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App、裝上大模型,蘋果、OPPO、小米混戰“AI手機”

首頁 > 科技

拋棄App、裝上大模型,蘋果、OPPO、小米混戰“AI手機”

來源:車輛知多少 釋出時間:2024-03-24 19:01

拋棄App、裝上大模型,蘋果、OPPO、小米混戰“AI手機”

作者丨楊博雯

編輯丨海腰

題圖丨Midjourney

AI手機的火,開年以來越燒越熱。

百模大戰的戰火剛歇,AI大模型落地的浪潮便席捲而來。而千行百業之中,手機廠商們的回應尤為熱烈——

海外最受人關注的蘋果先是被曝放棄十年的造車夢,轉向生成式AI專案;近期又有多家科技外媒報道稱,年底的iPhone 16系列會把AI能力當作重點功能釋出;3月15日,蘋果官方又確認,已收購加拿大AI初創公司DarwinAI,此舉被視為要進一步加深AI落地產品的標誌。

而國內最為激進的則是OPPO和魅族,一個宣佈“2024年是AI手機元年”,一個則稱“將正式停止傳統智慧手機新專案”,雙雙ALL in AI。

此外,三星、谷歌、小米、榮耀、vivo也都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公佈了自家著力佈局AI技術,推出相關產品的決心。

OPPO聯合IDC於近期釋出的《AI手機白皮書》顯示,隨著新的晶片和使用者使用場景的快速迭代,AI手機出貨量將在2024年後迅速攀升,2027年達1.5億部,市場份額超50%。

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停滯不前甚至連年下跌,而攝像頭、晶片、螢幕的故事也逐漸失去吸引力之時,手機廠商們似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AI手機這個新故事。

於是,話語權的爭奪再次上演。

AI手機,如何定義?

無論是否釋出新機,是否召開了釋出會,是否透過媒體或其他渠道表露自己這片新的藍海勢在必得的野心,大大小小的廠商們都已對外講了很多故事。但在聽這些故事之前,我們仍需搞清楚——AI手機究竟是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榮耀CEO趙明今日稱2016年是“榮耀AI手機”的元年,意指2016年由AI驅動的榮耀Magic。2017年11月,榮耀又推出了的榮耀V10,強調了其在AI晶片麒麟970晶片的驅動所擁有的“革命性的移動AI能力”,稱這款手機標誌著“新AI時代”的開始。而自這一年開始,AI在影象降噪、幀率最佳化、畫質增強等手機處理任務中發揮的作用,就開始逐步擴大。

直到2018年,中國電信釋出《人工智慧終端白皮書》,首次規範了人工智慧終端(即AI手機)的定義——

平臺要求方面,提出了硬體運算單元、深度學習框架等要求;

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人臉識別、語音助手、場景識別與系統最佳化等功能、效能要求;

應用要求方面,定義了美顏、背景虛化、照片分類、AR影片和翻譯等AI應用體驗需求。

換句話說,這個時期對於AI手機的定義為搭載了深度學習框架/AI晶片,且能執行AI應用,擁有常用AI功能的手機。

不過此後幾年,手機廠商們願意講,而消費者們也樂意聽的並非“AI手機”這樣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而仍是攝像頭競賽、摺疊屏翻新這樣的傳統經典老故事。

直到2022年年底ChatGPT一炮而紅,2023年百模大戰如火如荼,到了2024年2月,IDC聯合OPPO釋出了一份《AI手機白皮書》,提出了定義AI手機的四項全新標準——

創作能力、自學習能力、真實世界感知能力、算力高效利用能力。

而要構建這四項能力,則要依靠智慧OS、多模態互動、內嵌專屬智慧體、大模型、硬體平臺。再結合各大廠商對外的說辭,在2018年定義的基礎上,AI手機的評判又多了一條更加直觀的指標——

能否裝下大模型。

各家戰況如何?有ALL in,也有質疑

那麼問題就來了,現在市面上真的已經有廠商搞出來符合定義的AI手機了嗎?

讓我們一一來盤。

首先是蘋果,就在近期,多家科技外媒都報道稱,今年年底釋出的iPhone 16系列會把AI能力當作重點功能釋出,其AI晶片的神經引擎核心數量將會“大幅提高”——而這個數字自iPhone 12系列使用A14晶片以來,就一直保持在16個——晶片效能和速度的大幅提高,顯然也與蘋果重點佈局生成式AI的傳聞相吻合。

2024年2月,時代雜誌報道稱,蘋果解散了2000多人的造車團隊,並將約1/3的團隊成員轉向AI部門,推動生成式AI專案;在同一月,蘋果CEO庫克向福布斯透露了生成式AI專案進展:將會在今年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或是秋天的iPhone新系列釋出會上公佈最新進度。

