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楊元慶:中國製造業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首頁 > 科技

聯想楊元慶:中國製造業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來源:知識百科 釋出時間:2023-03-19 03:51

介面新聞記者 | 崔鵬1

3月17日晚間,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23屆年會開幕式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演講稱,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並且以科技立異驅動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楊元慶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發國內外科技行業廣泛關注,楊元慶表示,它離不開強盛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楊元慶演講內容摘錄如下: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商業增長動能減弱,要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的確並不輕易。

在這樣的背景和出發點下,我們企業家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呢?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製造業,又應該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呢?

聯想深耕科技製造業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立異驅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工業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還擁有精彩的本錢和效率的上風,具備強盛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而在物聯網、雲計算、邊沿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智慧科技領域,經由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並且在海量資料、豐碩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上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數實融合”,如何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呢?我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主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有了關鍵技術突破,才能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聯想所處的電腦行業,有人以為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我們始終把它當作企業和消費者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恰是由於我們在電腦系統架構設計、產品形態和使用模式、人機互動設計、散熱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我們最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摺疊屏電腦、率先推出卷軸屏電腦,使得我們不僅緊緊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位置近十年,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自從我們2014年開始發展伺服器等基礎設施業務以來,也始終把立異作為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最為樞紐的一環,恰是有了獨創的溫水水冷技術,使得我們最近成功地成為全球第三大的伺服器和第五大的儲存裝置廠商,在Green 500全球節能高效能計算機榜單上榮登榜首。

所以,要根本解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題目,邁向產業鏈中高階,必需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把技術創新晉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圍繞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自主立異;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貼近客戶和市場的上風,最佳化立異成果的轉化機制,加快立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盛的算力。未來對於不管是智慧終端的算力、邊沿計算的算力,仍是雲計算的算力,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AI大模型、深層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好比晶片,不再只是傳統的CPU計算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圖形計算的能力,需要NPU、GPU,這會促進異構計算的發展、多核計算的立異。所以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同樣地,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級,也離不開以“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為基礎的“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

第三是加快“新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門類豐碩,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之間,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和痛點千差萬別。只有深入瞭解各行各業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新IT”與實體經濟真正產生融合力。

需要留意的是,“新IT”不僅能夠匡助中國製造業實現提質增效,也是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抓手。推進綠色化離不開智慧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是以“數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

以聯想剛入選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的“全球燈塔工廠”的合肥出產基地為例。它是我們在全球最大的智慧裝置研發製造基地,這個基地均勻天天要處理8000筆訂單,其中80%單筆小於5臺,需要非常個性化定製產品,給排產工作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和工作量。

透過應用自研的智慧排產系統,我們不僅能夠把原來人工排產6小時的工作量縮短為1.5分鐘,大大提高了出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線閒置,並且每年能夠節省27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200多噸標準煤,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智慧化和綠色化的“雙贏”。

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的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往往大型行業企業才具備先行先試的能力。

然而,獨木不成林,中國製造業的整體轉型進級需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才能完成。因此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鏈主”企業,應當積極帶動和支援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尤其是匡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立異發展的新局面。

介面新聞記者 | 崔鵬1

3月17日晚間,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23屆年會開幕式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演講稱,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並且以科技立異驅動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楊元慶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發國內外科技行業廣泛關注,楊元慶表示,它離不開強盛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楊元慶演講內容摘錄如下: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商業增長動能減弱,要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的確並不輕易。

在這樣的背景和出發點下,我們企業家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呢?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製造業,又應該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呢?

聯想深耕科技製造業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立異驅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工業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還擁有精彩的本錢和效率的上風,具備強盛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而在物聯網、雲計算、邊沿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智慧科技領域,經由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並且在海量資料、豐碩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上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數實融合”,如何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呢?我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主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有了關鍵技術突破,才能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聯想所處的電腦行業,有人以為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我們始終把它當作企業和消費者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恰是由於我們在電腦系統架構設計、產品形態和使用模式、人機互動設計、散熱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我們最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摺疊屏電腦、率先推出卷軸屏電腦,使得我們不僅緊緊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位置近十年,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自從我們2014年開始發展伺服器等基礎設施業務以來,也始終把立異作為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最為樞紐的一環,恰是有了獨創的溫水水冷技術,使得我們最近成功地成為全球第三大的伺服器和第五大的儲存裝置廠商,在Green 500全球節能高效能計算機榜單上榮登榜首。

