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 | 斯加魯菲:未來人工智慧將在五個方面變得更加有用

首頁 > 科技

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 | 斯加魯菲:未來人工智慧將在五個方面變得更加有用

來源:幽默段子 釋出時間:2024-04-27 22:52

當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站在了新的轉折點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和人工智慧來相伴每分每秒的時候,我們的人類將會迎來怎樣的未來?4月25日,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與創新。

“大家還記得AlphaGo嗎?2017年時非常流行,當時我們認為AlphaGo會打敗我們所有人,會征服所有世界。但是,AlphaGo已經是過去了,而不是未來,這個專案也停止了”,皮埃羅·斯加魯菲首先談及了人工智慧曾經“出圈”的代表產品之一AlphaGo。他稱,隨後,谷歌引入新架構轉換器Transformer,而OpenAI釋出GPT,帶領人工智慧走向了未來。

人工智慧過去的進步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第一個驅動的就是硬體,1985年的電腦效能很差,只能做兩層架構,現在已經能做好幾百層了。第二個是資料,首先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的冠軍,後來有AlphaGo,現在有OpenAI的GPT,主要背後的驅動因素就是大型的資料,所以資料對於AI的進步非常重要。第三個驅動者就是開源,比如不同的國家有很多開源的平臺可以做深度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在AI上做各種實驗非常重要,開源就不會特別昂貴。第四個驅動因素,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發明家,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國。所以AI實際上是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國際合作的結晶。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依然面臨許多不足。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智慧,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複雜性,要比AI中間的神經元複雜得多。我們大腦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萬瓦的電能。“我們開車、坐地鐵、買東西、看電視,只是用20瓦的功能就能做這些事情,而生成式AI要消耗上百萬瓦的電能才能做”。而且之前神經網路的系統是1943年時做的架構,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同時,我們在一個物理世界中間,我們可以去移動,可以觸達,可以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人工智慧卻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也不會“自然學習”。“人類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試錯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熱水知道很燙就不會再碰了,而AlphaGo是透過大量的資料不斷堆積而成的”。

那麼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五個方面會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實:一是定製模型,在去年OpenAI推出了自己定製的模型,它能夠找到更好的結果。但它依然有問題:這些大語言模型即便非常小,也非常貴,而且功耗巨大。一般的公司出不起錢,很多國家沒有辦法負擔得起。

其次是低算力的AI,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架構,還有非常小的資料集實現非常好的AI。比如斯坦福的阿帕卡,只需要花600美元來進行訓練。

第三,我們還要看到多模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閱讀測試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間騎腳踏車,在這個中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多模態的模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語言,包括FLAVA、Flamingo、GPT-4等等。“現在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型,它可能不一定是叫語言模型,是一個多模型的集合,包括文字、影象,而且有更多的感測器把它容納到這樣一個模型裡面。”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靠,比如我的一個AI應用就是關於Magazine,“現在很多診斷是由AI來做的,比如你要用GPT應用於疾病診斷的話,我們放心嗎?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放心的。”我們要藉助的語言模型,其設計之初是預測一個序列裡面下一個詞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轉換器主要的目的就是預測序列中間的下一個詞是什麼,所以有的時候它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如何實現可信的AI?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他還提到,人形機器人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長期以來我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用途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使得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了。比如我們來開一個真正的使用機器人的工廠,比如亞馬遜真正的工廠裡面,機器人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田野

當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站在了新的轉折點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和人工智慧來相伴每分每秒的時候,我們的人類將會迎來怎樣的未來?4月25日,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與創新。

“大家還記得AlphaGo嗎?2017年時非常流行,當時我們認為AlphaGo會打敗我們所有人,會征服所有世界。但是,AlphaGo已經是過去了,而不是未來,這個專案也停止了”,皮埃羅·斯加魯菲首先談及了人工智慧曾經“出圈”的代表產品之一AlphaGo。他稱,隨後,谷歌引入新架構轉換器Transformer,而OpenAI釋出GPT,帶領人工智慧走向了未來。

