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開幕

首頁 > 健康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開幕

來源:音樂大燴菜 釋出時間:2024-04-16 18:05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晉安 甄曉洲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第十五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學術沙龍同步啟動。來自10餘個國家、地區的400餘位專家學者針對腦科學研究、診療開展激烈研討,現場與會者逾2000人,還有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線上參會。

本屆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社、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協辦。

大咖雲集,聚焦腦科學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粵港澳高校聯盟”自2016年創盟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在內的共55個專業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煥發新活力。

粵港澳高校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週年,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佈局,擁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產業科技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腦科學等眾多領域湧現出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與三地高校攜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在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的建設推動下,中山三院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至今已有三屆,數年間論壇在推動國內外腦科學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創新成果孵化及生產力轉化、推動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並不斷吸引了國內外同行的加入並尋求合作,中山三院腦科學高峰論壇未來仍將堅持初心,不斷促進資源匯聚、共享,推進融合創新,致力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價值轉化,服務健康灣區打造。

聚焦腦科學基礎、臨床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熱點,主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馬光輝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首發進行主旨報告,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蘇國輝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黎明濤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魯友明教授擔任院士論壇主持並開展強烈熱鬧探討。

大會期間,在腦科學院士論壇啟動同時,神經再生論壇以及脊柱脊髓損傷、孤獨症譜系障礙、腦血管病、神經免疫、顱底內鏡與微創神經外科、神經康復與腦調控、神經影像、神經科學青年論壇、神經介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與變性病、功能神經外科、吞嚥障礙康復、情緒與認知、精神健康交叉學科論壇、睡眠與眩暈、奈米醫學與腦病診療、神經影像、大資料人工智慧、腦病護理等平行論壇同期舉辦。廣州市科技局與中山三院聯合舉辦的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學術沙龍、中山三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算靶向遞送系統研究”專案啟動會、廣東省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山三院舉辦的“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同步進行。

直擊前沿,釋出系列重大科技專案成果

中山三院腦病團隊多項代表性、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亮相”。

戎利民教授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專案與平臺支援下,針對中國人群研發的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方案系列成果在大會做了展示研討。戎利民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脊髓損傷修復研究,團隊致力在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化、規範化上不斷精益求精,造福廣大患者。並進一步提出了利用生物學(如干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如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方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雙腿走”策略,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譜寫中國“腦計劃”事業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貢獻。

由中山三院奈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酸靶向遞送系統研究”與論壇同步啟動。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新型的基因藥物傳送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一種叫做脂質奈米顆粒(LNP)的微小粒子來運送基因藥物到體內特定的細胞和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為基因藥物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微型膠囊”,讓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送達到我們想要治療的地方。雖然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比如如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不亂且安全地運送藥物,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已有的專利限制,讓我們能自由地使用這項技術。帥心濤教授和他的團隊計劃使用一種高效的方法來製造出一系列新型的脂質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組成不同型別的“微型膠囊”,以適應不同基因藥物。透過嘗試不同的方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能準確地送到身體中需要治療的地方,比如免疫細胞、幹細胞、腫瘤或脾臟等。透過在動物身上測試這些新技術,團隊希望能找到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胡昔權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老年意識/認知障礙評估預警與多物理因子協同刺激干涉干與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進行了專案中期報告。

自閉症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熒惑”獲得大會廣泛關注。兒童自閉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和早期干涉干與,可以明顯改善孩子預後。鄒小兵教授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李明教授團隊從2015年起,透過不斷摸索,經歷多次失敗後,成功研發出一套低齡兒童輔助診斷系統“熒惑”,該系統採用提高前輩的訊號處理、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觀察兒童自由玩耍和特定行為正規化,由系統透過演算法進行評分,可以對一歲半到三歲間的兒童做出是否有自閉症的判斷。“熒惑”已經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進行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3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其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8%。

在國家重點專案支援下,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優勢,2023年6月,中山三院成立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靳津教授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腦-腸微環境中免疫應答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以解析外周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和穩態的調控機理。靳津教授團隊致力於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與共同發展,旨在從免疫學角度探索疾病發生的深層機制和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與新策略,進一步推動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人類生命長度的增加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支援下有關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腦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症、腦脊髓損傷、放射性腦損傷等疾病的多項最新技術研發進展成果等也在大會進行首發公佈。

