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工智慧+”主攻方向是智慧製造

首頁 > 科技

中國“人工智慧+”主攻方向是智慧製造

來源:跳高的魚 釋出時間:2024-04-12 00:30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人工智慧+”行動是被首次提出。工業和資訊化部近期表示,今年將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人工智慧+”,“+”什麼?怎麼“+”?近日,雲端會客廳邀請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中國信通院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敏和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會產業部部長王嘉,圍繞上述話題展開探討。

專家們認為,人工智慧已是大國競爭勝負手,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資料資源是我國發展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正與工業製造進行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是需要主攻的方向。

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

大模型雖表現出一定的泛化性,但它究竟是不是擁抱產業的通用人工智慧平臺,換句話說,未來所有產業是否都需要大模型,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還有待觀察和探索。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人工智慧是大國競爭勝負手

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長江日報: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來看,各國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為什麼已時不我待?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馬修軍:從外部環境來說,我國正面臨大國競爭關鍵節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和積體電路是大國競爭的勝負手。從內生需求來說,我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是賦能各行各業的重要引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譚敏:文生影片大模型的出現不是偶然,是算力、模型、應用資料等多種綜合能力孕育下的產物,是創新的體現,更是國力的體現。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位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加快人工智慧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起到決定性作用。人工智慧賦能生產要素向多元化、融合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化產業正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面嚮應用場景的行業大模型不斷湧現,表現出產業價值創造的“乘數倍增效應”。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而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國際格局等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此帶來的改變,將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中國信通院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敏:

AI畫畫、復活逝者等並不是人工智慧最前沿的技術,而是讓大眾更好了解人工智慧的場景或工具。人工智慧最前沿的技術載體,我首先想到的是人形機器人。

“人工智慧+”,“+”的是什麼?

它要像水和電一樣

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個角落

長江日報:“人工智慧+”,“+”的是什麼?

譚敏:“人工智慧+”就是人工智慧技術將作為最基礎的能力融入各行各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一種新質生產力,驅動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類似於“網際網路+”,它要像水和電一樣,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個角落。

未來產業是顛覆性的,需要顛覆性的技術去驅動。我國為達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目標,需要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新引擎作用。在自主能力方面,一方面是要有核心的智慧晶片,包括推理晶片、訓練晶片等等,目前國內廠家如華為、寒武紀等等都在為之努力;另一方面需要有大模型的支撐,目前國內有類似ChatGLM這樣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競爭力的模型。國內推動“人工智慧+”行動應是協作而不是競爭。人工智慧需消耗的資源太大,這隻能是大國之間的競爭,城市之間只能協作。

王嘉:“人工智慧+”,就是人工智慧所具有的提效、降本等綜合能力,要與社會中的千行百業高效深度融合,讓原有行業的效率上升、成本下降,實現快速發展和迭代。總之,就是使存量產業發展得更快、更好、更低成本,從而帶動形成增量產業。

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會產業部部長王嘉:

在“人工智慧+”行動中,要從全國一盤棋的產業佈局出發,各地應根據自身的產業特色、科技優勢,進行人工智慧差異化產業定位。

我國推進“人工智慧+”積累哪些優勢?

場景和資料是最大優勢

智慧製造是主攻方向

長江日報:當前,全球人工智慧技術處在什麼發展階段?我國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現狀如何?在這一背景下,我國推進“人工智慧+”行動已積累哪些優勢?

馬修軍:目前,大模型作為人工智慧的作業系統,其產業生態的雛形已經出現。我認為,人工智慧正處在類似網際網路爆發的生態前夜,但人工智慧能不能成為類似移動網際網路的作業系統、網路協議這樣的基礎設施,還有待驗證。高昂的算力成本、模型的侷限性,導致大眾對人工智慧的使用尚處觀望階段,目前人工智慧還處在通用人工智慧生態形成的前夜。

我國的優勢在於有豐富的人工智慧場景。雖然資料質量可能暫時比不上國外,但未來的人工智慧資料不光是自然語言,還有影象、影片、音訊以及各行業的感知資料。從多模態、多維度的角度來說,我國在資料資源的廣度、深度和規模上遠超其他國家,這是我們未來發展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整體來看,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處在國際第一梯隊。

譚敏: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標誌著感知型人工智慧向認知型人工智慧轉變,預示著人類社會正在邁進通用人工智慧時代。

