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分發米糧更省事,為何古代賑災卻偏要施粥?其實背後很有學問

首頁 > 歷史

直接分發米糧更省事,為何古代賑災卻偏要施粥?其實背後很有學問

來源:螞蟻說成長 釋出時間:2023-03-29 10:00

  【導讀】分發米糧顯然更省事兒,然而為何古代賑災都是施粥呢?其實這背後大有說法,看似施粥比分發米糧麻煩,不過卻反而更能解決問題。

  首先來說,即便是古代最富有的王朝,其生產力以及經濟水平,往往與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語。因而在古代,當百姓遭遇天災時,政府糧倉中即使有存糧,可一旦要面對大批災民時,難免也會有些捉襟見肘。

  因而古代政府為了提高賑災的覆蓋面,便會用施粥的方式,代替分發米糧,畢竟粥裡面可以摻水,這樣就可以用少量的糧,解救更多的災民,畢竟災民喝了粥以後,也能產生飽腹感,從而活下來。所以用施粥代替分發米糧的方式,其實也是古代政府的無奈之舉,不過確實也能解決問題。

  此外有時古代政府即便是存糧足夠,他們也會選擇施粥,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在這背後,更突顯了古代政府的智慧。首先在古代,其實政府開倉賑災的機會,並不是特別多,往往都是大災之年,他們才會這樣做的。所以一旦古代政府開倉賑災,往往就會引起大批災民的集聚,然而有的人根本不困難,他們也會抱著貪便宜的心態,前去領些米糧用來貼補家用。

  所以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有些米糧,根本到不了真正的災民手中,所以古代政府施粥的做法,看似有時會有些寒酸,實際上卻是在為災民考慮。其次如果分發米糧,災民們領走之後,還有可能會被其他災民爭搶,從而不僅賑災會功虧一簣,甚至還會引發很多社會問題。

  而施粥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因為災民領了粥之後,一般就會第一時間喝下去,其他人根本就沒有爭搶的機會。而且分發米糧,災民們還要自己去找工具將其做熟,因此這對於已經飢寒交迫的災民來說,反而還會是一種折磨。

  所以由此可見,古代政府賑災不直接分發米糧,反而只給百姓施粥的做法,看似有些小氣,或者說有些表面功夫。其實實際上卻是真真切切的在為災民考慮,可以說突顯了古代政府的智慧。

  延伸閱讀:古代賑災為何決不允許自賑,而是必派軍隊?元朝試過,結果亡了

  縱觀歷朝歷代的起義,基本都和頻繁的天災人禍有關。對百姓而言:生而為人,他們的要求並不高。辛苦一生,只盼能吃飽穿暖,最終娶到老婆,便是最大的福氣。不過,這事放在古代,卻並非易事。在天災人禍之下,他們吃不飽飯,甚至吃不到飯。連怎麼活下去都不知道,就更別提那虛無縹緲的夢想。

  對於兵戈之禍,國家或許自顧不暇,也難以照拂百姓。若論糧草,國家基本都有儲備,也足夠支援百姓。但當國家決定賑災時,卻不由讓人直嘆效率太低。以北宋為例,宋朝年間,泗水及汴河曾發生過一次洪水。為了解決水患並賑濟百姓,朝廷當即調集了大量的軍隊前往治水及賑災。這事並非個例,歷朝歷代幾乎也都是如此。不過,這種做法無疑是損錢又費力。既然這樣,有人就想問了:為何不讓百姓自賑呢?由朝廷將物資下撥到地方,無疑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更快完成賑災任務。為何朝廷卻不允許呢?其實,並不是統治者沒想到這種辦法,而是這樣做實在太難!元朝就這樣做過,結果非但沒賑好,反而還亡了!

  當時,黃河曾發生大洪水,令兩岸百姓流離失所,哀鴻一片。為此,經過朝廷討論,丞相脫脫決定將物資撥往地方,由地方進行分配,並組織百姓自賑。對元朝而言,這種做法無疑好處頗多。不必調動軍隊,就能省下大量的經費。同時,人民自賑,也更加省錢,節約了不必要的物力浪費。但誰曾想,正是這條被脫脫認為絕佳的妙計,卻成為了壓死災民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人奇怪了,元朝主動出錢出糧賑濟災民,是為了幫他們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軌,而他們拿著國家的錢糧,建設著自己家園,為啥反倒激起了民怨呢?其實,這不怪百姓,也不怪脫脫。脫脫本意是好的,他先將銀子與物資撥給戶部,再由戶部撥銀到省,隨後再經府、州、縣,最終送達百姓手中。但是,由於當時元朝內部過於腐敗,這筆銀子和物資基本每到一地都會“拔毛”。也正因此,這些錢糧歷經數地來到百姓手上時,哪還有什麼銀子?哪還有什麼物資?這樣的結果無疑令百姓憤慨。對他們而言,國家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也沒有賑濟他們,他們還得被強制徵召做苦力,這又怎麼會不讓他們心生反心?

上一篇:古代帝王用活... 下一篇:琅琊公主究竟...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