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的塑膠,會一步步重新爬回人類的身體,潛在副作用已經被發現……

首頁 > 健康

丟棄的塑膠,會一步步重新爬回人類的身體,潛在副作用已經被發現……

來源:喜劇西西 釋出時間:2022-09-27 09:01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纂

人類隨手扔下的水瓶、塑膠袋有可能某一天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體,這種過程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可能發生的。

首先埋藏在泥土之下的塑膠不斷被分解成微小的顆粒,植物在攝取養分的同時可能無意間吸收了部門微塑膠顆粒,隨後昆蟲食用了植物,魚或者禽類又捕食了昆蟲,就這樣跟著食物鏈的遞進,微塑膠終極來到人類的餐桌

根據東芬蘭大學釋出在《本日奈米》的一項研究,作者在實驗室復現了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場景,他們首先在生菜的生長環境中加入了一些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微小顆粒,兩週後,他們收成了這些生菜,並當作食品餵食給了一種虻的幼蟲。

連續培育5天之後,這些幼蟲隨後又被餵食給了魚,魚在食用虻幼蟲達到5天后,這條食物鏈上的生物都被收集進行了仔細分析。為了更好地對微塑膠顆粒進行追蹤,作者提前在微塑膠中嵌入了一個釓元素的核心。

▲微塑膠顆粒在食物鏈中傳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根據他們的分析,首先有一個比較好的動靜是微塑膠並沒有逐級富集,也就是說,微塑膠的濃度不會跟著實驗中的食物鏈在魚類中達到頂峰。像水銀和多氯聯苯汙染則會泛起隨食物鏈不斷富集的現象。

儘管富集現象沒有發生,但研究者在三種生物的內部都檢測到了奈米塑膠顆粒的存在,魚類主要泛起在鰓、肝臟和腸道;虻幼蟲泛起在口腔和腸道;生菜則泛起在生菜葉。

▲研究者可以觀察到昆蟲內部的微塑膠(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除此之外,兩種塑膠顆粒的傳遞程度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生產者的吸收決定,好比實驗中的生菜吸收聚氯乙烯遠比聚苯乙烯要多,那麼在相應的食物鏈下,後續生物也多會泛起聚氯乙烯。

研究作者表示,過往還有一些論文指出泥土中的蚯蚓可以加速聚乙烯的分解,這樣會增加微塑膠進入食物鏈的數目,終極會萃在食品中被人類吃下,穿過我們的身體。

至於這些跟著吃喝進入身體的微塑膠會產生什麼影響,目前科學界所瞭解得仍舊比較有限。不外,《環境科學與技術》的新研究發現了一些線索,微塑膠顆粒在進入肺部和肝臟後能夠破壞器官組織的一些正常生理過程

研究者主要調查了80奈米寬的塑膠顆粒的影響,由於小於100奈米寬的顆粒已經能夠進入動物的血液和內臟器官。

他們分別在實驗室中培養了部門肝臟細胞和肺細胞,然後用不同數目的80奈米塑膠顆粒進行了分組處理。兩天後,作者從電子顯微鏡下確認微塑膠已經進入了兩種細胞內部,但是細胞並沒有被殺死

他們隨後檢測了細胞線粒體開釋的物質,過去有研究以為其對微塑膠顆粒會格外敏感。結果可以確認的是,那些加入了更多微塑膠顆粒的細胞組,它們的線粒體會開釋更多的活性氧,除此之外還會產生不同數目的核苷酸、氨基酸和多肽等分子。

這意味著微塑膠顆粒越多,線粒體的代謝過程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在一些組別中他們還觀察到了異常的線粒體功能。這也表明,微塑膠固然不會當即殺死細胞,也很可能悄悄地破壞了正常的生理過程,仍舊是值得警惕的風險。

研究者誇大,未來還亟需更多實驗來確認微塑膠的影響,究竟天天來來回回在人體中穿梭的微塑膠顆粒,可不見得是無害之物。

封面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Study Shows How Microplastics Can Easily Climb The Food Chain. Should We Be Worried?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2 fro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study-shows-how-microplastics-can-easily-climb-the-food-chain-should-we-be-worried