而在今年年初,蘋果還收購了加拿大AI初創公司DarwinAI,該公司主要專注於開發在製造過程中目視檢查元件的AI技術,使AI系統更小、更快。顯然,如果蘋果希望在手機終端部署大模型,執行AI應用,這項技術就會派上用場。

對於蘋果,當前業界討論的核心是,暫無自研大模型的蘋果,到底會找哪家大模型進行深度定製?蘋果合作伙伴這一身份對於當前全力推進大模型產業化的廠商們來說自不必多說,而這個答案,在今年夏天或許就將水落石出。

除了蘋果之外,三星也在今年1月25日推出了三星Galaxy S24系列的三款產品,在特意麵向中國市場舉辦的線上釋出會中,三星還特意強調了AI賣點,表示此次的旗艦系列採用了雲端和本地大模型相結合的方式,為使用者的出國旅行、辦公場景提供AI的體驗。

已有自研大模型的谷歌,也是早在去年10月的硬體釋出會上,宣佈將自家的Bard模型裝進了Pixel 8系列手機中。

而國內手機廠商更是戰火紛紛。

今年開年上班第一天,OPPO CEO陳明永釋出了一封名為《開啟AI手機新時代》的內部信,信中提到,2024年是AI手機元年。未來五年,AI對手機行業的影響,完全可以比肩當年智慧手機替代功能機。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AI手機也將成為繼功能機、智慧手機之後,手機行業的第三階段。

正因為這輪由大模型支撐的AI技術,正在重構手機行業的未來,OPPO也將專門成立AI中心,將資源向AI集中。

魅族的佈局則在春節之前就已初見端倪。天眼查顯示,江蘇星紀魅族科技有限公司於今年1月3日宣告成立,經營範圍包括人工智慧基礎軟體開發、人工智慧通用應用系統、人工智慧基礎資源與技術平臺、人工智慧硬體銷售等。魅族董事長兼CEO沈子瑜擔任該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2月18日,魅族官博釋出影片表示:公司決定決定All in AI,停止傳統“智慧手機”新專案。相關話題隨即衝上微博熱搜。

事實上,魅族並不是第一次全面棄牌又重新押注。在2009年前後,魅族就做出了“全線停產MP3產品,戰略重點全線轉移到手機領域”的決定。而在這一次,沈子瑜認為當前手機行業的創新像是堆疊引數的軍備競賽,而他們不想用寶貴的智慧資源和創造力去對抗傳統智慧手機規模效應與複製貼上,而是要“用有限的資源和有限的時間去做一件更偉大的事情”。

vivo雖然並未大肆宣傳AI手機的概念,卻也在2023年11月釋出了搭載自研藍心大模型的X100系列手機,落地終端側70億引數大語言模型,跑通端側130億引數模型,全面覆蓋核心應用場景,號稱是“國內首個運用AI預訓練大模型的手機產品”。

然而在雷軍去年的年度演講裡,號稱要“全面擁抱大模型”的小米,在AI手機上的發聲卻相對保守。

在2024年2月26日至29日,世界行動通訊大會期間,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表示,反對把AI概念化,把原來的手機名字後面加個AI沒有意義。1個月後,盧偉冰又在微博重談此事。在他看來,AI是一種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能力,當你感受不到AI的時候,才是AI最大的價值。當你天天去談AI的時候,說明你沒有AI能力。

“AI是未來,是無處不在的能力,但AI手機是噱頭。”他在最後這樣說。

再看小米在“具有生成式AI應用/功能”“把大模型裝進手機”等指標上的完成度,卻又不低。

比如,在2023年8月,搭載了AI大模型的小米手機透過內測方式初步與使用者見面,其底層的AI大模型是一個13億引數的輕量化語言模型,以小米使用者當前使用量最高的小愛同學作為主陣地——針對此,小愛同學也由原來的APP形式變成了完全底部輸入框喚起的形式。

比如,在今年的小米14 Ultra釋出會上,小米影像大腦也打上了“首個AI大模型計算攝影平臺”的名號,並以“Xiaomi AISP”作為全新名稱。官方稱,Xiaomi AISP不僅能大幅提升影像處理速度,也能在畫質、色彩還原等方面達到新高度。

而對於榮耀來說,“AI手機”的概念都仍然值得商榷。

在2024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期間,榮耀推出了平臺級AI賦能、以人為中心的跨作業系統體驗,以及基於意圖識別的全新人機互動。官方表示,這並非將AI視作手機的應用,而是將AI作為一種能力,賦能至旗下產品相關的方方面面,如作業系統、終端等。

“其實很多廠商對於AI手機的概念存在誤解,能夠提供生成式AI能力的手機並不等於AI手機,甚至相去甚遠。真正的AI手機是可以發展、進化的,它搭載的是個人化的作業系統,它真正懂使用者,而且每個人的AI手機都能提供千人千面的不同體驗。”在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榮耀CEO趙明日又這樣說。

近日,趙明日又表示,2016年是榮耀AI手機的元年,在那時榮耀的價值主張和核心思想就是用AI來重構未來的服務。如果2024年才說元年,那廠商的佈局一定是落後的。

“AI手機應該分為四個層級(系統層、單機層、應用層、網路層),絕大多數的廠商是在第三、第四層發力,相對淺層,聚焦在第一、第二層,才是在構建面向未來的最底層的能力。”趙明日說。

終局何在?

