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和運營商,在雲計算打起來了

首頁 > 科技

大廠和運營商,在雲計算打起來了

來源:迷途的羔羊 釋出時間:2023-06-02 18:12

來源: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作者:武佔國,編輯:賈樂樂

雲計算價格會掉到白菜價?

雲計算廠商再一次打響了價格戰。

6月1日,騰訊雲降價政策正式生效,此前半個多月,騰訊雲宣佈對多款核心雲產品降價,部分產品線最高降幅達40%。

不僅僅是騰訊雲,4月26日,張勇在阿里雲2023合作伙伴大會上宣佈進行史上最大規模降價,其中部分產品降價幅度高達50%。

去年一整年包括今年,“降本增效”都是網際網路大廠的主旋律,網際網路大廠的頭號人物更是都進行了年終發言,共識要重視質量大於數量,重視利潤大於規模。

針對雲計算,馬化騰稱之前被市場份額與輿論的大勢裹挾,被迫做總包拿市場份額,實際上做的都是毛虧毛損的業務。

阿里雲剛剛實現盈利,又處於上市前期,盈利的持續性是一個重要指標。

此時,大廠雲計算的降價特別扎眼。

那麼,阿里雲騰訊云為什麼一邊降本增效,一邊降價?網際網路大廠雲計算的市場份額被誰吞了?未來的市場中,什麼樣的雲廠商更有優勢?

01 又打價格戰了?

降價,一直是雲計算領域的主旋律。

雲計算企業產品價格,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技術發展,另一個是規模。

第一,技術進步會使雲計算同樣的算力的價格逐漸降低。摩爾定律決定著,同樣的價格,隨著時間的推移,硬體計算能力,每18月就會翻一番。

就像電發明後,剛開始只有大型企業,有錢人家才能用的起電。比如,1882年,上海公共租界開始供電。1895年,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洋人送來了一個發電機,此後,該發電機專供西太后發電享用。

後來,發電成本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降低,現在只要幾毛錢一度,普通大眾都可以用上。

第二,雲計算價格也會隨著使用者規模的增加,價格逐漸降低。

同樣,雲計算也像發電行業一樣,是典型的規模經濟,用電人數的增加,也降低了發電的單位成本。企業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生產規模擴大後,可變成本按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因此單位產品成本會降低。

比如阿里雲,2013年,率先研發出飛天系統,成為國內最早擁有提供雲計算服務能力的公司。率先實現了規模化,自2014年至今,阿里雲每年降價十餘次,年降幅高達30%。

這是供給側效率提升帶來的價格下降,健康、良性。也有一些價格下降,是市場競爭引起的,適度的市場競爭能激發市場活力,當然,如果以低於成本價進行競爭,就不健康了。

當下正是雲計算行業增速下降的階段,網際網路雲廠商降價的原因也很難排除來自競爭者的壓力。

比如近幾年,雖然阿里雲仍然保持著行業第一,但是增速有所放緩,2021年阿里雲的收入仍是第2到4名的總和,到了2022年三大運營商的份額合計已是阿里雲的兩倍。

作為一直以來行業排名第一的阿里雲,2020年之後,阿里雲的收入增速開始放緩,2020年和2021年阿里雲還能保持50%以上的增速,但是2022年已下降至只有24%的增速。

到了2023年第一季度,阿里雲的收入又出現了2%的下降。

阿里雲增速下降的同時,其國內市場份額雖然仍然是行業第一,但其他公司與阿里雲的營收差距卻在逐漸縮小,尤其是三大運營商的市場份額在快速擴大。

不僅是阿里雲,騰訊雲的市場份額也出現了下降。騰訊在2018年披露過雲業務收入後,就沒再披露過相關資料,只能透過其他機構的核算,觀察騰訊雲的增長情況。

據IDC釋出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騰訊雲的市場份額下降了,騰訊雲市場份額由 11.1% 減少至 9.9%。此前一直排名次席的騰訊雲,首次跌出前三,到了第四名的位置。

根據運營商釋出的2022年年報,華為雲收入為453億元排名第四,騰訊雲只能排到第五。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運營商雲,第二是電信天翼雲2022年營收已達579億元,同比增長108%,第三是中國移動的移動雲收入為503億元,排名第三。

那麼,此前市場份額接近50%的阿里雲、排行第三的騰訊雲,為何會被其他公司,尤其是三大運營商的雲業務追趕,差距逐漸縮小?

