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醫療資源 醫患共管疾病——醫學“大咖”共話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

首頁 > 健康

整合醫療資源 醫患共管疾病——醫學“大咖”共話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

來源:會笑的青豆 釋出時間:2024-03-27 01:11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九屆醫學家年會上,眾多醫學專家圍繞公立醫院和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暢敘觀點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第九屆醫學家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需要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作支撐。2023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執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認為,一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能夠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防治結合,做到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醫協同發展。

  在梁萬年看來,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關鍵要實現服務體系、服務理念、個體服務決議計劃、醫患關係、服務模式、支付機制、監管考核等七個方面的轉變;要強化已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並向上向下延伸,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還要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機融合,促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與環保、體育、文化等領域融合,實現資源有效聯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立醫院如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不能“以我為主”,而要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如斯才能更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醫療管理模式要從病人登門看醫生轉變為醫生和患者共同管理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賈偉平認為,在慢性病給國民健康帶來沉重負擔的背景下,醫療服務需要做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醫生除了要關注患者軀體上的痛苦,還要關注其心理感慨感染、所處生活環境,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優秀的醫院管理體系,是醫療服務高效、安全和優質的重要保障。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殷大奎認為,廣大公立醫院必須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確保患者安全,同時注重醫院文化建設,讓醫務工作者能夠在充滿尊重和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工作。

  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中,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承擔著培養醫療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任務。醫學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醫務人員又該做怎樣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醫生的成長通常要經歷“醫務人員”“醫學人才”“醫界人物”三個階段,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獲得越來越多認可,未來我國將培養出更多不僅懂微觀技術、更懂整合思維並能夠應用整合方法的醫學家。

  求解生命健康奧義,推動診療方案進步,挽救更多生命——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臨床研究是人類驅動力最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認為,醫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課題就在身邊,取之不盡,關鍵在於如何將臨床問題轉化為臨床科學問題,併產生科學假設,最終透過臨床研究給出答案。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立異驅動發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意味著醫院要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模式。此外,對醫院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硬體舉措措施的建設和升級,也涵蓋了服務質量提升、運營管理最佳化、資訊化建設、成本控制和人文關懷等多個層面。(記者田曉航、董瑞豐)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九屆醫學家年會上,眾多醫學專家圍繞公立醫院和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暢敘觀點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第九屆醫學家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需要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作支撐。2023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執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認為,一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能夠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防治結合,做到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醫協同發展。

  在梁萬年看來,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關鍵要實現服務體系、服務理念、個體服務決議計劃、醫患關係、服務模式、支付機制、監管考核等七個方面的轉變;要強化已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並向上向下延伸,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還要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機融合,促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與環保、體育、文化等領域融合,實現資源有效聯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立醫院如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不能“以我為主”,而要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如斯才能更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醫療管理模式要從病人登門看醫生轉變為醫生和患者共同管理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賈偉平認為,在慢性病給國民健康帶來沉重負擔的背景下,醫療服務需要做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醫生除了要關注患者軀體上的痛苦,還要關注其心理感慨感染、所處生活環境,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優秀的醫院管理體系,是醫療服務高效、安全和優質的重要保障。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殷大奎認為,廣大公立醫院必須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確保患者安全,同時注重醫院文化建設,讓醫務工作者能夠在充滿尊重和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工作。

  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中,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承擔著培養醫療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任務。醫學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醫務人員又該做怎樣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醫生的成長通常要經歷“醫務人員”“醫學人才”“醫界人物”三個階段,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獲得越來越多認可,未來我國將培養出更多不僅懂微觀技術、更懂整合思維並能夠應用整合方法的醫學家。

  求解生命健康奧義,推動診療方案進步,挽救更多生命——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臨床研究是人類驅動力最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認為,醫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課題就在身邊,取之不盡,關鍵在於如何將臨床問題轉化為臨床科學問題,併產生科學假設,最終透過臨床研究給出答案。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立異驅動發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意味著醫院要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模式。此外,對醫院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硬體舉措措施的建設和升級,也涵蓋了服務質量提升、運營管理最佳化、資訊化建設、成本控制和人文關懷等多個層面。(記者田曉航、董瑞豐)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九屆醫學家年會上,眾多醫學專家圍繞公立醫院和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暢敘觀點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第九屆醫學家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需要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作支撐。2023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執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認為,一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能夠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防治結合,做到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醫協同發展。

  在梁萬年看來,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關鍵要實現服務體系、服務理念、個體服務決議計劃、醫患關係、服務模式、支付機制、監管考核等七個方面的轉變;要強化已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並向上向下延伸,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還要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機融合,促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與環保、體育、文化等領域融合,實現資源有效聯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立醫院如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不能“以我為主”,而要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如斯才能更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醫療管理模式要從病人登門看醫生轉變為醫生和患者共同管理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賈偉平認為,在慢性病給國民健康帶來沉重負擔的背景下,醫療服務需要做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醫生除了要關注患者軀體上的痛苦,還要關注其心理感慨感染、所處生活環境,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優秀的醫院管理體系,是醫療服務高效、安全和優質的重要保障。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殷大奎認為,廣大公立醫院必須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確保患者安全,同時注重醫院文化建設,讓醫務工作者能夠在充滿尊重和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工作。