在盤完手機廠商們的進展之後,“我們離真正的AI手機到底還有多遠”的問題便自然浮到嘴邊,可要回答這個問題,又並不簡單。

首先,對於所謂“真正的AI手機”,我們或許需要拋開“搭載大模型”“擁有生成式AI能力”等定義,從各路發聲裡拼湊出一個更加終局的答案——

在魅族宣佈停止傳統“智慧手機”新專案的影片中,沈子渝除了宣告公司戰略轉移,也發出疑問:為什麼一定要傳統智慧手機?為什麼要有螢幕?現在的互動方式足夠方便了嗎?多一些語音互動就能稱之為AI系統了嗎?

在他看來,應該以全新的互動方式為基礎,重構手機軟體的互動邏輯,重新想象“手機”這一裝置的形態。

在今年的2024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德國電信與高通合作,推出了一款完全基於AI的手機,這款手機完全摒棄了當前智慧手機基於APP的互動方式,而是完全透過AI聊天來滿足使用者的各種使用需求。

“多模態和跨模態大型語言模型將很快成為手機裝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而增強和簡化客戶的生活……我認為,從現在開始的5-10年內,不會再有人使用APP了。”德國電信CEO Tim Hoettges這樣表示。

綜上所述,手機廠商們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是像智慧機取代功能機,觸屏取代鍵盤那樣,徹底改變當前手機的互動方式甚至外觀形態。而在那張未來的藍圖中,並沒有APP們的位置。

再將時間調回現在,投身這波浪潮的,其中大多數仍處於表達自己即將投注AI手機的戰略決心階段,即使有冠以“AI手機”的產品推出,其應用場景也多是“更牛逼的圖片處理”“更智慧的資訊檢索”“更精準的文字整理”等熟悉的老名字,並不具有顛覆性的改變。

更不必說,現階段的手機廠商們也並非全然看好此次的浪潮,仍有相當一部分對“AI手機”的概念定義和未來發展持懷疑態度。

這樣來看,我們離真正的AI手機,或許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被裝進手機的大模型,迎來新風口

不過雖然AI手機的終局太遠,另一條賽道又或將因此迎來轉機。

現在,“把大模型裝進手機”幾乎已經成了AI手機的標配甚至硬性指標,但問題又隨之誕生。Vivo副總裁、VivoAI全球研究院院長周圍曾透露,目前和大模型進行一次對話的成本為0.012元到0.015元。如果某大模型有兩億使用者,這些使用者一天要用大模型進行10次對話,那麼一年中,光是對話的成本就會達到上百億元,更遑論執行、維護伺服器等成本。

——於是,端側大模型脫穎而出。

所謂端側大模型是與雲測大模型相對,完全執行在本地,無需聯網,在飛航模式下也能使用的模型。雖然模型尺寸也相對較小,但推理速度、首次響應時間(FRT)等指標乃至整體的效能在手機上表現更佳,其端側執行的特性也使得使用者資料的安全性有了保障。

事實上,現在已有多家大模型研發廠商注意到了這一機會,不僅是“AI手機元年”的趨勢,電腦廠商的“AI PC”,汽車主機廠的“智慧座艙”,都對端側大模型或者雲端一體大模型提出了需求。

繼ChatGPT帶火的大語言模型,Sora帶火的多模態大模型之後,端側大模型,似乎成為了大模型賽道的下一個風口。

而百模大戰中盛產的兩百多個大模型,在揮灑其旺盛的產能度過了萬眾矚目的一年之後,似乎也在觀眾對大模型開始逐漸疲勞之前,再次找到了一個不甚寬廣的落腳之處。

拋棄App、裝上大模型,蘋果、OPPO、小米混戰“AI手機”

作者丨楊博雯

編輯丨海腰

題圖丨Midjourney

AI手機的火,開年以來越燒越熱。

百模大戰的戰火剛歇,AI大模型落地的浪潮便席捲而來。而千行百業之中,手機廠商們的回應尤為熱烈——

海外最受人關注的蘋果先是被曝放棄十年的造車夢,轉向生成式AI專案;近期又有多家科技外媒報道稱,年底的iPhone 16系列會把AI能力當作重點功能釋出;3月15日,蘋果官方又確認,已收購加拿大AI初創公司DarwinAI,此舉被視為要進一步加深AI落地產品的標誌。