02 網際網路大廠為何失去雲計算份額?

三大運營商在雲計算市場份額的擴大,可以概括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技術路線不同;第二個原因是,運營商本身具有政企客戶、渠道覆蓋和資料安全等優勢。

第一,技術路線方面,國內的雲計算系統分為兩派,一派是以阿里為代表的最早進行研發的閉源飛天系統,另一派是以華為、騰訊為代表的部分企業在開源架構Openstack基礎上研發的雲作業系統。

阿里的閉源雲作業系統類似蘋果的閉源作業系統,具有很高的穩定性,而開源的Openstack類似於手機上的安卓系統,具有更開放的生態。

中國雲計算的發展,可以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6年到2018年以消費網際網路主導的時期,第一階段雲計算公司比拼的是速度,誰最先研發出優秀的雲計算系統,提供不亂優質的算力服務,就能率先搶佔市場。

2015年到2019年,是阿里雲營收增長最快的幾年,營收從30億元一路漲到400億元。2018年,阿里雲營收增速達80%,阿里雲也被稱為和亞馬遜AWS、微軟AZURE並列的國際雲計算三巨頭。

第二階段是2018年之後產業網際網路主導的時期。

進入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一方面基於Openstack為底層的作業系統,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生態,華為、天翼雲、騰訊等是相關代表,另一方面,無論是網際網路行業內部的開放外鏈,仍是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產業網際網路都更加開放,用騰訊雲與智慧事業群CEO湯道生的話來說,就是開源是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新的生產方式和協作模式。

所以,像採用Openstack的微軟,國內的像華為、電信等都開始快速擴充套件市場,甚至阿里雲也在透過異構的技術方式,與Openstack進行融合。

整體來看,採用Openstack開源雲系統的雲廠商,市場份額在逐步提升。

開源作業系統佔據了更多優勢,這種趨勢在國際上也是成立的。

比如採用開源系統的微軟,正在逐漸縮小與亞馬遜雲的差距。微軟在應用層有著更多的應用,透過Openstack的生態,對產業網際網路企業的應用需求有著反哺作用。而亞馬遜的雲業務更多的是基於需要更不亂環境的基礎層,佔據著更多的市場份額。

第二,網際網路客戶的上雲需求逐漸趨於穩定,非網際網路客戶的上雲需求開始釋放。

三大運營商與網際網路大廠相比,在發展雲計算業務方面,具有更多政企客戶,而且在31省市均有網點佈局渠道覆蓋完善,同時運營商在資料安全方面更具優勢。

首先,政企客戶方面,電信運營商擁有獨家基礎網路資源,長期為政企客戶提供語音、簡訊、專線等服務,所以只要有資訊互動、資料傳送、網際網路訪問等需求的政企客戶幾乎都是電信運營商的客戶。因此,電信運營商的政企客戶覆蓋全面、數量眾多。

然後,屬地化服務方面,電信運營商IDC數量多、分佈廣,核心節點+31省市均有佈局,可為客戶提供本地化服務。到2022年末,中國電信對外服務機架數將超50萬架,中國移動對外可用機架數達45萬架,中國聯通機架數約34.5萬架。

天翼雲在全國各地有6萬名政企客戶經理、8萬名客服技術人員,而移動雲擁有5萬名政企客戶經理、11.6萬名技術人員,這些客戶經理和技術人員可以更好的服務政企客戶。

此外,中信建投證券在一份研報中稱,運營商在資料安全方面有較強優勢。主要原因是運營商作為大型央企,在資料管理方面規範化程度相對較高;而且運營商業務與政企客戶幾乎會重疊,濫用客戶資料的風險較小。

那麼,運營商的崛起,主要搶了網際網路大廠的哪些市場,雙方的機會在哪兒?

03 雲廠商的機會在哪兒?

