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培養的“大特工”,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首頁 > 歷史

諸葛亮培養的“大特工”,整死兩大奇才,卻為蜀漢延續了30年壽命

來源:開心的小蝸牛 釋出時間:2022-06-07 09:51

  【導讀】說起費禕,大多數人會想到諸葛亮《出師表》所言:“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眾所周知,費禕是先帝劉備給兒子準備的內事輔政大臣,也頗受諸葛亮信賴。但不為人知的是,正是費禕這個諸葛亮親自安插的特工,在諸葛亮死後,一步步除掉魏延、楊儀兩大奇才,為蜀漢贏得了30年的安寧。為什麼諸葛亮選擇了費禕?諸葛亮死後,費禕究竟做了什麼?

  費禕,本是荊州江夏郡人。嚴格說來,江夏郡並非蜀國的地盤。那費禕緣何入蜀為官呢?費禕幼年喪父,一直跟隨堂伯父費伯仁生活。伯仁與益州有親,他的姑姑是益州牧劉璋的母親,與伯仁關係親厚。劉璋孝順母親,便派人迎接費伯仁到益州生活,費禕也跟隨伯父,來到蜀地求學。據史料記載,費禕的識記能力相當卓越。每次讀書,只需稍加瀏覽,就能明白其中意思,速度比常人快上許多。因此,學業也十分順利。

  後來劉備定都蜀地,費禕學成之後,也就留在益州做官。當時的費禕,在益州小有名望,與汝南許叔龍、南郡董允齊名。長期寄人籬下的經歷,並沒有令費禕過度敏感自卑,反而使他養成了不慕虛榮、寵辱不驚的性格。

  《三國志·費禕傳》曾記載這樣一件事:一次費禕和好友董允,一同去參加許靖兒子的葬禮。董允的父親董和,為二人準備了一輛從後面開門的窄小馬車。董允看到後,當即有些不滿,費禕沒有發出絲毫情緒,甚至還搶先坐了上去。到達葬禮現場,董允見來了許多顯貴人物,連諸葛丞相也在其中。且大家的車架也都十分豪華,神色更加不自然了。反觀費禕,仍然鎮定從容。後來董和知道了此事,對兒子說:“我一直覺得你與費禕不相上下,但在這件事上,你不如他”。進入官場後,聰明機敏、雙商極高的費禕,很快便引起了丞相諸葛亮的注意。

  225年,諸葛亮南征回朝時,蜀地官員皆出城數十里,前去迎接。其中許多官員年齡和官位皆在費禕之上,但諸葛亮卻特地讓費禕和自己同乘而行。兩人在馬車上具體交流了什麼,已不得而知。但從諸葛亮之後的行動來看,費禕此時已經成為諸葛亮極為信重之人。諸葛亮將費禕舉薦給劉備,很快就受到劉備的賞識。劉備立太子後,費禕和董允都做了太子門客,成為後主劉禪手下的儲備管理人才。劉禪即位後,費禕隨即任命為黃門侍郎,往來皇帝和尚書令之間傳達公文,也接觸到許多朝政大事。

  延儀之爭,針鋒相對的兩大奇才

  諸葛亮有治世之才,蜀漢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條。逐漸接觸到蜀漢權力核心的費禕,仕途十分順遂,卻也過於平淡。費禕由普通官員變成諸葛亮的特工,則是由於延儀之爭。諸葛亮心裡清楚,後主無能,因此只能盡己所能,為劉禪清除障礙。而在影響政局穩定上,最為突出的,就是大將魏延和後勤主管楊儀的爭端。提起魏延,便會想到《三國演義》中杜撰的“腦後有反骨”之說。但關於魏延謀反,確實一樁實打實的冤案。