而國內最為激進的則是OPPO和魅族,一個宣佈“2024年是AI手機元年”,一個則稱“將正式停止傳統智慧手機新專案”,雙雙ALL in AI。

此外,三星、谷歌、小米、榮耀、vivo也都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公佈了自家著力佈局AI技術,推出相關產品的決心。

OPPO聯合IDC於近期釋出的《AI手機白皮書》顯示,隨著新的晶片和使用者使用場景的快速迭代,AI手機出貨量將在2024年後迅速攀升,2027年達1.5億部,市場份額超50%。

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停滯不前甚至連年下跌,而攝像頭、晶片、螢幕的故事也逐漸失去吸引力之時,手機廠商們似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AI手機這個新故事。

於是,話語權的爭奪再次上演。

AI手機,如何定義?

無論是否釋出新機,是否召開了釋出會,是否透過媒體或其他渠道表露自己這片新的藍海勢在必得的野心,大大小小的廠商們都已對外講了很多故事。但在聽這些故事之前,我們仍需搞清楚——AI手機究竟是什麼?

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榮耀CEO趙明今日稱2016年是“榮耀AI手機”的元年,意指2016年由AI驅動的榮耀Magic。2017年11月,榮耀又推出了的榮耀V10,強調了其在AI晶片麒麟970晶片的驅動所擁有的“革命性的移動AI能力”,稱這款手機標誌著“新AI時代”的開始。而自這一年開始,AI在影象降噪、幀率最佳化、畫質增強等手機處理任務中發揮的作用,就開始逐步擴大。

直到2018年,中國電信釋出《人工智慧終端白皮書》,首次規範了人工智慧終端(即AI手機)的定義——

平臺要求方面,提出了硬體運算單元、深度學習框架等要求;

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人臉識別、語音助手、場景識別與系統最佳化等功能、效能要求;

應用要求方面,定義了美顏、背景虛化、照片分類、AR影片和翻譯等AI應用體驗需求。

換句話說,這個時期對於AI手機的定義為搭載了深度學習框架/AI晶片,且能執行AI應用,擁有常用AI功能的手機。

不過此後幾年,手機廠商們願意講,而消費者們也樂意聽的並非“AI手機”這樣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而仍是攝像頭競賽、摺疊屏翻新這樣的傳統經典老故事。

直到2022年年底ChatGPT一炮而紅,2023年百模大戰如火如荼,到了2024年2月,IDC聯合OPPO釋出了一份《AI手機白皮書》,提出了定義AI手機的四項全新標準——

創作能力、自學習能力、真實世界感知能力、算力高效利用能力。

而要構建這四項能力,則要依靠智慧OS、多模態互動、內嵌專屬智慧體、大模型、硬體平臺。再結合各大廠商對外的說辭,在2018年定義的基礎上,AI手機的評判又多了一條更加直觀的指標——

能否裝下大模型。

各家戰況如何?有ALL in,也有質疑

那麼問題就來了,現在市面上真的已經有廠商搞出來符合定義的AI手機了嗎?

讓我們一一來盤。

首先是蘋果,就在近期,多家科技外媒都報道稱,今年年底釋出的iPhone 16系列會把AI能力當作重點功能釋出,其AI晶片的神經引擎核心數量將會“大幅提高”——而這個數字自iPhone 12系列使用A14晶片以來,就一直保持在16個——晶片效能和速度的大幅提高,顯然也與蘋果重點佈局生成式AI的傳聞相吻合。

2024年2月,時代雜誌報道稱,蘋果解散了2000多人的造車團隊,並將約1/3的團隊成員轉向AI部門,推動生成式AI專案;在同一月,蘋果CEO庫克向福布斯透露了生成式AI專案進展:將會在今年6月的全球開發者大會,或是秋天的iPhone新系列釋出會上公佈最新進度。

而在今年年初,蘋果還收購了加拿大AI初創公司DarwinAI,該公司主要專注於開發在製造過程中目視檢查元件的AI技術,使AI系統更小、更快。顯然,如果蘋果希望在手機終端部署大模型,執行AI應用,這項技術就會派上用場。

對於蘋果,當前業界討論的核心是,暫無自研大模型的蘋果,到底會找哪家大模型進行深度定製?蘋果合作伙伴這一身份對於當前全力推進大模型產業化的廠商們來說自不必多說,而這個答案,在今年夏天或許就將水落石出。

上一篇:沈向洋:大模... 下一篇:周鴻禕:曾受...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