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是如何燒製的,在傳說中有三種方法,最後的方法比較靠譜

首頁 > 奇聞

兵馬俑是如何燒製的,在傳說中有三種方法,最後的方法比較靠譜

來源:中國助產士聯盟 釋出時間:2023-06-01 10:22

  導讀:秦始皇兵馬俑究竟是如何燒製而成的?歷史傳說中共有三種方法,但透過專家們的研究發現,只有唯一一種方法才最靠譜。這種靠譜的燒製方法究竟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秦始皇兵馬俑”簡稱“秦兵馬俑”,是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世界級遺產,在世界考古範圍內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秦兵馬俑於1974年3月被發現,發現地點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是封建王朝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陪葬品。

  秦兵馬俑的塑造形式與方法,都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並將當時秦軍將士的體型、裝束、神態等一一進行刻畫,寫實感與個性感十分強烈。據考古專家們稱,秦兵馬俑在出土時全身並不是黃土色,相反,他們還帶有各種色彩,但由於當時保護技術的不完善,導致俑身色彩部分全部被氧化,最終全部都變成了黃土色。

  秦兵馬俑的出土,為我國考古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同時也讓後世一睹大秦銳士的風采,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十分巨大,堪稱是世界瑰寶,因此也被相關組織評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兵馬俑製作考究,體現了古人燒陶製陶手藝的精湛,但令考古專家們疑惑的是,古人究竟使用了怎樣的手法對秦兵馬俑進行燒製?

  因為透過稱重發現,秦兵馬俑的重量普遍超過150公斤重,且內部為中空化,與秦兵馬俑類似的陶馬也需要掌握平衡的技巧,泥胎柔軟易變形的特點,註定了其不可能被移動的屬性,而古代匠人是如何將兵馬俑的泥胎融入火中烤制的呢?對此,考古專家們提出了多種說法,主流說法共有三種,下面我們來一一說明:

  一、真人泥胎法

  在張藝謀主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中,主人公蒙天放最後因情獻身,成為了製作兵馬俑的活人模型。正是該電影中描述的情節十分逼真,導致不少專家都大膽猜測,認為兵馬俑之所以會栩栩如生,其實完全都是因為採用了活人制俑的方式,其殘忍程度可想而知。但該說法似乎完全站不住腳,因為在對兵馬俑坑進行發掘時,曾有不少兵馬俑因機械損傷而破碎,但專家們並未在俑身內部發現人體骨骼碎片,因此以活人制俑的說法應該並不靠譜。

  二、糠麩制俑法

  有考古專家提出,古人在製作兵馬俑時,可能是利用了糠麩制俑法。糠麩制俑法就是利用裝滿糠麩的大小袋子,憑空擺出類似於人體的造型,繼而將其製成兵馬俑內模,之後採用塗抹泥土的方式,將其製作成兵馬俑泥胎。如此一來,兵馬俑泥胎就徹底定型。

  在高溫火爐內,糠麩會成為一堆灰燼,工匠可以將其從灰口處倒出,接著再用少量陶土將其堵住,便可以製作出一尊完整的兵馬俑。但與活人泥胎法漏洞相似,考古專家們透過研究發現,兵馬俑內並不存在糠麩等有機物燃燒的痕跡,因此糠麩制俑法也只是現代人的無端推測。

  三、分批制俑法

  兵馬俑本身重量極大且易損壞,且不易搬運,因此古人完全可以考慮採用分段燒製的方式製作兵馬俑。部分考古專家稱,如同現代工廠車間的流水線模式一樣,古人很可能也早已經採用了分批製作兵馬俑的方式。

  舉一個例子,如果兵馬俑製造作坊中共有5個燒製工匠,作為工匠組長,我們完全可以將其各自分配,兵馬俑的頭部、軀幹、手臂、腿部,都可以分別交給一位工匠分別燒製,最後將其合理組裝在一起。如此一來,既可以最大發揮工匠專長優勢,又可以免去整體搬運兵馬俑的麻煩與風險,可謂是“一箭雙鵰”。

  更重要的是,考古專家們也在兵馬俑的身上,發現了許多分段燒製後粘接的痕跡,證明了自己所提理論的正確性。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在面對古代工匠技藝時,我們不能一味盲目崇拜,也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低估古人的智慧。只有在大量調查研究的事實面前,我們才能獲得更多靈感,最終破解所有的文物謎團。

上一篇:曝奧運冠軍楊... 下一篇:我國唯一一座...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