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水庫塌陷,竟意外發現罕見古墓,一文物證實印度失蠟法來源中國

首頁 > 奇聞

河南水庫塌陷,竟意外發現罕見古墓,一文物證實印度失蠟法來源中國

來源:一直都在 釋出時間:2022-05-27 09:50

  【導讀】河南水庫塌陷出現罕見古墓,古墓存在一件文物證明印度失蠟法來源中國,那麼這件文物叫做什麼?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解開中國失蠟法的秘密。

  河南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也是人口貢獻的大功臣。不僅僅是現在,包括在古代,河南也一直是中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時候發展到今天,河南幫助我國考古人員挖掘古代歷史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於考古學家來講,河南具有非常重要的勘探價值。

  在1977年,河南省淅川縣發生了嚴重的旱情,當地的一座水庫叫做“丹江水庫”,也因為此次旱情而出現水位大幅下降。之後還出現塌陷的情況,一座古墓就因此而問世,並出土了一件重要的文物。那麼這一文物的出現有什麼意義呢?

  1977年發生在河南省淅川縣的那場乾旱造成巨大影響,不僅影響到當地人的正常生活,連田地裡種的莊稼也因此而受難。當時位於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江水庫也因為此次旱情大受影響,最初只是出現水位降低的情況,這在旱情嚴重的時候屬於正常現象。

  但是隨著旱情時間的延長,丹江水庫忽然就發生了坍塌現象,坍塌的面積非常大。這一現象很快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注意,因為水庫坍塌的背後可能是出現了滲水事故,對於已經極度缺水的淅川縣來講,這無疑是晴天霹靂。為了搞清楚丹江水庫坍塌的原因,當地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對水庫進行勘察。

  經過仔細的檢查與勘探之後,當地居民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在丹江西岸的龍山山脊位置,突然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坑洞。因為之前沒有見過這種情況,當地居民也不敢擅自做主,所以就將發現坑洞的事情上報給當地管理部門,隨後又被遞交到有關部門。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達到坑洞位置立馬就進行了勘探,透過簡單的勘探之後,工作人員推測這個坑洞下面可能是一座古墓。

  現在水庫出現大面積坍塌,古墓很有可能出現積水的情況。為了避免古墓積水情況的惡化,同時也是為了保護這座古墓及墓中的陪葬品,考古工作人員立即決定對丹江水庫進行挖掘。

  據悉,為挖掘丹江水庫而調集的車輛及人力很快就抵達現場,立馬就展開了挖掘工作。透過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隱藏在丹江水庫下面的數十座古墓出現在人們的眼前。其中有24座春秋時期的楚墓以及部分漢墓。

  據相關資料瞭解,這些古墓中有中大型古墓5座,小型墓穴15座,5處車馬坑,還有不少放置陪葬品的坑穴。龐大的墓穴數量對我國考古人員瞭解並挖掘春秋時期的文化歷史有很大幫助,尤其是出土文物中的雲紋銅禁。

  雲紋銅禁是眾多出土文物中一個,不僅是它可以被單獨列出來聊聊,還因為此物證明了一件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事情。雲紋銅禁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它的形狀比較罕見,而且做工也比較複雜。從外形上來看,雲紋銅禁整體呈長方形,四周都有非常明顯的裝飾,尤其是格外精緻的多層雲紋。

  除了做工精緻的雲紋之外,下方還有利用銅梗製成的花紋,顯得雲紋銅禁整體看起來非常精緻。從其內層來看,是以粗直的銅梗作為骨幹,自上向下地延伸到兩側,然後再做成向上彎曲的形狀,看起來既獨立有互相關聯,這樣的技術在今天也很難做出來。

  對於考古學者來講,雲紋銅禁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透過考古人員的仔細研究,發現雲紋銅禁其實是採用失蠟法制作而成。什麼是失蠟法呢?其實就是蠟燭的可溶性,然後製造出相關的物件。在此之前該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印度傳到我國,但這一發現就證實了該技術源於中國。

  雲紋銅禁的出現,將失蠟法的應用一下子提前到2500多年前。雖然印度也有失蠟法,但是要與該墓穴出土的失蠟法相比,就晚了至少10個世紀左右。有了這個真實物品作為證據,那麼就可以證明我國的失蠟法是屬於自己,而不是來源印度。

