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的“張姍姍”們,沒有未來的核酸產業

首頁 > 健康

騎虎難下的“張姍姍”們,沒有未來的核酸產業

來源:去哪玩 釋出時間:2022-11-29 10:11

“張姍姍”是誰?

圍繞核酸檢測工業,這個名字及其背後的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凝聚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公家對“利益輸送”的想象,沸騰在整個網際網路。

事件點燃於11月25日,核子華曦蘭州實驗室因錄入異常被通報。

工商資訊顯示,張姍姍擔任“監事”的30餘個核子基因聯絡關係公司中,有相稱一部分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這三年內設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家公司體系的急劇擴張與違法違規,並不能劃上等號。

但近年來各地高頻次、大範圍、層層加碼式的核酸檢測,逐漸磨蝕了人們的耐心,積蓄已久的怨氣在“張姍姍”身上找到了出口,也確是此次輿論事件背後顯見的因果鏈條。

何況,核子基因的“暴發式”擴張並非孤例。

以“醫學檢測”作為關鍵詞檢索,在“天眼查”上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成立年限在1年內的企業數目約有10400多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多家,2~3年的有5300多家。

這不難推測,在三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奔著疫情紅利,倉促上馬。

現象背後,也進一步暴露出這類醫學檢測服務供應商的當下困境——這些本就是醫學檢測產業鏈中屬於低門檻的下游企業,過了三年近乎“爆發”的日子,而今恬靜不再。

暴富的神話幻滅,幾乎探底的定價,很難收回的賬款——一次次衝擊著掘金者們的利潤空間。

一個行業快起快落的秘密捂不住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門生意,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

一位醫療領域資深投資人告訴八點健聞,疫情帶來的需求不可持續,為此深交所和上交所也要求,對核酸檢測相關企業上市“是否符合科創屬性”,進行從嚴稽核。未來疫情結束,醫學檢測行業終將回歸常態。

“市場規模將定格在300億左右,而這個數字,絕對撐不起現今數目的核酸檢測公司。”

張姍姍“加盟”模式,給亂象埋下伏筆

一位多年在醫學檢測領域的從業者告訴八點健聞,核子華曦主要是提供的是核酸檢測服務,屬於核酸檢測產業鏈的下游,門檻較低。

比擬出產試劑、檢測儀等產品,需要較高技術門檻的上游生產商,下游服務供應商更輕易“分一杯羹”。結合疫情以來核酸檢測單價不斷下探的趨勢,服務供應商們想要賺錢,可能更多隻能依仗“薄利多銷”的模式。

按衛生部門劃定,醫學檢測實驗室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要在所在地取得對應資質。對一個公司來說,想要拓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天然要在各省鋪設自己的醫學檢測實驗室。

“這樣的做法,不僅在張珊珊的核子基因有,其他醫學檢測企業也會這樣做。”

多名從業者均向八點健聞表示,考慮到工作的高強度和長時間,人為的誤差和失誤均可以理解,但不能涉嫌造假。

詳細到核子華曦,其旗下的不少醫學檢修實驗室成立時間不足一年。如斯短的時間內實驗室快速增加,這不符合行業規律,亂象或許早已埋下伏筆。

為了遇上疫情的趟,這些曾經實力、財力都不強的核酸檢測企業會尋找合作伙伴,合作署理模式就成了可能。

核子基因把這種方式叫做“加盟”。

據南方週末報道,核子基因的加盟資料顯示,2020年3月~9月,公司核酸檢測業務的營業額達到4.5億元,逾100位合作代理商獲得的利潤超百萬。

一位醫學檢測領域從業者表示,在醫學檢測領域,“加盟”是最近才有的詞語。核子基因這類企業暫時沒有能力或財力籠蓋足夠多的省,就會在當地選擇一名合作伙伴一起做這件事,“你用我的產品,我用你的渠道。”

醫療檢測方向的資深投資人曾鷗(化名)指出,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的審批權往往下放在地方,導致審批決議計劃分散。為了控制醫學檢測機構無序擴張,有些城市(如上海)會進行總體把控,“但在更多的城市裡,並沒有如斯治理,存在著無序和混亂。”

