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與抑鬱治療新篇章:中醫藥的潛力和希望 | 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

首頁 > 健康

失眠與抑鬱治療新篇章:中醫藥的潛力和希望 | 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

來源:喬治葫蘆娃 釋出時間:2024-03-20 18:34

睡眠,這一跨越千年的自然本能,在近現代社會的急速變遷中逐漸失衡,睡眠障礙已成為日益凸顯的社會和醫學問題。儘管臨床上存在多種應對策略,但實際效果往往未能達到預期。

而抑鬱障礙更已成為當下嚴重影響公共健康的精神疾病。相關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抑鬱症患者數量高達3.22億,在我國,患病率也高達6.8%,其中重度抑鬱患者佔比3.4%。這一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家庭和個體的痛苦與掙扎。

在探索人類精神健康的道路上,人們從未停止腳步。在近日舉辦的第二十屆國際絡病學大會“精神&神經論壇”上,來自國內頂尖的二十餘名醫學專家學者,聚焦失眠與抑鬱這兩大精神健康難題,共同探尋背後的奧秘,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療方法。其中,中醫藥以其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特點,為失眠與抑鬱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療選擇和可能性,也成為此次會議討論的核心話題,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中西醫發揮各自優勢,為睡眠障礙患者提供全面精準治療方案

唐向東教授

“要想活得長久,其實無需尋求仙丹妙藥,關鍵在於保持良好的睡眠。”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唐向東教授指出,睡眠對大腦功能、情緒、體力恢復乃至壽命都有深遠影響。資料顯示,全球約20-30%的人被失眠所困擾,其中約8-10%的急性失眠逐漸慢性化,約4%需長期使用助眠藥物。

肖姝雲教授

《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3》顯示,中國成年人睡眠障礙發生率高達38.2%。上海市中醫醫院肖姝雲教授指出,50歲以上人群半數睡眠不足8小時,60歲以上老人睡眠質量最差,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群體睡眠時長偏短、質量自評偏低。睡眠障礙呈現年輕化、慢病化趨勢,與抑鬱、焦慮、認知功能減退等精神疾病密切相關。因此,解決睡眠問題對於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和預防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儘管失眠現象普遍存在,但許多情況並未得到臨床醫生的真正關注。唐向東教授介紹,為引導醫生更加重視睡眠障礙問題,國際學術界發表了系列綜述文章,強調睡眠在神經精神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同時,我國也在積極推進睡眠研究的發展,並鼓勵臨床醫生與神經科學家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肖姝雲教授指出,西醫將睡眠障礙的發病原因歸為社會、生物和軀體疾病因素。臨床上除藥物治療外,還包括心理治療和神經調控。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多專家提倡使用CBT(認知行為療法),包括睡眠健康教育、控制刺激、認識睡眠限制、控制矛盾意念、放鬆治療、認知療法等。

在中醫領域,將睡眠障礙稱為“不寐”,病因有情志失常、勞逸失調、飲食不節和病後體虛。中成藥如參松養心膠囊和益腎養心安神片等在治療失眠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閆少校教授

“睡眠障礙在抑鬱症患者中高達9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北京回龍觀醫院閆少校教授指出,在治療抑鬱症合併失眠時,首要目標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消除睡眠障礙,降低復發風險,並恢復社會功能。然而,現有的抗抑鬱藥和鎮靜催眠藥並不能完全滿足臨床需求,在選擇藥物時需平衡獲益和風險。

閆少校教授介紹,中醫絡病學學科創立者和學科帶頭人吳以嶺教授從中醫學角度,彙集中國傳統文化“醫、道、佛、儒”四大流派養生精華,攜團隊首次提出中華通絡養生八字經——通絡、養精、動形、靜神,為鬱證性失眠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精為身之本,精化氣,氣化神;而“神”又分為“元神” 和“識神”。吳以嶺教授團隊在研製創新藥過程中,主張靜養元神、節用識神,並提出“元神在腦”“識神在心”的觀點,指出元神、識神與睡眠-覺醒週期的調控密不可分。

鬱證性失眠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為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元神失養,勞心思慮、心血不足、識神過用等。基於此,確立“益腎健腦、養心安神”治法,以東漢張仲景酸棗仁湯、百合知母湯為基礎方加減化裁研製益腎養心安神片,發揮系統調控、促進睡眠、改善睡眠、減少不適的治療作用。

藥效研究表明,益腎養心安神片透過保護海馬區腦神經元細胞、改善應激狀態,發揮鎮靜、催眠、增強記憶、抗疲勞的作用,顯示出不同於西醫鎮靜催眠藥的作用優勢。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開展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證實,益腎養心安神片可有效改善失眠症(心血虧虛、腎精不足證)患者的入睡困難、睡而易醒、早醒、睡眠時間短、多夢,還可以明顯改善心悸、神疲乏力、健忘、頭暈、腰膝痠軟等症狀,且臨床應用安全性良好。