“慢性鼻竇炎人工智慧病理診斷系統”已與迪英加科技合作正式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鼻病理“AI醫生”將陸續在中山三院多院區與基層醫療機構落地使用,大大促進地區、機構的鼻病理診斷水平同質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AQP4-IgG早篩早診新方法臨床應用及疾病風險基因/分子標記物與相關靶向藥物研發進展,腦血管病、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腦疾病的神經免疫炎症與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推進成效,焦慮症、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T細胞相關致病機制及診療靶點策略挖掘進展,均在會議中進行了展示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進一步推進方向進行研討提升,以加速研發轉化程序。

聯通國際,支撐青年人才發展與新生技術研發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開放引領與聯結視窗作用,匯聚全球專業領域力量,本屆論壇中除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學者,也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智利等國際權勢鉅子、著名的腦科學基礎、臨床專家參與了大會相關專題討論,並對未來相關科學領域的多邊、跨界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動、深入進行探索磋商。

藉助論壇強大的腦科學專家陣容,大會中還開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外的56位腦神經科學基礎、臨床、轉化領域青年學者進行了口頭報告,並由國內外專家共同進行研究課題點評提升,助力推進培養青年人才國際化視野與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孵育,指導協助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對接,服務腦科學產業科技與腦健康應用創新發展。

科學普及,助推腦科學未來發展

促進青年人群對腦科學與腦疾病的瞭解,中山三院腦病中心自2022年起面向中山大學本科生開設了《腦科學與腦疾病》通識課程,課程在指導學生腦健康管理,培養科學興趣、引領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良好成效與互動反饋。

為擴大惠及人群,2023年論壇舉辦了科普專場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廣東省衛健委指導支援下,本屆會議組織中山三院腦病學科精英專家團隊,以促進群眾腦疾病知識普及與腦健康管理為基調,聯合主流媒體進級打造“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豐富的科普主題與腦科學前沿診療結合,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強烈關注與反饋,在科普同時帶動了更多行業力量加入,共同推動腦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晉安 甄曉洲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第十五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學術沙龍同步啟動。來自10餘個國家、地區的400餘位專家學者針對腦科學研究、診療開展激烈研討,現場與會者逾2000人,還有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線上參會。

本屆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社、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協辦。

大咖雲集,聚焦腦科學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粵港澳高校聯盟”自2016年創盟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在內的共55個專業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煥發新活力。

粵港澳高校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週年,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佈局,擁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產業科技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腦科學等眾多領域湧現出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與三地高校攜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在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的建設推動下,中山三院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至今已有三屆,數年間論壇在推動國內外腦科學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創新成果孵化及生產力轉化、推動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並不斷吸引了國內外同行的加入並尋求合作,中山三院腦科學高峰論壇未來仍將堅持初心,不斷促進資源匯聚、共享,推進融合創新,致力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價值轉化,服務健康灣區打造。

聚焦腦科學基礎、臨床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熱點,主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馬光輝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首發進行主旨報告,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蘇國輝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黎明濤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魯友明教授擔任院士論壇主持並開展強烈熱鬧探討。

大會期間,在腦科學院士論壇啟動同時,神經再生論壇以及脊柱脊髓損傷、孤獨症譜系障礙、腦血管病、神經免疫、顱底內鏡與微創神經外科、神經康復與腦調控、神經影像、神經科學青年論壇、神經介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與變性病、功能神經外科、吞嚥障礙康復、情緒與認知、精神健康交叉學科論壇、睡眠與眩暈、奈米醫學與腦病診療、神經影像、大資料人工智慧、腦病護理等平行論壇同期舉辦。廣州市科技局與中山三院聯合舉辦的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學術沙龍、中山三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算靶向遞送系統研究”專案啟動會、廣東省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山三院舉辦的“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同步進行。

直擊前沿,釋出系列重大科技專案成果

中山三院腦病團隊多項代表性、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亮相”。

戎利民教授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專案與平臺支援下,針對中國人群研發的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方案系列成果在大會做了展示研討。戎利民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脊髓損傷修復研究,團隊致力在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化、規範化上不斷精益求精,造福廣大患者。並進一步提出了利用生物學(如干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如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方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雙腿走”策略,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譜寫中國“腦計劃”事業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貢獻。