所以,要根本解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題目,邁向產業鏈中高階,必需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把技術創新晉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圍繞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自主立異;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貼近客戶和市場的上風,最佳化立異成果的轉化機制,加快立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盛的算力。未來對於不管是智慧終端的算力、邊沿計算的算力,仍是雲計算的算力,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AI大模型、深層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好比晶片,不再只是傳統的CPU計算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圖形計算的能力,需要NPU、GPU,這會促進異構計算的發展、多核計算的立異。所以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同樣地,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級,也離不開以“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為基礎的“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

第三是加快“新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門類豐碩,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之間,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和痛點千差萬別。只有深入瞭解各行各業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新IT”與實體經濟真正產生融合力。

需要留意的是,“新IT”不僅能夠匡助中國製造業實現提質增效,也是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抓手。推進綠色化離不開智慧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是以“數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

以聯想剛入選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的“全球燈塔工廠”的合肥出產基地為例。它是我們在全球最大的智慧裝置研發製造基地,這個基地均勻天天要處理8000筆訂單,其中80%單筆小於5臺,需要非常個性化定製產品,給排產工作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和工作量。

透過應用自研的智慧排產系統,我們不僅能夠把原來人工排產6小時的工作量縮短為1.5分鐘,大大提高了出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線閒置,並且每年能夠節省27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200多噸標準煤,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智慧化和綠色化的“雙贏”。

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的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往往大型行業企業才具備先行先試的能力。

然而,獨木不成林,中國製造業的整體轉型進級需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才能完成。因此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鏈主”企業,應當積極帶動和支援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尤其是匡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立異發展的新局面。

介面新聞記者 | 崔鵬1

3月17日晚間,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23屆年會開幕式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演講稱,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並且以科技立異驅動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楊元慶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發國內外科技行業廣泛關注,楊元慶表示,它離不開強盛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楊元慶演講內容摘錄如下: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商業增長動能減弱,要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的確並不輕易。

在這樣的背景和出發點下,我們企業家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呢?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製造業,又應該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呢?

聯想深耕科技製造業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立異驅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工業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還擁有精彩的本錢和效率的上風,具備強盛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而在物聯網、雲計算、邊沿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智慧科技領域,經由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並且在海量資料、豐碩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上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數實融合”,如何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呢?我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主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有了關鍵技術突破,才能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聯想所處的電腦行業,有人以為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我們始終把它當作企業和消費者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恰是由於我們在電腦系統架構設計、產品形態和使用模式、人機互動設計、散熱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我們最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摺疊屏電腦、率先推出卷軸屏電腦,使得我們不僅緊緊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位置近十年,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自從我們2014年開始發展伺服器等基礎設施業務以來,也始終把立異作為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最為樞紐的一環,恰是有了獨創的溫水水冷技術,使得我們最近成功地成為全球第三大的伺服器和第五大的儲存裝置廠商,在Green 500全球節能高效能計算機榜單上榮登榜首。

所以,要根本解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題目,邁向產業鏈中高階,必需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把技術創新晉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圍繞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自主立異;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貼近客戶和市場的上風,最佳化立異成果的轉化機制,加快立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盛的算力。未來對於不管是智慧終端的算力、邊沿計算的算力,仍是雲計算的算力,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AI大模型、深層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好比晶片,不再只是傳統的CPU計算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圖形計算的能力,需要NPU、GPU,這會促進異構計算的發展、多核計算的立異。所以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同樣地,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級,也離不開以“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為基礎的“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

第三是加快“新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門類豐碩,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之間,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和痛點千差萬別。只有深入瞭解各行各業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新IT”與實體經濟真正產生融合力。

需要留意的是,“新IT”不僅能夠匡助中國製造業實現提質增效,也是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抓手。推進綠色化離不開智慧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是以“數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