人工智慧過去的進步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第一個驅動的就是硬體,1985年的電腦效能很差,只能做兩層架構,現在已經能做好幾百層了。第二個是資料,首先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的冠軍,後來有AlphaGo,現在有OpenAI的GPT,主要背後的驅動因素就是大型的資料,所以資料對於AI的進步非常重要。第三個驅動者就是開源,比如不同的國家有很多開源的平臺可以做深度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在AI上做各種實驗非常重要,開源就不會特別昂貴。第四個驅動因素,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發明家,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國。所以AI實際上是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國際合作的結晶。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依然面臨許多不足。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智慧,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複雜性,要比AI中間的神經元複雜得多。我們大腦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萬瓦的電能。“我們開車、坐地鐵、買東西、看電視,只是用20瓦的功能就能做這些事情,而生成式AI要消耗上百萬瓦的電能才能做”。而且之前神經網路的系統是1943年時做的架構,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同時,我們在一個物理世界中間,我們可以去移動,可以觸達,可以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人工智慧卻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也不會“自然學習”。“人類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試錯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熱水知道很燙就不會再碰了,而AlphaGo是透過大量的資料不斷堆積而成的”。

那麼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五個方面會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實:一是定製模型,在去年OpenAI推出了自己定製的模型,它能夠找到更好的結果。但它依然有問題:這些大語言模型即便非常小,也非常貴,而且功耗巨大。一般的公司出不起錢,很多國家沒有辦法負擔得起。

其次是低算力的AI,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架構,還有非常小的資料集實現非常好的AI。比如斯坦福的阿帕卡,只需要花600美元來進行訓練。

第三,我們還要看到多模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閱讀測試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間騎腳踏車,在這個中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多模態的模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語言,包括FLAVA、Flamingo、GPT-4等等。“現在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型,它可能不一定是叫語言模型,是一個多模型的集合,包括文字、影象,而且有更多的感測器把它容納到這樣一個模型裡面。”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靠,比如我的一個AI應用就是關於Magazine,“現在很多診斷是由AI來做的,比如你要用GPT應用於疾病診斷的話,我們放心嗎?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放心的。”我們要藉助的語言模型,其設計之初是預測一個序列裡面下一個詞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轉換器主要的目的就是預測序列中間的下一個詞是什麼,所以有的時候它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如何實現可信的AI?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他還提到,人形機器人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長期以來我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用途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使得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了。比如我們來開一個真正的使用機器人的工廠,比如亞馬遜真正的工廠裡面,機器人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田野

當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站在了新的轉折點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和人工智慧來相伴每分每秒的時候,我們的人類將會迎來怎樣的未來?4月25日,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與創新。

“大家還記得AlphaGo嗎?2017年時非常流行,當時我們認為AlphaGo會打敗我們所有人,會征服所有世界。但是,AlphaGo已經是過去了,而不是未來,這個專案也停止了”,皮埃羅·斯加魯菲首先談及了人工智慧曾經“出圈”的代表產品之一AlphaGo。他稱,隨後,谷歌引入新架構轉換器Transformer,而OpenAI釋出GPT,帶領人工智慧走向了未來。

人工智慧過去的進步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第一個驅動的就是硬體,1985年的電腦效能很差,只能做兩層架構,現在已經能做好幾百層了。第二個是資料,首先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的冠軍,後來有AlphaGo,現在有OpenAI的GPT,主要背後的驅動因素就是大型的資料,所以資料對於AI的進步非常重要。第三個驅動者就是開源,比如不同的國家有很多開源的平臺可以做深度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在AI上做各種實驗非常重要,開源就不會特別昂貴。第四個驅動因素,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發明家,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國。所以AI實際上是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國際合作的結晶。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依然面臨許多不足。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智慧,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複雜性,要比AI中間的神經元複雜得多。我們大腦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萬瓦的電能。“我們開車、坐地鐵、買東西、看電視,只是用20瓦的功能就能做這些事情,而生成式AI要消耗上百萬瓦的電能才能做”。而且之前神經網路的系統是1943年時做的架構,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同時,我們在一個物理世界中間,我們可以去移動,可以觸達,可以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人工智慧卻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也不會“自然學習”。“人類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試錯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熱水知道很燙就不會再碰了,而AlphaGo是透過大量的資料不斷堆積而成的”。