由中山三院奈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酸靶向遞送系統研究”與論壇同步啟動。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新型的基因藥物傳送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一種叫做脂質奈米顆粒(LNP)的微小粒子來運送基因藥物到體內特定的細胞和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為基因藥物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微型膠囊”,讓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送達到我們想要治療的地方。雖然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比如如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不亂且安全地運送藥物,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已有的專利限制,讓我們能自由地使用這項技術。帥心濤教授和他的團隊計劃使用一種高效的方法來製造出一系列新型的脂質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組成不同型別的“微型膠囊”,以適應不同基因藥物。透過嘗試不同的方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能準確地送到身體中需要治療的地方,比如免疫細胞、幹細胞、腫瘤或脾臟等。透過在動物身上測試這些新技術,團隊希望能找到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胡昔權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老年意識/認知障礙評估預警與多物理因子協同刺激干涉干與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進行了專案中期報告。

自閉症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熒惑”獲得大會廣泛關注。兒童自閉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和早期干涉干與,可以明顯改善孩子預後。鄒小兵教授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李明教授團隊從2015年起,透過不斷摸索,經歷多次失敗後,成功研發出一套低齡兒童輔助診斷系統“熒惑”,該系統採用提高前輩的訊號處理、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觀察兒童自由玩耍和特定行為正規化,由系統透過演算法進行評分,可以對一歲半到三歲間的兒童做出是否有自閉症的判斷。“熒惑”已經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進行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3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其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8%。

在國家重點專案支援下,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優勢,2023年6月,中山三院成立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靳津教授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腦-腸微環境中免疫應答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以解析外周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和穩態的調控機理。靳津教授團隊致力於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與共同發展,旨在從免疫學角度探索疾病發生的深層機制和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與新策略,進一步推動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人類生命長度的增加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支援下有關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腦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症、腦脊髓損傷、放射性腦損傷等疾病的多項最新技術研發進展成果等也在大會進行首發公佈。

“慢性鼻竇炎人工智慧病理診斷系統”已與迪英加科技合作正式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鼻病理“AI醫生”將陸續在中山三院多院區與基層醫療機構落地使用,大大促進地區、機構的鼻病理診斷水平同質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AQP4-IgG早篩早診新方法臨床應用及疾病風險基因/分子標記物與相關靶向藥物研發進展,腦血管病、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腦疾病的神經免疫炎症與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推進成效,焦慮症、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T細胞相關致病機制及診療靶點策略挖掘進展,均在會議中進行了展示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進一步推進方向進行研討提升,以加速研發轉化程序。

聯通國際,支撐青年人才發展與新生技術研發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開放引領與聯結視窗作用,匯聚全球專業領域力量,本屆論壇中除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學者,也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智利等國際權勢鉅子、著名的腦科學基礎、臨床專家參與了大會相關專題討論,並對未來相關科學領域的多邊、跨界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動、深入進行探索磋商。

藉助論壇強大的腦科學專家陣容,大會中還開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外的56位腦神經科學基礎、臨床、轉化領域青年學者進行了口頭報告,並由國內外專家共同進行研究課題點評提升,助力推進培養青年人才國際化視野與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孵育,指導協助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對接,服務腦科學產業科技與腦健康應用創新發展。

科學普及,助推腦科學未來發展

促進青年人群對腦科學與腦疾病的瞭解,中山三院腦病中心自2022年起面向中山大學本科生開設了《腦科學與腦疾病》通識課程,課程在指導學生腦健康管理,培養科學興趣、引領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良好成效與互動反饋。

為擴大惠及人群,2023年論壇舉辦了科普專場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廣東省衛健委指導支援下,本屆會議組織中山三院腦病學科精英專家團隊,以促進群眾腦疾病知識普及與腦健康管理為基調,聯合主流媒體進級打造“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豐富的科普主題與腦科學前沿診療結合,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強烈關注與反饋,在科普同時帶動了更多行業力量加入,共同推動腦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晉安 甄曉洲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第十五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學術沙龍同步啟動。來自10餘個國家、地區的400餘位專家學者針對腦科學研究、診療開展激烈研討,現場與會者逾2000人,還有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線上參會。

