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洋團隊創新應用微創血運技術:既為患者消除髂動脈瘤,又避免血液“斷供”之災

首頁 > 健康

王海洋團隊創新應用微創血運技術:既為患者消除髂動脈瘤,又避免血液“斷供”之災

來源:會笑的青豆 釋出時間:2024-01-07 22:12

今年43歲的陳先生,既往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近來又時常感覺頭痛、眩暈、噁心及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等不適,近日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科主任王海洋詳細檢查,被確診為左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總動脈及腹主動脈擴張。像這種巨大髂總動脈瘤,如不能及時手術,輕者壓迫血管和附近組織,重則導致動脈瘤破裂,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考慮到陳先生年齡較輕,留存其雙側髂內動脈意義重大,王海洋團隊先是利用髂動脈分叉支架(IBD)為他重建了左側髂內動脈,之後藉助“喇叭腿”術式留存了右側髂內動脈;術後經複查證實,所安置的支架內血流通暢,無內漏,雙側髂內動脈通暢。之後不久,陳先生很快康復出院了。

腹主動脈瘤(AAA)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誘發的腹主動脈瘤樣擴張,其最大直徑大於3釐米,或超過正常直徑的1.5倍,即可定義為腹主動脈瘤。AAA一旦破裂出血, 其病死率高達90%。流行病學統計,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腹主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8.8%,嚴重危及病人身心健康。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EVAR)已逐漸成為解除腹主動脈瘤的主要手段。

與此同時,約有25%的腹主動脈瘤腹患者合併髂動脈瘤。對於此類病例,有時為了獲取足夠錨定區,而不得不栓塞或封堵髂內動脈。但從解剖學角度看,髂內動脈為盆腔、直腸、性器官等提供血運,一旦被栓塞,將會導致多臟器供血不足。大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統計顯示,栓塞髂內動脈可致55%的病人髖部或臀大肌跛行,33%的男性產生性功能障礙,少部分病例會釀成結腸、脊椎缺血乃至臀肌或直腸壞死,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就此,美國血管外科指南、歐洲血管外科學會均推薦EVAR期間,至少留存一側髂內動脈正常血供,且建議使用FDA批准的相關產品重建髂內動脈。

怎樣才能保住髂內動脈,不讓附近組織和器官遭遇血液“斷流”之災?王海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密切合作,持續跟蹤國際新進展、新業態、新突破,不斷改進和完善手術方式。在此期間,學術界陸續提出了“喇叭腿”術式、髂內外動脈搭橋術、複雜腔內技術等新方案,後者是利用支架改裝、平行支架等方法,重建並留存髂內動脈。在臨床實踐中,王海洋教授透過對現有支架的體外處理和巧妙改良,手工製作了髂內分支支架,為眾多超短、超窄病變的髂總動脈患者進行了成功治療,術後隨訪證實效果良好。

此後不久,國際最新推出的髂動脈分支型覆膜血管內支架系統(IBE),先後獲得歐洲CE和美國FDA認證,並得到業界的普遍肯定。2021年,我國也成功研發出同類產品,當年獲批國內上市。這項系統作為分叉型結構,包括主體、長分支、短分支三部分;分叉支架的長度、直徑有多種型號,由金屬支架和覆膜所組成;支架和覆膜材料為鎳鈦合金與聚酯,二者用縫線連線在一起;支架主體、分支等近、遠端的各個部門均設計了顯影點,利便支架的”錨定”;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採用後釋放的輸送形式,既可確保支架支架精確定位,又能避免釋放過程造成的支架短縮。

在推廣應用這項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新技術的兩年時間中,王海洋教授的體會是:與其他技術相比,IBD在恢復解剖形態及避免內漏的發生確有獨到優勢,而且遠期通暢率高。但目前國際上所用的IBD主要為白種人設計,其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50-60毫米,而黃種人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25-30毫米,很難“洋為中用”;比較起來,國產IBD的長度和直徑覆蓋面廣,符合國人骼動脈解剖特點,特別是長主體骼動脈分叉支架可延伸到腹主動脈內,拓展了近端錨定區。

對於瘤頸較短的孤立性骼總動脈瘤,上述解剖型別在國人中最為常見,單分叉的骼動脈支架無法直接修復。在IBD設計思路的啟發下,王海洋團隊探索和對比了兩種處理手段,一種是雙側骼動脈“對吻技術”,一種是採用腹主動脈分叉支架結合骼動脈分叉支架。前者操作較簡便,但容易釀成內漏;後者雖然操作較複雜,卻可減少內漏的形成,由此說明支架更不亂。基於此認識,王海洋教授更推薦後者。