  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中,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承擔著培養醫療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任務。醫學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醫務人員又該做怎樣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醫生的成長通常要經歷“醫務人員”“醫學人才”“醫界人物”三個階段,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獲得越來越多認可,未來我國將培養出更多不僅懂微觀技術、更懂整合思維並能夠應用整合方法的醫學家。

  求解生命健康奧義,推動診療方案進步,挽救更多生命——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臨床研究是人類驅動力最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認為,醫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課題就在身邊,取之不盡,關鍵在於如何將臨床問題轉化為臨床科學問題,併產生科學假設,最終透過臨床研究給出答案。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立異驅動發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意味著醫院要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模式。此外,對醫院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硬體舉措措施的建設和升級,也涵蓋了服務質量提升、運營管理最佳化、資訊化建設、成本控制和人文關懷等多個層面。(記者田曉航、董瑞豐)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九屆醫學家年會上,眾多醫學專家圍繞公立醫院和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暢敘觀點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第九屆醫學家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需要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作支撐。2023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執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認為,一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能夠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防治結合,做到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醫協同發展。

  在梁萬年看來,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關鍵要實現服務體系、服務理念、個體服務決議計劃、醫患關係、服務模式、支付機制、監管考核等七個方面的轉變;要強化已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並向上向下延伸,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還要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機融合,促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與環保、體育、文化等領域融合,實現資源有效聯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立醫院如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不能“以我為主”,而要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如斯才能更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醫療管理模式要從病人登門看醫生轉變為醫生和患者共同管理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賈偉平認為,在慢性病給國民健康帶來沉重負擔的背景下,醫療服務需要做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醫生除了要關注患者軀體上的痛苦,還要關注其心理感慨感染、所處生活環境,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優秀的醫院管理體系,是醫療服務高效、安全和優質的重要保障。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殷大奎認為,廣大公立醫院必須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確保患者安全,同時注重醫院文化建設,讓醫務工作者能夠在充滿尊重和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工作。

  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中,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承擔著培養醫療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任務。醫學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醫務人員又該做怎樣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醫生的成長通常要經歷“醫務人員”“醫學人才”“醫界人物”三個階段,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獲得越來越多認可,未來我國將培養出更多不僅懂微觀技術、更懂整合思維並能夠應用整合方法的醫學家。

  求解生命健康奧義,推動診療方案進步,挽救更多生命——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臨床研究是人類驅動力最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認為,醫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課題就在身邊,取之不盡,關鍵在於如何將臨床問題轉化為臨床科學問題,併產生科學假設,最終透過臨床研究給出答案。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立異驅動發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意味著醫院要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模式。此外,對醫院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硬體舉措措施的建設和升級,也涵蓋了服務質量提升、運營管理最佳化、資訊化建設、成本控制和人文關懷等多個層面。(記者田曉航、董瑞豐)

  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而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九屆醫學家年會上,眾多醫學專家圍繞公立醫院和醫療服務體系發展暢敘觀點經驗,碰撞思想火花。

  第九屆醫學家年會現場。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攝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需要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作支撐。2023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到2035年,我國要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連續協同、執行高效、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認為,一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必須以健康為中心,能夠實現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防治結合,做到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醫協同發展。

  在梁萬年看來,構建這樣一個體系,關鍵要實現服務體系、服務理念、個體服務決議計劃、醫患關係、服務模式、支付機制、監管考核等七個方面的轉變;要強化已有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並向上向下延伸,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還要推動醫療服務體系和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機融合,促進衛生健康服務體系與環保、體育、文化等領域融合,實現資源有效聯動。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近年來,我國持續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高質量發展,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公立醫院如何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以患者為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院長孫錕認為,公立醫院提供醫療服務不能“以我為主”,而要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真正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如斯才能更好適應健康中國建設的要求。

  “醫療管理模式要從病人登門看醫生轉變為醫生和患者共同管理疾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賈偉平認為,在慢性病給國民健康帶來沉重負擔的背景下,醫療服務需要做到“全人全程健康管理”,“醫生除了要關注患者軀體上的痛苦,還要關注其心理感慨感染、所處生活環境,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優秀的醫院管理體系,是醫療服務高效、安全和優質的重要保障。中國醫師協會終身名譽會長殷大奎認為,廣大公立醫院必須進一步加強醫院內部管理,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確保患者安全,同時注重醫院文化建設,讓醫務工作者能夠在充滿尊重和信任的氛圍中開展工作。

  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中,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承擔著培養醫療人才、開展醫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任務。醫學發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醫務人員又該做怎樣的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醫生的成長通常要經歷“醫務人員”“醫學人才”“醫界人物”三個階段,隨著“整合醫學”理念獲得越來越多認可,未來我國將培養出更多不僅懂微觀技術、更懂整合思維並能夠應用整合方法的醫學家。

  求解生命健康奧義,推動診療方案進步,挽救更多生命——開展臨床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臨床研究是人類驅動力最強的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王建安認為,醫生要做有心人,科研課題就在身邊,取之不盡,關鍵在於如何將臨床問題轉化為臨床科學問題,併產生科學假設,最終透過臨床研究給出答案。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對立異驅動發展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這意味著醫院要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精準醫療、個性化治療等領域探索新的學科發展模式。此外,對醫院而言,高質量發展不僅包括硬體舉措措施的建設和升級,也涵蓋了服務質量提升、運營管理最佳化、資訊化建設、成本控制和人文關懷等多個層面。(記者田曉航、董瑞豐)

上一篇:美團“三變” 下一篇:身上這5種表...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