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尖2023|朱西產:期待L3級自動駕駛國家標準今年出臺

首頁 > 科技

浪尖2023|朱西產:期待L3級自動駕駛國家標準今年出臺

來源:糗事百科 釋出時間:2023-01-27 14:10

【編者按】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站在2023年的新起點,澎湃園區懇談會推出新春特輯“浪尖2023”,五問經濟學家、工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尋求元宇宙、晶片、光刻機、氫能、自動駕駛、機器人、腦機介面、立異藥等工業的突破點。

傅小凡 製圖澎湃新聞:您以為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領域最熱的關鍵詞有哪些?朱西產:我以為一個是高算力AI晶片。而在晶片裡,也有一些比較熱點的產品,如英偉達的Orin,還有高通的,還有華為的MDC 610和MDC 810。還有一些新的晶片創業公司,像黑芝麻等等。未來,談到人工智慧,就繞不開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

第二個熱詞是鐳射雷達。由於現在一直在爭論,就是自動駕駛到底是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更好,仍是更多汽車企業採用的視覺為主、加上鐳射雷達的方案更好,所以鐳射雷達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熱點詞。

第三個熱詞是資料閉環,由於智慧化和自動化是不一樣的,智慧化是資料驅動的。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AI晶片的新趨勢?

朱西產:剛才講的幾個熱詞中,熱度最高、被提及最多,也是最樞紐的,肯定仍是AI晶片。現在一輛智慧型新能源汽車,它使用的晶片實在已經達到1500張左右,90%以上都是用28奈米以上的常規制程。但是現在汽車上有兩張晶片,必需要用7奈米、14奈米這樣的進步前輩製程,一張應用於智慧座艙,一張應用於自動駕駛。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又成了中美地緣政治中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目前來看,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仍是存在不確定性,就在去年,美國政府忽然又對英偉達向中國出口Orin這類晶片,下達了制裁令,所以,在高算力晶片上,我們仍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澎湃新聞: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在哪些領域有發展機會?

朱西產: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會在L3和L4兩個等級繼承發展。

第一類自動駕駛L3等級,更多針對私家車,它的突出表現是人機共駕,並非不需要駕駛員,但大部分時間是車輛自動駕駛,這已經可以進入量產,各個企業有叫NOP的,叫NGP的,同一可以稱作NP(NavigationPilot ,導航智慧駕駛)。有了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與控制器,高精度輿圖也成了車上的一個重要部件,再加上這個高畫質攝像頭,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車企配備的1-3只鐳射雷達的支援,就形成了自動駕駛系統。當然自動駕駛需要認證,現在除了歐洲尺度ECL157以外,中國的自動駕駛尺度正在制定中。2022年11月,工信部裝備司也下發了《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試點城市的徵求意見稿》,這個《徵求意見稿》實在就是針對L3、L4自動駕駛的尺度法規以及准入流程的。等這個准入尺度出臺以後,才能說相關企業的產品是不是自動駕駛產品。L3等級的自動駕駛,現在就被稱作L2+。

第二類就是無人駕駛L4等級的,目前世界上的兩個領頭羊,美國走的是單車智慧方案,中國引領的是車、路、雲一體的網聯智慧方案。單車智慧的代表是谷歌Waymo,降級使用的話,如robo bus,在一條固定線路上行駛,或者robo truck,如洋山深水港的碼頭堆場之間,集裝箱卡車所實現的無人駕駛。它的特點是節省勞動力,在未來具有潛力。滴滴目前仍在虧損狀態,財報顯示85%是網約車司機的用度,但跟著無人駕駛的發展,這些用度都會逐步下降,而恰是這種未來的潛力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

單車智慧也有其侷限,尤其在城市交通路口,鬼探頭靠單車智慧實在是很難搞定的。哪怕是鐳射雷達,由於裝在車上,被遮擋就一定“看”不見。那麼我們把環境感知感測器放到路端不就好了嗎?但在過去,我們說“車歸車,路歸路”,由於第四代無線通訊的時延是秒級的,路真個訊號假如要幾秒鐘才能到車上,就毫無用處。

但是跟著5G(第五代無線通訊)的發展,有了兩個尺度,一個是短時延的小流量通訊PC5(直連通訊介面),用於傳輸路上攝像頭和雷達已經處理過的目標物;還有一個是短時延大流量通訊NR V2X,可以傳遞攝像頭髮送的原始影象,所以這兩方面都已經預備了相關技術,有毫秒級的高可靠性、短時延的通訊以後,環境感知感測器就不一定非要裝在自動駕駛車上,完全可以裝在路上。