雲計算包含IaaS、PaaS和SaaS三種服務模式,IaaS是基礎設施服務,包括伺服器,儲存等;PaaS是平臺服務,主要提供在IaaS層上的應用開發的整合環境服務;而SaaS是基於IaaS和PaaS之上的軟體服務。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為4053億美元,增幅22.6%。其中SaaS佔比近一半為44.8% ,市場規模為1816億美元;PaaS佔比為27%,市場規模1094億美元;IaaS佔比28.2%,市場規模為1143億美元。

目前,因為國外雲計算發展得較早、較成熟,美國的雲計算模式主要是SaaS,而國內仍是以IaaS為主。

現在雲計算三大運營商搶佔的更多的是IaaS市場。資料顯示2019年,運營商佔IaaS市場份額只有12%,到2021年市場份額已達23%。

運營商的優勢還體現在地域上,比如下沉和邊緣資源,不外,IaaS層同質化嚴重,網際網路大廠如果繼續爭搶也討不了什麼好。

當運營商攻入網際網路大廠的傳統服務模式IaaS時,網際網路大廠未來的機會還來自於PaaS、SaaS、MaaS。

隨著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需要PaaS、SaaS和MaaS等服務來支援其業務,提供更加靈活、高效和節約成本的服務。其中,PaaS可以給企業程式開發、部署和管理提供更低的開發和維護成本;SaaS服務,可以給企業提升溝通和協作的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率,需要對垂類細分行業的深入見解。

主要雲計算廠商都非常注重PaaS能力的建設,如阿里雲實施雲釘一體戰略,釘釘打造aPaaS(低程式碼應用開發)、bPaaS(大型系統功能模組結構)、iPaaS(系統整合)等多種PaaS能力賦能客戶。

比如政企客戶,網際網路大廠可以透過與PaaS、SaaS能力更弱的運營商合作,拿下雲業務訂單。正如馬化騰所說,要被整合。去年11月30日,騰訊雲還專注於運營商行業的品牌——騰訊雲WeTele。

MaaS作為一個新的方向,意思是“模型即服務”,是一種新興的雲計算服務,是指透過雲服務將資料處理和機器學習模型的功能整合到現有業務中,為企業提供智慧化、自動化的解決方案。

百度在AI智慧雲方面具有優勢。

李彥宏在“文心一言”大模型釋出會上表示,大模型將帶來雲計算產業的大變革,新型雲計算MaaS,可能是既SaaS服務之後,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又一個新業務。

清華大學智慧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院士和其他業內權威人士都稱,大模型或將成為下一個AI時代的“作業系統”。張亞勤還稱,“移動互聯時代的產業機會比PC時代至少大10倍,人工智慧時代比PC時代至少大100倍”。

大變革意味著大機會,當然,也可能帶來大的分化。

04 結語

2006年,Google 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在搜尋引擎大會上,首次提出 了“雲計算” 的概念,到現在也不過只有17年的時間,這個新興事物透過計算技術的不斷發展,顯然還處於發展初期。

就像1989年,網際網路剛剛被髮明的時候,只用於學術和科學研究,隨著90年代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才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如今,雲計算剛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在企業運用,目前對於普通人的影響只是透過其他企業間接影響,未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雲計算將成為普遍的網路基礎設施,當人工智慧讓普通人的創造門檻大幅降低後,每個人都能在網際網路世界創作屬於自己的任何作品。

像目前的繪畫、電影、小說、遊戲,甚至是app程式等等,目前需要一定知識和技術門檻的創造事物,未來都將會門檻大幅降低。

所以,目前雲計算基礎設施的發展,只是開端,各大廠之間的優勢,也存在著更多的變數。

參考文獻

[1]《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 IDC

[2]《運營商雲計算業務高速增長》 中信建投證券

[3]《Openstack與阿里雲的混合之路》 51CTO部落格

[4]《華為雲宋哲炫:開源不適合做公有云是偽命題》 雷鋒網

[5]《王堅:100年後,可能留在火星很容易、留在地球很難》 鳳凰衛視

[6]《5月AI雲計算:關注國內外龍頭戰略》 華泰證券

上一篇:股票是牛市還... 下一篇:愛情句句深入...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