本屆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社、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協辦。

大咖雲集,聚焦腦科學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粵港澳高校聯盟”自2016年創盟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在內的共55個專業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煥發新活力。

粵港澳高校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週年,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佈局,擁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產業科技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腦科學等眾多領域湧現出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與三地高校攜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在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的建設推動下,中山三院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至今已有三屆,數年間論壇在推動國內外腦科學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創新成果孵化及生產力轉化、推動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並不斷吸引了國內外同行的加入並尋求合作,中山三院腦科學高峰論壇未來仍將堅持初心,不斷促進資源匯聚、共享,推進融合創新,致力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價值轉化,服務健康灣區打造。

聚焦腦科學基礎、臨床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熱點,主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馬光輝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首發進行主旨報告,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蘇國輝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黎明濤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魯友明教授擔任院士論壇主持並開展強烈熱鬧探討。

大會期間,在腦科學院士論壇啟動同時,神經再生論壇以及脊柱脊髓損傷、孤獨症譜系障礙、腦血管病、神經免疫、顱底內鏡與微創神經外科、神經康復與腦調控、神經影像、神經科學青年論壇、神經介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與變性病、功能神經外科、吞嚥障礙康復、情緒與認知、精神健康交叉學科論壇、睡眠與眩暈、奈米醫學與腦病診療、神經影像、大資料人工智慧、腦病護理等平行論壇同期舉辦。廣州市科技局與中山三院聯合舉辦的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學術沙龍、中山三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算靶向遞送系統研究”專案啟動會、廣東省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山三院舉辦的“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同步進行。

直擊前沿,釋出系列重大科技專案成果

中山三院腦病團隊多項代表性、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亮相”。

戎利民教授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專案與平臺支援下,針對中國人群研發的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方案系列成果在大會做了展示研討。戎利民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脊髓損傷修復研究,團隊致力在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化、規範化上不斷精益求精,造福廣大患者。並進一步提出了利用生物學(如干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如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方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雙腿走”策略,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譜寫中國“腦計劃”事業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貢獻。

由中山三院奈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酸靶向遞送系統研究”與論壇同步啟動。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新型的基因藥物傳送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一種叫做脂質奈米顆粒(LNP)的微小粒子來運送基因藥物到體內特定的細胞和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為基因藥物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微型膠囊”,讓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送達到我們想要治療的地方。雖然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比如如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不亂且安全地運送藥物,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已有的專利限制,讓我們能自由地使用這項技術。帥心濤教授和他的團隊計劃使用一種高效的方法來製造出一系列新型的脂質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組成不同型別的“微型膠囊”,以適應不同基因藥物。透過嘗試不同的方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能準確地送到身體中需要治療的地方,比如免疫細胞、幹細胞、腫瘤或脾臟等。透過在動物身上測試這些新技術,團隊希望能找到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胡昔權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老年意識/認知障礙評估預警與多物理因子協同刺激干涉干與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進行了專案中期報告。

自閉症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熒惑”獲得大會廣泛關注。兒童自閉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和早期干涉干與,可以明顯改善孩子預後。鄒小兵教授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李明教授團隊從2015年起,透過不斷摸索,經歷多次失敗後,成功研發出一套低齡兒童輔助診斷系統“熒惑”,該系統採用提高前輩的訊號處理、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觀察兒童自由玩耍和特定行為正規化,由系統透過演算法進行評分,可以對一歲半到三歲間的兒童做出是否有自閉症的判斷。“熒惑”已經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進行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3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其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8%。

在國家重點專案支援下,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優勢,2023年6月,中山三院成立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靳津教授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腦-腸微環境中免疫應答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以解析外周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和穩態的調控機理。靳津教授團隊致力於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與共同發展,旨在從免疫學角度探索疾病發生的深層機制和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與新策略,進一步推動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人類生命長度的增加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支援下有關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腦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症、腦脊髓損傷、放射性腦損傷等疾病的多項最新技術研發進展成果等也在大會進行首發公佈。