  魏延真正從蜀漢將領之中顯露出來,是在跟隨劉備入川 ,以及後來漢中之戰。219年,由於在漢中一役戰功卓越,魏延從牙門將軍被提拔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實實在在掌握一州之權。在魏延得到任命前,大家都以為這個位置會是張飛的。魏延的名字一出,一片譁然。這一任命,也使蜀漢將領的排名迎來一次大的洗牌。獨守漢中要地的魏延,地位已經超過當年與劉備江湖患難的張飛,能和獨自鎮守荊州的關羽比肩。

  其後,諸葛亮數度北伐曹魏,都是從漢中出發的。魏延能夠在十數年裡,始終鎮守漢中這個一級戰略要地、北伐大本營,其重要性或許已遠超關羽。而漢中防務固若金湯,也證明了魏延在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如此優秀的人才,諸葛亮為何就是不喜歡呢?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源於魏延野心勃勃的子午谷奇謀。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就曾獻計,想要如同韓信一般,帶領一支兵士另闢一路,由子午谷奇襲長安。

  魏延對此計信心滿滿,但諸葛亮卻認為此計過於懸危,沒有采納。之後的每次北伐,魏延都會重提此計策,但都被諸葛亮駁回。因為此事,魏延對諸葛亮多有不滿,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的才華不能充分施展。228年,在至關重要的街亭之戰中,諸葛亮沒有采納眾人任用魏延為先鋒的建議,反而選了馬謖。結果街亭一役蜀軍大敗,北伐以失敗告終。當時的諸葛亮,或許是想挫挫魏延的銳氣。但經此一役,他也意識到了魏延在北伐一事中的不可替代。

  之後的戰役中,魏延大破曹魏大將費瑤、郭淮,逆戰司馬懿大獲全勝,率領吳懿攻入魏國境內,軍事成就斐然。他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一步步封侯拜將。這一時期,魏延在軍中可以說是難逢敵手。但是上天偏偏給他派了個“死對頭”——楊儀。作為軍中的後勤保障人員,楊儀並沒有像魏延那樣,在戰場上大放異彩,卻也頗得諸葛亮賞識。楊儀本是投奔關羽帳下的功曹,後來關羽派他去見劉備。兩人一問一答間,對於政治的理解頗為投機,於是劉備便將楊儀提拔為左將軍兵曹掾。219年,劉備漢中稱王后,楊儀被擢升為尚書。此後的南征以及漢中之戰,楊儀都有參與,協助諸葛亮籌措糧餉,安排檢查軍中制度。

  蜀國地處四川,地形複雜,糧草運輸不便,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就是為了方便運糧。而在糧草問題上,楊儀每每能快速處理完畢,解決了諸葛亮的心頭大患,可見他確實是後勤補給方面的奇才。兩大奇才的碰撞,並非“金風玉露一相逢”,反而是“針尖對麥芒”。魏延、楊儀一個管軍事,一個管後勤,本應協同配合。但由於這兩人都是才華出眾、性情高傲之人,反而處不到一塊,互相看不過眼。

  探查延儀,諸葛亮為何選中費禕?如果說魏延執意堅持的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看到了他的妄自尊大、好大喜功。那麼,魏延與楊儀的勢同水火,就真正觸到了諸葛亮的底線。北伐軍中的重要人物不和,難免影響軍心。為了穩定局面,諸葛亮決定找一個秘密特工從中調和,隨時掌握這兩人的動向。這個特工就是費禕。諸葛亮為何會選中費禕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性情溫和順從,善於調節人際關係。費禕本人的性格,從他和董允參加喪儀一事便可見一般。朝堂之中向來難免黨同伐異,費禕卻能遊走於各派之間,無疑是蜀漢政壇中的“變色龍”。《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費禕“寬濟而博愛”,可見費禕確實是個寬厚平和、不爭不搶的人。

