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前後的周恩來,完全是兩個人

首頁 > 歷史

長征前後的周恩來,完全是兩個人

來源: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釋出時間:2021-10-25 21:18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有這樣的人生履歷,會對未來有什麼期待?


你出生在官宦家庭,祖父和外祖父都做過縣長,老實巴交的父親做了公務員,工資不高卻能保證全家衣食無憂。


這樣的家境,未必能給你留下多少財產,但能給你優良的家風、開拓的眼界和不甘人下的志氣。


論原生家庭,已經贏在起跑線上。


雖然年少的時候,祖父和外祖父去世導致家境沒落,但你的個人能力非常優秀,在外省讀小學期間,便得到老師的賞識,感嘆一聲:


“教書幾十年,從未見過這樣好的學生,我得多花點心血,就是嘔心瀝血也心甘情願。”


你不負恩師的期望,16歲考入全國知名中學,被校長稱為“宰相之才”,因此經常請你到家裡吃飯,和未出茅廬的你談論國家大事。


如果在唐朝,這樣的人被稱為“神童。”


你繼續發奮努力,20歲的時候出國留學,雖然沒有得到任何一所大學的文憑,但遊歷了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發達國家,對各國的風土人情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閱歷之豐富,同代青年中罕有人比。


留學期間,你和同學們信仰了一種主義,並且成立了追求主義的組織。此時國內也成立了同類型組織,你決定說服同學們,和國內的組織聯合起來,成為其下級機構。


因為這件事,你成為國內大型組織的創始人之一,隨即有了無數志同道合的同伴,事業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創辦組織的同時,你在德國遇到一位縱橫沙場近十年的將軍,他為了追求理想才找到你,你們結為莫逆之交,友誼保持一輩子。


相當於現在大學畢業的年紀,便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人格魅力不用多說,妥妥的青年豪俊。


要是在遊俠盛行的魏晉南北朝,這就是奔走江湖的曹操、祖逖、劉琨一樣的人物。


他們年少有為,很快入朝為官。


而你也被恩師推薦回國,到廣州一所軍校做領導人之一,授予將軍銜,麾下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此時的你只有27歲。


在別人為一日三餐發愁的時候,你已經什麼都不缺了,組織、社會地位、信仰、工作乃至愛情,你都有了。


太傳奇了,簡直是爽文小說的男主標配。


好了,現在睜開眼睛,問問自己,這樣的人生履歷到底有沒有代入感?


如果實在沒有代入感的話,你也不必灰心喪氣,因為這身開局神裝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擁有的,它只屬於一個傳奇人物——周恩來。


那個請他吃飯的校長是張伯苓,參與創辦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結交一生的將軍是朱德,回國任職的軍校是黃埔軍校。


我們完全可以想見,此時的周恩來意氣風發,特別希望在風雲激盪的時代,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


如果換做是你,恐怕也會非常自信,有一種“天降大任捨我其誰”的使命感。


但命運猶如過山車,給了周恩來遠比其他人強大的神裝,也讓他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失敗,從命運的頂峰狠狠拋下。


而這些失敗對青年豪俊周恩來的打擊,遠比世人想象的更深遠。


圖片


2


周恩來的第一次重大失敗是南昌起義。


1927年4月,蔣介石背叛革命,舉刀屠戮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左派,隨後以英美列強做背景板,和江浙財閥組成南京買辦政府。


我黨為了生存,也為了挽救革命,便決定以葉挺、賀龍的兩萬部隊為基礎,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任命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統一領導起義的全部事情。


8月1日凌晨,南昌起義爆發。


激戰到清晨,起義部隊已經全殲守軍3000多人,繳獲子彈70萬發,各種槍支5000多,可謂是大獲全勝。


這個時候,包括周恩來在內的所有人,都認為起義基本成功,以後也不會有什麼大波折,便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離開南昌向廣東進軍,準備奪取出海口,接收蘇聯援助,然後積蓄實力舉行第二次北伐。


但不久後他們才明白,起義並不簡單。


離開南昌城,起義部隊便成為孤軍,基本沒有穩定的後勤補給。千里行軍意味著沒有友軍配合,很容易被敵軍偷襲。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南昌起義部隊損兵折將軍心動搖,很多人趁亂離開部隊另謀出路。


周恩來不得已在三河壩分兵,給朱德留下4000人,讓他們做炮灰,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


就這,主力部隊也沒成功。


10月3日,周恩來主持南昌起義的最後一次會議。他檢討了起義失敗的原因,包括戰術失誤、情報疏忽、輕敵等等。


反正就是一句話,起義失敗了。


葉挺說,以後只好當流寇,還有什麼好說的。賀龍親手拉起來的部隊都沒了,心情最差,說不甘心,要回湘西捲土重來。


結果會議沒開完,便有敵軍來攻,會場一片大亂,周恩來和葉挺、聶榮臻突圍而出,路上遇到汕頭地委書記楊石魂,才坐一艘小船渡海到了香港。


聶榮臻用繩子綁在桅杆上,才沒有掉到海里,可想而知過程有多兇險。


而此時的周恩來正發高燒,昏迷不醒,完全是被葉挺和聶榮臻抬到香港的。


你說為什麼發高燒?


