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河北省承德市的郊區聳立著兩塊參天巨石,雖然單從規模來看這兩塊巨石並不起眼,但是它們的形狀都是頂部大底部小,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絕壁。然而就在這樣兩座堪稱絕壁的巨石上,卻赫然聳立著兩座“寶塔”。如果從遠處看去,那兩座“寶塔”就彷彿懸浮在空中一樣,人們雖然好奇卻也只能“望塔興嘆”。這兩座“寶塔”究竟是何人所建?當初建塔所需的材料又是如何運上去的?它們又代表著怎樣的含義呢?一圈三連,點個關注~

“凌空雙塔”引關注,如何攀爬卻成難
要想弄明白這件事,我們還得從一個名叫單塔村的村子開始說起。這個村子就位於那兩塊巨石的腳下,為了突出兩塊巨石上面來歷神秘的“寶塔”,村民們還給那附近的山起了個應景的名字叫做“雙塔山”。你還別說,這些名字聽起來都和“寶塔”有著莫大的關聯,也許單塔村的人有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可據村子裡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巨石之上的那兩座“寶塔”壓根不是人為修建的,而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緊接著老人就講起了一個古老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附近的山上並沒有那兩塊巨石,也壓根就沒有什麼“寶塔”。等到了唐朝的時候,不知道從哪裡來了一公一母兩個吃人的妖怪。這兩個妖怪佔山為王,可把附近的百姓給禍害得不輕。後來被妖怪折磨得實在沒有辦法,老百姓們只能向上天祈願希望有神仙能下界降服這兩隻妖怪。
也許是老百姓的誠心感動了上天,又或者是天上的神仙不忍人間百姓遭此疾苦,沒過多久有一位神仙就出手了。這位神仙就是“八仙過海”典故中赫赫有名的呂洞賓,只見他施展法術,兩塊巨石便從天而降把兩隻妖怪壓在了下面。可沒想到這兩隻妖怪居然還有本事反抗,眼看著就要掙脫那兩座巨石的束縛。

沒辦法,呂洞賓為了確保妖怪不再為禍人間,又變出了兩座鎮妖寶塔,這才徹底降服了那兩隻妖怪。好傢伙,敢情那兩座“寶塔”壓根就不是人建的,而是天上神仙施展法術留下的痕跡。當然我們一聽就知道這是人們一種美好的幻想,壓根就不符合實際情況。但不管怎麼說,在這個傳說的加持下,雙塔山上的“寶塔”還真就出名了。
很多遊客都慕名而來參觀這兩座“寶塔”,但由於那兩塊巨石的形狀實在是太過奇特,所以一直以來也沒人上去過。這就導致人們只能遠遠看到“寶塔”的輪廓,至於其中的細節人們就不得而知了。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後來一位攝影愛好者用高倍數的照相機拍下了“寶塔”的照片,人們才第一次看清那兩座“寶塔”的構造。
田淑華是承德市文物研究所的副所長,她所在的團隊也早就注意到了聳立在承德郊區的這兩座“寶塔”,認為其中蘊藏著極深的歷史淵源。所以當田淑華看到那位攝影愛好者拍出的高畫質照片時,當即就發出了一陣讚歎。這兩座“寶塔”看起來的確算不上雄壯,但如果細細探究其構造,會發現其中的一些做工還是相當考究的。這樣的兩座“寶塔”自然激發了文物工作者探索的慾望,但是探索的前提是你首先要能接觸到那兩座“寶塔”,可是一般人壓根連上都上不去。

就在承德市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關鍵人物站了出來。這個人名叫胡東嶽,是一位著名的戶外探險家。他酷愛登山和攀巖,曾經征服了好幾座海拔超過五千米的高山,可謂是這方面的行家了。當胡東嶽得知承德境內有這麼一處歷史遺蹟的時候,當時那內心的征服欲就上來了。胡東嶽的性格向來是“說幹就幹”,所以他很快就開始為攀爬那兩塊巨石做起了準備工作。
看到這相信有人會說了,這胡東嶽攀登數千米的高山都不在話下,這幾十米高的巨石對他來說還不是輕而易舉嗎?然而等到真要開始的時候,胡東嶽才知道擺在自己面前的是多麼棘手的一個難題。很顯然這兩塊僅有幾十米高的巨石讓老胡犯了難,他也說了如果這巨石光是陡峭一點,那他還勉強能夠克服。可是在多年的風化侵蝕作用下,那兩塊巨石的表面已經趨近於光滑,崖壁上壓根就沒有幾個能下手下腳的地方。
在老胡嘗試攀爬的過程中,有些凸起的岩石甚至還出現了鬆動的跡象,這些岩石給攀爬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看來光靠體力和技術是上不去那兩塊巨石了,思來想去,老胡決定採用最古老也是最安全的一種攀巖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先把攀登繩固定在巨石的一端,然後人藉助這根繩子從另一端爬上去。可這種辦法說來簡單,真要實行起來的時候卻遇到了困難,因為老胡沒有任何裝置可以把攀登繩從巨石的頂端拋過去。以往老胡都是用彈弓把綁在螺絲帽上的魚線給打到山的另一側,但是面對這樣陡峭的一塊巨石的時候,老辦法失靈了。