現如今,在腹主動脈瘤伴骼動脈瘤的診治中,留存骼內動脈的觀點得到了極大重視;對於此類患者,骼內動脈的處理是整個手術方案制定中的重要部分。當前,對於較小的骼總動脈瘤(直徑≤25毫米)合併腹主動脈瘤的病變者,主要採用“喇叭口形”骼動脈延長支架進行根治,這樣可以直接留存骼內動脈;而對於直徑較大的骼總動脈瘤,採用IBD新技術,可安全、簡單、快捷地重建髂內動脈血運,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但王海洋教授同時指出,“不同的醫療新產品合用於不同的解剖形態,然而無論哪種產品都無法合用於所有的病變,不可以被神化!”

據統計,僅在2023年上半年,王海洋團隊就已經完成了髂動脈分支支架留存髂內動脈血流術式50餘例;同時舉辦1次培訓班,分享交流臨床經驗,線上學習醫生過萬人。今年12月,他們這項“微創腔內修復留存供應肢體功能血管(髂內動脈髂外動脈)血運技術”還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技術推廣專案進行了遴選展示。

王海洋,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教師,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全國委員,現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目前共主持課專案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國防科工委國際合作專案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專案2項,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專案1項。省衛生健康委和省醫療新技術獎項8項。長期從事血管外科臨床工作,尤其是腹主動脈瘤的分子遺傳學以及分子機理研究,已經鑑定了ADAM17和RAGE等多個腹主動脈瘤的遺傳易感基因。2012年至今已經在國際雜誌發表研究論著數十篇,累計影響因子60+。

今年43歲的陳先生,既往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近來又時常感覺頭痛、眩暈、噁心及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等不適,近日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科主任王海洋詳細檢查,被確診為左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總動脈及腹主動脈擴張。像這種巨大髂總動脈瘤,如不能及時手術,輕者壓迫血管和附近組織,重則導致動脈瘤破裂,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考慮到陳先生年齡較輕,留存其雙側髂內動脈意義重大,王海洋團隊先是利用髂動脈分叉支架(IBD)為他重建了左側髂內動脈,之後藉助“喇叭腿”術式留存了右側髂內動脈;術後經複查證實,所安置的支架內血流通暢,無內漏,雙側髂內動脈通暢。之後不久,陳先生很快康復出院了。

腹主動脈瘤(AAA)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誘發的腹主動脈瘤樣擴張,其最大直徑大於3釐米,或超過正常直徑的1.5倍,即可定義為腹主動脈瘤。AAA一旦破裂出血, 其病死率高達90%。流行病學統計,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腹主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8.8%,嚴重危及病人身心健康。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EVAR)已逐漸成為解除腹主動脈瘤的主要手段。

與此同時,約有25%的腹主動脈瘤腹患者合併髂動脈瘤。對於此類病例,有時為了獲取足夠錨定區,而不得不栓塞或封堵髂內動脈。但從解剖學角度看,髂內動脈為盆腔、直腸、性器官等提供血運,一旦被栓塞,將會導致多臟器供血不足。大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統計顯示,栓塞髂內動脈可致55%的病人髖部或臀大肌跛行,33%的男性產生性功能障礙,少部分病例會釀成結腸、脊椎缺血乃至臀肌或直腸壞死,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就此,美國血管外科指南、歐洲血管外科學會均推薦EVAR期間,至少留存一側髂內動脈正常血供,且建議使用FDA批准的相關產品重建髂內動脈。

怎樣才能保住髂內動脈,不讓附近組織和器官遭遇血液“斷流”之災?王海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密切合作,持續跟蹤國際新進展、新業態、新突破,不斷改進和完善手術方式。在此期間,學術界陸續提出了“喇叭腿”術式、髂內外動脈搭橋術、複雜腔內技術等新方案,後者是利用支架改裝、平行支架等方法,重建並留存髂內動脈。在臨床實踐中,王海洋教授透過對現有支架的體外處理和巧妙改良,手工製作了髂內分支支架,為眾多超短、超窄病變的髂總動脈患者進行了成功治療,術後隨訪證實效果良好。

此後不久,國際最新推出的髂動脈分支型覆膜血管內支架系統(IBE),先後獲得歐洲CE和美國FDA認證,並得到業界的普遍肯定。2021年,我國也成功研發出同類產品,當年獲批國內上市。這項系統作為分叉型結構,包括主體、長分支、短分支三部分;分叉支架的長度、直徑有多種型號,由金屬支架和覆膜所組成;支架和覆膜材料為鎳鈦合金與聚酯,二者用縫線連線在一起;支架主體、分支等近、遠端的各個部門均設計了顯影點,利便支架的”錨定”;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採用後釋放的輸送形式,既可確保支架支架精確定位,又能避免釋放過程造成的支架短縮。