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是連續急行軍,吃喝睡都沒有著落,鐵打的身體也扛不住。


二是失敗對周恩來的心理打擊太大,堂堂兩萬大軍,不到兩個月就剩下三個人,做為起義最高領導的周恩來,心理上肯定有過不去的坎。


說好革命成功解放全中國,現在幾萬人和割韭菜一樣死了,如何面對他們的熱血,如何面對幾萬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家庭?


而且南昌起義是黨的重要行動,結果在自己手上失敗了,以後的革命事業怎麼辦?


這些問題,都是折磨周恩來的軟刀子。


南昌起義的失敗,也讓周恩來第一次對自己發問,我到底行不行?


圖片


不過周恩來是中國數一數二的青年豪俊,一次失敗不能摧毀他的意志,在香港養好身體之後,周恩來回到上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不就是失敗一次麼,再來。


1928年4月,周恩來去莫斯科參加“六大”,當選為政治局常委。


由於政治局主席向忠發是個大老粗,完全是因為工人身份才被蘇聯相中,沒有任何能力主持中央的工作,於是年底回國以後,周恩來成為中央的實際負責人。


此後一年半,是周恩來黨內地位最高的時候。


他重建了領導北方的順直省委,並派聶榮臻和賀昌到順直工作、給井岡山的紅四軍寫“九月來信”,肯定了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和游擊戰思想、向其他根據地派駐人員建立黨的領導等等。


總而言之,周恩來在上海,統管全國的革命局面。


在上海,他創辦了聞名遐邇的中央特科。


中央特科是秘密部門,專門在暗線工作,做一些不方便在公開場合做的事,其下設立四個科:


負責後勤的總務科。

刺探情報和反間諜的情報科。

營救同志和清理叛徒的行動科。

負責無線電交通的交通科。


從蘇聯回來以後,向忠發、周恩來和顧順章組成特別委員會,共同領導中央特科。但向忠發是掛名領導,顧順章是聽命令做事的,所以中央特科的領導就是周恩來。


而他最倚重的,就是陳賡做科長的情報科,以及顧順章做科長的行動科。


一個負責搞情報,一個負責殺人,配合起來天衣無縫,中央特科在上海迅速闖出名堂。


憑藉中央特科的武力,周恩來才能領導中央機關,在上海站穩腳跟,指揮全國革命運動。


也正因如此,1930年初的李立三奪權和1931年的王明奪權,想處理革命工作都離不開周恩來配合。


沒辦法,離開周恩來,他們什麼都做不成。


但就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1931年4月,顧順章送張國燾去鄂豫皖之後,被國民黨特務抓捕,隨即叛變,向國民黨供出全部秘密,緊接著向忠發被捕叛變。


上海的中央機關已經沒有秘密可言,所有人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中央便失去繼續留在上海的可能。


那就分頭轉移吧。


同年王明去莫斯科,出任駐共產國際代表,留下博古等人執行他的命令。年底周恩來進入蘇區,主持蘇區中央局的工作。再過一年半,臨時中央徹底離開上海,轉移到中央蘇區。


這件事對周恩來的打擊非常大。


顧順章是他的左膀右臂,結果卻毫不猶豫的叛變了,即便別人不說,他自己也會想,是不是我識人不明?上海的中央機關被摧毀,我該負多大的責任?