“慢性鼻竇炎人工智慧病理診斷系統”已與迪英加科技合作正式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鼻病理“AI醫生”將陸續在中山三院多院區與基層醫療機構落地使用,大大促進地區、機構的鼻病理診斷水平同質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AQP4-IgG早篩早診新方法臨床應用及疾病風險基因/分子標記物與相關靶向藥物研發進展,腦血管病、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腦疾病的神經免疫炎症與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推進成效,焦慮症、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T細胞相關致病機制及診療靶點策略挖掘進展,均在會議中進行了展示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進一步推進方向進行研討提升,以加速研發轉化程序。

聯通國際,支撐青年人才發展與新生技術研發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開放引領與聯結視窗作用,匯聚全球專業領域力量,本屆論壇中除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學者,也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智利等國際權勢鉅子、著名的腦科學基礎、臨床專家參與了大會相關專題討論,並對未來相關科學領域的多邊、跨界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動、深入進行探索磋商。

藉助論壇強大的腦科學專家陣容,大會中還開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外的56位腦神經科學基礎、臨床、轉化領域青年學者進行了口頭報告,並由國內外專家共同進行研究課題點評提升,助力推進培養青年人才國際化視野與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孵育,指導協助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對接,服務腦科學產業科技與腦健康應用創新發展。

科學普及,助推腦科學未來發展

促進青年人群對腦科學與腦疾病的瞭解,中山三院腦病中心自2022年起面向中山大學本科生開設了《腦科學與腦疾病》通識課程,課程在指導學生腦健康管理,培養科學興趣、引領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良好成效與互動反饋。

為擴大惠及人群,2023年論壇舉辦了科普專場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廣東省衛健委指導支援下,本屆會議組織中山三院腦病學科精英專家團隊,以促進群眾腦疾病知識普及與腦健康管理為基調,聯合主流媒體進級打造“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豐富的科普主題與腦科學前沿診療結合,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強烈關注與反饋,在科普同時帶動了更多行業力量加入,共同推動腦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晉安 甄曉洲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第十五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學術沙龍同步啟動。來自10餘個國家、地區的400餘位專家學者針對腦科學研究、診療開展激烈研討,現場與會者逾2000人,還有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線上參會。

本屆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社、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協辦。

大咖雲集,聚焦腦科學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粵港澳高校聯盟”自2016年創盟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在內的共55個專業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煥發新活力。

粵港澳高校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週年,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佈局,擁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產業科技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腦科學等眾多領域湧現出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與三地高校攜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在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的建設推動下,中山三院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至今已有三屆,數年間論壇在推動國內外腦科學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創新成果孵化及生產力轉化、推動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並不斷吸引了國內外同行的加入並尋求合作,中山三院腦科學高峰論壇未來仍將堅持初心,不斷促進資源匯聚、共享,推進融合創新,致力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價值轉化,服務健康灣區打造。

聚焦腦科學基礎、臨床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熱點,主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馬光輝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首發進行主旨報告,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蘇國輝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黎明濤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魯友明教授擔任院士論壇主持並開展強烈熱鬧探討。

大會期間,在腦科學院士論壇啟動同時,神經再生論壇以及脊柱脊髓損傷、孤獨症譜系障礙、腦血管病、神經免疫、顱底內鏡與微創神經外科、神經康復與腦調控、神經影像、神經科學青年論壇、神經介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與變性病、功能神經外科、吞嚥障礙康復、情緒與認知、精神健康交叉學科論壇、睡眠與眩暈、奈米醫學與腦病診療、神經影像、大資料人工智慧、腦病護理等平行論壇同期舉辦。廣州市科技局與中山三院聯合舉辦的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學術沙龍、中山三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算靶向遞送系統研究”專案啟動會、廣東省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山三院舉辦的“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同步進行。

直擊前沿,釋出系列重大科技專案成果

中山三院腦病團隊多項代表性、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亮相”。

戎利民教授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專案與平臺支援下,針對中國人群研發的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方案系列成果在大會做了展示研討。戎利民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脊髓損傷修復研究,團隊致力在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化、規範化上不斷精益求精,造福廣大患者。並進一步提出了利用生物學(如干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如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方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雙腿走”策略,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譜寫中國“腦計劃”事業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貢獻。