“中醫注重從總體出發,關注患者的整體狀況。而西醫則基於現代科學技術,更側重於區域性病變和疾病的具體治療。無論是中醫仍是西醫,各自都擁有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在睡眠醫學這一跨學科領域中,二者的結合將為患者帶來更為全面和精準的治療方案。”肖姝雲教授說。

大咖談

重視整體、強調平衡,中醫藥在睡眠障礙領域具有獨特優勢

當前,失眠問題呈現出年輕化趨勢,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失眠患者需制定相應的治療策略。在這一過程中,中西醫的有效融合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對此,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張濤教授、淮安市第三人民醫院李功迎教授及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毛稚霞教授展開討論。

張濤教授指出,近年來,失眠問題逐漸年輕化,甚至影響到了兒童群體。對於這類患者,家屬往往希望使用副作用較小的藥物或避免藥物治療,因此他們更傾向於選擇中醫藥治療。張濤教授認為,中醫藥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患者的接受度較高。同時,中醫藥對不同年齡段和性格的患者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李功迎教授認為,西醫擅長從微觀角度解析失眠的生理機制,以追求對疾病本質的最深刻理解。中醫則注重從整體觀出發,審視失眠與身體其他系統之間的聯絡,強調身體平衡與精氣神的調和。針對睡眠障礙的治療,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具有不同的疾病特點。對於兒童患者,中醫的整體調理和西醫的精確治療可以並行進行;而對於老年患者,中醫的整體調理和西醫的對症治療可以相結合,既改善睡眠問題,又兼顧其他軀體疾病。

毛稚霞教授強調,在中醫理念下,睡眠問題不僅僅是單一的症狀,而是身體失衡的表現。因此,中醫治療的目標不僅是改善睡眠,更是調整患者的整體狀態,幫助他們恢復身心的平衡。她表示,科室採用中藥、針灸和心理治療等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患者的睡眠問題,旨在讓患者先調整心態,再改善睡眠。

優勢互補、突破瓶頸,中西醫結合為抑鬱症治療提供新方向

安翠霞教授

“老年慢性軀體疾病,如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風溼免疫疾病等不僅影響患者的生理功能,還常伴隨出現抑鬱症狀。”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安翠霞教授指出,德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抑鬱症狀的老年人在五年後患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和偏頭痛等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劉蘭英教授

“當前抑鬱症的治療仍存在一些瓶頸問題:臨床治癒率不足三成;常用的抗抑鬱藥物存在療效延遲,導致自殺風險不能儘快得到控制;抗抑鬱藥物不良反應多,導致近40.7%的患者因擔憂藥物副作用而選擇放棄治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劉蘭英教授指出,隨著中西醫結合醫學的發展,過去20年抑鬱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從整體觀出發,在臨床和基礎研究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為進一步推廣中西醫結合診療抑鬱症的成果,充分發揮中醫特色與優勢,中國中西結合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醫學會聯合釋出了《抑鬱症中西醫結合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

劉蘭英教授介紹,該《指南》的構建是基於抑鬱症的中西醫診斷、結合治療及藥物反應方面的九大關鍵臨床問題:如抑鬱症的中、西醫診斷要點;常見的抑鬱症的中醫證候標準;常用的抑鬱症西醫診斷技術;針對抑鬱症急性期、鞏固期和維持期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否提高療效;針對抑鬱症伴發焦慮症狀、睡眠障礙、認知功能損害、軀體症狀,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否改善伴隨症狀等。

在治療方面,該《指南》著重強調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獨特優勢。在急性期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顯著提高療效並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劉蘭英教授介紹,研究表明,對於主要證候為痰氣鬱結證型的抑鬱症急性期患者,解鬱除煩膠囊聯合西藥治療可明顯降低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且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因此,《指南》建議,對於該類患者可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選用解鬱除煩膠囊改善抑鬱症狀,改善焦慮及吞嚥如梗症狀,減少抗抑鬱藥不良反應。

解鬱除煩膠囊作為國家1.1類創新中藥,是以半夏厚朴湯、梔子厚朴湯加減化裁而來,具有“解鬱化痰,清熱除煩”作用。藥效學研究顯示,解鬱除煩膠囊可透過調節中樞神經遞質水平、改善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增強神經元突觸可塑性、保護神經細胞等,改善抑鬱症的三大核心症狀(心境低落、精力不濟、興趣喪失)、改善軀體感覺異常。

上一篇:重疾險不如實... 下一篇:愛護眼睛,看...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