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醫大附屬一院功能神經外科填補一項全省空白 腦起搏器手術讓藥物難治性癲癇女生病情獲控制

首頁 > 健康

哈醫大附屬一院功能神經外科填補一項全省空白 腦起搏器手術讓藥物難治性癲癇女生病情獲控制

來源:喜劇西西 釋出時間:2023-03-22 16:50

一位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女學生,日均癲癇發生發火五六次,最高達20幾次,口服多種抗癲癇藥物仍無法控制住病情快速進展,不得不休學在家,由父母和親人輪流陪護。近日在接診這位難治性癲癇女孩時,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朱敏偉教授經詳細檢查後認為,無論是用藥仍是對致癲病灶開顱手術,均已不能取得相應療效。在相關科室專家的配合下,朱教授積極探索,勇擔風險,果斷為她施行了一項填補全省空白的“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結果術後60多天內,這個女孩僅有兩次短暫和輕微的發生發火,且已重新到校上學。

癲癇,老百姓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的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發生發火時非常溘然,往往造成肌肉僵硬、四肢抽搐、意識喪失,1-2分鐘後可自行緩解。儘管是一種慢性病,但癲癇長期頻繁的發生發火容易引起精神危害和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這其中,患者經常會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下不能自我控制地溘然發病,極易摔傷、燙傷、溺水,或釀成交通事故等;時間久了,將逐漸發展為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乃至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僅如此,癲癇病人還經常受到社會歧視,在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常遭遇很大的困難,致使身心健康嚴重受損。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當前癲癇已上升為我國神經科僅次於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約為0.7%,年發病率28.8/10萬,1年內有發生發火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0.46%。據此估算,全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病人,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藥物難治性癲癇病人約200萬-300萬。而所說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是指患者在正規接受兩種一線抗癲癇藥物2年以上,且血液藥物濃度在有效治療濃度範圍之內,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生發火,也稱之頑固性癲癇。

今年15歲的小張是個優秀的初中生,她性格開朗,喜愛跆拳道,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曾參加全國理科競賽,並獲得前100的好名次。然而在兩年前,她卻不明原因地出現愣神發呆、眼球上翻、面色潮紅、說話結巴等症狀,繼而數次摔倒,嘴角吐白沫,四肢抽搐。經腦電圖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了多種抗癲癇藥物療效一直不明顯,且每日發生發火十分頻繁,最多時一天達20多次,幾乎完全失去了學習能力。隨著病程的演進,小張變得暴躁易怒,行為異常,嚴重時經常打罵家人。由於長期大量用藥,使她的體重在半年內暴增了60斤,這給正處於花季的小女孩帶來了身體和心靈上的摧殘。

起初,小張就診於哈醫大一院兒科,經過科主任徐向平教授的悉心診治並在詳細分析患者發生發火時症狀、腦電圖、影像學之後,明確診斷小張屬於藥物難治性癲癇,局灶樣發生發火,存在成功手術干涉干與的可能性,建議她轉入本院功能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和評估。在病房主任沈紅及劉利教授的全力支援下,朱敏偉團隊熱心接待了小張,並與醫院癲癇中心和腦電室的專家姚麗芬、孫林琳、侯曉華等人密切合作,反覆討論,最終確定了借鑑和利用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腦起搏器手術)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方案。

術前制定手術計劃及術中精準植入電極

在此之前,儘管癲癇外科有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仍有一些頑固性癲癇無法透過手術獲益。而將腦起搏器技術拓展到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領域,這在黑龍江省尚屬破冰之旅。可喜的是,自從施行了腦起搏器手術後到現在,小張的狀況已大為改觀;隨訪至今,2個月內僅有兩次短暫的發生發火,相較於術前每天多達五六次頻繁的“暴雷”,她的病情改善率高達90%。目前,年輕的女孩已開始重返校園,再次揚起了學習的風帆。

術後影像處理電極精準植入靶點丘腦前核

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朱敏偉教授介紹說:在難治性癲癇病人中,約有半數左右透過術前評估,能夠明確致癇灶,得以順利進行開顱切除手術;而另一半無法行切除手術的癲癇患者,則更適合神經調控術。