由中山三院奈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酸靶向遞送系統研究”與論壇同步啟動。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新型的基因藥物傳送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一種叫做脂質奈米顆粒(LNP)的微小粒子來運送基因藥物到體內特定的細胞和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為基因藥物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微型膠囊”,讓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送達到我們想要治療的地方。雖然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比如如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不亂且安全地運送藥物,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已有的專利限制,讓我們能自由地使用這項技術。帥心濤教授和他的團隊計劃使用一種高效的方法來製造出一系列新型的脂質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組成不同型別的“微型膠囊”,以適應不同基因藥物。透過嘗試不同的方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能準確地送到身體中需要治療的地方,比如免疫細胞、幹細胞、腫瘤或脾臟等。透過在動物身上測試這些新技術,團隊希望能找到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胡昔權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老年意識/認知障礙評估預警與多物理因子協同刺激干涉干與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進行了專案中期報告。

自閉症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熒惑”獲得大會廣泛關注。兒童自閉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和早期干涉干與,可以明顯改善孩子預後。鄒小兵教授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李明教授團隊從2015年起,透過不斷摸索,經歷多次失敗後,成功研發出一套低齡兒童輔助診斷系統“熒惑”,該系統採用提高前輩的訊號處理、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觀察兒童自由玩耍和特定行為正規化,由系統透過演算法進行評分,可以對一歲半到三歲間的兒童做出是否有自閉症的判斷。“熒惑”已經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進行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3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其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8%。

在國家重點專案支援下,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優勢,2023年6月,中山三院成立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靳津教授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腦-腸微環境中免疫應答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以解析外周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和穩態的調控機理。靳津教授團隊致力於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與共同發展,旨在從免疫學角度探索疾病發生的深層機制和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與新策略,進一步推動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人類生命長度的增加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支援下有關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腦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症、腦脊髓損傷、放射性腦損傷等疾病的多項最新技術研發進展成果等也在大會進行首發公佈。

“慢性鼻竇炎人工智慧病理診斷系統”已與迪英加科技合作正式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鼻病理“AI醫生”將陸續在中山三院多院區與基層醫療機構落地使用,大大促進地區、機構的鼻病理診斷水平同質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AQP4-IgG早篩早診新方法臨床應用及疾病風險基因/分子標記物與相關靶向藥物研發進展,腦血管病、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腦疾病的神經免疫炎症與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推進成效,焦慮症、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T細胞相關致病機制及診療靶點策略挖掘進展,均在會議中進行了展示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進一步推進方向進行研討提升,以加速研發轉化程序。

聯通國際,支撐青年人才發展與新生技術研發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開放引領與聯結視窗作用,匯聚全球專業領域力量,本屆論壇中除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學者,也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智利等國際權勢鉅子、著名的腦科學基礎、臨床專家參與了大會相關專題討論,並對未來相關科學領域的多邊、跨界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動、深入進行探索磋商。

藉助論壇強大的腦科學專家陣容,大會中還開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外的56位腦神經科學基礎、臨床、轉化領域青年學者進行了口頭報告,並由國內外專家共同進行研究課題點評提升,助力推進培養青年人才國際化視野與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孵育,指導協助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對接,服務腦科學產業科技與腦健康應用創新發展。

科學普及,助推腦科學未來發展

促進青年人群對腦科學與腦疾病的瞭解,中山三院腦病中心自2022年起面向中山大學本科生開設了《腦科學與腦疾病》通識課程,課程在指導學生腦健康管理,培養科學興趣、引領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良好成效與互動反饋。

為擴大惠及人群,2023年論壇舉辦了科普專場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廣東省衛健委指導支援下,本屆會議組織中山三院腦病學科精英專家團隊,以促進群眾腦疾病知識普及與腦健康管理為基調,聯合主流媒體進級打造“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豐富的科普主題與腦科學前沿診療結合,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強烈關注與反饋,在科普同時帶動了更多行業力量加入,共同推動腦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周晉安 甄曉洲

4月12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在廣州開幕,2024國際神經再生論壇、第十五屆亞太神經再生論壇、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學術沙龍同步啟動。來自10餘個國家、地區的400餘位專家學者針對腦科學研究、診療開展激烈研討,現場與會者逾2000人,還有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線上參會。

