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醫療隊:急救路線如“血管”密佈,救援分秒必爭

首頁 > 健康

亞運醫療隊:急救路線如“血管”密佈,救援分秒必爭

來源:電視劇雜談 釋出時間:2023-09-28 17:02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 周學津 實習記者 喬芮)9月23日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大蓮花”醫療保障隊員馮佳照例堅守在奧體中心醫務室,在清點完藥品和物資裝置、做好資訊收拾整頓後,終於可以坐在轉椅上品味自己見證的“亞運時刻”。

當晚,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由於場館外形酷似一朵蓮花,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大蓮花”。馮佳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護師,也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主會場“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護理組長。

作為距離亞運會主場館最近的國際化高水平醫院,浙大二院是唯一入駐亞運會開幕式指揮中心的醫療單位,承擔著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賽事及開閉幕式的醫療保障工作,也是本屆亞運會、亞殘運會賽事醫療保障中保障場館最多的醫療單位。

隨著開幕式的舉行,“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44名隊員們也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採訪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療保障組組長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出了所有醫療隊員的心聲:“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只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駐場醫療保障團隊演練場景。浙大二院供圖

做夢都在跑點位,急救路線成遍佈“大蓮花”的“毛細血管”

亞運開幕,這朵臥於杭州錢塘江邊的“江南彩蓮”將迎來來自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每位隊員心裡都很清楚,場館裡的醫療保障容不得一絲疏忽。

“為了給‘大蓮花’內的所有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我們在現場設定了三道防線。”朱蘇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場館內上中下三層看臺有11個醫療點、4個出入通道各設1個醫療點、媒體報道區布有1個醫療點,這16個醫療點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若受制於現場條件,出現第一道防線無法處理的情況,醫務室就會承擔第二道防線的任務;如果出現危重症患者需要前往醫院救治,急救車就成了現場的第三道防線。

據馮佳介紹,醫務室的裝置條件達到與浙大二院院內同質化的程度,配備了除顫儀、呼吸機、行動式數字X線攝影系統、B超機、心電圖機、電動吸引器等。患者一旦需要前往醫院,從進入急救車的那一刻起就相當於“入院”。“每一輛急救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復甦單元,可以一路提供生命支援,患者的資料也會實時傳輸到院內,我們可以做到讓患者‘上車即入院’。”

除了在“大蓮花”構築的三道防線外,醫療保障組的每一位隊員都會進行“六大急症症候群”的培訓和演練。浙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務室醫療組長許永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六大急症症候群”是浙大二院首創的應急保障模式,已被亞組委採納寫入醫療保障方案,並在所有醫療保障機構推廣應用。

“我們針對顱腦、胸部、腹部、燒創傷、發熱、核輻射六個症候群設定了詳細的急救流程,現場每一類突發的緊急情況都會有對應的解決措施。此外,由於場館人員密集,我們也對傳染性疾病做好了應急預案。”許永安說。

朱蘇南迴憶,在一次傳染病防控演練中 ,醫療隊需要在1萬多人中,摸排出10例病人。“不能說大海撈針也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了,人工摸排的話,難度可想而知,時間視窗對傳染病防治的意義是不問可知的。”而藉助智慧亞運保障急救系統,不到6小時,醫療隊就鎖定了這10例病人,同時還掌握了每例病人的個人情況、到過哪裡、接觸過哪些人等。

由於“大蓮花”內部結構複雜,日常的急救培訓和演練中,醫療保障組特別注重“走位”。出現情況時,哪個點位前往支援?哪一條路線可以最快達到醫務室?哪個點位距離哪部電梯最近?6層到5層沒有電梯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抬擔架時需要協調哪幾位志願者?……

如果說“大蓮花”是一個有機整體,那麼醫療保障組精心設計的每一條急救路線就是遍佈這個有機體的毛細血管,是守護生命的快速通道。馮佳說:“我們每天都要跑一遍點位,有時候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揹著急救包趕路。”