以聯想剛入選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的“全球燈塔工廠”的合肥出產基地為例。它是我們在全球最大的智慧裝置研發製造基地,這個基地均勻天天要處理8000筆訂單,其中80%單筆小於5臺,需要非常個性化定製產品,給排產工作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和工作量。

透過應用自研的智慧排產系統,我們不僅能夠把原來人工排產6小時的工作量縮短為1.5分鐘,大大提高了出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線閒置,並且每年能夠節省27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200多噸標準煤,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智慧化和綠色化的“雙贏”。

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的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往往大型行業企業才具備先行先試的能力。

然而,獨木不成林,中國製造業的整體轉型進級需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才能完成。因此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鏈主”企業,應當積極帶動和支援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尤其是匡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立異發展的新局面。

介面新聞記者 | 崔鵬1

3月17日晚間,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23屆年會開幕式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演講稱,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並且以科技立異驅動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楊元慶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發國內外科技行業廣泛關注,楊元慶表示,它離不開強盛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楊元慶演講內容摘錄如下: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商業增長動能減弱,要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的確並不輕易。

在這樣的背景和出發點下,我們企業家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呢?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製造業,又應該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呢?

聯想深耕科技製造業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立異驅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工業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還擁有精彩的本錢和效率的上風,具備強盛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而在物聯網、雲計算、邊沿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智慧科技領域,經由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並且在海量資料、豐碩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上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數實融合”,如何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呢?我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主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有了關鍵技術突破,才能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聯想所處的電腦行業,有人以為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我們始終把它當作企業和消費者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恰是由於我們在電腦系統架構設計、產品形態和使用模式、人機互動設計、散熱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我們最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摺疊屏電腦、率先推出卷軸屏電腦,使得我們不僅緊緊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位置近十年,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自從我們2014年開始發展伺服器等基礎設施業務以來,也始終把立異作為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最為樞紐的一環,恰是有了獨創的溫水水冷技術,使得我們最近成功地成為全球第三大的伺服器和第五大的儲存裝置廠商,在Green 500全球節能高效能計算機榜單上榮登榜首。

所以,要根本解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題目,邁向產業鏈中高階,必需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把技術創新晉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圍繞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自主立異;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貼近客戶和市場的上風,最佳化立異成果的轉化機制,加快立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盛的算力。未來對於不管是智慧終端的算力、邊沿計算的算力,仍是雲計算的算力,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AI大模型、深層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好比晶片,不再只是傳統的CPU計算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圖形計算的能力,需要NPU、GPU,這會促進異構計算的發展、多核計算的立異。所以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同樣地,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級,也離不開以“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為基礎的“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

第三是加快“新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門類豐碩,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之間,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和痛點千差萬別。只有深入瞭解各行各業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新IT”與實體經濟真正產生融合力。

需要留意的是,“新IT”不僅能夠匡助中國製造業實現提質增效,也是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抓手。推進綠色化離不開智慧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是以“數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

以聯想剛入選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的“全球燈塔工廠”的合肥出產基地為例。它是我們在全球最大的智慧裝置研發製造基地,這個基地均勻天天要處理8000筆訂單,其中80%單筆小於5臺,需要非常個性化定製產品,給排產工作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和工作量。

透過應用自研的智慧排產系統,我們不僅能夠把原來人工排產6小時的工作量縮短為1.5分鐘,大大提高了出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線閒置,並且每年能夠節省27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200多噸標準煤,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智慧化和綠色化的“雙贏”。

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的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往往大型行業企業才具備先行先試的能力。

然而,獨木不成林,中國製造業的整體轉型進級需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才能完成。因此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鏈主”企業,應當積極帶動和支援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尤其是匡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立異發展的新局面。

介面新聞記者 | 崔鵬1

3月17日晚間,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23屆年會開幕式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表演講稱,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需要基礎設施先行,並且以科技立異驅動為核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楊元慶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做好四個方面: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建設;第三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最近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引發國內外科技行業廣泛關注,楊元慶表示,它離不開強盛的普慧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楊元慶演講內容摘錄如下: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加大,全球通脹仍處於高位,世界經濟和商業增長動能減弱,要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的確並不輕易。

在這樣的背景和出發點下,我們企業家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責任和使命呢?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根基——製造業,又應該如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呢?