現在的自動駕駛無非是兩個題目,一個是感知難,這個前面已經說過。第二個是計算難,大家一直在誇大晶片的算力,而車規級的晶片貴,算力有限。目前最高算力的就是英偉達的orin,理論上算力為1000 TOPS,但因為兩張之間互相冗餘,實在只有500 TOPS,但要填補目前的“算力黑洞”,預估要有2000 TOPS的算力。固然英偉達已經宣佈相關方案,但產品尚未見到,即使有相關產品,晉升1 TOPS就需要消耗1w的功耗,這就意味著達到這個算力功耗就要達到驚人的2000w,而目前車載能支援的功率也就300~400w,千瓦級的功耗著實是一個大困難。固然車載計算平臺的算力有限,但是我們以為雲計算的能力幾乎是無窮的,儘量採用雲端的計算來彌補車端計算的算力不足。

所以網聯智慧可以很好地解決自動駕駛兩大困難,一個是遮擋的困難,一個是算力黑洞的困難。

為什麼美國會孜孜不倦地做單車智慧,它的最大好處是講的故事悅耳,貿易推廣好,不依靠基礎設施。網聯智慧的話,意味著就要對道路端,對後平臺進行大量基建。假如單車智慧跑得通,那網聯智慧就沒必要。

但從市場反映看,美國去年十月份,兩大板塊——無人駕駛和鐳射雷達都掉了,相關創業公司,無論是已上市公司的市值,仍是未上市公司的估值,都遭遇了“腳踝斬”,跌了80%以上,整個板塊遇冷。ArgoAI倒閉,Waymo的CEO在公司IPO前離職,而正常來說一旦IPO成功,會給他個人的財富帶來很大的加成,這樣的變態舉動,可能也是他心底有所判定:單車智慧在技術上可能無法實現無人駕駛。

澎湃新聞: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在發展中碰到的題目和難題是什麼?需要從哪些方向解決這些題目?

朱西產:第一個題目是晶片亟待突破。到目前為止,對車上大部分晶片來說,7納米制程都是夠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英偉達和特斯拉新一代的FSD晶片都已經開始使用5納米制程了。我們原來以為5奈米、3奈米等進步前輩製程只是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使用,現在看來不是,汽車也需要。14奈米以下的進步前輩製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全線封閉,假如制裁成功,那中國就沒有自動駕駛。

第二個題目是軟體人才不足。目前,相關的AI程式設計人員,各個企業在互相挖角,究竟人才難得,當然這個是短時間的。只要開釋出高薪崗位,自然而然就有許多人會去學習,補上這些崗位。

第三個題目是資料合規困難。汽車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工業,2022年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國外的公司也要來到中國,資料合規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剛才也說過,自動駕駛要靠資料閉環與迭代,但是資料又比較敏感,中國政府對資料合規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是,涉及位置資訊的,必需得有輿圖測繪資質,才可以收集和使用含有精確位置資訊的資料,這是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的。第二個是使用者隱私,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保安。第三個是數字離境,可能是最難解決的,所以,去年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消化和主動提出各類建議,就是要滿意網信辦提出來的資料合規要求。

軟體人才不足、資料合規困難,這兩個仍是暫時的。對中國來說最難的一個題目,仍是進步前輩製程晶片的國產化,各行各業也都形成了晶片一定要自主的共鳴。

澎湃新聞:從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角度展開,談談您新一年的期待?

朱西產:自動駕駛是跟政府治理分不開的,相關尺度需要政府的許可。我們期待工信部跟上國際潮流,把L3的認證尺度和認證流程能夠完成。目前已經有深圳特區採用地方立法的方式,來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落地。2023年,在上海也將有第二個特區,浦東新區也將以人大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地,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2023年,但願自動駕駛能夠更加往前走一步,L3能夠有國家標準,用立法的形式,而不是用示範區治理的方式,來規範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使得自動駕駛能夠落地。

從行業的角度,即使有許多人說,晶片創業公司的結果可能終極會不盡如人意,成功機率不會很高,但是我仍然對它們滿懷信心,相信新的一年裡會有兩三家,哪怕一家,能夠突破美國的封閉。由於沒有晶片,就真的談不上智慧。