實現兩分鐘到救援現場,患者10分鐘上車、20分鐘入院

亞運會主場館“大蓮花”大約8.23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餘名觀眾,再加上工作人員與參賽運動員,只有44人的醫療團隊想要做好如斯大規模的保障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只有不斷地演練,充分地佈局,不斷地提升演練的難度,才能守好‘平安’這道門。”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

如何高效應對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損傷、突發心臟驟停、中暑、運動損傷等,是演練中的重點專案。“所有演練中,突發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是最需要搶時間的,為此,我們對每一個點位都進行了測試。”朱蘇南告訴記者,在經歷的所有演練中,醫療隊員們一致認為,最危急的情況就是從最上層看臺的位置,轉移出現心臟驟停等危急病症的病患。

“看臺很高、坡度很陡,要儘可能快地把病人從最高層的看臺上,用擔架抬下來,非常考驗人。我們不斷地演練,每一次都能發現可以提升的細節,不斷地最佳化應對方案。”朱蘇南說,經過反覆的調整佈局、人員聯動,醫療隊已經可以做到,從緊急情況出現開始,2分鐘內醫護人員到場,10分鐘內轉移患者上急救車,20分鐘患者轉運到院。

開幕式將開始,浙大二院駐“大蓮花”體育場醫務室醫療服務隊使用應急照明裝置完成保障任務。浙大兒院供圖

截至目前,“大蓮花”醫療保障隊員們已經進行了3場全要素演練和24場亞運會相關演練。“演練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關鍵細節,我們就是希望在開幕式前暴露出更多的問題,這樣在亞運會期間就更多一份安心。”朱蘇南說。

亞運會正式開幕之前,“大蓮花”醫療隊還要負責“大蓮花”內彩排人員的日常醫療保障工作。扭傷,摔傷,急性胃腸炎......“身體上的小毛病、大題目,全都找醫療隊。”

9月19日下晝,正值“大蓮花”醫療隊進行第三次全要素演練期間,21歲的演職人員李藝(化名)突發腹痛到醫務室尋求幫助。“留觀不到半小時,這個女孩的腹痛症狀發生了明顯變化,我們懷疑是闌尾炎。”許永安當即啟動5G+VR遠端問診系統,連線院內專家,進行共同決議計劃。

利用VR成像技術,不到10分鐘,李藝被確診為闌尾炎。許永安當即啟動亞運急診綠色通道。從李藝上急救車,到被送往浙大二院濱江院區的賽事專項門診,路程僅10分鐘。而在5G技術的加持下,在李藝到達醫院之前,她的病情資料早已回傳到醫院,醫院的醫務人員早已做好了接診準備。

自8月初醫療隊員們正式入駐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開始提供日常的醫療保障以來,“大蓮花”醫療隊每天接診少則數十人,多則百餘人。據許永安介紹,凡是需要轉診的,最多不超過10分鐘就可以到達醫院。“一方面是我們時刻保持專業度,嚴陣以待;另一方面,空中醫療支援體系、5G移動急救單元等一系列的智慧科技,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24小時兩班倒,但這是一份幸福的壓力

在一次又一次反覆的演練覆盤中,朱蘇南的運動步數最多的一次,4萬多步。而他說,“從不覺得累,能為亞運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是一件光榮的事。”

而在亞運會這種國際賽事中,現場的醫療保障工作只是醫療隊工作的一部分。據朱蘇南介紹,在前期醫療隊員的培訓中,不僅要進行醫療救治的培訓,還要進行英語專項培訓以及亞洲文化培訓,“尤其是在與有獨特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的外國友人溝通交流時,我們需要提前做很多功課,一方面是為展現我們的大國風範,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讓對方能感覺到被尊重,感到‘賓至如歸’。”

此外,醫療隊在運動員用藥方面也做了特別的準備,除了對所有隊員反覆進行運動員用藥知識培訓外,還制定了專門的運動員用藥流程。“我們的原則是嚴格遵循亞運會組委會關於含興奮劑藥品的藥事管理規定,以尊重賽場秩序為前提,以參賽隊伍隊醫為主導,尊重他們的意見。”朱蘇南說。

