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冷酷”猜測:全球變暖將更快跨越臨界點

首頁 > 科技

人工智慧“冷酷”猜測:全球變暖將更快跨越臨界點

來源:一路凱伴 釋出時間:2023-02-07 10:40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人工智慧)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研究者諾亞·迪芬鮑爾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地時間2023年1月4日,突尼西亞堅杜拜,跟著氣溫上升和水位下降,Bou Heurtma大壩泥土乾燥開裂。人民視覺 資料圖人工智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猜測,即使採取協調一致的減排措施,全球仍可能在大約十年內突破國際社會約定的氣候變化臨界點,並繼承升溫,在本世紀中葉左右突破下一個升溫限制。這比之前模型猜測的時間更早。全球科學家已經確定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樞紐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發生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機率將急劇增加。溫度上升超過2攝氏度會帶來災難性和潛伏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包括讓30億人“長期缺水”。

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3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重新引發了一場辯論,即是否仍有可能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要求將天氣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內。科學家們表示,自前產業時代或19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已經升溫了1.1或1.2攝氏度。

兩位天氣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出,地球將在2033年和2035年之間超過升溫1.5攝氏度大關。這個結果與其他更傳統的猜測方法相吻合,儘管精確度更高一些。

該研究與當前很多猜測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對世界何時跨越2攝氏度門檻的估計。固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猜測,在低排放的情況下,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達到2攝氏度,但人工智慧研究得出的結果更令人擔憂。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布朗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科布(Kim Cobb)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取消1.5攝氏度的最大變暖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篇論文可能是1.5攝氏度目標結束的開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亞·迪芬鮑爾(Noah Diffenbaugh)說,在“任何現實的減排情況下”,世界都處於升溫1.5攝氏度大關的邊沿。他說,避免2攝氏度的上升,可能取決於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迪芬鮑爾說,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科學家真正不同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天氣科學家使用一堆計算機模型進行模擬,然後試圖找出哪些模型做得最好,這一般是基於它們在過去模擬中的表現。而人工智慧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針對現在的氣候系統。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迪芬鮑爾說,“人工智慧能夠在大量有時相互矛盾的天氣模型猜測中,學習到最可靠的指標,即間隔某個特定的全球變暖水平還有多長時間。”他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IPCC的成員、康奈爾大學的天氣科學家娜塔莉·馬霍瓦爾德(Natalie Mahowald)說,這項研究是有意義的,符合科學家的認知,但好像更悲觀一些。她說,將來可能會證實人工智慧可以產生更好的猜測,但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沒有介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和天氣分析(Climate Analytics)的比爾·哈爾(Bill Hare)、卡爾·弗里德里希·施留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堅持以為,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存在。他們說,迪芬鮑爾沒有研究的一個快速脫碳方案顯示,全球氣溫大多可以保持在這個閾值以下。假如全球能夠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半,“那麼升溫可以限制在1.5攝氏度”,哈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人工智慧)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研究者諾亞·迪芬鮑爾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地時間2023年1月4日,突尼西亞堅杜拜,跟著氣溫上升和水位下降,Bou Heurtma大壩泥土乾燥開裂。人民視覺 資料圖人工智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猜測,即使採取協調一致的減排措施,全球仍可能在大約十年內突破國際社會約定的氣候變化臨界點,並繼承升溫,在本世紀中葉左右突破下一個升溫限制。這比之前模型猜測的時間更早。全球科學家已經確定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樞紐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發生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機率將急劇增加。溫度上升超過2攝氏度會帶來災難性和潛伏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包括讓30億人“長期缺水”。

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3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重新引發了一場辯論,即是否仍有可能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要求將天氣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內。科學家們表示,自前產業時代或19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已經升溫了1.1或1.2攝氏度。

兩位天氣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出,地球將在2033年和2035年之間超過升溫1.5攝氏度大關。這個結果與其他更傳統的猜測方法相吻合,儘管精確度更高一些。