騎虎難下的一年

僅是今年,被公然的核酸造假已達至少7起。

自1月份鄭州金域醫學負責人“引起新冠病毒傳播”開始,這個疫情後急遽膨脹的行業,醜態百出。

一些實驗室檢出陽性卻故意隱瞞不報,或出具假陽性呈文;一些超能力承攬業務,拖延呈文出具時間;還有實驗室擴充原始監測資料,稀釋檢測樣本,試圖降低成本。

投資人曾鷗表示,疫情期間爆出的核酸檢測行業的題目,最為嚴峻的依次是:檢測結果不正確或乾脆造假、檢測機構的各種合規題目、以及檢測機構的准入和資質題目。

有媒體統計,今年6月~7月間,不少省份進行了核酸機構的大排查,資料顯示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被責令整改,其中不乏一批著名上市公司的子公司。

而跟著時間推移,核酸工業已從兩年前爆發式的造富神話,走到了強弩之末。從最開始做一次自費核酸200元的價格,到10混1最高收費不超過2.6元/人次,政府集採後核酸取樣價格的大跳水,直接衝擊了整個產業鏈。

為了在不斷攤薄的利潤中撈到最後一桶金,曾高歌猛進衝進行業的下游服務商,亂象肇生。

深圳某公司一位負責核酸業務的管理者趙斌(化名)告訴八點健聞,集採過後,目前利潤高的主要是出口型企業,其次是上游做試劑耗材的原料廠商,而下游做檢測服務的利潤最低,不僅要承擔鉅額應收賬款,還得貸款支付工資、試劑耗材等用度。

“鮮為人知的是,病院取樣也分了一部分收入過去。企業承擔了取樣管、試紙、轉運司機、實驗室全流程、結果呈文、題目投訴等責任,也分了一部分收入。”

外界看來賺得盆滿缽滿的服務商實驗室,增長乏力,而債務是這些服務商最沉重的負擔。

“他們前期確實是賺了錢,但今年騎虎難下。”一家IVD企業負責人向八點健聞表示,這背後,是政府財政吃緊帶給他們的債務負擔。

“全民核酸做了一段時間,核酸檢測服務商的應收賬款非常龐大,賬期拖了半年甚至一年,現金流壓力急劇增加。”

據《科創板日報》梳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多家核酸檢測業務的上市公司應收賬款顯著晉升。例如Q3營收156億元的迪安診斷,應收賬款高達108億元,佔比69%。

除了債務導致的現金流吃緊,在另一面,核酸檢測的利潤也在逐漸攤薄。兩面夾擊下,服務商們倍感無奈。

“兩年前服務商的利潤率是挺高的,估計有50%,但是取樣的量非常小。”趙斌表示,常態化核酸後,政府集採壓價。現在做單管、5混1肯定虧錢,但企業不能不做。10混1假如量大,利潤能達到10%,20混1利潤最高,但幾乎沒有訂單量。再減去銀行貸款和壞賬,服務商的利潤估計所剩無幾。

一位業內人士也向八點健聞證明,將試管、拭子、管裝液體和人工等計算在內,單管利潤基本是20混一的80%。

為了壓縮本錢,服務商更傾向於做大規模的混檢,甚至在違法的邊沿遊走。

一位病毒學家向八點健聞表示,業內部門企業甚至做了100混1。“他們從10個10混1的管子裡各採0.1毫升,混在一起做一次檢測,本錢就可以下降98%。”

趙斌以為,上述混檢行為是很顯著違規的,相關門會嚴肅處罰,大多數企業應該不敢這麼做。

一邊IPO上市,一邊被投資人打入冷宮

疫情三年,讓中國的醫學檢測實驗室從一千餘家增長至萬餘家,基礎設施擴張突飛猛進。

這些“疫情遺產”或許不僅能在疫情後繼承發光發燒,而且已經把一些公司早早送上了IPO的道路。

目前,內地涉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IPO公司共計13家,其中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和菲鵬生物4家公司已通過了上市程式,但尚未登陸資本市場。除此以外,今年獨一過會且正式上市的涉核酸檢測公司僅有康為世紀一家。