海報設計 傅小凡(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編者按】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站在2023年的新起點,澎湃園區懇談會推出新春特輯“浪尖2023”,五問經濟學家、工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尋求元宇宙、晶片、光刻機、氫能、自動駕駛、機器人、腦機介面、立異藥等工業的突破點。

傅小凡 製圖澎湃新聞:您以為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領域最熱的關鍵詞有哪些?朱西產:我以為一個是高算力AI晶片。而在晶片裡,也有一些比較熱點的產品,如英偉達的Orin,還有高通的,還有華為的MDC 610和MDC 810。還有一些新的晶片創業公司,像黑芝麻等等。未來,談到人工智慧,就繞不開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

第二個熱詞是鐳射雷達。由於現在一直在爭論,就是自動駕駛到底是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更好,仍是更多汽車企業採用的視覺為主、加上鐳射雷達的方案更好,所以鐳射雷達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熱點詞。

第三個熱詞是資料閉環,由於智慧化和自動化是不一樣的,智慧化是資料驅動的。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AI晶片的新趨勢?

朱西產:剛才講的幾個熱詞中,熱度最高、被提及最多,也是最樞紐的,肯定仍是AI晶片。現在一輛智慧型新能源汽車,它使用的晶片實在已經達到1500張左右,90%以上都是用28奈米以上的常規制程。但是現在汽車上有兩張晶片,必需要用7奈米、14奈米這樣的進步前輩製程,一張應用於智慧座艙,一張應用於自動駕駛。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又成了中美地緣政治中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目前來看,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仍是存在不確定性,就在去年,美國政府忽然又對英偉達向中國出口Orin這類晶片,下達了制裁令,所以,在高算力晶片上,我們仍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澎湃新聞: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在哪些領域有發展機會?

朱西產: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會在L3和L4兩個等級繼承發展。

第一類自動駕駛L3等級,更多針對私家車,它的突出表現是人機共駕,並非不需要駕駛員,但大部分時間是車輛自動駕駛,這已經可以進入量產,各個企業有叫NOP的,叫NGP的,同一可以稱作NP(NavigationPilot ,導航智慧駕駛)。有了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與控制器,高精度輿圖也成了車上的一個重要部件,再加上這個高畫質攝像頭,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車企配備的1-3只鐳射雷達的支援,就形成了自動駕駛系統。當然自動駕駛需要認證,現在除了歐洲尺度ECL157以外,中國的自動駕駛尺度正在制定中。2022年11月,工信部裝備司也下發了《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試點城市的徵求意見稿》,這個《徵求意見稿》實在就是針對L3、L4自動駕駛的尺度法規以及准入流程的。等這個准入尺度出臺以後,才能說相關企業的產品是不是自動駕駛產品。L3等級的自動駕駛,現在就被稱作L2+。

第二類就是無人駕駛L4等級的,目前世界上的兩個領頭羊,美國走的是單車智慧方案,中國引領的是車、路、雲一體的網聯智慧方案。單車智慧的代表是谷歌Waymo,降級使用的話,如robo bus,在一條固定線路上行駛,或者robo truck,如洋山深水港的碼頭堆場之間,集裝箱卡車所實現的無人駕駛。它的特點是節省勞動力,在未來具有潛力。滴滴目前仍在虧損狀態,財報顯示85%是網約車司機的用度,但跟著無人駕駛的發展,這些用度都會逐步下降,而恰是這種未來的潛力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

單車智慧也有其侷限,尤其在城市交通路口,鬼探頭靠單車智慧實在是很難搞定的。哪怕是鐳射雷達,由於裝在車上,被遮擋就一定“看”不見。那麼我們把環境感知感測器放到路端不就好了嗎?但在過去,我們說“車歸車,路歸路”,由於第四代無線通訊的時延是秒級的,路真個訊號假如要幾秒鐘才能到車上,就毫無用處。

但是跟著5G(第五代無線通訊)的發展,有了兩個尺度,一個是短時延的小流量通訊PC5(直連通訊介面),用於傳輸路上攝像頭和雷達已經處理過的目標物;還有一個是短時延大流量通訊NR V2X,可以傳遞攝像頭髮送的原始影象,所以這兩方面都已經預備了相關技術,有毫秒級的高可靠性、短時延的通訊以後,環境感知感測器就不一定非要裝在自動駕駛車上,完全可以裝在路上。