  其二,辦事能力突出,諸葛亮放心。憑藉出色的人際交往能力,費禕很快展現出極佳的外交天賦。於是,諸葛亮破格任命費禕為昭信校尉,出使東吳。吳國這邊,吳主孫權聽聞此次出使的費禕是個新人,便有心刁難。招來諸葛恪等辯才出眾的臣子,於席間尖銳發問,言辭犀利。費禕面對眾人的咄咄逼問,語氣順暢,據理力爭,頗有諸葛丞相舌戰群儒之風采,對方終不能令他服輸。其後酒宴之上,孫權與各位吳國臣子,屢屢向費禕敬酒,想趁他酒醉後,丟擲難題,掃他顏面。誰知費禕故意裝醉不答,並暗暗記下問題。在退席理清思路後,才一一作答。也正是在這次酒會上,孫權的一個問題,引發了費禕的深思。孫權問他:“你們蜀地的重臣楊儀和魏延,都是德行有缺、不服管教之人。將來若是沒了諸葛丞相,兩人必定霍亂朝綱,不知貴國如何打算呢?”

  看似隨意的發問,卻直指蜀國弊病。作為蜀國的股肱之臣,魏延代表的軍權,與楊儀掌握的後勤,矛盾重重。現在兩人敬服於丞相的雄才大略,能各自發揮長處。但將來呢?或許正是這個問題,埋下了費禕計除魏延、楊儀的種子。此次出訪,孫權十分欣賞費禕。在費禕離開吳國時,孫權將自己隨身攜帶的寶刀贈給費禕,無不遺憾的說:“先生回去後一定會得到重用,以後怕是不能常來東吳了。”面對這樣一件禮物,費禕誠惶誠恐。若是收下,自己和東吳的關係怕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於是他婉言拒絕,“我並無什麼大才,擔當不了重任。刀是用來討伐叛逆之人的東西,願大王能執此刀建功立業、匡扶漢室,臣也算不虛此行了。”返回蜀國後,費禕被升為郎中。其後,他又多次出使吳國,順利完成了諸葛亮設想的聯吳政策。

  其三,與延儀二人交好,方便遞話。費禕隨軍時,一直都是延儀二人之間的粘合劑。魏延、楊儀本就和費禕交好,有什麼心裡話,也都會告訴費禕。商討共事時,費禕常常坐在他倆中間,以做調和,笑著勸說兩人要協同配合。楊儀對魏延吐露不滿,言辭過激時,只有費禕能出面制止。魏延數次拿刀追著楊儀,喊打喊殺之時,也是費禕拉住魏延,顧全大局。看到這一點,諸葛亮秘密找到費禕,請他協助自己,暗中探查延儀二人。有了費禕的努力,在諸葛亮去世前,延儀相爭始終停留在表面,沒有影響到北伐軍的團結和穩定。

  延儀之死,費禕坐收漁利

  234年秋,諸葛亮病情加重。彌留之際,他召集楊儀、費禕、姜維等人,進行了一次秘密的軍事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在諸葛亮身死後,退軍節度,用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不必管他。此時,諸葛亮已然對魏延起了殺心。而這個計劃最重要的執行人,就是費禕。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諸葛亮此前安排費禕探查延儀二人,一方面增進了費禕與二人的關係,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費禕對二人的瞭解。除掉魏延的負責人,諸葛亮選定了楊儀。而費禕要做的,就是暗中尋找魏延的罪狀,為楊儀遞上砍向魏延的利刃。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除去魏延的行動立即展開。費禕受命前往魏延軍中,探聽魏延的想法。魏延對退兵一事不置可否,無所謂地對費禕說:“丞相走了,但還有我在呢”。聽到丞相讓楊儀主事,魏延更加不滿,“我魏延怎麼能任由楊儀這等人擺佈,做個斷後的小將”,執意要繼續北伐。得到魏延不尊丞相、狂妄自大的證據後,費禕藉口先回去向不懂軍事的楊儀解釋,策馬疾馳而去。