我國人工智慧產業正處在追趕期。人工智慧的比拼主要在算力、演算法和資料三大領域。根據業內觀點,在演算法,特別是大模型方面,我國對比國際最先進水平,差距大約在1年左右;在算力,特別是晶片方面,差距可能在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在資料方面,不論是短影片還是行業應用,我們都具備一定優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近期組建成立了國家資料局,各省也成立了省級資料局,相信未來對資料要素的發展能夠起到關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正與工業製造進行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正是需要主攻的方向。這是我國人工智慧目前對行業或者產業最能帶來爆點的應用場景,也是“人工智慧+”在產業領域的主要體現,且已積累了一定優勢。前兩天雷軍在小米SU7的釋出會上說,他最大的底氣在於小米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智慧化工廠,也是這個邏輯。

王嘉:發展數字經濟涉及傳統行業的技術迭代,以及包括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邊緣計算等在內的新型技術的發展。這些新型技術在過往的發展中此起彼伏,並駕齊驅。

人工智慧最新一輪的發展浪潮,從2017年基礎大模型被提出開始,到如今2024年新一輪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浪潮,已經七年。我國國產的月之暗面kimi大模型近期釋出,意味著我國在長文字方面有了很大的技術優勢。

縱觀這一年多的發展歷程,我國與世界最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隨著kimi大模型的出現,國產的大模型演算法也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國在通用大模型體系、基礎研究建設路徑等方面,處在努力追趕的階段。

與國外的技術差距如何彌補?

不必簡單模仿大模型路線

要結合行業場景提高資料質量

長江日報:我國人工智慧技術與國際最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這是否會對“人工智慧+”行動的效果產生影響?我國在推進“人工智慧+”行動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王嘉:推進“人工智慧+”行動,要從全國一盤棋的產業佈局出發。各地應根據自身的產業特色、科技優勢,進行人工智慧差異化產業定位。

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整體仍然處於學習成長階段,未來會不斷走向縱深。需遵從客觀規律,各地要走出自己的特色,走差異化定位。各地政府、研究院、投資機構等,在人工智慧產業生態上要實現環環相扣,基於國際、國內的最新技術路徑,結合資本、產業、招商引資等形成完整的人工智慧生態。

馬修軍:目前,大模型表現出一定的泛化性,但它究竟是不是擁抱產業的通用人工智慧平臺,換句話說,未來所有產業是否都需要大模型,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還有待觀察和探索。

人工智慧的本質是用網路對人類的知識進行壓縮,透過給它一個提示,就可以生成想要的東西。各行業在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時候,希望不僅具備自然語言的知識,還有各行業模態的知識。因為每個行業都有特定的資料結構和型別。

那麼針對這些行業資料,如何用網路進行壓縮、表達,以及和應用場景進行結合?我國不能簡單模仿國外基於大模型的技術路線,去無限堆疊網路引數的數量,而是要結合行業場景,用行業最高質量的資料,確定行業的小模型、中模型。大模型承載不了的,可以用其他技術來彌補,這才達到了人工智慧賦能產業的效果。這才是務實的人工智慧產業路線。

大模型是最具顛覆性的人工智慧嗎?

最前沿的技術載體或是人形機器人

長江日報:近年來火熱的大模型是否等同於人工智慧技術?如何理解人工智慧技術的顛覆性?大模型是否可以看作是人工智慧顛覆性的體現?

譚敏:人工智慧技術的顛覆性集中體現在感知智慧到認知智慧的轉變。這意味著擁有意識的人工智慧不僅僅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可能就會成為現實,而破局的關鍵技術正是大模型。

相關資料顯示,預計2028年國內僅大模型的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179億元。人工智慧由來已久,其發展的模式呈螺旋結構。記得上一次人工智慧的熱點是深度學習,而這一次的熱點則是大模型。雖然大模型將人工智慧的熱度送上了新的高度,但人工智慧並不等同於大模型。大模型是從感知智慧向認知智慧邁進的分水嶺,使得AI從“看、聽、說”,走向“學、思、研”,大模型或是開啟通用人工智慧的一把鑰匙。

人工智慧目前的前沿是認知智慧技術,即讓機器具備初步的意識。AI畫畫、復活逝者等並不是人工智慧最前沿的技術,而是讓大眾更好了解人工智慧的場景或工具。人工智慧最前沿的技術載體,我首先想到的是人形機器人。

王嘉:把“人工智慧”四個字拆開解讀,很像一個嬰兒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研究生,再到工作的四個階段。“人”是嬰兒從慢慢長大到上小學的基礎學科階段;“工”是初高中到大學的工具型知識階段;“智”是大學畢業後的研究生、博士階段,開啟自主創新。“能”是工作後,將前三階段的知識轉化成應用場景。每一個階段,都有屬於這個週期的顛覆技術。