現如今,神經調控術降伏難治性癲癇的手段主要有兩種,分別為迷走神經刺激術、腦起搏器手術,後者又稱腦深部電刺激術(DBS),被學者視為神經調控領域裡程碑式的突破性技術,可作用於相應的神經環路,減輕癲癇發生發火頻率、發生發火程度,還具有微創、可調控等優勢。其操作要領是在病人腦內特定的核團內植入兩根電極,電極末端經過釋放電子形成電場,由此來糾正腦內高頻的異常訊號放電,阻斷癲癇發生發火相關的神經環路傳導,達到明顯改善症狀的目的。實踐結果證明,腦起搏器手術適合癲癇抽搐以局灶樣發生發火為主、累及邊緣系統、致癇病灶無法行切除的癲癇患者。

腦起搏器及電極作用於癲癇神經環路示意圖

在此之前,朱敏偉教授利用腦起搏器手術技術已經為100例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同時還藉助這項技術為數十例梅傑綜合徵、肌張力障礙、原發性震顫的病人進行了有效的醫治。在本次癲癇領域初次“試水”取得成功後,朱教授還計劃再接再厲,近期將此項技術應用於植物狀態促醒、精神障礙之類的病人,讓提高前輩的科學技術造福於更多神經系統疑難雜症患者。

朱敏偉教授表示,藥物難治性癲癇並不等同於無藥可醫,腦起搏器類似於電子藥物,有助於從根源上阻斷癲癇發生發火時異常神經傳導環路,可望成為難治性癲癇患者一種全新的選擇。與此同時,癲癇病人需要早診斷、早干涉干與,如果診治得當,大部分癲癇患者都會有良好預後的。朱教授堅信,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及新療法的不斷問世,一定能讓更多的癲癇病患迴歸社會。

一位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女學生,日均癲癇發生發火五六次,最高達20幾次,口服多種抗癲癇藥物仍無法控制住病情快速進展,不得不休學在家,由父母和親人輪流陪護。近日在接診這位難治性癲癇女孩時,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朱敏偉教授經詳細檢查後認為,無論是用藥仍是對致癲病灶開顱手術,均已不能取得相應療效。在相關科室專家的配合下,朱教授積極探索,勇擔風險,果斷為她施行了一項填補全省空白的“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結果術後60多天內,這個女孩僅有兩次短暫和輕微的發生發火,且已重新到校上學。

癲癇,老百姓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的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發生發火時非常溘然,往往造成肌肉僵硬、四肢抽搐、意識喪失,1-2分鐘後可自行緩解。儘管是一種慢性病,但癲癇長期頻繁的發生發火容易引起精神危害和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這其中,患者經常會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下不能自我控制地溘然發病,極易摔傷、燙傷、溺水,或釀成交通事故等;時間久了,將逐漸發展為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乃至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僅如此,癲癇病人還經常受到社會歧視,在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常遭遇很大的困難,致使身心健康嚴重受損。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當前癲癇已上升為我國神經科僅次於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約為0.7%,年發病率28.8/10萬,1年內有發生發火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0.46%。據此估算,全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病人,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藥物難治性癲癇病人約200萬-300萬。而所說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是指患者在正規接受兩種一線抗癲癇藥物2年以上,且血液藥物濃度在有效治療濃度範圍之內,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生發火,也稱之頑固性癲癇。

今年15歲的小張是個優秀的初中生,她性格開朗,喜愛跆拳道,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曾參加全國理科競賽,並獲得前100的好名次。然而在兩年前,她卻不明原因地出現愣神發呆、眼球上翻、面色潮紅、說話結巴等症狀,繼而數次摔倒,嘴角吐白沫,四肢抽搐。經腦電圖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了多種抗癲癇藥物療效一直不明顯,且每日發生發火十分頻繁,最多時一天達20多次,幾乎完全失去了學習能力。隨著病程的演進,小張變得暴躁易怒,行為異常,嚴重時經常打罵家人。由於長期大量用藥,使她的體重在半年內暴增了60斤,這給正處於花季的小女孩帶來了身體和心靈上的摧殘。

起初,小張就診於哈醫大一院兒科,經過科主任徐向平教授的悉心診治並在詳細分析患者發生發火時症狀、腦電圖、影像學之後,明確診斷小張屬於藥物難治性癲癇,局灶樣發生發火,存在成功手術干涉干與的可能性,建議她轉入本院功能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和評估。在病房主任沈紅及劉利教授的全力支援下,朱敏偉團隊熱心接待了小張,並與醫院癲癇中心和腦電室的專家姚麗芬、孫林琳、侯曉華等人密切合作,反覆討論,最終確定了借鑑和利用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腦起搏器手術)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方案。