這是折磨周恩來的第二把軟刀子。


繼南昌起義失敗之後,上海的工作也失敗了,到底是為什麼?這一系列問題出現在周恩來的腦子裡。


革命局勢沒有給他太多的反思時間,進入中央蘇區的周恩來,還想再試一試,用自己的方式給中國革命做貢獻。


他接替項英出任蘇區中央局書記,成為中央蘇區的最高領導,但他不同意邊緣化毛澤東,在臨時中央批評毛澤東的時候,他還站出來給毛澤東說話。


甚至在“寧都會議”正式批判毛澤東時,他都是做“溫和有限”的批評,留了一絲餘地。


之所以這麼做,他其實是想壓下蘇區創始人的威望,組建以自己為中心、朱德和毛澤東等人為助手的工作班子,團結起來幹工作。


我想,這是周恩來在中央蘇區的工作計劃。


後來,這個計劃也失敗了。


1933年1月,臨時中央轉移到蘇區,蘇區中央局和臨時中央合併,直接指揮蘇區的各項工作。


周恩來的蘇區中央局書記職務,便撤銷了。


而博古不懂軍事,委任李德為軍事顧問,全權指揮紅軍的作戰行動,即便後來重新成立軍事委員會,也是任命項英為主席。


總政委周恩來和總司令朱德,便失去決策權,只有執行權。


由於周恩來是政治局常委,他就成了參與決策的最高執行者,做出成績是臨時中央領導有方,出現失誤是周恩來執行不到位,地位太尷尬了。


我們都知道,臨時中央是沒有做出成績的。


轉移到蘇區沒多久,遇到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半吊子李德純粹瞎指揮,博古也是個愣頭青,李德說什麼就是什麼。


毛澤東回後方的時候說,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結果坐了幾年冷板凳,也沒人發電報找他。


於是中央蘇區崩了,8.6萬紅軍走上漫漫長征路。


到了湘江戰役以後,8.6萬紅軍只剩下3萬人,當時的中央領導心態都崩了。


常年看不起中國革命家的李德,垂頭喪氣不說話。博古經常取出手槍,對準腦袋模擬自殺。還是聶榮臻勸他,槍不是鬧著玩的,博古才沒有扣下扳機。


周恩來倒沒有留下類似的故事,但那是他的涵養優秀,不是他神經大條不當一回事。


畢竟是幾萬條人命,畢竟是千萬人口的根據地,說沒就沒了,做為參與決策的最高執行者,周恩來怎麼可能沒有心理負擔。


這第三把軟刀子,徹底把周恩來的意志折磨崩了。


圖片


3


自從記事以來,周恩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同代人裡出類拔萃,放眼全中國,也很少有人和他一樣優秀。


參加工作之後,周恩來雄心萬丈,誓要給中國革命找出一條路,並且在這條路上,建立自己的事業,留下自己的名字,造福自己的同胞。


所以領導南昌起義周恩來當仁不讓,在上海指揮全國革命周恩來非常自信,進入蘇區要創始人毛澤東做他的助手。


他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但他的選擇都失敗了。不管巧合也好、必然也罷,終究是失敗了。


這一系列的失敗,對於別人來說,無非是換個工作而已,可對於周恩來這樣的天之驕子,失敗否定了自己的堅持,更摧毀了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自信。


用玄幻小說的世界觀來說,道心崩潰,意味著前方路斷。


可能有人不知道,周恩來主持的工作為什麼失敗,但毛澤東看明白了。


1957年,毛澤東和赫魯曉夫聊天,說準備卸任國家主席的職務了。赫魯曉夫問有沒有接替的人,毛澤東便和他點評黨內同志。


第一個是劉少奇,政治堅定原則性強,但不夠靈活。第二個是鄧小平,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很有發展前途。第三個是周恩來,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弱點是個好人。第四個是朱德,德高望重卻年紀太大。


毛澤東用一句“好人”,評價了周恩來。


從周恩來一生的功業來看,他確實是好人,愛民如子、同甘共苦、鞠躬盡瘁、忠於國家和人民等中國美詞,周恩來都當之無愧。


但做領導,尤其是最高領導,往往需要用菩薩心腸行雷霆手段,不計較眼前的虛名只要萬世功業,而且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能躲避,必須勇往直前乘風破浪。


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做不了這些事。


南昌起義失敗,兩萬人血染疆場,他去了香港。明明和共產國際有分歧,他沒有反駁,而是想在執行中做到兩全其美。他不贊同臨時中央的決策,也沒有旗幟鮮明的反抗。


政治這種事,永遠是極端才有吸引力,站在中間調和,只能兩邊不討好。


旗幟鮮明站在極端的是領袖。


站在中間調和的“好人”只能做執行者。


毛澤東看明白了周恩來,長征路上,周恩來也看明白了自己,他的內心終於想到一句話:“我不是帥才。”


既然不是帥才,那就選一個能做帥的人。


於是周恩來在黎平會議上支援毛澤東,指揮紅軍向貴州西部走。


到了遵義會議,周恩來和博古、李德徹底割裂,做了深刻的自我批評,然後以政治局常委的身份,支援毛澤東出山。


雖然毛澤東的身份是“周恩來的助手”,但是四渡赤水之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的地位便徹底顛倒過來。


因為“四渡赤水”這種螺絲殼裡做道場的仗,周恩來做不到。助手做到了,主帥做不到,那麼助手便成了主帥,主帥成了助手。


直到多年後,周恩來和工作人員說起四渡赤水,還是心馳神往,說不知道四渡赤水,就不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寫的多精彩。