在推廣應用這項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新技術的兩年時間中,王海洋教授的體會是:與其他技術相比,IBD在恢復解剖形態及避免內漏的發生確有獨到優勢,而且遠期通暢率高。但目前國際上所用的IBD主要為白種人設計,其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50-60毫米,而黃種人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25-30毫米,很難“洋為中用”;比較起來,國產IBD的長度和直徑覆蓋面廣,符合國人骼動脈解剖特點,特別是長主體骼動脈分叉支架可延伸到腹主動脈內,拓展了近端錨定區。

對於瘤頸較短的孤立性骼總動脈瘤,上述解剖型別在國人中最為常見,單分叉的骼動脈支架無法直接修復。在IBD設計思路的啟發下,王海洋團隊探索和對比了兩種處理手段,一種是雙側骼動脈“對吻技術”,一種是採用腹主動脈分叉支架結合骼動脈分叉支架。前者操作較簡便,但容易釀成內漏;後者雖然操作較複雜,卻可減少內漏的形成,由此說明支架更不亂。基於此認識,王海洋教授更推薦後者。

現如今,在腹主動脈瘤伴骼動脈瘤的診治中,留存骼內動脈的觀點得到了極大重視;對於此類患者,骼內動脈的處理是整個手術方案制定中的重要部分。當前,對於較小的骼總動脈瘤(直徑≤25毫米)合併腹主動脈瘤的病變者,主要採用“喇叭口形”骼動脈延長支架進行根治,這樣可以直接留存骼內動脈;而對於直徑較大的骼總動脈瘤,採用IBD新技術,可安全、簡單、快捷地重建髂內動脈血運,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但王海洋教授同時指出,“不同的醫療新產品合用於不同的解剖形態,然而無論哪種產品都無法合用於所有的病變,不可以被神化!”

據統計,僅在2023年上半年,王海洋團隊就已經完成了髂動脈分支支架留存髂內動脈血流術式50餘例;同時舉辦1次培訓班,分享交流臨床經驗,線上學習醫生過萬人。今年12月,他們這項“微創腔內修復留存供應肢體功能血管(髂內動脈髂外動脈)血運技術”還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技術推廣專案進行了遴選展示。

今年43歲的陳先生,既往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近來又時常感覺頭痛、眩暈、噁心及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等不適,近日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科主任王海洋詳細檢查,被確診為左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總動脈及腹主動脈擴張。像這種巨大髂總動脈瘤,如不能及時手術,輕者壓迫血管和附近組織,重則導致動脈瘤破裂,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考慮到陳先生年齡較輕,留存其雙側髂內動脈意義重大,王海洋團隊先是利用髂動脈分叉支架(IBD)為他重建了左側髂內動脈,之後藉助“喇叭腿”術式留存了右側髂內動脈;術後經複查證實,所安置的支架內血流通暢,無內漏,雙側髂內動脈通暢。之後不久,陳先生很快康復出院了。

腹主動脈瘤(AAA)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誘發的腹主動脈瘤樣擴張,其最大直徑大於3釐米,或超過正常直徑的1.5倍,即可定義為腹主動脈瘤。AAA一旦破裂出血, 其病死率高達90%。流行病學統計,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腹主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8.8%,嚴重危及病人身心健康。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EVAR)已逐漸成為解除腹主動脈瘤的主要手段。

與此同時,約有25%的腹主動脈瘤腹患者合併髂動脈瘤。對於此類病例,有時為了獲取足夠錨定區,而不得不栓塞或封堵髂內動脈。但從解剖學角度看,髂內動脈為盆腔、直腸、性器官等提供血運,一旦被栓塞,將會導致多臟器供血不足。大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統計顯示,栓塞髂內動脈可致55%的病人髖部或臀大肌跛行,33%的男性產生性功能障礙,少部分病例會釀成結腸、脊椎缺血乃至臀肌或直腸壞死,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就此,美國血管外科指南、歐洲血管外科學會均推薦EVAR期間,至少留存一側髂內動脈正常血供,且建議使用FDA批准的相關產品重建髂內動脈。