[2] Nanoplastics can disrupt human liver and lung cell processes in lab experiments.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22 from https://phys.org/news/2022-09-nanoplastics-disrupt-human-liver-lung.html?chann=&eid=

[3] Siyi Lin et al, Metabolomics Reveal Nanoplastic-Induced Mitochondrial Damage in Human Liver and Lung Cel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DOI: 10.1021/acs.est.2c03980

[4] Quantifying the trophic transfer of sub-micron plastics in an assembled food chain. Nano Today (2022). https://doi.org/10.1016/j.nantod.2022.101611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纂

人類隨手扔下的水瓶、塑膠袋有可能某一天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體,這種過程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可能發生的。

首先埋藏在泥土之下的塑膠不斷被分解成微小的顆粒,植物在攝取養分的同時可能無意間吸收了部門微塑膠顆粒,隨後昆蟲食用了植物,魚或者禽類又捕食了昆蟲,就這樣跟著食物鏈的遞進,微塑膠終極來到人類的餐桌

根據東芬蘭大學釋出在《本日奈米》的一項研究,作者在實驗室復現了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場景,他們首先在生菜的生長環境中加入了一些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微小顆粒,兩週後,他們收成了這些生菜,並當作食品餵食給了一種虻的幼蟲。

連續培育5天之後,這些幼蟲隨後又被餵食給了魚,魚在食用虻幼蟲達到5天后,這條食物鏈上的生物都被收集進行了仔細分析。為了更好地對微塑膠顆粒進行追蹤,作者提前在微塑膠中嵌入了一個釓元素的核心。

▲微塑膠顆粒在食物鏈中傳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根據他們的分析,首先有一個比較好的動靜是微塑膠並沒有逐級富集,也就是說,微塑膠的濃度不會跟著實驗中的食物鏈在魚類中達到頂峰。像水銀和多氯聯苯汙染則會泛起隨食物鏈不斷富集的現象。

儘管富集現象沒有發生,但研究者在三種生物的內部都檢測到了奈米塑膠顆粒的存在,魚類主要泛起在鰓、肝臟和腸道;虻幼蟲泛起在口腔和腸道;生菜則泛起在生菜葉。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纂

人類隨手扔下的水瓶、塑膠袋有可能某一天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體,這種過程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真實可能發生的。

首先埋藏在泥土之下的塑膠不斷被分解成微小的顆粒,植物在攝取養分的同時可能無意間吸收了部門微塑膠顆粒,隨後昆蟲食用了植物,魚或者禽類又捕食了昆蟲,就這樣跟著食物鏈的遞進,微塑膠終極來到人類的餐桌

根據東芬蘭大學釋出在《本日奈米》的一項研究,作者在實驗室復現了現實中可能存在的場景,他們首先在生菜的生長環境中加入了一些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微小顆粒,兩週後,他們收成了這些生菜,並當作食品餵食給了一種虻的幼蟲。

連續培育5天之後,這些幼蟲隨後又被餵食給了魚,魚在食用虻幼蟲達到5天后,這條食物鏈上的生物都被收集進行了仔細分析。為了更好地對微塑膠顆粒進行追蹤,作者提前在微塑膠中嵌入了一個釓元素的核心。

▲微塑膠顆粒在食物鏈中傳遞(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根據他們的分析,首先有一個比較好的動靜是微塑膠並沒有逐級富集,也就是說,微塑膠的濃度不會跟著實驗中的食物鏈在魚類中達到頂峰。像水銀和多氯聯苯汙染則會泛起隨食物鏈不斷富集的現象。

儘管富集現象沒有發生,但研究者在三種生物的內部都檢測到了奈米塑膠顆粒的存在,魚類主要泛起在鰓、肝臟和腸道;虻幼蟲泛起在口腔和腸道;生菜則泛起在生菜葉。

上一篇:放話了!土耳... 下一篇:能順利完成這...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