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貴族出身的兵聖孫武,為何要捨棄齊國,選擇為吳國效力呢?

首頁 > 歷史

齊國貴族出身的兵聖孫武,為何要捨棄齊國,選擇為吳國效力呢?

來源:樂享八卦 釋出時間:2023-03-22 09:41

  導讀:孫武作為春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不僅著有《孫子兵法》傳世,其率領吳軍大敗楚軍的“柏舉之戰”,更是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典型戰例。然而,本為齊國貴族出身的孫武,為何不選擇效忠齊國,而選擇為吳國效力呢。

  01.齊國孫氏的由來

  說到齊國孫氏的由來,還得從陳國說起。周武王時,虞閼父因掌管制陶有功,周武王遂將長女大姬嫁給其子滿,並賜滿媯姓,分封至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齊桓公十四年(前672年),因陳國發生內亂,陳厲公之子公子完逃至齊國,改為田氏,因此也稱田完。

  田完入齊後,經過自己和子孫的努力,至四世孫田桓子田無宇時,得以出任上大夫。後來,田無宇經過自己的努力,先後擊敗多個卿大夫家族,使得田氏成為齊國最有權勢的貴族之一。田無宇生有五子,即田武子田楷、田僖子田乞、陳昭子田昭、田書和子亶。

  齊景公二十五年(周景王二十二年,前523年),田書因攻打莒國有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並賜孫氏。這便是齊國孫氏的由來。田書(也稱孫書)便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生子孫憑,孫憑曾擔任齊國的卿,孫憑後來生子孫武。

  02.齊景公初期的齊國內亂

  齊國長期保持著呂氏掌權,國氏、高氏兩大公族輔政的權力結構。然而齊桓公以後,由於內亂和外敵,齊國國力日衰,卿大夫們則透過互相兼併,權勢日益高漲,到齊靈公時,便出現了鮑氏、崔氏、慶氏、晏氏、欒氏等實力強大的卿大夫。

  齊靈公時,崔杼因政績和戰功深受重用,齊靈公去世後,崔杼擁立齊靈公長子光即位,是為齊莊公。齊莊公在位期間,更為倚重崔杼,因而經常出入崔杼家中,結果卻跟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於是崔杼聯合慶封殺死齊莊公,擁立其幼弟杵臼為國君,是為齊景公。

  由於當時齊景公年幼,國政由崔杼和慶封掌控。結果僅一年,崔杼家族因廢長立幼發生內訌,早已對崔杼獨攬大權不滿的慶封,趁機誅滅崔杼家族,崔杼絕望之下自盡而亡。

  慶封掌權後,卻是愈加荒淫驕縱,不久便將國政託付給了兒子慶舍,結果上樑不正下樑歪,慶舍搞的朝政一片腐敗。齊景公二年(前546年),欒氏(欒灶)、高氏(高蠆)、田氏(田無宇)、鮑氏(鮑國)四族合攻慶封父子,最終慶舍被殺,慶封流亡吳國。

  慶氏執政被推翻後,齊國由欒灶和高蠆掌權,當時田氏家族雖然實力也有所增強,但卻無法躋身齊國最高層。田無宇為了實現報復,在欒灶和高蠆去世後,本想挑撥兩族內鬥,但因欒氏和高氏乃是世交而失敗。齊景公十六年(前532年),田無宇趁著欒施、高強醉酒之時,聯合鮑牽發動襲擊,欒施、高強本想挾持齊景公,陰謀敗露後只能逃亡,兩族田邑被田氏、鮑氏瓜分。

  雖然後來由於晏嬰的規勸,田無宇將獲得的財產、田邑皆上繳齊景公,但田氏已經由此一躍成為齊國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隨著欒氏、高氏被驅逐,齊國因卿大夫爭權奪利引發的,長達十六年的內亂至此告一段落。此後,齊景公在晏嬰、弦張等人的輔佐下,逐漸走出大臣專權的陰霾,使齊國在短短的幾年間由亂入治。

  03.孫武作為齊國貴族為何入吳?

  孫武大致生於齊景公三年(前545年)左右,在其出生之時,田氏已經成為齊國舉足輕重的大族,而到其年少時,田氏更是已經成為齊國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那麼,齊國貴族出身的孫武,為何要捨棄齊國跑去吳國呢?

  1.躲避內亂,潛心治學。從前文的描述不難看出,齊景公在位早期,齊國的政治局勢極為混亂,各大貴族之間互相爭鬥不止,而當時田氏家族便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雖說從結果來看,田氏成為了內亂的絕對受益者,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誰又敢保證田氏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呢?

  此外,從年少時起便喜好兵法的孫武,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來潛心鑽研兵法,如果被捲入齊國的權力鬥爭,自然也就難有精力再去鑽研學問,又哪裡會有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呢?於是,孫武於少年時期便毅然捨棄齊國,來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並最終著成《兵法十三篇》。

  2.吳國形勢符合孫武思想。《孫子兵法》開篇便提到,“……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從這段來看,孫武認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關鍵要素中,政治方面的關鍵便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願一致,只有這樣戰爭爆發後,士兵們才會與君主同生共死,而不會害怕任何危難。

  春秋時期,受周朝分封制的影響,諸侯國大多采用“采邑制”,即諸侯將土地封給卿大夫,土地名義上屬於諸侯,但實際卻由卿大夫掌控,封地上的百姓也由卿大夫管理。如此一來,百姓是否效忠君主,最為關鍵的因素便是卿大夫是否效忠國君。這便是晉、齊等國後來會發生卿大夫篡奪國君之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年吳國被中原列國稱為蠻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吳國受周朝制度的影響較小,也正因此,吳國成為了列國之中最早推行縣郡制的諸侯國之一,吳王的政令可以直接下沉百姓,因而集權程度較高。也就是說,縣郡制下“君主—百姓”的管理模式,無疑比采邑制下的“君主—卿大夫—百姓”更符合孫武的軍事思想。

  而之後的“柏舉之戰”,無疑便是其軍事思想的一次重要實踐。因此,個人認為齊國貴族出身的孫武,最初或許是為了躲避內亂和潛心治學而來到吳國,但隨著自己軍事思想的完善,他發現吳國其實更適合自己軍事思想的實踐,因此便在伍子胥的推薦下選擇了為吳國效力。

上一篇:中國首個將要... 下一篇:兩稅法和募兵...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