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高齡蠟燭”,已經燃燒了40年!最開始是怎樣形成的?

首頁 > 奇聞

不可思議的“高齡蠟燭”,已經燃燒了40年!最開始是怎樣形成的?

來源:小江愛說事 釋出時間:2024-06-07 09:42

  【導讀】近日網上流傳的一條影片引起大眾熱議,一座體型龐大的彩色蠟燭山映入眼簾,頂部燭火搖曳正在燃燒。

  細看之下發現,這座小山是由無數條細如棉線的凝固的燭線組成,這些細燭線一層層重疊交織起來,像一座倒扣的巨型珊瑚。

  據影片主人介紹,這座燭山是40年前祖母親手點燃,多年來一直沒有熄滅。他還展示了20年前自己和蠟燭的合影,照片中燭山還沒有現在這樣壯觀。

  這座燃燒40年不滅的“高齡蠟燭”,難道就的是傳說中的長明燈?這座令人歎為觀止的燭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一、不可思議的“高齡蠟燭”真實存在嗎?

  影片中的巨型蠟燭山,據現場測量,高度已經超過90釐米,寬度也達到了50釐米。

  這座壯觀的燭山是影片主人的祖母點燃的,至今已經整整燃燒了40年。

  這座奇異的燭山還暗藏玄機,據說祖母當年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昂貴精緻的燭臺,於是就隨手用空易拉罐做底座,在上面點上蠟燭照明,所以這座燭山內部至今還藏著一個易拉罐。

  為了物盡其用,當前一根蠟燭燃盡後,祖母又在上面點上新的蠟燭,就這樣週而復始一層層疊加,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了這尊造型獨特的燭山。

  現在的燭山可以稱得上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從頂部滾落而下的蠟燭液凝固後形成一道道燭痕,無數條纖細的燭痕交織在一起,就像非洲人頭上紮起的一條條彩色小辮子,非常有特色。

  為了保證燭山的穩定,祖母和家人還要不斷調整它的位置和傾斜度。為了讓頂部蠟燭融化後的燭液能均勻流動,要用燒熱的鐵片把蠟燭頂部燙平整。

  而最有特色的滴落燭痕也不是自然形成,祖母會用燒紅的鐵針在燃燒的蠟燭四周燙出凹槽,引導燭液順著狹窄的空隙流下,這樣就能形成一道道細密的燭痕。

  據影片主人介紹,他們還會用人工澆蠟的方式,將融化的彩色蠟液從頂部中心傾倒而下,讓燭山形成類似溶洞鐘乳石的效果。

  正是在這樣精心呵護下,才最終形成了這座造型獨特的滴蠟藝術品。在燭山燃燒的數十年中,它就一直襬放在家中的茶几上,成為影片主人成長和生活的見證。

  看到這座燭山時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已經積累成這樣一座巨型蠟燭,是否可以直接點燃,而不用再增加新蠟燭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用過蠟燭的朋友會發現,我們點燃蠟燭時不是直接引燃蠟,而是點燃其中的那根棉線,就是燭芯。

  燭芯點燃後,釋放出的熱量會逐漸融化周圍的石蠟,石蠟溶化後會釋放出一種蒸汽,這種石蠟蒸汽是可以燃燒的。

  物理學中將這種蒸汽叫做氣化液,和氣體不同,氣化液冷卻後是可以凝結成液體的。

  這種物質必須在一定的高溫條件下才會從石蠟中分解出來,所以直接點燃石蠟無法燃燒,必須透過可燃棉線形成高溫環境,然後才能實現持續燃燒。

  蠟燭燃燒還需要充足的氧氣,乾燥透氣的空間才是蠟燭最佳的燃燒環境。所以與空氣接觸最多的外焰燃燒最充分,溫度也最高,燃燒時會發出明亮的黃白色光芒。

  影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燭山所在的房間寬敞明亮,透氣性良好,為燭山持續穩定的燃燒提供了極佳的環境條件。

  雖然這座燃燒了40年的燭山並非天然形成,但能成為“高齡蠟燭”也實屬不易,那麼歷史上真的存在所謂的“長明燈”嗎?

  二、歷史上的長明燈,是傳說還是確有其事?

  在我國的史書上的確有不少關於長明燈的記載,據說這種燈一旦點燃就能夠數年不滅,直到燈油耗盡。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肆徵發民工為自己修建陵墓,為了讓墓穴內能夠長明不暗,他讓人千方百計取來“人魚膏”作為燃料照明,據說這種神奇的油脂能夠長時間燃燒不會熄滅。