“寶塔”為遼國所建,牽扯出清朝往事
後來老胡聽說當地文物研究所也在嘗試攀登那兩塊巨石,無奈之下的他便把自己的建議已經遇到的困難通報給了他們,請求他們幫忙尋找一種解決的辦法。承德市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正愁沒有人幫忙呢!一聽說老胡的提議,當即就開始尋求起了各方的幫助。很快當地消防部門那邊有了訊息,他們那裡有一種叫做拋投器的救援裝置,可以把繩子達到上百米高的地方。有了這個東西,那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很快當地文物研究所聯合消防部門就展開了行動,隨著“砰”的一聲巨響,攀登繩順利落在了其中一塊巨石的頂上。固定好攀登繩和攀爬裝置後,老胡便開始向上爬了,可是剛一開始老胡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因為要完全藉助繩子的力量往上爬,所以老胡的腳壓根就使不上勁。再加上開始那段繩子一直在晃,老胡也是在原地盤旋了很久。好在憑藉著豐富的經驗,老胡順利解決了這些困難,開始緩緩朝著空中升去。

雖然巨石只有區區三十多米高,但老胡足足爬了四十多分鐘,在他成功登頂之後圍觀群眾也是爆發出了一陣激烈的喝彩聲。登上巨石的目標實現了,下一步就要看看“寶塔”裡面有什麼東西了。可是老胡圍著“寶塔”前前後後轉了好幾圈,除了裡面的一尊佛像和一個案臺以外,就再也沒有什麼其它東西了。其中並沒有什麼能證明“寶塔”來歷的文字和相關文物,最後老胡也只能帶著一個香爐和幾塊塔磚下到了地面。
從這僅有的幾個物件中,承德市文物研究所的專家們能查出什麼蛛絲馬跡嗎?根據塔磚的樣式和上面的花紋,專家很快就推斷出那些塔磚是典型的遼代青磚。難道說這兩座“寶塔”是遼朝人修建的嗎?作為一個和宋朝同時期存在的朝代,遼朝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的人們是如何在那樣險峻的巨石之上修建成兩座“寶塔”的呢?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會聯想到另外一種奇特的景觀——懸棺。在我國的江西龍虎山境內有一些數十米乃至數百米的懸崖,而在這些猿猴都難以攀爬的崖壁上有一些陰森恐怖的洞穴,洞穴內擺放著數千年前的棺材。根據相關文物工作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其中許多棺材的重量都在四五百斤左右。在那個沒有任何現代化機械的年代,古人是如何把那些棺材給運到洞穴裡的呢?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專家和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有的人說是因為地質變遷所導致的,因為崖壁的下方當年是水面,後來因為水面下降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絕壁懸棺。而有的人說是古人利用了原始的滑輪裝置,把一些重物給運到了高處。當然這些說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始終沒有一種說法能完全站得住腳,所以直到今天“江西龍虎山懸棺之謎”依然沒能被破解。
這些說法雖說並不能用於破解雙塔山“神塔”之上的秘密,但也變相給專家們提供了一些思路,有的專家就把思路放在了地質變遷上。俗話說:“滄海桑田,日久生變”,遼代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也許當時那兩塊巨石並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那樣突兀聳立呢!
如果當時這兩塊巨石周圍的土地是和它們平齊的話,那人們也就相當於在平地上建造了兩座“寶塔”,這就是很輕而易舉的事了。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當地文物研究所很快就請來了幾位地質專家進行探究,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根據地質專家的勘察結果來看,那兩塊巨石起碼已經有了幾十萬年的歷史了,而巨石邊上的地貌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也就是說,當初在建塔的時候那兩塊巨石就基本上是現在這個樣子,這可讓專家們一時之間有些捉摸不透了。難不成那兩座“神塔”真是當年神仙留下用來鎮妖的嗎?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專家們只能把精力都放在了對塔中文物的研究上,結果這一研究又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
雖說那兩座“寶塔”是遼代所建的,但其中供奉的香爐卻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東西,這就說明清朝乾隆年間有人也到過塔裡面。根據這個調查結果,專家特意查閱了乾隆年間的相關史料,結果牽扯出了兩位當時的“大人物”。這兩個人就是乾隆和紀曉嵐,看過電視劇的人對這兩個名字一定不陌生。
在紀曉嵐所撰寫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次他陪乾隆前往承德山莊避暑,在路上就發現了這麼兩座“寶塔”。一看到這麼別緻的“寶塔”,乾隆頓時就來了興致,二人便登塔賞玩了一番。當時兩人還在其中一座“寶塔”裡發現了一個石片,結果石片上有一個字兩人卻都不認識,這讓兩人都感到有些驚訝。這個字的左邊是一個單人旁,右邊是一個山字加一個生字,看起來讓人完全摸不著頭腦。