  此時魏延心知不妙,立刻派人探聽楊儀等人的行動。得知他們真的打算退軍,魏延仍不死心,燒燬了南歸的行軍棧道,企圖阻止撤軍。“自己人打自己人”,正是這一衝動之舉,直接給魏延扣上了謀反的帽子。楊儀一方人多勢重,且還有諸葛亮的臨終委託,自然更得人心。魏延與楊儀兩軍對壘之時,大將王平一句“丞相如今屍骨未寒,爾等怎敢如此行事!”直接令魏延的人馬不戰而散。失去兵士的魏延,只能帶領殘部退往漢中,中途便被馬岱所殺。馬岱將魏延的頭顱斬下,獻給楊儀。楊儀直接將頭顱踩在腳下,並大聲喝罵。如此還不解恨,甚至夷滅了魏延三族。除去魏延,固然是諸葛亮的意願。但楊儀在魏延死後的舉動,更多是出於二人私怨,可見其性情偏狹。延儀二人的私人矛盾,終究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楊儀誅殺魏延後,就帶領大部隊撤退。自恃功高的他,已經把尚書令之位視為囊中之物。卻不料諸葛亮棋高一招,算計魏延時,便將他也算計進去了。

  得知楊儀在魏延死後的狂妄舉動,又想到丞相臨終前的殷切囑託,費禕知道:楊儀不能留了。楊儀回到益州,尚書令一職已經歸了蔣琬。他忙前忙後的折騰,最終只得了個有名無實的中軍師。失去尚書令之位後,楊儀始終被自己看不起的蔣琬壓了一頭,牢騷滿腹。縱然楊儀流露出不滿之情,大家也只當他是鬱郁不得志,不再跟他交往。如今楊儀的“朋友”也只剩下費禕。費禕的機會來了。

  一日,楊儀與費禕憶及往昔崢嶸歲月,很是感慨。於是就對費禕說:“丞相當時去世,我就應該帶著大軍投奔曹魏,如今也不會落到這步田地。”說著說著,楊儀還真後悔起來。費禕聽了這話,暗暗記下。這樣心存反意的楊儀,不正如當初的魏延?安撫完楊儀,費禕將今日發生之事,秘密奏報給了後主劉禪。235年,劉禪震怒之下,將楊儀削去官職流放。誰知楊儀還不老實,又被人抓住了“言語誹謗”的小辮子,最終自殺謝罪。就這樣,費禕暗中攪動風雲,完成了“兩連殺”。後孔明時代,為蜀漢續命30年。諸葛亮死後,蜀漢迎來了後孔明時代。首先接棒的是蔣琬,234年至246年,與費禕等人共同執政,共計12年。

  蔣琬死後,劉禪遵從諸葛亮遺願,擢升費禕為大將軍,錄尚書事,主理政務。246年至253年,是費禕輔政時期,共計7年。後孔明時代,蜀漢上層政策出現兩種分歧。第一種,是以蔣琬、費禕為代表的守成派。他們主張先修明政治、休養生息,然後再考慮統一大業。第二種,是以姜維為代表的進取派。他認為蜀國要積極進攻,奪取天下,不能坐以待斃。費禕的想法顯然是從蜀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先要兵強馬壯,再出兵。因此在他執政期間,他對姜維多有節制,其手下兵馬不過萬人。此外,他還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勸諫姜維,“如今國家內治無人,只能等待時機,實在不宜輕舉妄動。”

  在費禕看來,他們不如諸葛亮良多,北伐連諸葛亮也未能完成,他們現在肯定無法做到。但姜維卻始終認為,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才是其真正遺願,因此不顧客觀形勢,矢志北伐。253年初,費禕與同僚宴會時,因疏於防範,被魏國降將郭循,趁酒醉刺殺。費禕死後,姜維實現了自己的北伐夢。但大量的金錢消耗,勞民傷財,引起軍民不滿,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263年,費禕死後的第10年,窮兵黷武的蜀國走向了滅亡。有專家研究表明:相較而言,費禕的守成戰略更符合蜀國實際,如果繼續執行,或可延緩蜀漢衰亡。從234年到263年,蜀漢失去最大的依靠——諸葛亮。這30年裡,正是由於費禕一派力主守成策略,蜀漢才得以安穩延續下來。

上一篇:崇禎手下有虎... 下一篇:重倉股連續跌...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