在科學的定義中,有革命性科學和常識性科學兩類。而在人工智慧中的顛覆性科學,整體來看,是近5到10年多模態體系多角林立的競爭。

在整個開發和研究的路徑上,如果在全世界範圍內再沒有類似這樣顛覆性路徑的改變,就會呈現人工智慧在大模型領域的多模態競爭和非多模態競爭兩個方面。但這兩方面都不是顛覆性技術,因為學術路徑並沒有發生改變。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具體應用場景,都不能稱為顛覆性技術。

馬修軍:從技術的角度看,人工智慧的核心基於深度學習原理,它的突破在於引入了預訓練框架,即可以無限堆疊網路的寬度、深度和引數,把看得到的資料當成知識,無限、高效地壓縮到一個網路裡。看得越多,懂得越多,會的越多,這是和以前的人工智慧最大的不同。它不是為某個任務訓練一個特定的模型,而是這個模型可以泛化地解決通用任務,這就是顛覆性的體現。

大模型之所以讓人震撼,在於它能寫文章,能做PPT,能寫程式碼,能畫圖,有通用能力。它的顛覆性在於,第一次實現了對人類知識高效壓縮的表達。

不過,人工智慧達到這樣就夠了嗎?還存在一定觀望空間。它的上下文視窗、算力成本以及和其他資訊系統、業務系統連線的能力,還需要其他技術來補充。目前人工智慧有一定的顛覆性,但還不足以成為我們真正想象中的通用人工智慧。

(長江日報記者常少華 陳曉彤 吳曈)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59222222。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kin0207@126.com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人工智慧+”行動是被首次提出。工業和資訊化部近期表示,今年將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人工智慧+”,“+”什麼?怎麼“+”?近日,雲端會客廳邀請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中國信通院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敏和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會產業部部長王嘉,圍繞上述話題展開探討。

專家們認為,人工智慧已是大國競爭勝負手,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資料資源是我國發展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正與工業製造進行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是需要主攻的方向。

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

大模型雖表現出一定的泛化性,但它究竟是不是擁抱產業的通用人工智慧平臺,換句話說,未來所有產業是否都需要大模型,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還有待觀察和探索。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人工智慧是大國競爭勝負手

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長江日報: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來看,各國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為什麼已時不我待?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馬修軍:從外部環境來說,我國正面臨大國競爭關鍵節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和積體電路是大國競爭的勝負手。從內生需求來說,我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是賦能各行各業的重要引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譚敏:文生影片大模型的出現不是偶然,是算力、模型、應用資料等多種綜合能力孕育下的產物,是創新的體現,更是國力的體現。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位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加快人工智慧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起到決定性作用。人工智慧賦能生產要素向多元化、融合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化產業正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面嚮應用場景的行業大模型不斷湧現,表現出產業價值創造的“乘數倍增效應”。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而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國際格局等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此帶來的改變,將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慧+”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叢集。“人工智慧+”行動是被首次提出。工業和資訊化部近期表示,今年將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促進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人工智慧賦能新型工業化。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人工智慧+”,“+”什麼?怎麼“+”?近日,雲端會客廳邀請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中國信通院教授級高階工程師、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譚敏和深圳市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會產業部部長王嘉,圍繞上述話題展開探討。

專家們認為,人工智慧已是大國競爭勝負手,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豐富的應用場景和資料資源是我國發展人工智慧最大的優勢。目前,我國人工智慧正與工業製造進行深度融合,智慧製造是需要主攻的方向。

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智慧學院教授馬修軍:

大模型雖表現出一定的泛化性,但它究竟是不是擁抱產業的通用人工智慧平臺,換句話說,未來所有產業是否都需要大模型,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其他國家,還有待觀察和探索。

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人工智慧是大國競爭勝負手

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

長江日報:從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來看,各國發展人工智慧產業為什麼已時不我待?我國為何要開展“人工智慧+”行動?

馬修軍:從外部環境來說,我國正面臨大國競爭關鍵節點。某種意義上說,人工智慧和積體電路是大國競爭的勝負手。從內生需求來說,我國要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慧是賦能各行各業的重要引擎,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

譚敏:文生影片大模型的出現不是偶然,是算力、模型、應用資料等多種綜合能力孕育下的產物,是創新的體現,更是國力的體現。

人工智慧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位帶動性強的“頭雁”效應。加快人工智慧全面賦能新型工業化,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起到決定性作用。人工智慧賦能生產要素向多元化、融合化和複雜化方向發展,以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化產業正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面嚮應用場景的行業大模型不斷湧現,表現出產業價值創造的“乘數倍增效應”。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發展,進而對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國際格局等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此帶來的改變,將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

上一篇:2023內容科技... 下一篇:傳三星將獲美...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