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的古詩,人到中年,四十不惑,有如四季,已然初秋

首頁 > 語錄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的古詩,人到中年,四十不惑,有如四季,已然初秋

來源:佚名 釋出時間:2024-01-08 15:14

這大半年的雨水是特別多的,幾乎從去年秋冬之際起始,到如今這炎炎盛夏,連續一個禮拜以上無雨的好天氣似乎不怎麼出現過。雨水多的日子過久了,感覺人也隨著變得有點溼噠噠軟綿綿的了。入夏以來,雨水更助長了炎熱蒸騰,無論是室外還是室內,人似乎坐在悶熱的蒸籠裡,身上溼乎乎油膩膩的,一些兒令人愉悅的心情都沒有。

在這樣的日子裡想靜靜地讀會書,似乎也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一個人端坐在書桌前,慢慢掀開書頁,眼睛儘管死死地盯著書,一動也不動,但是書字卻總是和你開著各種玩笑,調皮地在眼前來回舞動,甚至四處逃竄,並不樂意文文靜靜地讓你檢閱,即便是嚴厲蕭殺的眼色也不能讓它們乖乖就範。

難道真是這鬼天氣,讓人無法凝神靜氣,甚至讓人想好好看會書亦不可得?我合上書,靠在椅背上發起愣來,思緒也像那書裡的字一樣,有點飄舞,有點離亂。

如果說是這溼濡蒸熱的天氣讓人神思不定,似乎又不完全是那麼回事情。

試問若今日是一個清爽如洗的秋日,我就可以安安靜靜地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去了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是模糊的。

我默然思索著,心底一絲不安的憂思升了起來,雖然我並不樂於承認,那可以一個人捧一本書靜靜地讀一天的時光,似乎已經離我越來越遠了。

以前讀過豐子愷的一篇《秋》,說他三十出頭年紀,雖則身體髮膚與青春時期並無大異,但是心境卻入了“秋”,行事心情皆與“秋”恰合起來。

他甚至對於“春”,覺著那看了三十幾次的春來春去花開花落,雖則曾經“贊之,嘆之,憐之,惜之”,竟也生出一種“厭倦”來。

細細品味之,今日的我和當時的他在心境上好像是有某種暗合的。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

這“不惑”當然與“春”是不相干的,也正因這“不惑”,也就失了執著,少了熱情,自然與火熱爛漫的“夏”也搭不上了。

我想,這“不惑”也許正是為秋而來的。

人到不惑,看了冷暖,閱了風雨,不再為得著什麼而狂喜,也不為失卻什麼而深悲,各種令人著迷痴狂的誘惑,也漸漸失了引力,竟至於類似於往日最愛的讀書消遣也失了色彩,變得可有可無起來。

既已失了色,少了味,又怎能靜坐書窗,甘之如飴呢。

此時這人生的色彩和秋的色彩不是很一樣了嗎?秋風一蕭瑟,草木見枯黃,人與自然竟是如此的“大同” 。

前不久遇著一位堂叔,他與我雖然同在一城生活,但平時也是難得一遇,見著了話自然也就比較多。

我們說了很多話,許多說了就忘了,但是有一句卻印象深刻。

他說他很詫異於他的身體精力竟然與年輕時沒啥變化。

這話不僅他詫異,其實我聽了也是極為詫異的。

堂叔比我長不少,雖然早年曾經入過伍當過兵,身體很棒,到如今這年紀竟依然能與前無異,諸如玩通宵麻將第二天還繼續上班幹活此類的事情,在他都是小菜一疊。

如若他的話沒有誇大,不是自吹,那他這精力和體力著實是很令人詫異的。

不過像堂叔這樣的例子,在周圍的人們裡也並不多見,大多數的倒與我有點類似。

不說通宵玩耍這類極耗精神體力的事情,只說平日裡想坐在書桌旁好好讀會書或胡亂寫點什麼,時間長一點,身體也會無言地抗議,不是頸脖酸就是腰股脹,於是不得不無奈地放下書或筆。

