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何在國力並不強盛時敢於橫掃韃靼?一個細節說出成敗原因

首頁 > 歷史

朱棣為何在國力並不強盛時敢於橫掃韃靼?一個細節說出成敗原因

來源:斬浪輕騎 釋出時間:2022-05-27 15:50

  【導讀】明成祖朱棣為什麼在國力並不強盛時就敢橫掃韃靼呢?有一個細節透露了事情真相,來了解下!

  大明到了朱棣時期,看似逐步繁榮,外部卻危機四伏。明成祖即位時,蒙古已分裂為三部,韃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兀良哈部活動在西遼河、老哈河一帶,靠近中原,力量也較弱,在洪武時即已歸附。朱元璋在兀良哈部設立朵顏三衛,歸寧王朱權統轄。朱棣透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朵顏三衛立了大功。因此,明成祖便授予朵顏三衛的大小頭目以軍職,每年還給兀良哈部耕牛、農具、種子等,以幫助他們從事農業生產。兀良哈部一直和明廷保持著較友好的關係。

  對明王朝來說,最主要的威脅就來自蒙古諸部,這是朱棣心頭的一件大事。早期朱棣對蒙古諸部總的政策是:分化瓦解,抑強扶弱,恩威並施,維護均勢。然而一旦固態政策失效,反彈的威力也極大。永樂元年(1403)九月,鎮守貴州的總兵官顧誠在給朱棣的奏疏中,精闢地分析周邊大勢,建議對北邊進行重點防禦:“竊以為雲南、兩廣,遠在邊陲,蠻賊間嘗竊發,譬猶蜂蠆之毒,不足繫心。東南海道,雖倭寇時復出沒,然止一時剽掠,但令緣海兵衛嚴加提防,亦無足慮。惟北虜遺孽,其眾強悍,其心狡黠,睢盱偵伺,侵擾邊疆。經國遠謀,當為深慮。”

  他還在奏疏中建議,在北邊關隘要“高其城垣,深其壕塹,屯田儲積,操兵養馬,以備不虞”。朱棣對顧誠如此成熟的戰略眼光深為讚許。當時靖難之役結束不久,實力淡薄,朱棣希望邊疆不要多事。因此,他也不主張輕易對漠北蒙古諸部用兵。他曾對身邊的侍臣說:“至於外夷,但思有以備之,必不肯自我擾之。”因此,他除了在北邊加強防備以外,自己還經常駐守北京,稱行在,並設立了一整套行政機構。這也就是後人所常說的“天子守邊”。另外,明成祖對韃靼、瓦剌諸部不失時機地抑強扶弱,在它們中間維持一種均勢狀態,使其難以對明廷構成威脅。對願意和明王朝保持友好關係的蒙古諸部,明成祖都一律抱歡迎的態度,並極力對諸部進行和平爭取,以維護邊疆的安寧。只有當蒙古諸部之間的均勢被打破,明王朝面臨嚴重的威脅時,朱棣才參以大規模的軍事遠征,而武將出身的他對如何全方位處理。

  從永樂初年韃靼和瓦刺的情況來看,韃靼的勢力較強。當時韃靼的可汗是鬼力赤,他並非元順帝的後裔,而是透過篡權當了可汗。原來他們仍稱元朝,史稱“北元”,鬼力赤廢除了元朝的稱號,改國號為韃靼。永樂四年(1406),韃靼發生內訌,大將阿魯臺殺掉鬼力赤,迎立元宗室本雅失裡為可汗,自任太師。儘管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使通好,但韃靼一直沒有積極的表示。阿魯臺掌權後,與明王朝斷絕了一切往來。

  韃靼和瓦剌不斷相互仇殺。朱棣看韃靼勢力較強,就著意支援瓦刺,藉以牽制韃袒。瓦刺在與韃靼的爭戰中處於劣勢,也迫切希望得到明王朝的支援,所以明成祖即位不久即來京朝貢,以後貢使往來不絕。永樂元年(1403)十月,韃靼進攻瓦刺,被瓦刺部的馬哈木打敗。於是,雙方都來入貢。這表明雙方的勢力已大體趨於平衡。但韃靼的實力比瓦刺強大,很快又處於明顯的優勢,並打算南下攻掠,對大明的態度也漸漸不恭。

  永樂三年(1405),朱棣聽說韃靼準備南下,命邊關將士嚴加防備。他頗為自信地說:“狡虜情況固亦如是,謹吾邊備,虜何能為!''果如明成祖所料,韃靼見邊境防守嚴密,沒敢大舉內犯。此後,韃靼的勢力愈見強大,對瓦刺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優勢,並不時南下侵擾。朱棣遣使責問,使臣反而被殺。於是朱棣在丘福北征失敗後,自己親自率兵進行了第一次北征,大獲全勝。鞋靼的勢力從此大衰,與瓦剌又維持了幾年的均勢。瓦刺勢力漸強,想完全控制漠北,均勢顯然被打破。

  朱棣於永樂十二年(1414)又進行了第二次親征,使瓦刺受到嚴重打擊。這種均勢一直維持到永樂末年,當朱棣看到韃靼的勢力又強大起,便又連續三年進行了三次親征,從而使韃靶的勢力一蹶不振。在提到明朝與蒙古的關係時,經常可以聽到到明成祖的5次親征。其實,明成祖對蒙古更經常、更大量的工作是和平爭取。尤是在永樂七年(1409)丘福北征以前,明成祖主要是實行和平爭取的政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朱棣即位才一個多月,即建文四年(1402)八月間,“以即位,遣使齎詔諭和林、瓦刺等處諸部酋長。”“和林”在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附近,當時是韃靼部的統治中心。由此可見,這次遣使詔諭顯然包括韃靼。從朱棣的意思來看,一是告知他們自己已即帝位,二是希望維持和平友好的關係。