現在的自動駕駛無非是兩個題目,一個是感知難,這個前面已經說過。第二個是計算難,大家一直在誇大晶片的算力,而車規級的晶片貴,算力有限。目前最高算力的就是英偉達的orin,理論上算力為1000 TOPS,但因為兩張之間互相冗餘,實在只有500 TOPS,但要填補目前的“算力黑洞”,預估要有2000 TOPS的算力。固然英偉達已經宣佈相關方案,但產品尚未見到,即使有相關產品,晉升1 TOPS就需要消耗1w的功耗,這就意味著達到這個算力功耗就要達到驚人的2000w,而目前車載能支援的功率也就300~400w,千瓦級的功耗著實是一個大困難。固然車載計算平臺的算力有限,但是我們以為雲計算的能力幾乎是無窮的,儘量採用雲端的計算來彌補車端計算的算力不足。

所以網聯智慧可以很好地解決自動駕駛兩大困難,一個是遮擋的困難,一個是算力黑洞的困難。

為什麼美國會孜孜不倦地做單車智慧,它的最大好處是講的故事悅耳,貿易推廣好,不依靠基礎設施。網聯智慧的話,意味著就要對道路端,對後平臺進行大量基建。假如單車智慧跑得通,那網聯智慧就沒必要。

但從市場反映看,美國去年十月份,兩大板塊——無人駕駛和鐳射雷達都掉了,相關創業公司,無論是已上市公司的市值,仍是未上市公司的估值,都遭遇了“腳踝斬”,跌了80%以上,整個板塊遇冷。ArgoAI倒閉,Waymo的CEO在公司IPO前離職,而正常來說一旦IPO成功,會給他個人的財富帶來很大的加成,這樣的變態舉動,可能也是他心底有所判定:單車智慧在技術上可能無法實現無人駕駛。

澎湃新聞: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在發展中碰到的題目和難題是什麼?需要從哪些方向解決這些題目?

朱西產:第一個題目是晶片亟待突破。到目前為止,對車上大部分晶片來說,7納米制程都是夠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英偉達和特斯拉新一代的FSD晶片都已經開始使用5納米制程了。我們原來以為5奈米、3奈米等進步前輩製程只是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使用,現在看來不是,汽車也需要。14奈米以下的進步前輩製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全線封閉,假如制裁成功,那中國就沒有自動駕駛。

第二個題目是軟體人才不足。目前,相關的AI程式設計人員,各個企業在互相挖角,究竟人才難得,當然這個是短時間的。只要開釋出高薪崗位,自然而然就有許多人會去學習,補上這些崗位。

第三個題目是資料合規困難。汽車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工業,2022年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國外的公司也要來到中國,資料合規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剛才也說過,自動駕駛要靠資料閉環與迭代,但是資料又比較敏感,中國政府對資料合規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是,涉及位置資訊的,必需得有輿圖測繪資質,才可以收集和使用含有精確位置資訊的資料,這是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的。第二個是使用者隱私,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保安。第三個是數字離境,可能是最難解決的,所以,去年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消化和主動提出各類建議,就是要滿意網信辦提出來的資料合規要求。

軟體人才不足、資料合規困難,這兩個仍是暫時的。對中國來說最難的一個題目,仍是進步前輩製程晶片的國產化,各行各業也都形成了晶片一定要自主的共鳴。

澎湃新聞:從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角度展開,談談您新一年的期待?

朱西產:自動駕駛是跟政府治理分不開的,相關尺度需要政府的許可。我們期待工信部跟上國際潮流,把L3的認證尺度和認證流程能夠完成。目前已經有深圳特區採用地方立法的方式,來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落地。2023年,在上海也將有第二個特區,浦東新區也將以人大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地,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2023年,但願自動駕駛能夠更加往前走一步,L3能夠有國家標準,用立法的形式,而不是用示範區治理的方式,來規範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使得自動駕駛能夠落地。

從行業的角度,即使有許多人說,晶片創業公司的結果可能終極會不盡如人意,成功機率不會很高,但是我仍然對它們滿懷信心,相信新的一年裡會有兩三家,哪怕一家,能夠突破美國的封閉。由於沒有晶片,就真的談不上智慧。