聯想深耕科技製造業數十年,多年來的體會是,要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需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科技立異驅動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只有這樣,才能加快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立異鏈的中高階。

今天的中國,已經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工業配套最完善的製造業,而且還擁有精彩的本錢和效率的上風,具備強盛的韌性和抗風險的能力。

而在物聯網、雲計算、邊沿計算、5G、人工智慧等前沿智慧科技領域,經由這些年的耕耘發展,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創新成果,並且在海量資料、豐碩應用場景等方面還具有比較上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數實融合”,如何推動中國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呢?我以為,科技製造企業應該主要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製造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技術創新,有了關鍵技術突破,才能產生新產品、新業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聯想所處的電腦行業,有人以為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我們始終把它當作企業和消費者生產力的核心工具。恰是由於我們在電腦系統架構設計、產品形態和使用模式、人機互動設計、散熱技術、以及可靠性技術等方面的不斷創新,我們最近在行業內率先推出摺疊屏電腦、率先推出卷軸屏電腦,使得我們不僅緊緊佔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冠軍位置近十年,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自從我們2014年開始發展伺服器等基礎設施業務以來,也始終把立異作為我們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最為樞紐的一環,恰是有了獨創的溫水水冷技術,使得我們最近成功地成為全球第三大的伺服器和第五大的儲存裝置廠商,在Green 500全球節能高效能計算機榜單上榮登榜首。

所以,要根本解決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的題目,邁向產業鏈中高階,必需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立異。這就要求我們把技術創新晉升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加大真金白銀的研發投入,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地圍繞關鍵技術領域推進自主立異;同時充分利用企業貼近客戶和市場的上風,最佳化立異成果的轉化機制,加快立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

第二是加強“新IT”基礎設施的建設。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中國製造業的轉型進級也需要基礎設施先行。

就像最近火爆全球的、以ChatGPT和百度文心一言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的發展,首先就離不開強盛的算力。未來對於不管是智慧終端的算力、邊沿計算的算力,仍是雲計算的算力,都會提出更高的要求,算力跟不上,人工智慧的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AI大模型、深層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促進一系列的技術革命。好比晶片,不再只是傳統的CPU計算能力,而是需要更多圖形計算的能力,需要NPU、GPU,這會促進異構計算的發展、多核計算的立異。所以數字經濟、智慧經濟的核心之一就是算力經濟。同樣地,中國製造業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進級,也離不開以“端-邊-雲-網-智”技術架構為基礎的“新IT”基礎設施的支撐和賦能。

第三是加快“新IT”跟實體經濟場景的深度融合,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進級。中國製造業規模龐大、門類豐碩,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場景之間,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和痛點千差萬別。只有深入瞭解各行各業不同場景的真實需求,才能讓“新IT”與實體經濟真正產生融合力。

需要留意的是,“新IT”不僅能夠匡助中國製造業實現提質增效,也是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抓手。推進綠色化離不開智慧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是以“數實融合”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翼。

以聯想剛入選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的“全球燈塔工廠”的合肥出產基地為例。它是我們在全球最大的智慧裝置研發製造基地,這個基地均勻天天要處理8000筆訂單,其中80%單筆小於5臺,需要非常個性化定製產品,給排產工作帶來巨大的複雜性和工作量。

透過應用自研的智慧排產系統,我們不僅能夠把原來人工排產6小時的工作量縮短為1.5分鐘,大大提高了出產效率、減少了生產線閒置,並且每年能夠節省2700兆瓦時的電力,相當於200多噸標準煤,可減少2000多噸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了智慧化和綠色化的“雙贏”。

第四是施展鏈主企業“頭雁”效應,以數智化手段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製造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的投入大、回報週期長,往往大型行業企業才具備先行先試的能力。

然而,獨木不成林,中國製造業的整體轉型進級需要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才能完成。因此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產業鏈“鏈主”企業,應當積極帶動和支援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尤其是匡助好、服務好“專精特新”的企業發展壯大,支援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和“配套專家”,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立異發展的新局面。

上一篇:總重量超過埃... 下一篇:「浮墨筆記fl...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