當亞運會比賽在“大蓮花”正式開始後,所有的醫務人員都進入到了24小時兩班制:早8點到晚8點,晚8點到越日早上8點。

即便需要一天至少12小時“超長待機”,馮佳依舊自豪地說:“每時每刻每位隊員的工作都代表著國家的形象、杭州的形象和醫院的形象,當然這份壓力也有一種幸福的味道,畢竟能為亞運盡一份力是一生都值得驕傲的事情。”

當開幕式拉開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序幕時,當觀眾為亞運會開幕式上演職人員的精彩表演鼓掌喝彩、感嘆排練時的辛苦時,其實“大蓮花”醫療隊員們和演職人員一樣,也經歷了無數次的排演,也在現場堅守到最後一刻,只不過“舞臺”上的他們,大家看不見。

馮佳說,“浙大二院就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行政部門、臨床科室以及症候群專家組們都不遺餘力全力以赴。如果說傷病無法避免,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讓所有傷者得到最好的救治,讓每個人在這兒都不留下遺憾。我們必將會為一個順暢、完美的亞運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 周學津 實習記者 喬芮)9月23日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大蓮花”醫療保障隊員馮佳照例堅守在奧體中心醫務室,在清點完藥品和物資裝置、做好資訊收拾整頓後,終於可以坐在轉椅上品味自己見證的“亞運時刻”。

當晚,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由於場館外形酷似一朵蓮花,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大蓮花”。馮佳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護師,也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主會場“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護理組長。

作為距離亞運會主場館最近的國際化高水平醫院,浙大二院是唯一入駐亞運會開幕式指揮中心的醫療單位,承擔著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賽事及開閉幕式的醫療保障工作,也是本屆亞運會、亞殘運會賽事醫療保障中保障場館最多的醫療單位。

隨著開幕式的舉行,“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44名隊員們也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採訪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療保障組組長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出了所有醫療隊員的心聲:“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只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駐場醫療保障團隊演練場景。浙大二院供圖

做夢都在跑點位,急救路線成遍佈“大蓮花”的“毛細血管”

亞運開幕,這朵臥於杭州錢塘江邊的“江南彩蓮”將迎來來自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每位隊員心裡都很清楚,場館裡的醫療保障容不得一絲疏忽。

“為了給‘大蓮花’內的所有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我們在現場設定了三道防線。”朱蘇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場館內上中下三層看臺有11個醫療點、4個出入通道各設1個醫療點、媒體報道區布有1個醫療點,這16個醫療點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若受制於現場條件,出現第一道防線無法處理的情況,醫務室就會承擔第二道防線的任務;如果出現危重症患者需要前往醫院救治,急救車就成了現場的第三道防線。

據馮佳介紹,醫務室的裝置條件達到與浙大二院院內同質化的程度,配備了除顫儀、呼吸機、行動式數字X線攝影系統、B超機、心電圖機、電動吸引器等。患者一旦需要前往醫院,從進入急救車的那一刻起就相當於“入院”。“每一輛急救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復甦單元,可以一路提供生命支援,患者的資料也會實時傳輸到院內,我們可以做到讓患者‘上車即入院’。”

除了在“大蓮花”構築的三道防線外,醫療保障組的每一位隊員都會進行“六大急症症候群”的培訓和演練。浙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務室醫療組長許永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六大急症症候群”是浙大二院首創的應急保障模式,已被亞組委採納寫入醫療保障方案,並在所有醫療保障機構推廣應用。

“我們針對顱腦、胸部、腹部、燒創傷、發熱、核輻射六個症候群設定了詳細的急救流程,現場每一類突發的緊急情況都會有對應的解決措施。此外,由於場館人員密集,我們也對傳染性疾病做好了應急預案。”許永安說。

朱蘇南迴憶,在一次傳染病防控演練中 ,醫療隊需要在1萬多人中,摸排出10例病人。“不能說大海撈針也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了,人工摸排的話,難度可想而知,時間視窗對傳染病防治的意義是不問可知的。”而藉助智慧亞運保障急救系統,不到6小時,醫療隊就鎖定了這10例病人,同時還掌握了每例病人的個人情況、到過哪裡、接觸過哪些人等。

