的豪傑“亡之江中為群盜。”)

  因此,隨後的秦朝廷採取了兩手應對:一方面,跟過去一樣,大規模徵調關中秦人,“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無已”;另一方面,調回北伐大軍。在隨後的鉅鹿之戰中,跟章邯配合的,就是當初接替蒙恬的王離。根據常理,統帥怎會丟下大軍、隻身南下平叛?同時,《漢書.匈奴傳》也提到,“十有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邊者皆復去”,邊境的秦軍已經回撤。至於南越的戍邊的幾十萬人,則在趙佗的帶領下“誅秦所置吏”,成了自立門戶的小王國。那麼,同樣是秦對六國,戰國時期的秦軍可謂所向無敵,到了如今為啥看似不堪一擊呢?其實即使在戰國時期,秦國也從來做不到以一敵六。秦莊襄王(嬴異人,嬴政之父)時期,蒙驁帶領的秦軍主力曾被信陵君魏無忌的五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聯軍甚至勢如破竹、一路追殺到函谷關。

  嬴政在位期間,最擔心的仍然是六國聯手:“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一旦稍有不慎,搞不好就會重演吳王夫差、齊湣王等人在巔峰時期突然被人聯手瓜分的悲劇。然而,政權間的博弈,從來不僅僅取決於客觀的實力對比,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觀層面的戰略戰術更具主導意義。戰國階段的態勢,可以概括為:一個擰成一股繩的秦國VS各懷鬼胎的六國。

  嬴政之前,秦與六國的博弈向來有兩條戰線,其一是外交層面的“連橫“”對陣“合縱”,其二才是戰場上的搏殺。一般來說,當連橫佔據上風時,秦軍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利(如長平之戰);一旦合縱成功,秦軍就得吃癟(如上文所提信陵君攻秦)。根據歷史來看,想讓各懷戰略目標的六國長期團結一致,可謂難度登天;相反,秦國想要拉攏、威逼利誘一兩個國家,幾乎沒啥技術難度。比如,由於齊國吞掉了宋國,曾經的盟友就立即翻臉,他們同仇敵愾、攜手秦軍,差點把齊國打得亡國。

  而在嬴政期間,除了繼續延續連橫戰略外,還採用李斯、尉繚的主張,採取瞭如下行動綱領:

  首先,分化瓦解。拿出大量的金錢財寶,收買山東各國的重要人物,讓他們裡應外合、配合秦國滅掉所在國;膽敢拒絕,就派刺客將其殺掉;隨後,秦國大軍浩浩蕩蕩西決而來,如同摧枯拉朽、所向無敵。反應上述思路的最典型案例,莫過於趙國的郭開與李牧。就這樣,嬴政只用了二十多年就一鼓作氣統一了天下。所以後世認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秦滅六國,本質是“一個團結的秦國,對陣支離破碎的六國”。

  然而到了秦末,這種局面發生了顛覆性轉變。陳勝揭竿而起後,各地的貴族幾乎同時發難,意味著秦朝無法複製過去分化瓦解的那套做法,只能依靠武力鎮壓,這種局面對秦朝廷而言是極為不利的。不過,由於當時各國勢力大體上處於各自為戰的模式,甚至還經常發生內訌(如陳勝被殺,陳餘張耳翻臉等等),所以那一階段的秦軍背靠關中源源不斷的輸血,整體上處於“乘勝逐北”的優勢局面。但由於兩件事的發生,這一態勢發生了逆轉。

  其一,李斯被殺,秦朝廷從此再也沒有一個強勢、有能力的人物主持局面,前線秦軍的後續支援被切斷,趙高甚至與章邯互相提防,秦朝軍政基本瓦解,前線戰鬥力隨之銳減。

  其二,項羽殺掉宋義、奪取楚軍指揮權,隨後經過鉅鹿之戰成為諸侯的盟主,山東六國首次被擰成了一股繩,對關中形成了實力優勢。

  至此,天下的局面與戰國時完全相反,變成了“內訌的秦國,對陣同仇敵愾的六國”。秦人士氣全無,一部分主力被殲,另一部分跟著章邯投降後被坑殺,人心浮動的關中被劉邦輕易拿下,曾經橫行天下的秦國被六國聯手滅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假使秦地政局穩定,會不會再次重演秦滅六國?

上一篇:李世民為何不... 下一篇:什麼,自動駕...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