【編者按】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站在2023年的新起點,澎湃園區懇談會推出新春特輯“浪尖2023”,五問經濟學家、工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尋求元宇宙、晶片、光刻機、氫能、自動駕駛、機器人、腦機介面、立異藥等工業的突破點。

傅小凡 製圖澎湃新聞:您以為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領域最熱的關鍵詞有哪些?朱西產:我以為一個是高算力AI晶片。而在晶片裡,也有一些比較熱點的產品,如英偉達的Orin,還有高通的,還有華為的MDC 610和MDC 810。還有一些新的晶片創業公司,像黑芝麻等等。未來,談到人工智慧,就繞不開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

第二個熱詞是鐳射雷達。由於現在一直在爭論,就是自動駕駛到底是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更好,仍是更多汽車企業採用的視覺為主、加上鐳射雷達的方案更好,所以鐳射雷達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熱點詞。

第三個熱詞是資料閉環,由於智慧化和自動化是不一樣的,智慧化是資料驅動的。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AI晶片的新趨勢?

朱西產:剛才講的幾個熱詞中,熱度最高、被提及最多,也是最樞紐的,肯定仍是AI晶片。現在一輛智慧型新能源汽車,它使用的晶片實在已經達到1500張左右,90%以上都是用28奈米以上的常規制程。但是現在汽車上有兩張晶片,必需要用7奈米、14奈米這樣的進步前輩製程,一張應用於智慧座艙,一張應用於自動駕駛。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又成了中美地緣政治中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目前來看,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仍是存在不確定性,就在去年,美國政府忽然又對英偉達向中國出口Orin這類晶片,下達了制裁令,所以,在高算力晶片上,我們仍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澎湃新聞: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在哪些領域有發展機會?

朱西產: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會在L3和L4兩個等級繼承發展。

第一類自動駕駛L3等級,更多針對私家車,它的突出表現是人機共駕,並非不需要駕駛員,但大部分時間是車輛自動駕駛,這已經可以進入量產,各個企業有叫NOP的,叫NGP的,同一可以稱作NP(NavigationPilot ,導航智慧駕駛)。有了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與控制器,高精度輿圖也成了車上的一個重要部件,再加上這個高畫質攝像頭,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車企配備的1-3只鐳射雷達的支援,就形成了自動駕駛系統。當然自動駕駛需要認證,現在除了歐洲尺度ECL157以外,中國的自動駕駛尺度正在制定中。2022年11月,工信部裝備司也下發了《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試點城市的徵求意見稿》,這個《徵求意見稿》實在就是針對L3、L4自動駕駛的尺度法規以及准入流程的。等這個准入尺度出臺以後,才能說相關企業的產品是不是自動駕駛產品。L3等級的自動駕駛,現在就被稱作L2+。

第二類就是無人駕駛L4等級的,目前世界上的兩個領頭羊,美國走的是單車智慧方案,中國引領的是車、路、雲一體的網聯智慧方案。單車智慧的代表是谷歌Waymo,降級使用的話,如robo bus,在一條固定線路上行駛,或者robo truck,如洋山深水港的碼頭堆場之間,集裝箱卡車所實現的無人駕駛。它的特點是節省勞動力,在未來具有潛力。滴滴目前仍在虧損狀態,財報顯示85%是網約車司機的用度,但跟著無人駕駛的發展,這些用度都會逐步下降,而恰是這種未來的潛力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

單車智慧也有其侷限,尤其在城市交通路口,鬼探頭靠單車智慧實在是很難搞定的。哪怕是鐳射雷達,由於裝在車上,被遮擋就一定“看”不見。那麼我們把環境感知感測器放到路端不就好了嗎?但在過去,我們說“車歸車,路歸路”,由於第四代無線通訊的時延是秒級的,路真個訊號假如要幾秒鐘才能到車上,就毫無用處。

但是跟著5G(第五代無線通訊)的發展,有了兩個尺度,一個是短時延的小流量通訊PC5(直連通訊介面),用於傳輸路上攝像頭和雷達已經處理過的目標物;還有一個是短時延大流量通訊NR V2X,可以傳遞攝像頭髮送的原始影象,所以這兩方面都已經預備了相關技術,有毫秒級的高可靠性、短時延的通訊以後,環境感知感測器就不一定非要裝在自動駕駛車上,完全可以裝在路上。