本屆大會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國神經再生研究(英文版)》雜誌社、粵港澳高校聯盟、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主辦,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承辦,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肇慶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粵東醫院協辦。

大咖雲集,聚焦腦科學創新,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粵港澳高校聯盟”自2016年創盟至今,已經建立了包括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在內的共55個專業聯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碩果累累,三地高校交流合作持續深化,“粵港澳一小時學術圈”不斷煥發新活力。

粵港澳高校聯盟理事長、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表示,今年是中大建校100週年,在百年發展歷程中,中大已形成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佈局,擁有十家直屬附屬醫院。近年來,學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聚焦產業科技變革,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推進對外交流合作和科研成果轉化,在腦科學等眾多領域湧現出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與三地高校攜手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開幕式上,大會主席、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戎利民表示,在國家神經區域醫療中心(中南)、粵港澳高校精神與神經疾病聯盟的建設推動下,中山三院牽頭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高峰論壇”至今已有三屆,數年間論壇在推動國內外腦科學學術交流與人才培養、促進產學研結合、實現創新成果孵化及生產力轉化、推動臨床應用等多個方面獲得了顯著成效,並不斷吸引了國內外同行的加入並尋求合作,中山三院腦科學高峰論壇未來仍將堅持初心,不斷促進資源匯聚、共享,推進融合創新,致力促進中國乃至全球的健康產業科技創新和生產發展價值轉化,服務健康灣區打造。

聚焦腦科學基礎、臨床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熱點,主論壇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陸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馬光輝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吉訓明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Simone Di Giovanni教授等首發進行主旨報告,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蘇國輝院士、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高天明院士、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黎明濤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魯友明教授擔任院士論壇主持並開展強烈熱鬧探討。

大會期間,在腦科學院士論壇啟動同時,神經再生論壇以及脊柱脊髓損傷、孤獨症譜系障礙、腦血管病、神經免疫、顱底內鏡與微創神經外科、神經康復與腦調控、神經影像、神經科學青年論壇、神經介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癲癇與變性病、功能神經外科、吞嚥障礙康復、情緒與認知、精神健康交叉學科論壇、睡眠與眩暈、奈米醫學與腦病診療、神經影像、大資料人工智慧、腦病護理等平行論壇同期舉辦。廣州市科技局與中山三院聯合舉辦的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學術沙龍、中山三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算靶向遞送系統研究”專案啟動會、廣東省衛健委指導下由中山三院舉辦的“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同步進行。

直擊前沿,釋出系列重大科技專案成果

中山三院腦病團隊多項代表性、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亮相”。

戎利民教授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細胞類產品質量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等專案與平臺支援下,針對中國人群研發的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方案系列成果在大會做了展示研討。戎利民教授團隊長期致力於脊髓損傷修復研究,團隊致力在治療方案的個體化、精準化、規範化上不斷精益求精,造福廣大患者。並進一步提出了利用生物學(如干細胞、外泌體、生物材料)和工程學(如腦控外骨骼機器人)方法治療脊髓損傷的“雙腿走”策略,努力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譜寫中國“腦計劃”事業發展新篇章做出更多貢獻。

由中山三院奈米醫學中心帥心濤教授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裝置研發”重點專項——“新型樹枝狀類脂分子核酸靶向遞送系統研究”與論壇同步啟動。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新型的基因藥物傳送系統,該系統使用了一種叫做脂質奈米顆粒(LNP)的微小粒子來運送基因藥物到體內特定的細胞和組織。簡單來說,就像是為基因藥物設計了一個專門的“微型膠囊”,讓它們能夠準確無誤地送達到我們想要治療的地方。雖然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理想,但實際上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比如如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不亂且安全地運送藥物,以及如何避免其他國家已有的專利限制,讓我們能自由地使用這項技術。帥心濤教授和他的團隊計劃使用一種高效的方法來製造出一系列新型的脂質分子,這些分子可以組成不同型別的“微型膠囊”,以適應不同基因藥物。透過嘗試不同的方法,確保這些“微型膠囊”能準確地送到身體中需要治療的地方,比如免疫細胞、幹細胞、腫瘤或脾臟等。透過在動物身上測試這些新技術,團隊希望能找到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有效方法。