由於“大蓮花”內部結構複雜,日常的急救培訓和演練中,醫療保障組特別注重“走位”。出現情況時,哪個點位前往支援?哪一條路線可以最快達到醫務室?哪個點位距離哪部電梯最近?6層到5層沒有電梯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抬擔架時需要協調哪幾位志願者?……

如果說“大蓮花”是一個有機整體,那麼醫療保障組精心設計的每一條急救路線就是遍佈這個有機體的毛細血管,是守護生命的快速通道。馮佳說:“我們每天都要跑一遍點位,有時候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揹著急救包趕路。”

實現兩分鐘到救援現場,患者10分鐘上車、20分鐘入院

亞運會主場館“大蓮花”大約8.23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餘名觀眾,再加上工作人員與參賽運動員,只有44人的醫療團隊想要做好如斯大規模的保障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只有不斷地演練,充分地佈局,不斷地提升演練的難度,才能守好‘平安’這道門。”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

如何高效應對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損傷、突發心臟驟停、中暑、運動損傷等,是演練中的重點專案。“所有演練中,突發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是最需要搶時間的,為此,我們對每一個點位都進行了測試。”朱蘇南告訴記者,在經歷的所有演練中,醫療隊員們一致認為,最危急的情況就是從最上層看臺的位置,轉移出現心臟驟停等危急病症的病患。

“看臺很高、坡度很陡,要儘可能快地把病人從最高層的看臺上,用擔架抬下來,非常考驗人。我們不斷地演練,每一次都能發現可以提升的細節,不斷地最佳化應對方案。”朱蘇南說,經過反覆的調整佈局、人員聯動,醫療隊已經可以做到,從緊急情況出現開始,2分鐘內醫護人員到場,10分鐘內轉移患者上急救車,20分鐘患者轉運到院。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 周學津 實習記者 喬芮)9月23日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大蓮花”醫療保障隊員馮佳照例堅守在奧體中心醫務室,在清點完藥品和物資裝置、做好資訊收拾整頓後,終於可以坐在轉椅上品味自己見證的“亞運時刻”。

當晚,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由於場館外形酷似一朵蓮花,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大蓮花”。馮佳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護師,也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主會場“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護理組長。

作為距離亞運會主場館最近的國際化高水平醫院,浙大二院是唯一入駐亞運會開幕式指揮中心的醫療單位,承擔著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賽事及開閉幕式的醫療保障工作,也是本屆亞運會、亞殘運會賽事醫療保障中保障場館最多的醫療單位。

隨著開幕式的舉行,“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44名隊員們也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採訪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療保障組組長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出了所有醫療隊員的心聲:“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只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駐場醫療保障團隊演練場景。浙大二院供圖

做夢都在跑點位,急救路線成遍佈“大蓮花”的“毛細血管”

亞運開幕,這朵臥於杭州錢塘江邊的“江南彩蓮”將迎來來自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每位隊員心裡都很清楚,場館裡的醫療保障容不得一絲疏忽。

“為了給‘大蓮花’內的所有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我們在現場設定了三道防線。”朱蘇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場館內上中下三層看臺有11個醫療點、4個出入通道各設1個醫療點、媒體報道區布有1個醫療點,這16個醫療點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若受制於現場條件,出現第一道防線無法處理的情況,醫務室就會承擔第二道防線的任務;如果出現危重症患者需要前往醫院救治,急救車就成了現場的第三道防線。

據馮佳介紹,醫務室的裝置條件達到與浙大二院院內同質化的程度,配備了除顫儀、呼吸機、行動式數字X線攝影系統、B超機、心電圖機、電動吸引器等。患者一旦需要前往醫院,從進入急救車的那一刻起就相當於“入院”。“每一輛急救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復甦單元,可以一路提供生命支援,患者的資料也會實時傳輸到院內,我們可以做到讓患者‘上車即入院’。”