那麼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五個方面會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實:一是定製模型,在去年OpenAI推出了自己定製的模型,它能夠找到更好的結果。但它依然有問題:這些大語言模型即便非常小,也非常貴,而且功耗巨大。一般的公司出不起錢,很多國家沒有辦法負擔得起。

其次是低算力的AI,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架構,還有非常小的資料集實現非常好的AI。比如斯坦福的阿帕卡,只需要花600美元來進行訓練。

第三,我們還要看到多模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閱讀測試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間騎腳踏車,在這個中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多模態的模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語言,包括FLAVA、Flamingo、GPT-4等等。“現在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型,它可能不一定是叫語言模型,是一個多模型的集合,包括文字、影象,而且有更多的感測器把它容納到這樣一個模型裡面。”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靠,比如我的一個AI應用就是關於Magazine,“現在很多診斷是由AI來做的,比如你要用GPT應用於疾病診斷的話,我們放心嗎?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放心的。”我們要藉助的語言模型,其設計之初是預測一個序列裡面下一個詞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轉換器主要的目的就是預測序列中間的下一個詞是什麼,所以有的時候它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如何實現可信的AI?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他還提到,人形機器人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長期以來我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用途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使得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了。比如我們來開一個真正的使用機器人的工廠,比如亞馬遜真正的工廠裡面,機器人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田野

當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站在了新的轉折點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和人工智慧來相伴每分每秒的時候,我們的人類將會迎來怎樣的未來?4月25日,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與創新。

“大家還記得AlphaGo嗎?2017年時非常流行,當時我們認為AlphaGo會打敗我們所有人,會征服所有世界。但是,AlphaGo已經是過去了,而不是未來,這個專案也停止了”,皮埃羅·斯加魯菲首先談及了人工智慧曾經“出圈”的代表產品之一AlphaGo。他稱,隨後,谷歌引入新架構轉換器Transformer,而OpenAI釋出GPT,帶領人工智慧走向了未來。

人工智慧過去的進步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第一個驅動的就是硬體,1985年的電腦效能很差,只能做兩層架構,現在已經能做好幾百層了。第二個是資料,首先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的冠軍,後來有AlphaGo,現在有OpenAI的GPT,主要背後的驅動因素就是大型的資料,所以資料對於AI的進步非常重要。第三個驅動者就是開源,比如不同的國家有很多開源的平臺可以做深度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在AI上做各種實驗非常重要,開源就不會特別昂貴。第四個驅動因素,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發明家,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國。所以AI實際上是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國際合作的結晶。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依然面臨許多不足。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智慧,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複雜性,要比AI中間的神經元複雜得多。我們大腦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萬瓦的電能。“我們開車、坐地鐵、買東西、看電視,只是用20瓦的功能就能做這些事情,而生成式AI要消耗上百萬瓦的電能才能做”。而且之前神經網路的系統是1943年時做的架構,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同時,我們在一個物理世界中間,我們可以去移動,可以觸達,可以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人工智慧卻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也不會“自然學習”。“人類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試錯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熱水知道很燙就不會再碰了,而AlphaGo是透過大量的資料不斷堆積而成的”。

那麼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五個方面會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實:一是定製模型,在去年OpenAI推出了自己定製的模型,它能夠找到更好的結果。但它依然有問題:這些大語言模型即便非常小,也非常貴,而且功耗巨大。一般的公司出不起錢,很多國家沒有辦法負擔得起。

其次是低算力的AI,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架構,還有非常小的資料集實現非常好的AI。比如斯坦福的阿帕卡,只需要花600美元來進行訓練。

第三,我們還要看到多模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閱讀測試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間騎腳踏車,在這個中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多模態的模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語言,包括FLAVA、Flamingo、GPT-4等等。“現在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型,它可能不一定是叫語言模型,是一個多模型的集合,包括文字、影象,而且有更多的感測器把它容納到這樣一個模型裡面。”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靠,比如我的一個AI應用就是關於Magazine,“現在很多診斷是由AI來做的,比如你要用GPT應用於疾病診斷的話,我們放心嗎?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放心的。”我們要藉助的語言模型,其設計之初是預測一個序列裡面下一個詞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轉換器主要的目的就是預測序列中間的下一個詞是什麼,所以有的時候它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如何實現可信的AI?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他還提到,人形機器人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長期以來我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用途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使得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了。比如我們來開一個真正的使用機器人的工廠,比如亞馬遜真正的工廠裡面,機器人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田野