怎樣才能保住髂內動脈,不讓附近組織和器官遭遇血液“斷流”之災?王海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密切合作,持續跟蹤國際新進展、新業態、新突破,不斷改進和完善手術方式。在此期間,學術界陸續提出了“喇叭腿”術式、髂內外動脈搭橋術、複雜腔內技術等新方案,後者是利用支架改裝、平行支架等方法,重建並留存髂內動脈。在臨床實踐中,王海洋教授透過對現有支架的體外處理和巧妙改良,手工製作了髂內分支支架,為眾多超短、超窄病變的髂總動脈患者進行了成功治療,術後隨訪證實效果良好。

此後不久,國際最新推出的髂動脈分支型覆膜血管內支架系統(IBE),先後獲得歐洲CE和美國FDA認證,並得到業界的普遍肯定。2021年,我國也成功研發出同類產品,當年獲批國內上市。這項系統作為分叉型結構,包括主體、長分支、短分支三部分;分叉支架的長度、直徑有多種型號,由金屬支架和覆膜所組成;支架和覆膜材料為鎳鈦合金與聚酯,二者用縫線連線在一起;支架主體、分支等近、遠端的各個部門均設計了顯影點,利便支架的”錨定”;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採用後釋放的輸送形式,既可確保支架支架精確定位,又能避免釋放過程造成的支架短縮。

在推廣應用這項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新技術的兩年時間中,王海洋教授的體會是:與其他技術相比,IBD在恢復解剖形態及避免內漏的發生確有獨到優勢,而且遠期通暢率高。但目前國際上所用的IBD主要為白種人設計,其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50-60毫米,而黃種人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25-30毫米,很難“洋為中用”;比較起來,國產IBD的長度和直徑覆蓋面廣,符合國人骼動脈解剖特點,特別是長主體骼動脈分叉支架可延伸到腹主動脈內,拓展了近端錨定區。

對於瘤頸較短的孤立性骼總動脈瘤,上述解剖型別在國人中最為常見,單分叉的骼動脈支架無法直接修復。在IBD設計思路的啟發下,王海洋團隊探索和對比了兩種處理手段,一種是雙側骼動脈“對吻技術”,一種是採用腹主動脈分叉支架結合骼動脈分叉支架。前者操作較簡便,但容易釀成內漏;後者雖然操作較複雜,卻可減少內漏的形成,由此說明支架更不亂。基於此認識,王海洋教授更推薦後者。

現如今,在腹主動脈瘤伴骼動脈瘤的診治中,留存骼內動脈的觀點得到了極大重視;對於此類患者,骼內動脈的處理是整個手術方案制定中的重要部分。當前,對於較小的骼總動脈瘤(直徑≤25毫米)合併腹主動脈瘤的病變者,主要採用“喇叭口形”骼動脈延長支架進行根治,這樣可以直接留存骼內動脈;而對於直徑較大的骼總動脈瘤,採用IBD新技術,可安全、簡單、快捷地重建髂內動脈血運,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但王海洋教授同時指出,“不同的醫療新產品合用於不同的解剖形態,然而無論哪種產品都無法合用於所有的病變,不可以被神化!”

據統計,僅在2023年上半年,王海洋團隊就已經完成了髂動脈分支支架留存髂內動脈血流術式50餘例;同時舉辦1次培訓班,分享交流臨床經驗,線上學習醫生過萬人。今年12月,他們這項“微創腔內修復留存供應肢體功能血管(髂內動脈髂外動脈)血運技術”還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技術推廣專案進行了遴選展示。

今年43歲的陳先生,既往患有高血壓和痛風病,近來又時常感覺頭痛、眩暈、噁心及視力模糊、四肢無力等不適,近日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經科主任王海洋詳細檢查,被確診為左側髂總動脈瘤、右側髂總動脈及腹主動脈擴張。像這種巨大髂總動脈瘤,如不能及時手術,輕者壓迫血管和附近組織,重則導致動脈瘤破裂,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考慮到陳先生年齡較輕,留存其雙側髂內動脈意義重大,王海洋團隊先是利用髂動脈分叉支架(IBD)為他重建了左側髂內動脈,之後藉助“喇叭腿”術式留存了右側髂內動脈;術後經複查證實,所安置的支架內血流通暢,無內漏,雙側髂內動脈通暢。之後不久,陳先生很快康復出院了。

腹主動脈瘤(AAA)是指由於各種原因誘發的腹主動脈瘤樣擴張,其最大直徑大於3釐米,或超過正常直徑的1.5倍,即可定義為腹主動脈瘤。AAA一旦破裂出血, 其病死率高達90%。流行病學統計,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腹主動脈瘤的發病率約為8.8%,嚴重危及病人身心健康。隨著介入技術的發展,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EVAR)已逐漸成為解除腹主動脈瘤的主要手段。

