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司馬遷隱去的王朝:持續長達半個世紀,早於商朝卻非夏朝

首頁 > 歷史

被司馬遷隱去的王朝:持續長達半個世紀,早於商朝卻非夏朝

來源:足球迷 釋出時間:2023-03-22 09:42

  【導讀】根據史記記載,商朝之前是夏朝,夏朝之前是傳說中的虞朝,夏商周即為儒家念念不忘的“三代”,中國最古老的三個王朝。虞朝到底存不存在,史書上都語焉不詳,可以暫且不談,但先秦文獻表明,商朝之前除了夏朝之外,還有一個持續長達半個世紀的王朝,司馬遷在史記中卻隻字未提。

  夏朝的立國危機

  縱觀中國曆朝歷代,往往都存在一個立國危機,闖過去就能持續個二三百年,闖不過去就會短壽,最典型的就是秦漢、隋唐,而作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也面臨了立國危機。大禹治水有功,得到萬民愛戴,為夏啟篡奪伯益之位奠定了基礎。按照當時禪讓制度,大禹死後原本禪位於伯益,但夏后氏不願放權,於是夏啟篡奪了伯益之位,由此改“公天下”為“家天下”。

  關於夏啟奪位,史記上寫的比較感人,比如說“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等等,然而史記上說伯益一直輔佐大禹治水,如何“佐禹日淺”?因此,這只是儒家美化夏啟篡位罷了,背後原因大家都知道。由此,夏朝立國之初,就存在兩個明顯的危機:一是斷絕禪讓制度,必然會引起一些部落不滿,比如有扈氏,後來夏啟立國之後就征討有扈氏,爆發了“甘之戰”;二是伯益是東夷人,代表東夷部落利益,夏啟篡奪伯益之位,焉能不會引起東夷勢力的反彈?

  除了上述兩個危機之外,夏朝初期還面臨繼位危機。商朝是兄終弟及、父死子繼,周朝是嫡長子繼承製,但夏朝初立,傳位制度並不完善,很容易出現問題。根據《國語》等記載,夏啟時期就曾爆發過諸子爭位,其中最典型的是“武觀之亂”,這些內亂難免會動搖夏朝統治。

  夏朝中斷五十年

  夏啟去世之後,太康繼承王位,此時夏朝看似風平浪靜,但實際上暗流湧動,一方面是諸子爭位內耗,一方面外有不滿夏后氏的勢力在虎視眈眈。終於在某一天,太康田獵之餘,東夷有窮氏首領后羿發動政變,成功控制了太康,掌控了朝政,這就是史書上的“太康失國”或“后羿代夏”。現代考古表明,河南新密新砦遺址,早於二里頭遺址,時間上大概是夏朝初期,其中發現很多東夷文化因素,表明東夷部落極有可能佔領過新砦遺址,因此後羿代夏有一定的考古依據。

  關於這一歷史,司馬遷的記載耐人尋味,提到了“帝太康失國”,卻沒有講述誰造成的、後果如何等,而是在接下來寫道“太康崩,弟中康立。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似乎夏朝一直連續傳承,不曾有過中斷。但既然“太康失國”了,為何還如此傳承有序?其中原因筆者最後講述。

  后羿代夏之後,不問政事沉湎酒色,導致大權旁落,一個叫寒浞的東夷人發動政變,伺機暗殺了后羿,自己當上了國君,開啟了一個新的王朝。寒浞稱王之後,開始追剿夏后氏的殘餘勢力,中康後人“相”被殺。《左傳》記載,夏後相遷都帝丘(大概是如今濮陽高城遺址),後來在此被殺,但夏後相的孕妻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東濟寧金鄉境內),生子少康,最終半個多世紀後,少康組成了一支復國大軍,打敗寒浞王朝,重新建立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由此不難看到,后羿、寒浞執政過程中,其實已有新王朝誕生,夏朝已經中斷,中間大約歷時半個多世紀。縱觀中國歷史,在滅國50年後,還能再度成功復辟的,只有夏朝一例。可以說,與歷史上闖過立國危機的王朝不同,夏朝闖過的過程最為特別、最為離奇。既然先秦史書上明確記載后羿代夏、寒浞代夏,他們讓夏朝中斷了半個多世紀,司馬遷又寫到“太康失國”,那麼為何只字不提后羿、寒浞?原因很簡單,看一看以下兩個例子就明白了。

  周懿王去世,繼位的卻是周孝王(周懿王的叔叔),先秦文獻表明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司馬遷對他卻是一筆帶過,只說了何時繼位、何時死亡,其他一概不提,內容遠不如後來繼位的較為昏庸的周夷王(周懿王的嫡長子)。

  周幽王去世,西周滅亡後,先秦史書上說“二王並立”二十多年,即各有一幫人支援周平王與周攜王,但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嫡長子,周攜王是周幽王的兄弟,於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隻字未提周攜王,似乎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就立即順利繼位。

  上述周孝王、周攜王的繼位,都沒有遵守嫡長子繼承製,故而被司馬遷嫌棄,其實反映出司馬遷內心有著強烈的“正統觀”。后羿、寒浞都是篡位者,肯定不是正統,太康、中康、夏後相、少康等才是正統,所以司馬遷隻字未提后羿、寒浞,隱去了夏朝中間存在的一個王朝。

上一篇:周武王的戰略... 下一篇:男子3萬塊錢...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