  在發現雲紋銅禁的製作方法之後,所有的考古人員都表示非常興奮,因為又證明了一項不確定的歷史遺留問題。也許是因為失蠟法的歸屬爭議持續了太久,上天才會讓埋藏在地底下數千年的雲紋銅禁重見天日。

  目前雲紋銅禁已經被收藏在河南省的博物館內,並且是以鎮館之寶的身份入駐。這樣重要的文物不可能隨便簡單的放在博物館內,為了防止一些不法分子盯上雲紋銅禁,早在入館後就已經不允許在境外展示。

  延伸閱讀:

  江蘇發現一座水底古墓,墓中藏有3000把寶劍,為啥盜墓賊卻不敢動?

  2015年由李易峰,楊洋主演的《盜墓筆記》橫空出世,把大眾對於盜墓的熱情拋向頂峰,但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裡面發生的故事,被盜的古墓都還有待考量。但在江蘇卻確確實實存在著一座水中古墓。

  這座水中古墓的主人是一位“寶劍狂熱愛好者”,在他生前就極盡所能收集天下名劍,待他去世後不僅所有的寶劍都為他陪葬,後來他的兒子為了表達對父親的追思,在他死後仍在不斷的為父親網羅天下名劍放入父親的墓中。因此這座墓所有的寶劍加起來竟然多達3000把。

  無數盜墓賊都想一睹為快,然而所有盜墓賊都無功而返,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座藏有3000多把寶劍墓穴的主人就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國主闔閭。待他死後仍舊為他收集寶劍的兒子,就是夫差了。相信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吳王夫差就是中國故事的另一個主角。

  當年吳越兩國開戰,越王勾踐派人偷襲吳王闔閭,吳王闔閭因傷口感染而死,他的兒子夫差就此即位。夫差將父親的死怪在越王勾踐的身上,對父親的愧疚和失去父親的悲痛讓吳王夫差對越王勾踐恨之入骨。後來吳王夫差命人活捉勾踐,逼迫勾踐修建他父親吳王闔閭的墳墓,讓越王勾踐看著墓中的3000多把寶劍為他的父親賠罪。

  後來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吳國之後,立即派人去盜吳王闔閭的墳墓,沒想到有多少人進去就有多少人無功而返,越王勾踐只好放棄盜墓。許多史籍中甚至有對於吳王闔閭墓的壞境詳細描寫,都明白到這份上了,無數的盜墓賊前仆後繼去到闔閭墓,結果都是相同的,沒有一個人能從吳王闔閭墓中帶走一把寶劍。

  畢竟,吳王闔閭墓的防盜係數實在太高了,據史料記載,吳王闔閭墓中幾乎全是水銀,人一旦觸發機關,便會瞬間被水印淹沒,毫無逃生的可能;除此之外,吳王夫差為他父親修建墓穴的那三年都是用到大象來搬運是石頭的,因此墓門外堆積著三噸重的巨石。

  在技術明顯落後的古代,區區幾個盜墓賊又怎麼把重達幾噸的巨石搬開呢。不僅如此,吳王闔閭墓的入口就在“劍池”底部,劍池的水深6米,底部還有大量淤泥,一腳踩進去連爬起來都很不容易,何談走動呢。有這三大難關鎮守古墓,許多盜墓賊連吳王闔閭的墓門都沒有摸到,又怎麼盜墓呢。

  直到1955年時,當地政府,用了整整抽了3天時間把“劍池”的水抽乾,經過考古人員的勘察,劍池下確實有一個入口,符合史料的記載。但考古人員並沒有繼續探查吳王闔閭墓,只給“劍池”重新換了水。

  後來也都由政府將吳王闔閭墓前的劍池換水,但大家都默契地沒有開啟闔閭墓。畢竟在我國,是從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的,既然闔閭墓尚且沒有被人偷盜過,不如讓它依舊沉浸在湖底,保持它的這份神秘與美好,讓後人心中都充滿崇拜與遐想。

上一篇:非洲人都有一... 下一篇:業績上漲股價...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