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為何執意退守沒名氣的麥城?考古驗證關羽臨終智謀

首頁 > 歷史

關羽失荊州後,為何執意退守沒名氣的麥城?考古驗證關羽臨終智謀

來源:環球最旅行 釋出時間:2023-02-03 09:41

  【導讀】敗走麥城是三國名將關羽的臨終之戰,也是蜀漢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公元215年,孫劉湘水劃界,關羽所鎮守的荊州所轄三郡,分別是:南郡、零陵郡、武陵郡。4年後,關羽以半個荊州郡的版圖率孤軍向曹操發起了戰略進攻,目標是拿下昔日荊州的首府:襄陽。關羽之所以如此急切地發動北伐,絕非是貪功冒進。

  漢末三國時期的荊州全境共有7郡,孫劉各佔其3,而曹操則佔據了南陽郡,襄陽正在其中。襄陽處於武當山和桐柏山之間,如同口袋的口子,是個天然的軍事要塞。襄陽在曹操手中,那麼曹軍隨時可以沿襄陽—江陵一線南下,廣袤的江漢平原無險可守,這對於兵力有限的關羽而言十分被動。若襄陽在關羽手中,關羽進可攻曹操的南陽盆地,退可保荊州無虞。

  可以說,只要襄陽在,北方勢力想要南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南宋末年蒙古大軍反覆在襄陽城下與宋軍展開拉鋸戰,就是這個道理。但很可惜,原本有希望一舉拿下襄樊二城的關羽,卻因昔日盟友東吳的背後偷襲而功敗垂成。在南郡首府江陵失守後,關羽和荊州大本營的聯絡已經被切斷,但東吳尚未來得及佔據荊州西境,此時的關羽只有兩條退路:一是沿漢水西撤與上庸的劉封、孟達會合,由漢中撤入益州;二是南下走當陽、夷陵一線,由巴東撤入益州。

  關羽選擇的是第二條撤退路線,並下令堅守麥城

  《三國志》載: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名不見經傳的麥城究竟有何重要,為什麼關羽在逃亡路上依然執意堅守呢?這還得從荊州獨特的地形說起。上文已述,襄陽如同一個口袋的口子,一旦紮緊,北方勢力想要南下將極為困難。而夷陵則可以看作是荊州的“西口”,控扼著長江三峽的進出,夷陵西面通往益州段的是長長的峽谷地帶。

  在關羽敗亡2年之後,東吳陸遜正是死死堵住了夷陵通道,導致劉備大軍在狹窄的穀道內無法施展,最終在夷陵之戰中全軍覆沒。關羽如果選擇從近在咫尺的上庸撤退,路途最近,但也等於任由東吳佔領尚未失守的荊州西境,日後想要收復將極為困難。但如果轉而南下守住夷陵通道,佔據口袋的“入口”,日後仍可從益州統兵反攻荊州。

  可惜,關羽的戰略意圖被陸遜識破,就在關羽沿當陽一線撤退時,陸遜迅速調兵擊潰了戍守宜都、秭歸一線的蜀將詹晏、陳鳳,攻佔了夷陵,守住了峽口,將益州和荊州的聯絡切斷。這個時候關羽仍未放棄收復荊州的意圖,在江陵和夷陵都已失守的情況下,迅速選擇另一處軍事據點,仍可保留翻盤的可能。

  關羽敲定的最後據點是麥城。與襄陽、夏口、江陵這些重要軍事據點相比,麥城在整個漢末三國當中沒有絲毫的名氣,唯一出現在史籍當中的記載,便是關羽敗走麥城這一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麥城是關羽慌不擇路下的隨機選擇。麥城位於宜都和江陵之間,春秋時就已是楚國西部的重要軍事要塞。

  只不過到了三國時期,因為荊州西部和益州同屬劉備掌控,居於其中的麥城的戰略地位自然並不凸顯。但隨著荊州西大門的丟失,麥城就如同蜀漢紮在“淪陷區”的一顆釘子,只要麥城在,東吳的軍事資源就無法順利送達夷陵前線,這將為蜀漢重新收復荊州提供可能。

  麥城遺址的考古發現顯示,古麥城據沮水、漳水之間,目前殘存的城址底寬20米,頂寬8-12米,高6米,印證了《四蕃志》雲其“縱橫十里”的記載。十里之城是什麼概念呢?關羽北伐攻打的襄陽城城牆周長約12裡,樊城城牆周長約4裡。與襄樊二城相比,麥城同樣據水而守,並且城池更為高大堅固,關羽選擇這裡,的確是有堅守待援重新收復失地的謀劃。但是,戰局的迅速惡化超出了關羽的預期。

  首先是“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並將訊息散佈到了關羽軍中,導致原本有數萬之眾的關羽大軍迅速瓦解;其次是益州方面的反應相當遲緩,從夏秋時樊城戰役開始,到當年12月關羽被殺,在長達近半年時間裡,成都沒有任何一支援軍向荊州方向移動以策應關羽。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關羽只能重新選擇第一條撤退路線,出麥城沿西北方向奔上庸,途徑臨沮時被吳軍擒殺。

  荊州的丟失,固然有關羽“剛而自矜”的性格因素在內,但在曹操佔有襄陽通道,東吳佔據荊州東部三郡的不利局面下,關羽靠著極為有限的兵力依然堅守5年之久,已實屬不易。到臨終前,關羽退保麥城的軍事舉措,仍不失為力圖恢復荊州版圖的智謀,只是天不遂人願罷了。

上一篇:劉禪已登基稱... 下一篇:“箕谷之戰”作...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