該研究與當前很多猜測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對世界何時跨越2攝氏度門檻的估計。固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猜測,在低排放的情況下,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達到2攝氏度,但人工智慧研究得出的結果更令人擔憂。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布朗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科布(Kim Cobb)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取消1.5攝氏度的最大變暖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篇論文可能是1.5攝氏度目標結束的開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亞·迪芬鮑爾(Noah Diffenbaugh)說,在“任何現實的減排情況下”,世界都處於升溫1.5攝氏度大關的邊沿。他說,避免2攝氏度的上升,可能取決於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迪芬鮑爾說,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科學家真正不同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天氣科學家使用一堆計算機模型進行模擬,然後試圖找出哪些模型做得最好,這一般是基於它們在過去模擬中的表現。而人工智慧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針對現在的氣候系統。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迪芬鮑爾說,“人工智慧能夠在大量有時相互矛盾的天氣模型猜測中,學習到最可靠的指標,即間隔某個特定的全球變暖水平還有多長時間。”他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IPCC的成員、康奈爾大學的天氣科學家娜塔莉·馬霍瓦爾德(Natalie Mahowald)說,這項研究是有意義的,符合科學家的認知,但好像更悲觀一些。她說,將來可能會證實人工智慧可以產生更好的猜測,但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沒有介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和天氣分析(Climate Analytics)的比爾·哈爾(Bill Hare)、卡爾·弗里德里希·施留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堅持以為,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存在。他們說,迪芬鮑爾沒有研究的一個快速脫碳方案顯示,全球氣溫大多可以保持在這個閾值以下。假如全球能夠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半,“那麼升溫可以限制在1.5攝氏度”,哈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人工智慧)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研究者諾亞·迪芬鮑爾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地時間2023年1月4日,突尼西亞堅杜拜,跟著氣溫上升和水位下降,Bou Heurtma大壩泥土乾燥開裂。人民視覺 資料圖人工智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猜測,即使採取協調一致的減排措施,全球仍可能在大約十年內突破國際社會約定的氣候變化臨界點,並繼承升溫,在本世紀中葉左右突破下一個升溫限制。這比之前模型猜測的時間更早。全球科學家已經確定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樞紐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發生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機率將急劇增加。溫度上升超過2攝氏度會帶來災難性和潛伏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包括讓30億人“長期缺水”。

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3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重新引發了一場辯論,即是否仍有可能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要求將天氣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內。科學家們表示,自前產業時代或19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已經升溫了1.1或1.2攝氏度。

兩位天氣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出,地球將在2033年和2035年之間超過升溫1.5攝氏度大關。這個結果與其他更傳統的猜測方法相吻合,儘管精確度更高一些。

該研究與當前很多猜測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對世界何時跨越2攝氏度門檻的估計。固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猜測,在低排放的情況下,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達到2攝氏度,但人工智慧研究得出的結果更令人擔憂。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布朗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科布(Kim Cobb)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取消1.5攝氏度的最大變暖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篇論文可能是1.5攝氏度目標結束的開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亞·迪芬鮑爾(Noah Diffenbaugh)說,在“任何現實的減排情況下”,世界都處於升溫1.5攝氏度大關的邊沿。他說,避免2攝氏度的上升,可能取決於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迪芬鮑爾說,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科學家真正不同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天氣科學家使用一堆計算機模型進行模擬,然後試圖找出哪些模型做得最好,這一般是基於它們在過去模擬中的表現。而人工智慧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針對現在的氣候系統。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迪芬鮑爾說,“人工智慧能夠在大量有時相互矛盾的天氣模型猜測中,學習到最可靠的指標,即間隔某個特定的全球變暖水平還有多長時間。”他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IPCC的成員、康奈爾大學的天氣科學家娜塔莉·馬霍瓦爾德(Natalie Mahowald)說,這項研究是有意義的,符合科學家的認知,但好像更悲觀一些。她說,將來可能會證實人工智慧可以產生更好的猜測,但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沒有介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和天氣分析(Climate Analytics)的比爾·哈爾(Bill Hare)、卡爾·弗里德里希·施留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堅持以為,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存在。他們說,迪芬鮑爾沒有研究的一個快速脫碳方案顯示,全球氣溫大多可以保持在這個閾值以下。假如全球能夠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半,“那麼升溫可以限制在1.5攝氏度”,哈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人工智慧)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研究者諾亞·迪芬鮑爾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地時間2023年1月4日,突尼西亞堅杜拜,跟著氣溫上升和水位下降,Bou Heurtma大壩泥土乾燥開裂。人民視覺 資料圖人工智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猜測,即使採取協調一致的減排措施,全球仍可能在大約十年內突破國際社會約定的氣候變化臨界點,並繼承升溫,在本世紀中葉左右突破下一個升溫限制。這比之前模型猜測的時間更早。全球科學家已經確定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樞紐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發生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機率將急劇增加。溫度上升超過2攝氏度會帶來災難性和潛伏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包括讓30億人“長期缺水”。

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3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重新引發了一場辯論,即是否仍有可能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要求將天氣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內。科學家們表示,自前產業時代或19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已經升溫了1.1或1.2攝氏度。

兩位天氣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出,地球將在2033年和2035年之間超過升溫1.5攝氏度大關。這個結果與其他更傳統的猜測方法相吻合,儘管精確度更高一些。