現在的自動駕駛無非是兩個題目,一個是感知難,這個前面已經說過。第二個是計算難,大家一直在誇大晶片的算力,而車規級的晶片貴,算力有限。目前最高算力的就是英偉達的orin,理論上算力為1000 TOPS,但因為兩張之間互相冗餘,實在只有500 TOPS,但要填補目前的“算力黑洞”,預估要有2000 TOPS的算力。固然英偉達已經宣佈相關方案,但產品尚未見到,即使有相關產品,晉升1 TOPS就需要消耗1w的功耗,這就意味著達到這個算力功耗就要達到驚人的2000w,而目前車載能支援的功率也就300~400w,千瓦級的功耗著實是一個大困難。固然車載計算平臺的算力有限,但是我們以為雲計算的能力幾乎是無窮的,儘量採用雲端的計算來彌補車端計算的算力不足。

所以網聯智慧可以很好地解決自動駕駛兩大困難,一個是遮擋的困難,一個是算力黑洞的困難。

為什麼美國會孜孜不倦地做單車智慧,它的最大好處是講的故事悅耳,貿易推廣好,不依靠基礎設施。網聯智慧的話,意味著就要對道路端,對後平臺進行大量基建。假如單車智慧跑得通,那網聯智慧就沒必要。

但從市場反映看,美國去年十月份,兩大板塊——無人駕駛和鐳射雷達都掉了,相關創業公司,無論是已上市公司的市值,仍是未上市公司的估值,都遭遇了“腳踝斬”,跌了80%以上,整個板塊遇冷。ArgoAI倒閉,Waymo的CEO在公司IPO前離職,而正常來說一旦IPO成功,會給他個人的財富帶來很大的加成,這樣的變態舉動,可能也是他心底有所判定:單車智慧在技術上可能無法實現無人駕駛。

澎湃新聞: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在發展中碰到的題目和難題是什麼?需要從哪些方向解決這些題目?

朱西產:第一個題目是晶片亟待突破。到目前為止,對車上大部分晶片來說,7納米制程都是夠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英偉達和特斯拉新一代的FSD晶片都已經開始使用5納米制程了。我們原來以為5奈米、3奈米等進步前輩製程只是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使用,現在看來不是,汽車也需要。14奈米以下的進步前輩製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全線封閉,假如制裁成功,那中國就沒有自動駕駛。

第二個題目是軟體人才不足。目前,相關的AI程式設計人員,各個企業在互相挖角,究竟人才難得,當然這個是短時間的。只要開釋出高薪崗位,自然而然就有許多人會去學習,補上這些崗位。

第三個題目是資料合規困難。汽車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工業,2022年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國外的公司也要來到中國,資料合規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剛才也說過,自動駕駛要靠資料閉環與迭代,但是資料又比較敏感,中國政府對資料合規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是,涉及位置資訊的,必需得有輿圖測繪資質,才可以收集和使用含有精確位置資訊的資料,這是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的。第二個是使用者隱私,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保安。第三個是數字離境,可能是最難解決的,所以,去年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消化和主動提出各類建議,就是要滿意網信辦提出來的資料合規要求。

軟體人才不足、資料合規困難,這兩個仍是暫時的。對中國來說最難的一個題目,仍是進步前輩製程晶片的國產化,各行各業也都形成了晶片一定要自主的共鳴。

澎湃新聞:從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角度展開,談談您新一年的期待?

朱西產:自動駕駛是跟政府治理分不開的,相關尺度需要政府的許可。我們期待工信部跟上國際潮流,把L3的認證尺度和認證流程能夠完成。目前已經有深圳特區採用地方立法的方式,來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落地。2023年,在上海也將有第二個特區,浦東新區也將以人大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地,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2023年,但願自動駕駛能夠更加往前走一步,L3能夠有國家標準,用立法的形式,而不是用示範區治理的方式,來規範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使得自動駕駛能夠落地。

從行業的角度,即使有許多人說,晶片創業公司的結果可能終極會不盡如人意,成功機率不會很高,但是我仍然對它們滿懷信心,相信新的一年裡會有兩三家,哪怕一家,能夠突破美國的封閉。由於沒有晶片,就真的談不上智慧。

【編者按】

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

站在2023年的新起點,澎湃園區懇談會推出新春特輯“浪尖2023”,五問經濟學家、工業專家、企業高管、投資人,尋求元宇宙、晶片、光刻機、氫能、自動駕駛、機器人、腦機介面、立異藥等工業的突破點。