  在中世紀的歐洲也有類似的傳說,當時法國的一處墓穴被盜墓賊發現,他們進入古墓後發現裡面空空如也,並沒有什麼金銀財寶。

  就在極度失望之際,他們看到在墓穴深處竟然有一盞熊熊燃燒的玻璃燈。

  他們將燈盞盜出之後賣給了收藏家,這座燈盞後來輾轉來到了修道院,在這裡繼續燃燒,僧侶們都將它視為神蹟。

  在不少古書的記載中,人們會在墓穴中點燃無數盞長明燈,希望這些明亮的燈光能驅散死後幽暗的世界。而關於這種神奇的燈火為何能夠長明不滅,許多專家學者也紛紛展開了研究。

  美國一名物理老師就是其中之一,他翻閱了大量書籍,做了無數次試驗,經過數十年調查研究,最終發現了燭火不滅之謎。

  他發現將白磷和其他物質混合在一起,可以減緩白磷在空氣中的揮發。添加了這些特殊物質的燈盞被放入墓穴,在燃燒的過程中逐漸將空氣耗盡,失去了氧氣的助燃作用,封閉的墓穴成為了一個無氧真空,燈盞會全部熄滅。

  經過漫長的歲月,當墓穴重新被開啟,隨著氧氣的進入,這種添加了白磷的特製燈盞就會亮起,重新開始燃燒。因為磷這種化學物質燃點極低,白磷在40度的條件下就能發生燃燒,甚至輕微的摩擦和火花都能引起自燃。

  過去農村流傳著“鬼火”的恐怖傳說,這種幽靈般的鬼火一般出現在墓穴或荒墳中,特別是在夏天干燥的時節,在黑暗的郊外忽明忽暗,閃動漂浮,膽小的人見了它逃跑,這種鬼火還會緊緊尾隨,將人嚇得肝膽俱裂。

  蒲松林在《聊齋志異》中就多次提到鬼火,當時有個書生寄宿在別人家裡,聽到有人從床下叫他的名字,院子裡全是哭聲。

  主人王公拿著劍到院中震懾群鬼,但沒有絲毫作用。於是請來和尚道士為鬼魂超度,現場擺了很多食物安撫它們。

  很快就湧來無數磷火,圍著食物上下飛舞。可見在古人眼中,這種無故飄飛的鬼火就是死者靈魂的化身。

  其實這種鬼火就是磷火,其中的主要成分是白磷。之所以時常出現在墳地中,因為地下埋藏的屍體腐爛變質後,會釋放出一種含磷氣體。

  而墳地中埋葬著大量屍體,這裡產生的磷化氫濃度極高,而磷化氫的燃點又非常低,所以在炎熱的夏天極其容易自然。

  磷火之所以嚇人,除了神出鬼沒之外,它的顏色也充滿恐怖氛圍。磷火燃燒時會散發出一種鬼魅般的藍綠色火光,像極了恐怖故事中的幽靈。

  而磷火追人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磷化氫氣體非常輕,常常會隨風飄動。人一跑就會帶來氣流,輕盈的鬼火就會追隨著氣流的方向移動。

  學過中學物理和化學的朋友都知道,燃燒照明需要幾個條件——可燃物、助燃劑和火源。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可燃物,蠟燭的可燃物就是蠟芯和石蠟中的氣化液。

  我們現在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可燃物包括汽油、酒精、燃氣等,而古人照明使用的可燃物則不同,主要是各種油脂類,包括各種植物油脂、動物油脂或昆蟲的油性分泌物。

  西方歷史上常用的燃料是牛油脂,這種脂燃料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由於動物油脂儲存要求高,對溫度變化也比較敏感,所以逐漸推出歷史舞臺。

  蜂蠟也是一種自然燃料,和古代白蠟燭一樣,都是昆蟲的油脂性分泌物。蜂蠟因為顏色呈琥珀狀半透明的蜜黃色,被叫做“黃蠟”。蜂蠟的使用年代較早,漢代就已經出現用蜂蠟照明的情況。

  蜂蠟的主要成分是各種酯類物質,熔點在60度左右。古代的黃蠟是一種比較稀有的照明工具,甚至還會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

  四川地區有一種特產,就是專門用來製作蠟燭的“白蠟”,這種原料來自一種生活在白蠟樹上白蠟蟲的分泌物,因為顏色白皙質地光滑細膩,被稱為“中國白蠟”或“川蠟”,在古代是一種比較昂貴的照明材料。

  這種脂蠟最初自能透過野外採集,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大規模人工養殖,隨著產量增加,白蠟的價格也逐漸親民,開始成為普通家庭日常的照明工具。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他們發現了另一種植物性油脂,從野生漆樹中提取油性的汁液,這種汁液凝固成木蠟,同樣可以作為照明的燃料。中國也有用松樹、柏樹和樺樹的樹皮作照明燃料的記載,因為這些樹皮中富含天然油脂,是絕佳的燃料。

  因為古代的蠟芯多為手捻的棉線,這些棉線內部燃燒不徹底,就會留下長長的殘芯,不僅會影響燭火的亮度,有時掉落下來還可能引發火災。所以古人就有了剪燈芯的習慣,這樣既可以調節亮度,也可以防範火情。

  結語

  隨著人類歷史和科技的不斷演進,照明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從鑽木取火到點蠟照明,再到現在先進的電器燈光,傳統的照明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這座高齡蠟燭留給後人的不僅是關於生活的藝術,更是逝去歷史的見證。它照亮人類一路走來的足跡,也照亮我們前進的路途。

上一篇:章子怡前男友... 下一篇:這5種癌症術...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