那是真的服氣了。


現在的人讀黨史,只看到周恩來在遵義會議上舉手,卻沒有想到,這麼光芒璀璨的人,為什麼會坐在那裡舉手。


三次重大失敗摧毀了周恩來的道心,然後在一片廢墟之上,周恩來涅槃重生,重新塑造了真實的自我。


如果說毛澤東是天生奇才,那麼周恩來就是你我一樣的凡人。


上學時總以為自己是睥睨天下的英雄,被社會暴打之後,才能重新認識自己,然後在新的人生階段,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事業。


長征是毛澤東成長的煉獄路,也是周恩來重生的涅槃路。



4



長征是周恩來重塑自我的起點,但要把自己塑造成什麼樣,以後的人生定位是什麼,他也不知道。


想回答這兩個問題,周恩來也需要時間。


他真正完成重塑的時間,應該是1940年。


那時的周恩來,經歷過“西安事變”的磨練、國共統一戰線的分歧,也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親眼看過抗日根據地的繁榮,還去蘇聯養傷近一年。


可能就是這一年時間,讓他有機會遠離中國紛擾,思考了一些個人問題。


他想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應該是輔佐毛澤東的“宰相。”


什麼少年雄心、什麼天之驕子,去他媽的,那些虛幻的東西有什麼用,直面現實才能解決革命的大問題,以及個人的小問題。


既然毛澤東有辦法,那輔佐毛澤東又有什麼不行?


1940年,自蘇聯回國不久的周恩來,要去重慶工作。他帶著工作人員一路南下,路過陝南的時候,周恩來讓司機停車,然後通知工作人員一起看古蹟。


工作人員不懂,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破古蹟有什麼可看的。


周恩來也不多說,自己悄悄唸叨:“留侯把榮譽利祿拋在腦後,晚年就隱居在這裡。”


工作人員才知道,這裡是留侯廟。


留侯是漢初的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的祖師爺,他不是征戰沙場的大將,也不是反秦滅項羽的領袖,而是漢高祖劉邦的私人謀士。


每當劉邦犯錯誤或者不知怎麼辦的時候,張良便走上前去,給劉邦分析局勢,然後給出中肯的建議,讓劉邦選擇。


最後劉邦用張良的謀劃,指揮千軍萬馬征討天下,開創四百年的大漢王朝。


張良以劉邦為媒介,做出自己的功業,贏得生前身後名。


周恩來評價張良:“他不是帥才。”聯絡到他說自己不是帥才,意思不能再明白了。


周恩來專門拜訪留侯廟,看著張良的塑像和牌位,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貫通兩千年的時空。


從留侯廟出來,周恩來帶著工作人員,又去看了蕭何追韓信的遺址。雖然不知道遺址的真假,但周恩來不是考古,而是借古抒情。


漢初三傑輔佐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張良和蕭何佔了兩個名位,一個負責謀劃,一個負責執行。


現在周恩來能在會議上出謀劃策、分析局勢,還有超強大的執行能力,恰如張良和蕭何的結合體。


蕭何和張良是兩千年前的周恩來,周恩來是兩千年後的蕭何和張良。


至此,周恩來完成涅槃重生,猶如鳳凰展翅啼鳴九天,即將輔佐毛澤東真龍遨遊奔騰四海。


到重慶工作之後,周恩來還專門去成都,看了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站在武侯祠的遊人中間,周恩來唸了兩句杜甫的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武侯,同樣讓周恩來心馳神往。


圖片


5


周恩來已經去世數十年。


他的後半生,工作上類似於張良和蕭何的結合體,一手參與決策,一手抓執行,和毛澤東相輔相成,給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而他的人格和遺產,更像諸葛亮。


身後無餘財、無私奉獻就不說了,只說一個小故事。


東晉年間桓溫西征蜀地,功成後,桓溫在成都見到給諸葛亮做過小吏的百歲老人,他問老人:“如今誰能和諸葛丞相比肩?”


那人說:“諸葛在時,亦不覺異,自公沒後,不見其比。”意思是,諸葛丞相在的時候,感覺挺正常,但自諸葛丞相去世之後,便再也沒見過能和他比肩的人。


周恩來也是一樣的。


他做總理的時候,中國人都覺得,國家總理和幹部就應該是這樣的,可自周恩來去世以後,就再也沒見過這樣的總理,也沒見過這樣的幹部。


以凡人之軀,比肩千古聖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一個人也有一個人的長征路。


如果說周恩來給普通人留下什麼遺產,我覺得應該是:


不辜負曾經的努力,不放棄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磨難之後調整人生定位,闖過自己的長征路,活出新的生命。

上一篇:知名女星孟美... 下一篇:中國一個消失...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