與此同時,約有25%的腹主動脈瘤腹患者合併髂動脈瘤。對於此類病例,有時為了獲取足夠錨定區,而不得不栓塞或封堵髂內動脈。但從解剖學角度看,髂內動脈為盆腔、直腸、性器官等提供血運,一旦被栓塞,將會導致多臟器供血不足。大量多中心臨床研究統計顯示,栓塞髂內動脈可致55%的病人髖部或臀大肌跛行,33%的男性產生性功能障礙,少部分病例會釀成結腸、脊椎缺血乃至臀肌或直腸壞死,嚴重影響患者預後和生活質量。就此,美國血管外科指南、歐洲血管外科學會均推薦EVAR期間,至少留存一側髂內動脈正常血供,且建議使用FDA批准的相關產品重建髂內動脈。

怎樣才能保住髂內動脈,不讓附近組織和器官遭遇血液“斷流”之災?王海洋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密切合作,持續跟蹤國際新進展、新業態、新突破,不斷改進和完善手術方式。在此期間,學術界陸續提出了“喇叭腿”術式、髂內外動脈搭橋術、複雜腔內技術等新方案,後者是利用支架改裝、平行支架等方法,重建並留存髂內動脈。在臨床實踐中,王海洋教授透過對現有支架的體外處理和巧妙改良,手工製作了髂內分支支架,為眾多超短、超窄病變的髂總動脈患者進行了成功治療,術後隨訪證實效果良好。

此後不久,國際最新推出的髂動脈分支型覆膜血管內支架系統(IBE),先後獲得歐洲CE和美國FDA認證,並得到業界的普遍肯定。2021年,我國也成功研發出同類產品,當年獲批國內上市。這項系統作為分叉型結構,包括主體、長分支、短分支三部分;分叉支架的長度、直徑有多種型號,由金屬支架和覆膜所組成;支架和覆膜材料為鎳鈦合金與聚酯,二者用縫線連線在一起;支架主體、分支等近、遠端的各個部門均設計了顯影點,利便支架的”錨定”;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採用後釋放的輸送形式,既可確保支架支架精確定位,又能避免釋放過程造成的支架短縮。

在推廣應用這項骼動脈分叉支架(IBD)新技術的兩年時間中,王海洋教授的體會是:與其他技術相比,IBD在恢復解剖形態及避免內漏的發生確有獨到優勢,而且遠期通暢率高。但目前國際上所用的IBD主要為白種人設計,其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50-60毫米,而黃種人平均骼總動脈長度為25-30毫米,很難“洋為中用”;比較起來,國產IBD的長度和直徑覆蓋面廣,符合國人骼動脈解剖特點,特別是長主體骼動脈分叉支架可延伸到腹主動脈內,拓展了近端錨定區。

對於瘤頸較短的孤立性骼總動脈瘤,上述解剖型別在國人中最為常見,單分叉的骼動脈支架無法直接修復。在IBD設計思路的啟發下,王海洋團隊探索和對比了兩種處理手段,一種是雙側骼動脈“對吻技術”,一種是採用腹主動脈分叉支架結合骼動脈分叉支架。前者操作較簡便,但容易釀成內漏;後者雖然操作較複雜,卻可減少內漏的形成,由此說明支架更不亂。基於此認識,王海洋教授更推薦後者。

現如今,在腹主動脈瘤伴骼動脈瘤的診治中,留存骼內動脈的觀點得到了極大重視;對於此類患者,骼內動脈的處理是整個手術方案制定中的重要部分。當前,對於較小的骼總動脈瘤(直徑≤25毫米)合併腹主動脈瘤的病變者,主要採用“喇叭口形”骼動脈延長支架進行根治,這樣可以直接留存骼內動脈;而對於直徑較大的骼總動脈瘤,採用IBD新技術,可安全、簡單、快捷地重建髂內動脈血運,不失為一種理想的選擇。但王海洋教授同時指出,“不同的醫療新產品合用於不同的解剖形態,然而無論哪種產品都無法合用於所有的病變,不可以被神化!”

據統計,僅在2023年上半年,王海洋團隊就已經完成了髂動脈分支支架留存髂內動脈血流術式50餘例;同時舉辦1次培訓班,分享交流臨床經驗,線上學習醫生過萬人。今年12月,他們這項“微創腔內修復留存供應肢體功能血管(髂內動脈髂外動脈)血運技術”還被納入國家衛生健康技術推廣專案進行了遴選展示。

上一篇:讚美物業維修... 下一篇:李白最著名的...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