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定律,最先踢開袁世凱的載灃,為何又多次想讓袁世凱回來?

首頁 > 歷史

真香定律,最先踢開袁世凱的載灃,為何又多次想讓袁世凱回來?

來源:亂世佳人電影推薦 釋出時間:2024-05-08 10:24

  導讀:明末因黨爭而亡國已是學界共識,清末同樣也陷入了派系鬥爭,而且是皇族內部的派系之爭。慈禧死後,形成了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對峙的權力格局,兩派鬥爭中,被踢出政局的袁世凱反而成了載灃拉攏的物件。辛亥革命背景下,袁世凱的復出並非列強對清朝的逼迫,而是清朝皇族權力鬥爭的結果。讓載灃始料未及的是,起復袁世凱,竟成了壓死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載灃和隆裕的對峙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去世,死前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載灃為攝政王。鑑於溥儀年幼,慈禧在遺詔說“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載灃實際成了晚清的主宰者。但慈禧為了保證自己家族的繁榮,又給載灃套上了緊箍咒。慈禧遺詔還說:“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面請施行。”這個皇太后,就是慈禧的侄女、光緒的皇后葉赫那拉·靜芬(隆裕太后)。這樣就形成了慈禧死後,載灃和隆裕對峙的權力格局。

  有人認為隆裕是個傻白甜,“隆裕初無他志,唯得時行樂而已”。但實際上作為慈禧的血脈,隆裕深諳政治鬥爭的精髓。溥儀可是攝政王載灃的親兒子,親近程度上隆裕無論如何也比不上載灃。為了防止載灃勢大,慈禧死前把溥儀過繼給了光緒,以隆裕為親母。聽到此訊息,隆裕“始愜心”,並說“既如是,我心慰矣”。可見隆裕可不是個坐吃等死的大小姐,完全有政治野心。

  慈禧遺詔中的“重大事件”是什麼,完全沒有概念,這就給了載灃和隆裕博弈的誘餌,二人需要經過扳手腕才能決定話語權。在這種情況下,滿族貴族內部就開始分化站隊,隆裕派主力是其妹夫、度支尚書、清末留洋五大臣之一的載澤,以載澤為核心又發展了載澤的姻親湖廣總督瑞澂、陸軍尚書鐵良、協辦大臣榮慶。載灃派則以弟弟載洵、載濤等少壯派勳貴為主。雖然出現了太后和攝政王的權力鬥爭,但二人在對袁世凱的態度上最初是一致的。在慈禧死後的“百日大喪”期間,經載灃運作,隆裕批准,袁世凱被踢出了政局。

  二、袁世凱起復的苗頭

  雖然在倒袁一事上,隆裕和載灃態度一致,但隨著袁世凱的離開, 隆裕反而利用袁世凱復出一事大做文章,積極干預政治,儼然有慈禧附體的苗頭。

  袁世凱復出最初提及人是載灃的弟弟載濤。1909年6月,載濤掌禁衛軍和軍諮處,兄弟二人相互扶持,權力日隆。在這種情況下,以1910年8月17日的撤換軍機事件為導火索,隆裕派和載灃派矛盾全面爆發。

  載濤曾赴日美歐多地考察,對西洋軍政有深刻見解,回國後想改革內政,但遭到頑固派阻撓。為此他向載灃諫言:“以未具世界知識的老朽之徒掌控樞機,無論如何焦慮,都無望達到國運昌盛。”希望朝廷要大膽用人。

  在載濤的鼓動下,載灃罷免了軍機大臣世續、吳鬱生,以自己派系的毓朗、徐世昌代替。同日,袁世凱的親信唐紹儀還被升為署理郵傳部尚書。替換和升職唐紹儀一事,讓外界頗感震驚。英國公使麻木勒認為:“任用唐紹儀就是想給袁世凱復出鋪路。”日本公使伊集院彥吉也認為:唐紹儀的升職是給袁世凱復出投石問路的。1910年9月9日《申報》更是明確報道:“自濤貝勒回國即向監國前力請起用項城(袁世凱)。”

  因此,載濤是讓袁世凱復出的第一人。按照伊集院給出的理由:載濤急於革新中國政治,而袁世凱是李鴻章死後西方列強唯一熟知的中國人,“各國所到之處,沒有不知袁世凱大名,在國事舉步維艱之際應迅速起用授予要職”。對此建議,載灃頗為心動,便讓慶親王奕劻寫信讓袁世凱復出,袁世凱以足疾為藉口拒絕,但袁世凱提出先起用唐紹儀,於是便有了唐紹儀升職之事。