該研究與當前很多猜測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對世界何時跨越2攝氏度門檻的估計。固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猜測,在低排放的情況下,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達到2攝氏度,但人工智慧研究得出的結果更令人擔憂。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布朗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科布(Kim Cobb)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取消1.5攝氏度的最大變暖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篇論文可能是1.5攝氏度目標結束的開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亞·迪芬鮑爾(Noah Diffenbaugh)說,在“任何現實的減排情況下”,世界都處於升溫1.5攝氏度大關的邊沿。他說,避免2攝氏度的上升,可能取決於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迪芬鮑爾說,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科學家真正不同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天氣科學家使用一堆計算機模型進行模擬,然後試圖找出哪些模型做得最好,這一般是基於它們在過去模擬中的表現。而人工智慧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針對現在的氣候系統。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迪芬鮑爾說,“人工智慧能夠在大量有時相互矛盾的天氣模型猜測中,學習到最可靠的指標,即間隔某個特定的全球變暖水平還有多長時間。”他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IPCC的成員、康奈爾大學的天氣科學家娜塔莉·馬霍瓦爾德(Natalie Mahowald)說,這項研究是有意義的,符合科學家的認知,但好像更悲觀一些。她說,將來可能會證實人工智慧可以產生更好的猜測,但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沒有介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和天氣分析(Climate Analytics)的比爾·哈爾(Bill Hare)、卡爾·弗里德里希·施留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堅持以為,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存在。他們說,迪芬鮑爾沒有研究的一個快速脫碳方案顯示,全球氣溫大多可以保持在這個閾值以下。假如全球能夠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半,“那麼升溫可以限制在1.5攝氏度”,哈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人工智慧)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研究者諾亞·迪芬鮑爾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當地時間2023年1月4日,突尼西亞堅杜拜,跟著氣溫上升和水位下降,Bou Heurtma大壩泥土乾燥開裂。人民視覺 資料圖人工智慧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猜測,即使採取協調一致的減排措施,全球仍可能在大約十年內突破國際社會約定的氣候變化臨界點,並繼承升溫,在本世紀中葉左右突破下一個升溫限制。這比之前模型猜測的時間更早。全球科學家已經確定升溫1.5攝氏度是一個樞紐的臨界點,超過這個臨界點,發生極端洪水、乾旱、野火和糧食短缺的機率將急劇增加。溫度上升超過2攝氏度會帶來災難性和潛伏的不可逆轉的影響,包括讓30億人“長期缺水”。

這項研究發表於1月3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重新引發了一場辯論,即是否仍有可能按照2015年《巴黎協定》的要求將天氣變暖限制在1.5攝氏度內。科學家們表示,自前產業時代或19世紀中期以來,全球已經升溫了1.1或1.2攝氏度。

兩位天氣科學家利用機器學習計算出,地球將在2033年和2035年之間超過升溫1.5攝氏度大關。這個結果與其他更傳統的猜測方法相吻合,儘管精確度更高一些。

該研究與當前很多猜測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對世界何時跨越2攝氏度門檻的估計。固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猜測,在低排放的情況下,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太可能在本世紀末達到2攝氏度,但人工智慧研究得出的結果更令人擔憂。

人工智慧猜測,即使在未來半個世紀內世界達到淨零排放,在2065年之前達到變暖2攝氏度的機率為80%左右。假如排放保持在高位,在2050年前達到升溫2攝氏度的機率為50%。

布朗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金·科布(Kim Cobb)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取消1.5攝氏度的最大變暖目標,這是毋庸置疑的。而這篇論文可能是1.5攝氏度目標結束的開始。”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學的諾亞·迪芬鮑爾(Noah Diffenbaugh)說,在“任何現實的減排情況下”,世界都處於升溫1.5攝氏度大關的邊沿。他說,避免2攝氏度的上升,可能取決於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排放的目標。

迪芬鮑爾說,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科學家真正不同的地方。通常情況下,天氣科學家使用一堆計算機模型進行模擬,然後試圖找出哪些模型做得最好,這一般是基於它們在過去模擬中的表現。而人工智慧所做的事情更多的是針對現在的氣候系統。

“我們正在使用這個非常強盛的工具,它能夠接受資訊,並以人類思維無法做到的方式整合資訊,無論好壞。”迪芬鮑爾說,“人工智慧能夠在大量有時相互矛盾的天氣模型猜測中,學習到最可靠的指標,即間隔某個特定的全球變暖水平還有多長時間。”他說,在天氣科學中,使用機器學習來進行猜測的情況越來越多。

IPCC的成員、康奈爾大學的天氣科學家娜塔莉·馬霍瓦爾德(Natalie Mahowald)說,這項研究是有意義的,符合科學家的認知,但好像更悲觀一些。她說,將來可能會證實人工智慧可以產生更好的猜測,但在得出結論之前需要更多的證據。

沒有介入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邁克爾·曼恩(Michael Mann)和天氣分析(Climate Analytics)的比爾·哈爾(Bill Hare)、卡爾·弗里德里希·施留斯納(Carl-Friedrich Schleussner)堅持以為,1.5攝氏度的目標仍舊存在。他們說,迪芬鮑爾沒有研究的一個快速脫碳方案顯示,全球氣溫大多可以保持在這個閾值以下。假如全球能夠在2030年之前將碳排放減半,“那麼升溫可以限制在1.5攝氏度”,哈爾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上一篇:醫保可以報銷... 下一篇:最高獎金2萬...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