火熱的上市潮背面,是一級市場投資人的冷淡。

多位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人向八點健聞表示,新冠核酸檢測這類專案不可持續,不在考慮範疇之中,“投資關注未來長期的成長性,一瞬間的專案從不考慮。”

核酸檢測所屬的分子診斷領域,投資高潮在2017~2018年左右。當時,機構投資人便已經投資過一輪行業內公司。到了目前階段,儘管大規模核酸檢測業務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機構投資人並不認可其工業價值,更不會給出高估值————聖湘生物在高峰時期的估值達400多億,現在連200億都不到,可謂斷崖式下跌。

企業想要融資,就不得不面對投資人的拷問:新冠疫情後,業務發展可否持續?

九鼎投資大健康部孟詳睿表示,固然分子診斷代表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但幾年內,除去新冠業務,最多也就是兩三百億的市場空間,“支撐幾個上市公司可以,一下子湧入好幾十個(上市公司)怎麼可能?”

投資人曾鷗分析,這一輪遞交IPO材料的涉核酸檢測公司中,除了沒有技術含量的公司,康為世紀和翌聖生物的主營業務是上游原料入口替換,新冠業務佔比不高,也就35%左右,“它們屬於這一波被誤傷的。”

而對於沒有技術含量的核酸檢測公司,上述IVD企業負責人表示,“不少企業已經把後面10年的測試量都做完了。”

他進一步分析,靠核酸檢測發跡、已經賺了一波快錢的核酸檢測頭部企業,已經在考慮下一步。好比轉向同是分子檢測的基因測序、又或者涉足免疫檢測等增長量較大的業務。這類企業會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臨床轉化。

核酸檢測試劑供應鏈龍頭企業達安基因,便在前幾日將所有常規核酸(非新冠類)診斷試劑產品主動申請降價,透過大幅度降價以進步競爭力。“價格降幅甚至超越集採”,行業人士評價,達安基因此次調價擊穿了核酸檢測產品的價格體系。

IVD企業品牌戰略參謀張洪華向八點健聞,達安基因的降價戰略會使得其他企業難以競爭,淘汰一批競爭對手,擴大客戶量和使用者規模。

此前,有從業者同八點健聞分析:檢測量增加,操縱職員要增加,機器也要被佔用。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很難再靠規模的增加,把邊際的本錢進一步降下來,規模經濟幾乎毫無上風。

而這種規模不經濟的另一面則是:一旦未來不需要做如斯頻繁的新冠核酸檢測了,這些裝置和職員馬上變成閒置。於是,等到常態化核酸的階段結束,這些積累下來的龐大產能,幾乎很難找到相應規模的替換業務。

上海某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創始人向八點健聞先容,在疫情期間,上海的日核酸檢測能力從100多萬管增加到了850多萬管。

“幾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想辦法擴產能,其中一家為了完成疫情的核酸檢測,把PCR儀從20多臺擴張到了近300臺,單儀器裝置方面的投入就達數千萬”,而同時他又發問,疫情結束後,“還有什麼別的業務能用到這麼多臺儀器?”

更可悲的是,巨量的市場並沒有匡助整個工業完成人才與技術的轉化。

一位行業投資人坦言,疫情只是讓相關企業解決了資金題目,但大多企業缺乏很好的員工激勵機制,職員待遇以及優秀人才的流入,仍是困難。

據透露,早在今年5月份,就有一些不太看好後市的第三方實驗室找到FA(Financial Advisor,融資參謀)尋求脫手。曾鷗以為,在檢修檢測領域,下一步的標的大機率會泛起在合成生物領域。

(陳鑫對此文亦有貢獻)

嚴雨程、史晨瑾、習翔宇|撰稿

李琳、李芃丨責編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家號「八點健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張姍姍”是誰?