  撤換軍機大臣肯定是“大事件”了,但在撤換中,載灃完全沒和隆裕商量,滿族勳貴毓盈的《述德筆記》記載了軍機撤換後的博弈:“太后怒,召攝邸,欲收回成命,攝邸固持不可”;皇族載潤也說“不數日,隆裕即迫令載灃將此二人撤去。隆裕以言語相逼,載灃以太后不應干預用人行政之權為對,隆裕始無可如何”。

  在撤換軍機大臣上吃了虧的隆裕,就得在其他地方找補,於是袁世凱復出成了入手點,隆裕一派的官僚大肆彈劾唐紹儀,唐紹儀不久便辭職,袁世凱復出之事自然不了了之,“召用袁世凱等事因而亦遭阻力”。郵傳部尚書一職則落到了隆裕派的盛宣懷手中。

  三、總理之爭

  1911年5月8日,皇族內閣出臺,奕劻為總理大臣,此內閣遭到舉國唾棄,奕劻亦知自己地位不穩,反覆上書請辭,這就給了隆裕、載灃兩派爭奪的新誘餌。6月2日《大公報》就明確說:清朝仍不忘獨裁,第二屆總理必然要在隆裕、載灃兩派中選出。

  載灃派的有力競爭者就是軍諮府大臣、24歲的載濤,隆裕派的競爭者則是43歲的載澤。但實際上,對總理人選,載灃陷入了艱難抉擇,選載澤則加重隆裕勢力,不可;選載濤,但載濤太過年輕,政治經驗少,又必然遭到舉國反對。據日本公使所說,經勳貴良弼確認,載灃、奕劻等人已經確定了讓袁世凱在第二屆內閣出臺前復出,先當陸軍大臣,然後當協理大臣(副總理),如此可讓載濤當總理。但關鍵時刻又是隆裕堅決反對,由此袁世凱復出又流產。1911年6月18日《大公報》說:“監國(載灃)亦曾允許,至未能起用之原因,聞為慈宮(隆裕)不甚謂然”。

  四、辛亥革命和袁世凱復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奕劻在11日的御前會議上公開提出:如果袁世凱不出山,“長江一帶不堪設想”。12日大朝會上,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也公開提出起復袁世凱。但此刻的攝政王載灃卻一反常態,反而拒絕了此提議。而且武昌起義後,湖廣總督瑞澂就被革職拿問;但12日會議後,載灃又讓他戴罪立功,暫不追究,同時讓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這一連串的事件被當作載灃拒絕袁世凱的例證。

  以至於今天大多數人認為載灃是反袁派,但事情並非這麼簡單。

  首先,瑞澂無法被真正捉拿!因為他是載澤姻親、隆裕派干將,載灃真要動手辦他,勢必遭到隆裕派更大規模的報復。在外部有起義的情況下,清朝高層再內鬥,形式便更加危急。其次,起義之初,起義軍規模不大,清朝並未放在心上,認為此次“民變”不過歷次“民變”之一,憑藉中央親軍可將之輕易平定,不需要太過提拔袁世凱。

  但到了13日,起義軍完全攻佔武漢三鎮,勢如破竹,載灃深感義軍棘手,由此袁世凱起復才再被提上日程。

  可袁世凱復出最大的阻力仍是隆裕。10月14日,載灃想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並兩次拜謁太后“請懿旨”,但隆裕究竟有沒有同意,現在已經不可知。所以袁世凱的任命更大可能是載灃單方面的獨裁。至20日,隆裕發內帑交由袁世凱,讓其賑濟湖北災民,至此才被認為隆裕終於公開支援袁世凱。

  文史君說

  真香定律在載灃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慈禧死的時候,25歲的載灃就成了執掌中國的人物,他年輕猖狂,城府太低,毫無政治智慧,貿然將袁世凱踢出政局。踢出政局以後,又因權力鬥爭,想要起復拉攏袁世凱。幾次三番,雖然遭到隆裕反對,但最後藉由辛亥革命,袁世凱還是被起復。殊不知起復的袁世凱對清朝已無忠心,最後成了壓死清朝的稻草。

上一篇:杭州飛來峰這... 下一篇:大四女生五天...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