傅小凡 製圖澎湃新聞:您以為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領域最熱的關鍵詞有哪些?朱西產:我以為一個是高算力AI晶片。而在晶片裡,也有一些比較熱點的產品,如英偉達的Orin,還有高通的,還有華為的MDC 610和MDC 810。還有一些新的晶片創業公司,像黑芝麻等等。未來,談到人工智慧,就繞不開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

第二個熱詞是鐳射雷達。由於現在一直在爭論,就是自動駕駛到底是特斯拉的純視覺方案更好,仍是更多汽車企業採用的視覺為主、加上鐳射雷達的方案更好,所以鐳射雷達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熱點詞。

第三個熱詞是資料閉環,由於智慧化和自動化是不一樣的,智慧化是資料驅動的。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AI晶片的新趨勢?

朱西產:剛才講的幾個熱詞中,熱度最高、被提及最多,也是最樞紐的,肯定仍是AI晶片。現在一輛智慧型新能源汽車,它使用的晶片實在已經達到1500張左右,90%以上都是用28奈米以上的常規制程。但是現在汽車上有兩張晶片,必需要用7奈米、14奈米這樣的進步前輩製程,一張應用於智慧座艙,一張應用於自動駕駛。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又成了中美地緣政治中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目前來看,進步前輩製程的晶片仍是存在不確定性,就在去年,美國政府忽然又對英偉達向中國出口Orin這類晶片,下達了制裁令,所以,在高算力晶片上,我們仍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澎湃新聞: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在哪些領域有發展機會?

朱西產:2023年,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將會在L3和L4兩個等級繼承發展。

第一類自動駕駛L3等級,更多針對私家車,它的突出表現是人機共駕,並非不需要駕駛員,但大部分時間是車輛自動駕駛,這已經可以進入量產,各個企業有叫NOP的,叫NGP的,同一可以稱作NP(NavigationPilot ,導航智慧駕駛)。有了高效率AI晶片的支援與控制器,高精度輿圖也成了車上的一個重要部件,再加上這個高畫質攝像頭,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車企配備的1-3只鐳射雷達的支援,就形成了自動駕駛系統。當然自動駕駛需要認證,現在除了歐洲尺度ECL157以外,中國的自動駕駛尺度正在制定中。2022年11月,工信部裝備司也下發了《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試點城市的徵求意見稿》,這個《徵求意見稿》實在就是針對L3、L4自動駕駛的尺度法規以及准入流程的。等這個准入尺度出臺以後,才能說相關企業的產品是不是自動駕駛產品。L3等級的自動駕駛,現在就被稱作L2+。

第二類就是無人駕駛L4等級的,目前世界上的兩個領頭羊,美國走的是單車智慧方案,中國引領的是車、路、雲一體的網聯智慧方案。單車智慧的代表是谷歌Waymo,降級使用的話,如robo bus,在一條固定線路上行駛,或者robo truck,如洋山深水港的碼頭堆場之間,集裝箱卡車所實現的無人駕駛。它的特點是節省勞動力,在未來具有潛力。滴滴目前仍在虧損狀態,財報顯示85%是網約車司機的用度,但跟著無人駕駛的發展,這些用度都會逐步下降,而恰是這種未來的潛力吸引著投資者的目光。

單車智慧也有其侷限,尤其在城市交通路口,鬼探頭靠單車智慧實在是很難搞定的。哪怕是鐳射雷達,由於裝在車上,被遮擋就一定“看”不見。那麼我們把環境感知感測器放到路端不就好了嗎?但在過去,我們說“車歸車,路歸路”,由於第四代無線通訊的時延是秒級的,路真個訊號假如要幾秒鐘才能到車上,就毫無用處。

但是跟著5G(第五代無線通訊)的發展,有了兩個尺度,一個是短時延的小流量通訊PC5(直連通訊介面),用於傳輸路上攝像頭和雷達已經處理過的目標物;還有一個是短時延大流量通訊NR V2X,可以傳遞攝像頭髮送的原始影象,所以這兩方面都已經預備了相關技術,有毫秒級的高可靠性、短時延的通訊以後,環境感知感測器就不一定非要裝在自動駕駛車上,完全可以裝在路上。