術前制定手術計劃及術中精準植入電極

在此之前,儘管癲癇外科有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仍有一些頑固性癲癇無法透過手術獲益。而將腦起搏器技術拓展到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領域,這在黑龍江省尚屬破冰之旅。可喜的是,自從施行了腦起搏器手術後到現在,小張的狀況已大為改觀;隨訪至今,2個月內僅有兩次短暫的發生發火,相較於術前每天多達五六次頻繁的“暴雷”,她的病情改善率高達90%。目前,年輕的女孩已開始重返校園,再次揚起了學習的風帆。

一位患有頑固性癲癇的女學生,日均癲癇發生發火五六次,最高達20幾次,口服多種抗癲癇藥物仍無法控制住病情快速進展,不得不休學在家,由父母和親人輪流陪護。近日在接診這位難治性癲癇女孩時,中國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功能神經外科朱敏偉教授經詳細檢查後認為,無論是用藥仍是對致癲病灶開顱手術,均已不能取得相應療效。在相關科室專家的配合下,朱教授積極探索,勇擔風險,果斷為她施行了一項填補全省空白的“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結果術後60多天內,這個女孩僅有兩次短暫和輕微的發生發火,且已重新到校上學。

癲癇,老百姓俗稱“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的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發生發火時非常溘然,往往造成肌肉僵硬、四肢抽搐、意識喪失,1-2分鐘後可自行緩解。儘管是一種慢性病,但癲癇長期頻繁的發生發火容易引起精神危害和認知障礙,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這其中,患者經常會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下不能自我控制地溘然發病,極易摔傷、燙傷、溺水,或釀成交通事故等;時間久了,將逐漸發展為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乃至喪失工作和生活能力。不僅如此,癲癇病人還經常受到社會歧視,在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常常遭遇很大的困難,致使身心健康嚴重受損。

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當前癲癇已上升為我國神經科僅次於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約為0.7%,年發病率28.8/10萬,1年內有發生發火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0.46%。據此估算,全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病人,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藥物難治性癲癇病人約200萬-300萬。而所說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是指患者在正規接受兩種一線抗癲癇藥物2年以上,且血液藥物濃度在有效治療濃度範圍之內,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發生發火,也稱之頑固性癲癇。

今年15歲的小張是個優秀的初中生,她性格開朗,喜愛跆拳道,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曾參加全國理科競賽,並獲得前100的好名次。然而在兩年前,她卻不明原因地出現愣神發呆、眼球上翻、面色潮紅、說話結巴等症狀,繼而數次摔倒,嘴角吐白沫,四肢抽搐。經腦電圖檢查後診斷為癲癇,服用了多種抗癲癇藥物療效一直不明顯,且每日發生發火十分頻繁,最多時一天達20多次,幾乎完全失去了學習能力。隨著病程的演進,小張變得暴躁易怒,行為異常,嚴重時經常打罵家人。由於長期大量用藥,使她的體重在半年內暴增了60斤,這給正處於花季的小女孩帶來了身體和心靈上的摧殘。

起初,小張就診於哈醫大一院兒科,經過科主任徐向平教授的悉心診治並在詳細分析患者發生發火時症狀、腦電圖、影像學之後,明確診斷小張屬於藥物難治性癲癇,局灶樣發生發火,存在成功手術干涉干與的可能性,建議她轉入本院功能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和評估。在病房主任沈紅及劉利教授的全力支援下,朱敏偉團隊熱心接待了小張,並與醫院癲癇中心和腦電室的專家姚麗芬、孫林琳、侯曉華等人密切合作,反覆討論,最終確定了借鑑和利用丘腦前核腦深部電刺激術(腦起搏器手術)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的方案。

術前制定手術計劃及術中精準植入電極

在此之前,儘管癲癇外科有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仍有一些頑固性癲癇無法透過手術獲益。而將腦起搏器技術拓展到治療藥物難治性癲癇領域,這在黑龍江省尚屬破冰之旅。可喜的是,自從施行了腦起搏器手術後到現在,小張的狀況已大為改觀;隨訪至今,2個月內僅有兩次短暫的發生發火,相較於術前每天多達五六次頻繁的“暴雷”,她的病情改善率高達90%。目前,年輕的女孩已開始重返校園,再次揚起了學習的風帆。

上一篇:什麼時間買車... 下一篇:杭州人春天最...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