待你出去放鬆一下再回來,其間的意趣卻在這來來回回之間離自己越來越遠了。

《浮生六記》裡有最後一卷特別有意思,叫《養生記道》。

以前我看這書的時候,往往看到這就看不下去了,覺得索然無味。

但是最近一次再翻這本書的時候,卻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觸。

書裡說的一段話挺有意味:“餘年才四十,漸呈衰象。

蓋以百憂摧撼,歷年抑鬱,不無悶損。

”作者的意思是他年屆四十有了衰敗之相,他自度是因他一生坎坷,百憂加身,長年抑鬱,悶損所致。

我想四十來歲的同齡朋友讀了書裡的這段話,多少都會有一點共鳴吧。

也許正因此,我再看到這一篇文字時,就也心有慼慼然了。

其實即便生活得無憂無慮,幸福安康,到了這個歲月,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衰敗的跡象了吧。

不僅僅人的心會入秋,身體也許會入秋得更早呢。

皮膚漸失光澤,肌肉漸少彈性,發漸衰,齒漸稀,不正如那枯敗的草木嗎?看著自己慢慢老去,對於生對於死的各種恐懼憂思,也在不經意間相隨而來,隨時困擾著你,即便生活並不困頓,那也是極易“悶損”的。

如何讓自己不“悶損”,其實是每個人平日裡都應該注意的問題吧。

《養生記道》裡提到的歐陽修的名篇《秋生賦》,我也覺得挺有意思。

文內的情境倒與我今日的情狀稍稍有點相似。

歐陽修由於秋夜讀書,屋外秋風颯颯,也不知道是秋風真發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的聲音,還是他因無法靜心夜讀而產生的遐思,使他發出了“噫嘻悲哉”的感嘆,從而激發出一長段關於秋的愁思來。

說“物既老而悲傷,物過盛而當殺”,以物及人,他又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這些還不止,更有人“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志之所不能”。

如此種種,不止是古代人的通病吧,似乎在如今這時月,更加的司空見慣了。

多少人為了生活,也許為了什麼自己都不清楚,終日忙忙碌碌,時時勾心鬥角,這怎能不讓人“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呢?問題是即便我們今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難道就能輕輕鬆鬆放慢我們的腳步,放開我們的胸懷,不去強為“金石之質”,不去“與草木爭榮”了嗎?想到這裡,我不禁也要發出“噫嘻悲哉”的感嘆了。

林語堂《秋天的況味》裡對秋的體味又有一些不一樣。

一個秋日黃昏,作者獨坐沙發抽著雪茄煙,“一口一口地吞雲吐霧”,“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於這繚繞的煙霞想起了“秋天的意味”。

他說秋天“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炎烈逼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

又說秋天“暄氣初銷,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給人的感覺“是一股燻熱的溫香”。

他拿秋與文人類比,說秋“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筆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

這秋的意味的確值得我們去咀嚼了。

一個成熟的文人,能夠宏毅堅實,其文能意味深長,其實一個成熟的普通人也是如此的,很多人在經過人生種種歷練後,也能說出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意味深長的話來,讓人刮目相看。

這也許正是“秋”的魅力。

大自然的秋,或溫如薰香,或古色蒼龍,或天高雲淡,或氣勢磅礴。

而人生的秋,則或純熟練達,或內斂穩重,或堅毅沉著,或洞明睿智。

二者這種成熟的美,收穫的美,比擬到一起,毋庸說,是相得益彰的。

我正胡思亂想著,突然旁邊一陣咯咯的笑聲打斷了我的思路。

我回過頭,原來是還在讀小學的兒子正捧著一本不知道什麼書在傻笑。

我輕喚了他幾聲,他似乎完全沒有聽到。

他應該已經沉浸到書的國度裡了。

看著孩子的神情,我恍惚記起了很遠久的從前,那些早已模糊的年月裡,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時光,我也曾有過這樣的忘情,就這樣純粹地讀書,不去想書外的任何事,也不用想書外的任何事,更不用理會窗外是“冬”還是“夏”,是“春”還是“秋”。

那時光無疑是人的一生中最為美好的。

我搖了搖頭,心裡一陣訕訕的笑。

我這業已入秋的人,看著這尚在初春的人,想不羨慕都不得啊。

其實我又何必羨慕呢?歲月有四時,人生自然也會有四季。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美,同時也讓身邊的人更好地去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人生一世忙忙碌碌,能如此也就可以了。

上一篇:利益面前無親... 下一篇:99年女孩回村...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