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被低估的謀士魯肅,為何也支援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

首頁 > 歷史

三國最被低估的謀士魯肅,為何也支援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

來源:娛天下樂四方 釋出時間:2023-06-01 11:22

  導讀:大家都知道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但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已不可考,反正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而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的這段描寫很大的原因是為突出關羽不忘舊情,突出關羽的“義”,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所以“捉放曹”在歷史上發生的可能性極低。

  公元208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順江而下,征伐東吳,逼得孫權只能連劉抗曹,在周瑜、魯肅等主戰派的支援下,火燒赤壁,曹操二十萬大軍瞬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的慘敗,叫曹操夢碎赤壁,飲恨長江。曹操敗逃途中便發生了關羽華容道捉放曹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介紹,關羽是在被諸葛亮所激,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被派去攔截曹操,關羽冒著被斬的風險,義釋曹操,更加突出了關羽的忠義。關羽回營以後,諸葛亮假裝要執行軍令,可想而知,關羽是斬不了的,不算關羽是劉備的義弟,單以關羽的赫赫威名,恐怕諸葛亮也不捨得斬之,但諸葛亮明知關羽“斬不得”情況下還虛張聲勢的原因是什麼?

  小編認為原因有三,一是儘早讓關羽還清曹操的人情,以便在以後的征戰中,關羽不再徇私;二是收復關羽,關羽一向對諸葛亮不太感冒,經過諸葛亮饒其性命這樣的“救命之恩”,關羽對諸葛亮的態度應該會有所轉變;三是挫一挫關羽的傲氣,關羽一向自傲,除了劉備、張飛,誰都不放在眼裡,經此一事,告訴關羽,我孔明也並非善茬,對於你關羽,還是有能力治上一治的。

  而且諸葛亮讓忠義無雙的關羽去攔截曹操,本身就是一個低階錯誤,想劉備就算是勢單力薄,難道還找不出“一兩個廖化”,曹操一方已是“敗軍之將不言勇”,只要能堵住曹操,曹操必不能倖免,而“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卻犯下如此錯誤,只能用諸葛亮是故意放走曹操來解釋。

  可以說羅貫中對於“義釋曹操”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還是很能自圓其說的。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劉備身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最弱的一角,必須要掌握平衡,所以“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曹操不可或缺,曹操若死,不僅北方大亂,中國古代最大的外患北方遊牧民族將趁勢南下,而且“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也必將撕毀孫劉協議,壓縮劉備的生存空間,所以曹操身死不符合劉備一方的利益。所以諸葛亮才使出“一箭四雕”之計,派關羽去“埋伏”曹操。

  但為何孫權一方的魯肅也對“放走曹操”持肯定態度?除了與劉備相同原因外(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還因為魯肅的“吳宮對”。“吳宮對”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向孫權提出的。

  魯肅的這個對策,堪稱“東吳版”的“隆中對”。它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荊州、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著驚人相似之處,而且比諸葛亮早了整整七年。

  由此可見,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的形成,魯肅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眾所周知,沒有孫劉聯盟,就沒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就沒有三國鼎立;而孫劉聯盟的主動權又在孫權那裡。孫權不肯聯盟,劉備、諸葛亮就沒有辦法。

  那麼,孫權為什麼決心連劉抗曹呢?關鍵的原因魯肅在七年前已經把話說透了。在那次“吳宮對飲”的密談中,魯肅不但為孫權做出了戰略規劃,而且講明瞭這一規劃的依據,即“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這是魯肅對天下大勢的判斷,而且是一個準確的判斷。

  魯肅身為東吳的三號人物,他的意見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孫權也認可“曹操不可卒除”(卒即猝),曹操如果早死,天下的變數將增大,不利於東吳的戰略部署,所以曹操得以安全逃回許昌,是魏蜀吳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魯肅“吳宮對”的意義,絕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

  事實上,儘管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戰略規劃堪稱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但劉備三顧茅廬那會兒,卻並沒有條件實施。甚至在他敗走當陽之時,想到的也只是投奔蒼梧太守吳臣,哪有三分天下可言。如果沒有魯肅的力主聯盟和周瑜的力主抗戰,劉備的前途也實在堪憂。投奔吳臣不過苟延殘喘,曹操不戰而勝得了襄陽,勢如破竹拿下江陵,對付劉備只是遲早的問題。這個時候,劉備恐怕命都難保,哪裡還談得上實施諸葛亮的“隆中對”?所以,劉備後來跳了龍門,不但應該感謝諸葛亮,還應該感謝魯肅。

上一篇:中美在南海上... 下一篇:連包拯都不敢...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