“寶塔”原來是“燈塔”,歷史謎題得解答
讀過《閱微草堂筆記》的人都知道,這本書裡面很多東西都是杜撰的。可是專家們為何會對其中這樣一段描述極為看重呢?因為在一本名叫《承德府志》的古籍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所謂的“仙生”組合起來的那個字,就是當年乾隆和紀曉嵐都沒有認出的字。不光他們沒見過那個字,哪怕如今我們翻遍所有字典也找不到相同的字。不過雖然這個字的意思沒有被破解出來,但這兩段記載足以證明一件事,清朝乾隆年間的確有人登上過那兩座“寶塔”。
可還是那個問題,經驗豐富的戶外探險家老胡都要藉助現代裝置才能爬上去,當年那些人是如何爬上巨石的呢?難不成古人真的掌握了一種“輕功”,可以達到飛簷走壁的地步嗎?籠罩在兩座“寶塔”之上的謎團越發複雜,一個又一個難以解釋的問題擺在了專家的面前。為了尋找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線索,專家們不厭其煩地往返於雙塔山和研究所之間,在兩塊巨石上一遍又一遍地仔細搜尋著。
事實證明,真心付出的努力永遠不會被辜負。在經過反反覆覆觀察之後,專家們在兩塊巨石相對的那一面發現了重要的線索,只見巖壁上佈滿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凹槽。再仔細一看,那些崖壁上的凹槽竟然呈現出一種驚人的對稱樣式,這讓專家頓時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想法。

一聽這話相信很多人都明白了,在那兩塊巨石的崖壁上有一些人工開鑿出的凹槽,這些凹槽的作用就是用來架木頭。至於為什麼要架木頭,那自然是為了“鋪出一條路”來。單看這兩塊巨石那都是近乎九十度乃至負角度的絕壁,但如果把兩塊巨石結合起來看的話,其實它們之間的距離並不遠。
其中相距最近的地方不過才幾米遠,這就給人們搭建“梯子”提供了一種可能。所以當時的人們只要從底部開始,一點點在崖壁上鑿出凹槽。然後再在其中插入木頭,很容易就能搭建出一個不斷往上的“木梯”。有了這樣一個“木梯”,往巨石上運送那些建築材料也就輕而易舉了。
這個猜想可謂是十分成熟且合理,而隨後在一些凹槽中發現的木頭殘片也證實了專家們的猜想。據此專家們認為,當初那個“梯子”可能在清朝乾隆年間依然存在,所以當時人們可以很輕鬆就走到上面。至此關於兩座“寶塔”如何被建造起來的謎題已經被解開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亟待解決,遼朝的統治者為何要建造這樣兩座塔呢?

根據一些史書的記載,專家們很快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遼國政權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在這個民族向封建政權轉變的過程中,它們的統治者信仰起了佛教。所以當時遼國境內很多地方都蓋起了寺廟和佛塔,而當時的統治者還有這樣一個思想,那就是佛塔建的位置越高越好。
當時遼國的統治者對於修建佛塔這件事的痴迷程度達到了什麼地步呢?古書上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就是說當時只要修建佛塔,那就使勁給我往高的地方建,壓根不在乎到底要花上多少人力和物力。這也就難怪那兩座“寶塔”會被建在三十多米的巨石上了,可是遼國的統治者真的會“無聊”到在如此陡峭的巨石之上建塔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那兩座塔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遼朝初期,遼兵如果想要南下攻打北宋,那雙塔山一帶是他們的必經之路。但是雙塔山這個地方呢各種地形錯綜複雜,一不小心隊伍就會迷路。為了防止這種意外發生,遼國的皇帝便下令在雙塔山附近的制高點上修起了高塔,這樣一來遼國計程車兵南下就再也不會有迷路的風險。這就是雙塔山那兩塊巨石之上“寶塔”的來歷,它們就彷彿大海中的兩座燈塔一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為過往的人們指引著方向。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所有歷史遺蹟的真相終將呈現在我們面前,而這些真相也讓那些歷史遺蹟變得更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