除了在“大蓮花”構築的三道防線外,醫療保障組的每一位隊員都會進行“六大急症症候群”的培訓和演練。浙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務室醫療組長許永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六大急症症候群”是浙大二院首創的應急保障模式,已被亞組委採納寫入醫療保障方案,並在所有醫療保障機構推廣應用。

“我們針對顱腦、胸部、腹部、燒創傷、發熱、核輻射六個症候群設定了詳細的急救流程,現場每一類突發的緊急情況都會有對應的解決措施。此外,由於場館人員密集,我們也對傳染性疾病做好了應急預案。”許永安說。

朱蘇南迴憶,在一次傳染病防控演練中 ,醫療隊需要在1萬多人中,摸排出10例病人。“不能說大海撈針也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了,人工摸排的話,難度可想而知,時間視窗對傳染病防治的意義是不問可知的。”而藉助智慧亞運保障急救系統,不到6小時,醫療隊就鎖定了這10例病人,同時還掌握了每例病人的個人情況、到過哪裡、接觸過哪些人等。

由於“大蓮花”內部結構複雜,日常的急救培訓和演練中,醫療保障組特別注重“走位”。出現情況時,哪個點位前往支援?哪一條路線可以最快達到醫務室?哪個點位距離哪部電梯最近?6層到5層沒有電梯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抬擔架時需要協調哪幾位志願者?……

如果說“大蓮花”是一個有機整體,那麼醫療保障組精心設計的每一條急救路線就是遍佈這個有機體的毛細血管,是守護生命的快速通道。馮佳說:“我們每天都要跑一遍點位,有時候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揹著急救包趕路。”

實現兩分鐘到救援現場,患者10分鐘上車、20分鐘入院

亞運會主場館“大蓮花”大約8.23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餘名觀眾,再加上工作人員與參賽運動員,只有44人的醫療團隊想要做好如斯大規模的保障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只有不斷地演練,充分地佈局,不斷地提升演練的難度,才能守好‘平安’這道門。”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

如何高效應對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損傷、突發心臟驟停、中暑、運動損傷等,是演練中的重點專案。“所有演練中,突發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是最需要搶時間的,為此,我們對每一個點位都進行了測試。”朱蘇南告訴記者,在經歷的所有演練中,醫療隊員們一致認為,最危急的情況就是從最上層看臺的位置,轉移出現心臟驟停等危急病症的病患。

“看臺很高、坡度很陡,要儘可能快地把病人從最高層的看臺上,用擔架抬下來,非常考驗人。我們不斷地演練,每一次都能發現可以提升的細節,不斷地最佳化應對方案。”朱蘇南說,經過反覆的調整佈局、人員聯動,醫療隊已經可以做到,從緊急情況出現開始,2分鐘內醫護人員到場,10分鐘內轉移患者上急救車,20分鐘患者轉運到院。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邱越 周學津 實習記者 喬芮)9月23日晚上十一點半左右,“大蓮花”醫療保障隊員馮佳照例堅守在奧體中心醫務室,在清點完藥品和物資裝置、做好資訊收拾整頓後,終於可以坐在轉椅上品味自己見證的“亞運時刻”。

當晚,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浙江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由於場館外形酷似一朵蓮花,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大蓮花”。馮佳是浙大二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護師,也是杭州第19屆亞運會主會場“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護理組長。

作為距離亞運會主場館最近的國際化高水平醫院,浙大二院是唯一入駐亞運會開幕式指揮中心的醫療單位,承擔著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賽事及開閉幕式的醫療保障工作,也是本屆亞運會、亞殘運會賽事醫療保障中保障場館最多的醫療單位。

隨著開幕式的舉行,“大蓮花”醫療保障組的44名隊員們也激動不已——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無數個日日夜夜。採訪中,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療保障組組長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出了所有醫療隊員的心聲:“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只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駐場醫療保障團隊演練場景。浙大二院供圖

做夢都在跑點位,急救路線成遍佈“大蓮花”的“毛細血管”

亞運開幕,這朵臥於杭州錢塘江邊的“江南彩蓮”將迎來來自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和五湖四海的好朋友。每位隊員心裡都很清楚,場館裡的醫療保障容不得一絲疏忽。