當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站在了新的轉折點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和人工智慧來相伴每分每秒的時候,我們的人類將會迎來怎樣的未來?4月25日,矽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矽谷百年史》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全體會議上分享了他對人工智慧時代的思考與創新。

“大家還記得AlphaGo嗎?2017年時非常流行,當時我們認為AlphaGo會打敗我們所有人,會征服所有世界。但是,AlphaGo已經是過去了,而不是未來,這個專案也停止了”,皮埃羅·斯加魯菲首先談及了人工智慧曾經“出圈”的代表產品之一AlphaGo。他稱,隨後,谷歌引入新架構轉換器Transformer,而OpenAI釋出GPT,帶領人工智慧走向了未來。

人工智慧過去的進步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第一個驅動的就是硬體,1985年的電腦效能很差,只能做兩層架構,現在已經能做好幾百層了。第二個是資料,首先1997年IBM的深藍擊敗了國際象棋的冠軍,後來有AlphaGo,現在有OpenAI的GPT,主要背後的驅動因素就是大型的資料,所以資料對於AI的進步非常重要。第三個驅動者就是開源,比如不同的國家有很多開源的平臺可以做深度學習,對於很多人來說,在AI上做各種實驗非常重要,開源就不會特別昂貴。第四個驅動因素,就是現代人工智慧的發明家,他們實際上是來自世界各國。所以AI實際上是全球各國的科學家共同進行國際合作的結晶。

人工智慧發展到現在,依然面臨許多不足。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人工智慧並不是人類智慧,我們大腦的神經元複雜性,要比AI中間的神經元複雜得多。我們大腦的功耗只是20瓦,生成式AI消耗了上百萬瓦的電能。“我們開車、坐地鐵、買東西、看電視,只是用20瓦的功能就能做這些事情,而生成式AI要消耗上百萬瓦的電能才能做”。而且之前神經網路的系統是1943年時做的架構,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太大的變化。

同時,我們在一個物理世界中間,我們可以去移動,可以觸達,可以用各種感官去感知世界,人工智慧卻並非如此。

人工智慧也不會“自然學習”。“人類的學習方法是一種試錯的方法,比如碰一下熱水知道很燙就不會再碰了,而AlphaGo是透過大量的資料不斷堆積而成的”。

那麼未來的人工智慧將如何發展?皮埃羅·斯加魯菲認為,未來人工智慧在五個方面會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真實:一是定製模型,在去年OpenAI推出了自己定製的模型,它能夠找到更好的結果。但它依然有問題:這些大語言模型即便非常小,也非常貴,而且功耗巨大。一般的公司出不起錢,很多國家沒有辦法負擔得起。

其次是低算力的AI,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非常小的架構,還有非常小的資料集實現非常好的AI。比如斯坦福的阿帕卡,只需要花600美元來進行訓練。

第三,我們還要看到多模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做閱讀測試或者在現實生活中間騎腳踏車,在這個中間我們需要有一個多模態的模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覺、語言,包括FLAVA、Flamingo、GPT-4等等。“現在我們有了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型,它可能不一定是叫語言模型,是一個多模型的集合,包括文字、影象,而且有更多的感測器把它容納到這樣一個模型裡面。”

另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靠,比如我的一個AI應用就是關於Magazine,“現在很多診斷是由AI來做的,比如你要用GPT應用於疾病診斷的話,我們放心嗎?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放心的。”我們要藉助的語言模型,其設計之初是預測一個序列裡面下一個詞是什麼,實際上這個轉換器主要的目的就是預測序列中間的下一個詞是什麼,所以有的時候它的結果並不是真正的現實。“如何實現可信的AI?這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他還提到,人形機器人也是非常熱門的一個領域。“長期以來我認為,它是沒有什麼用途的。但是現在我們已經使得人形機器人變得更加真實了。比如我們來開一個真正的使用機器人的工廠,比如亞馬遜真正的工廠裡面,機器人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溫婧

編輯/田野

上一篇:科技雲科技連... 下一篇:貴州:漂洋過...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