現在的自動駕駛無非是兩個題目,一個是感知難,這個前面已經說過。第二個是計算難,大家一直在誇大晶片的算力,而車規級的晶片貴,算力有限。目前最高算力的就是英偉達的orin,理論上算力為1000 TOPS,但因為兩張之間互相冗餘,實在只有500 TOPS,但要填補目前的“算力黑洞”,預估要有2000 TOPS的算力。固然英偉達已經宣佈相關方案,但產品尚未見到,即使有相關產品,晉升1 TOPS就需要消耗1w的功耗,這就意味著達到這個算力功耗就要達到驚人的2000w,而目前車載能支援的功率也就300~400w,千瓦級的功耗著實是一個大困難。固然車載計算平臺的算力有限,但是我們以為雲計算的能力幾乎是無窮的,儘量採用雲端的計算來彌補車端計算的算力不足。

所以網聯智慧可以很好地解決自動駕駛兩大困難,一個是遮擋的困難,一個是算力黑洞的困難。

為什麼美國會孜孜不倦地做單車智慧,它的最大好處是講的故事悅耳,貿易推廣好,不依靠基礎設施。網聯智慧的話,意味著就要對道路端,對後平臺進行大量基建。假如單車智慧跑得通,那網聯智慧就沒必要。

但從市場反映看,美國去年十月份,兩大板塊——無人駕駛和鐳射雷達都掉了,相關創業公司,無論是已上市公司的市值,仍是未上市公司的估值,都遭遇了“腳踝斬”,跌了80%以上,整個板塊遇冷。ArgoAI倒閉,Waymo的CEO在公司IPO前離職,而正常來說一旦IPO成功,會給他個人的財富帶來很大的加成,這樣的變態舉動,可能也是他心底有所判定:單車智慧在技術上可能無法實現無人駕駛。

澎湃新聞:目前中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在發展中碰到的題目和難題是什麼?需要從哪些方向解決這些題目?

朱西產:第一個題目是晶片亟待突破。到目前為止,對車上大部分晶片來說,7納米制程都是夠用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留意到,英偉達和特斯拉新一代的FSD晶片都已經開始使用5納米制程了。我們原來以為5奈米、3奈米等進步前輩製程只是手機等電子消費品使用,現在看來不是,汽車也需要。14奈米以下的進步前輩製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全線封閉,假如制裁成功,那中國就沒有自動駕駛。

第二個題目是軟體人才不足。目前,相關的AI程式設計人員,各個企業在互相挖角,究竟人才難得,當然這個是短時間的。只要開釋出高薪崗位,自然而然就有許多人會去學習,補上這些崗位。

第三個題目是資料合規困難。汽車是一個典型的全球化工業,2022年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國外的公司也要來到中國,資料合規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剛才也說過,自動駕駛要靠資料閉環與迭代,但是資料又比較敏感,中國政府對資料合規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個是,涉及位置資訊的,必需得有輿圖測繪資質,才可以收集和使用含有精確位置資訊的資料,這是從國家安全形度考慮的。第二個是使用者隱私,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保安。第三個是數字離境,可能是最難解決的,所以,去年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消化和主動提出各類建議,就是要滿意網信辦提出來的資料合規要求。

軟體人才不足、資料合規困難,這兩個仍是暫時的。對中國來說最難的一個題目,仍是進步前輩製程晶片的國產化,各行各業也都形成了晶片一定要自主的共鳴。

澎湃新聞:從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行業角度展開,談談您新一年的期待?

朱西產:自動駕駛是跟政府治理分不開的,相關尺度需要政府的許可。我們期待工信部跟上國際潮流,把L3的認證尺度和認證流程能夠完成。目前已經有深圳特區採用地方立法的方式,來解決無人駕駛汽車的落地。2023年,在上海也將有第二個特區,浦東新區也將以人大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地,這已經是一個好的開始。2023年,但願自動駕駛能夠更加往前走一步,L3能夠有國家標準,用立法的形式,而不是用示範區治理的方式,來規範無人駕駛汽車的上路,使得自動駕駛能夠落地。

從行業的角度,即使有許多人說,晶片創業公司的結果可能終極會不盡如人意,成功機率不會很高,但是我仍然對它們滿懷信心,相信新的一年裡會有兩三家,哪怕一家,能夠突破美國的封閉。由於沒有晶片,就真的談不上智慧。

上一篇:形容別人敷衍... 下一篇:Synergy Rese...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