“為了給‘大蓮花’內的所有人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我們在現場設定了三道防線。”朱蘇南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場館內上中下三層看臺有11個醫療點、4個出入通道各設1個醫療點、媒體報道區布有1個醫療點,這16個醫療點組成了第一道防線;若受制於現場條件,出現第一道防線無法處理的情況,醫務室就會承擔第二道防線的任務;如果出現危重症患者需要前往醫院救治,急救車就成了現場的第三道防線。

據馮佳介紹,醫務室的裝置條件達到與浙大二院院內同質化的程度,配備了除顫儀、呼吸機、行動式數字X線攝影系統、B超機、心電圖機、電動吸引器等。患者一旦需要前往醫院,從進入急救車的那一刻起就相當於“入院”。“每一輛急救車就是一個移動的復甦單元,可以一路提供生命支援,患者的資料也會實時傳輸到院內,我們可以做到讓患者‘上車即入院’。”

除了在“大蓮花”構築的三道防線外,醫療保障組的每一位隊員都會進行“六大急症症候群”的培訓和演練。浙大二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奧體中心體育場醫務室醫療組長許永安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六大急症症候群”是浙大二院首創的應急保障模式,已被亞組委採納寫入醫療保障方案,並在所有醫療保障機構推廣應用。

“我們針對顱腦、胸部、腹部、燒創傷、發熱、核輻射六個症候群設定了詳細的急救流程,現場每一類突發的緊急情況都會有對應的解決措施。此外,由於場館人員密集,我們也對傳染性疾病做好了應急預案。”許永安說。

朱蘇南迴憶,在一次傳染病防控演練中 ,醫療隊需要在1萬多人中,摸排出10例病人。“不能說大海撈針也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了,人工摸排的話,難度可想而知,時間視窗對傳染病防治的意義是不問可知的。”而藉助智慧亞運保障急救系統,不到6小時,醫療隊就鎖定了這10例病人,同時還掌握了每例病人的個人情況、到過哪裡、接觸過哪些人等。

由於“大蓮花”內部結構複雜,日常的急救培訓和演練中,醫療保障組特別注重“走位”。出現情況時,哪個點位前往支援?哪一條路線可以最快達到醫務室?哪個點位距離哪部電梯最近?6層到5層沒有電梯需要克服哪些障礙?抬擔架時需要協調哪幾位志願者?……

如果說“大蓮花”是一個有機整體,那麼醫療保障組精心設計的每一條急救路線就是遍佈這個有機體的毛細血管,是守護生命的快速通道。馮佳說:“我們每天都要跑一遍點位,有時候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揹著急救包趕路。”

實現兩分鐘到救援現場,患者10分鐘上車、20分鐘入院

亞運會主場館“大蓮花”大約8.23萬平方米,可容納8萬餘名觀眾,再加上工作人員與參賽運動員,只有44人的醫療團隊想要做好如斯大規模的保障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只有不斷地演練,充分地佈局,不斷地提升演練的難度,才能守好‘平安’這道門。”朱蘇南對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說。

如何高效應對踩踏事件造成的意外損傷、突發心臟驟停、中暑、運動損傷等,是演練中的重點專案。“所有演練中,突發心臟驟停等危急情況是最需要搶時間的,為此,我們對每一個點位都進行了測試。”朱蘇南告訴記者,在經歷的所有演練中,醫療隊員們一致認為,最危急的情況就是從最上層看臺的位置,轉移出現心臟驟停等危急病症的病患。

“看臺很高、坡度很陡,要儘可能快地把病人從最高層的看臺上,用擔架抬下來,非常考驗人。我們不斷地演練,每一次都能發現可以提升的細節,不斷地最佳化應對方案。”朱蘇南說,經過反覆的調整佈局、人員聯動,醫療隊已經可以做到,從緊急情況出現開始,2分鐘內醫護人員到場,10分鐘內轉移患者上急救車,20分鐘患者轉運到院。

上一篇:全國各地都在... 下一篇:中國生物製藥...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