  永樂八年(1410)二月十日,朱棣率大軍浩浩蕩蕩走出德勝門,踏上了北征之路。這正像金幼孜所記載的那樣:“兵甲之雄,車馬之盛,旌旗之眾,耀於川陸。風清日和,埃塵不興,鐃鼓之聲,訇震山谷。“明成祖更是氣宇軒昂,對這次出征的勝利充滿了信心。他認為自己“必勝之道有五:以大擊小,以順收逆,以治攻亂,以逸待勞,以悅吊怨。鮮不殄滅蕩除有罪,掃清沙漠,撫綏顛連,疆場義安,人民無轉輸之苦,將士無戰鬥之虞,可以解甲而高矣!''

  二月十三日大軍出居庸關,忽然紛紛揚揚地下起大雪來,不大會兒天氣轉晴,天宇澄淨,雲霞五彩,燦然照耀于山谷。山岩積雪如銀臺。明成祖於帳前放眼四顧,雪後景觀奇麗,令人頓生浩氣。他喊出金幼孜等人出來觀賞雪景,並說道:“雪後看山此景最佳。雖有善畫者,莫能圖其彷彿也。“這種樂趣是宮廷中所沒有的。第二天一早醒來,衣服上都是霜,帳房旁邊積雪盈尺。天氣雖寒冷,但明成祖的興致卻特別高,一邊前行,一邊狩獵。金幼孜看到朱棣騎著馬追趕一隻兔子,忽然走到自己跟前。明成祖笑著對這位內閣學士說:“到此看山又是一種奇特也。明成祖一邊前行,一邊與身邊的人講述沿途山川的歷史傳說,得名的由來,居然將雪後的寒冷忘諸腦後,君臣之間似乎頓時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隨和。一個月後,朱棣率大軍到達廣武鎮,將當地一泉賜名“清流”他還親自制銘文,刻於石上:“於鑠六師,用殲醜虜。高山水清,水彰我武。“接著到達長清塞,將當地一泉賜名“玉華“。以此顯示這位新皇帝的才華和足跡。

  朱棣的車駕由順安鎮出發,營外四山雲氣潔白,望之如白雲。明成祖一時高興,賜其名為“白雲山”。將到臚朐河時,明成祖登山四望,俯視河流,遂賜臚朐河為“飲馬河”。明成祖一路行來,也不知為多少山川、泉水改賜了名稱,大都勒銘於石,有時還刻上御製的銘文。對久居宮中的明成祖來說,這裡是另一種天地,有著另一種情趣。本雅失裡聽說明成祖親率50萬大軍北征,十分害怕,想與阿魯臺一起往西逃跑。阿魯臺不從,二人遂各自為部,本雅失裡率一往西逃去,阿魯臺率一部往東邊逃去。五月,指揮款臺在玉華峰擒獲了一個韃靼的翻譯,知道本雅失裡在兀古兒札河。明成祖遂大軍渡過飲馬河。接著,明成祖命清遠侯王友駐兵河上,留金幼孜於王友營中,自己率輕騎前進,每人帶20日的糧食,讓方賓和胡廣跟隨。當明成祖趕到兀古兒札河時,本雅失裡已提前逃跑。明成祖馬不停蹄,連夜追擊,在斡難河與本雅失裡相遇。翰難河是成思汗的發跡之地,本雅失裡在這裡率眾與戰。明成祖麾前鋒迎擊,一鼓作氣,銳不可當。本雅失裡抵擋不住,只得丟下淄重,帶7領騎倉皇逃去。

  明成祖在當燕王時,雖也曾數次與蒙元勢力交鋒,但都沒有深入這麼遠。這是明成祖稱帝后的第一次親征,又是第一次親征中的第一次大勝利,他心裡自然十分高興。諸將把俘虜來的百餘人帶來,朱棣命令將他們全部釋放,並給予口糧、羊馬。明成祖說:朕所討者,兇渠耳。彼亦吾赤子,為賊所困久矣。”下令官軍不得對這些普通百姓有所擾害。“自是,降附者益眾。”朱棣將兀古兒札河改名為“清塵河”,遂率軍返回。此次第一次勝利而歸,朱棣頗為躊躇,這是他發動靖難之役後一次重大成果,對其穩定帝位十分重要。儘管已經做了皇帝,卻依舊能與士兵同甘共苦,在回京的路上,有一天,天已經黑了,朱棣還沒吃到晚飯,中官送上飯來,朱棣問:“士兵們還沒吃飯,我怎麼忍心先吃飽。”

  直到回京後,在慰勞將士的大會上,朱棣深情地說:“朕自出塞,久素食,非乏肉也。念士卒艱食,朕食肉豈能甘味?故寧已之。”正是靠著這種大將風度的朱棣,才成為大明繼朱元璋後的武將皇帝,而此後數次親征漠北,無不顯示他善於駕馭軍隊的魄力。而這種經驗,來自朱棣當王爺時的心得。平素他就有“義氣王爺”的外號,特別重感情,愛護士兵。有一次朱棣見到一個生病的兵丁在路邊呻吟,於是把自己的馬讓給病卒騎,隨從們說:“殿下是萬金之軀,怎麼可以讓一個小兵隨便騎自己的馬呢?”燕王朱棣動情地說:“人命與馬,孰輕重?人病不能行,不載之,是棄之矣。吾豈貴馬而賤人哉?”正是靠著這種細節,成就了朱棣此後的赫赫功業。

上一篇:明朝皇帝為何... 下一篇:朱元璋為何要...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