圍繞核酸檢測工業,這個名字及其背後的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凝聚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公家對“利益輸送”的想象,沸騰在整個網際網路。

事件點燃於11月25日,核子華曦蘭州實驗室因錄入異常被通報。

工商資訊顯示,張姍姍擔任“監事”的30餘個核子基因聯絡關係公司中,有相稱一部分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這三年內設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家公司體系的急劇擴張與違法違規,並不能劃上等號。

但近年來各地高頻次、大範圍、層層加碼式的核酸檢測,逐漸磨蝕了人們的耐心,積蓄已久的怨氣在“張姍姍”身上找到了出口,也確是此次輿論事件背後顯見的因果鏈條。

何況,核子基因的“暴發式”擴張並非孤例。

以“醫學檢測”作為關鍵詞檢索,在“天眼查”上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成立年限在1年內的企業數目約有10400多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多家,2~3年的有5300多家。

這不難推測,在三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奔著疫情紅利,倉促上馬。

現象背後,也進一步暴露出這類醫學檢測服務供應商的當下困境——這些本就是醫學檢測產業鏈中屬於低門檻的下游企業,過了三年近乎“爆發”的日子,而今恬靜不再。

暴富的神話幻滅,幾乎探底的定價,很難收回的賬款——一次次衝擊著掘金者們的利潤空間。

一個行業快起快落的秘密捂不住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門生意,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

“張姍姍”是誰?

圍繞核酸檢測工業,這個名字及其背後的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凝聚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公家對“利益輸送”的想象,沸騰在整個網際網路。

事件點燃於11月25日,核子華曦蘭州實驗室因錄入異常被通報。

工商資訊顯示,張姍姍擔任“監事”的30餘個核子基因聯絡關係公司中,有相稱一部分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這三年內設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家公司體系的急劇擴張與違法違規,並不能劃上等號。

但近年來各地高頻次、大範圍、層層加碼式的核酸檢測,逐漸磨蝕了人們的耐心,積蓄已久的怨氣在“張姍姍”身上找到了出口,也確是此次輿論事件背後顯見的因果鏈條。

何況,核子基因的“暴發式”擴張並非孤例。

以“醫學檢測”作為關鍵詞檢索,在“天眼查”上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成立年限在1年內的企業數目約有10400多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多家,2~3年的有5300多家。

這不難推測,在三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奔著疫情紅利,倉促上馬。

現象背後,也進一步暴露出這類醫學檢測服務供應商的當下困境——這些本就是醫學檢測產業鏈中屬於低門檻的下游企業,過了三年近乎“爆發”的日子,而今恬靜不再。

暴富的神話幻滅,幾乎探底的定價,很難收回的賬款——一次次衝擊著掘金者們的利潤空間。

一個行業快起快落的秘密捂不住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門生意,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

“張姍姍”是誰?

圍繞核酸檢測工業,這個名字及其背後的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凝聚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公家對“利益輸送”的想象,沸騰在整個網際網路。

事件點燃於11月25日,核子華曦蘭州實驗室因錄入異常被通報。

工商資訊顯示,張姍姍擔任“監事”的30餘個核子基因聯絡關係公司中,有相稱一部分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這三年內設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家公司體系的急劇擴張與違法違規,並不能劃上等號。

但近年來各地高頻次、大範圍、層層加碼式的核酸檢測,逐漸磨蝕了人們的耐心,積蓄已久的怨氣在“張姍姍”身上找到了出口,也確是此次輿論事件背後顯見的因果鏈條。

何況,核子基因的“暴發式”擴張並非孤例。

以“醫學檢測”作為關鍵詞檢索,在“天眼查”上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成立年限在1年內的企業數目約有10400多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多家,2~3年的有5300多家。

這不難推測,在三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奔著疫情紅利,倉促上馬。

現象背後,也進一步暴露出這類醫學檢測服務供應商的當下困境——這些本就是醫學檢測產業鏈中屬於低門檻的下游企業,過了三年近乎“爆發”的日子,而今恬靜不再。

暴富的神話幻滅,幾乎探底的定價,很難收回的賬款——一次次衝擊著掘金者們的利潤空間。

一個行業快起快落的秘密捂不住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門生意,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

上一篇:感染至少7億... 下一篇:a股為什麼永...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