胡昔權教授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和人口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老年意識/認知障礙評估預警與多物理因子協同刺激干涉干與關鍵技術及系統研發”進行了專案中期報告。

自閉症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熒惑”獲得大會廣泛關注。兒童自閉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致殘率較高,但早期診斷和早期干涉干與,可以明顯改善孩子預後。鄒小兵教授團隊與崑山杜克大學李明教授團隊從2015年起,透過不斷摸索,經歷多次失敗後,成功研發出一套低齡兒童輔助診斷系統“熒惑”,該系統採用提高前輩的訊號處理、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觀察兒童自由玩耍和特定行為正規化,由系統透過演算法進行評分,可以對一歲半到三歲間的兒童做出是否有自閉症的判斷。“熒惑”已經在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進行臨床驗證,與有豐富經驗(30年以上經驗)的醫生做出的診斷結論相比,其診斷符合率達到了88%。

在國家重點專案支援下,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特色優勢,2023年6月,中山三院成立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研究中心。靳津教授作為該中心的負責人,其帶領的團隊長期從事腦-腸微環境中免疫應答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以解析外周免疫系統對中樞神經系統活動和穩態的調控機理。靳津教授團隊致力於推動基礎科學研究與臨床醫學的緊密結合與共同發展,旨在從免疫學角度探索疾病發生的深層機制和新的治療方法,為患者的臨床診治提供科學依據與新策略,進一步推動神經免疫與健康長壽領域的研究進展,為人類生命長度的增加和生命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

廣州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專案支援下有關神經發育障礙、孤獨症、腦血管病、阿爾茨海默症、腦脊髓損傷、放射性腦損傷等疾病的多項最新技術研發進展成果等也在大會進行首發公佈。

“慢性鼻竇炎人工智慧病理診斷系統”已與迪英加科技合作正式進入臨床轉化應用,鼻病理“AI醫生”將陸續在中山三院多院區與基層醫療機構落地使用,大大促進地區、機構的鼻病理診斷水平同質化;視神經脊髓炎譜系障礙(NMOSD)AQP4-IgG早篩早診新方法臨床應用及疾病風險基因/分子標記物與相關靶向藥物研發進展,腦血管病、睡眠障礙、認知障礙等腦疾病的神經免疫炎症與認知老化機制研究推進成效,焦慮症、帕金森病等腦疾病的T細胞相關致病機制及診療靶點策略挖掘進展,均在會議中進行了展示彙報,對存在的問題及未來進一步推進方向進行研討提升,以加速研發轉化程序。

聯通國際,支撐青年人才發展與新生技術研發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開放引領與聯結視窗作用,匯聚全球專業領域力量,本屆論壇中除中國內地與港澳臺學者,也有來自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西班牙、智利等國際權勢鉅子、著名的腦科學基礎、臨床專家參與了大會相關專題討論,並對未來相關科學領域的多邊、跨界科技交流合作的推動、深入進行探索磋商。

藉助論壇強大的腦科學專家陣容,大會中還開設了青年學者論壇。來自國內外的56位腦神經科學基礎、臨床、轉化領域青年學者進行了口頭報告,並由國內外專家共同進行研究課題點評提升,助力推進培養青年人才國際化視野與研究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孵育,指導協助促進技術研發與轉化對接,服務腦科學產業科技與腦健康應用創新發展。

科學普及,助推腦科學未來發展

促進青年人群對腦科學與腦疾病的瞭解,中山三院腦病中心自2022年起面向中山大學本科生開設了《腦科學與腦疾病》通識課程,課程在指導學生腦健康管理,培養科學興趣、引領未來發展規劃等方面獲得了良好成效與互動反饋。

為擴大惠及人群,2023年論壇舉辦了科普專場並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在廣東省衛健委指導支援下,本屆會議組織中山三院腦病學科精英專家團隊,以促進群眾腦疾病知識普及與腦健康管理為基調,聯合主流媒體進級打造“腦科學與腦疾病”科普大講堂,豐富的科普主題與腦科學前沿診療結合,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強烈關注與反饋,在科普同時帶動了更多行業力量加入,共同推動腦科學事業蓬勃發展。

上一篇:為什麼心衰去... 下一篇:房貸的首付比...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