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下堆疊6座古城池,在考古學裡,為何古城都深埋地下?

首頁 > 歷史

開封城下堆疊6座古城池,在考古學裡,為何古城都深埋地下?

來源:存檔的記憶 釋出時間:2023-01-19 09:42

  導讀:在成都市市區黃忠小區的地下,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數件國寶級的文物,一時間,考古界為之震驚。經過考察,考古學家認定此處為古蜀王國的遺址,將其命名為金沙遺址,這是21世紀中國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但是,遊客在遊覽金沙遺址時,會詫異地發現,古遺蹟全在一個深坑中,距離地面還有一段距離。事實上,不止金沙遺址,很多古代遺蹟都深埋地下,不易被發現,也增大了考古的難度,這種現象的成因究竟是什麼呢?

  造化之作——開封城摞城

  在眾多古遺蹟中,開封城摞城將地下遺蹟的形態詮釋的淋漓盡致,普通的古城遺蹟只包含一座古城,出土的文物也多屬於同一時期。但開封城摞城卻是不同朝代的城市疊在一起形成的奇觀,眾所周知,開封是六朝古都,是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但遺址似乎並不多見,並不如人們所想的,所有的古城池遺蹟都被風化消失,而是以另一種特殊的形式存在下來。

  開封的民間一直流傳著“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幾座城”的俗諺。但學界一直將其視為民間傳說,直到本世紀,隨著考古技術的進步,開封古城地下的全貌逐漸浮現在人們面前,呈現在考古學家眼前的,是一座疊壓了六座城池的遺址,從下到上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城、唐朝汴州城、北宋東京三城、金國汴京城、明朝開封城、清朝開封城。

  古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同一片土地上建起了六座城市,堪稱奇觀。今天,每一位來到“城摞城”遺址的遊客都會感嘆自然造化的神奇之處,跨越千年的時間與空間,在這一刻,被無限壓縮、交匯成一點,也使得考古學家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時找到了戰國的青銅器與明清的瓷器。從千年前“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到如今深埋地底、無人問津的落寞,古代城池究竟在這些時光中遭遇什麼?

  從錦繡繁華到無人問津,古城為何深埋地底

  古城不是古墓,並非從修建之初就深埋地底,而是一個逐漸被埋沒的過程。經過考古學家的調查和研究,造成古城之殤的原因主要的有兩方面:自然力量的破壞和人們的刻意為之。自然力量的破壞 主要包括了風力、水力甚至地震產生的破壞性後果。如開封古城“城摞城”現象的形成,就是由於黃河水多次氾濫,帶來大量泥沙,長期堆積。最終將古城埋沒。可以說,開封城摞城的形成,是建立在千百年來的黃河泥沙之上的。

  諸如此類的還有義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龐貝古城,在公元前4世紀毀於火山爆發,掩埋在了火山灰燼中。至於人為的因素,也分不同的情況。隨著時間的流逝,曾經繁華的城市也有走向落寞的一天。後來的居民往往不會保留原來的建築等,而是將其視為前人的“遺產”,能夠被推倒的房屋就被推倒,不能推倒的就採取就地掩埋的方式。

  在現存故宮的地下,考古學家們就發現了明朝故宮的遺址,出於種種原因,明故宮被“刻意掩埋”,成為又一地下遺蹟。還有一種情況是古城所處的地理環境太過惡劣,居民紛紛外遷,空城無人管理,很快就被風沙埋沒。一旦房屋以各種原因陷入地下,就會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板塊之間擠壓產生的裂縫讓建築進一步下陷,更加不容易被發現。

  長此以往,就如生物化石一般被長久封存起來。既然地下城池的存在古已有之,為何今天才被發現,而古人卻從未對此有所記載?我們今天的考古學家得以發現不同朝代的遺蹟,其實還要得益於古代考古學的特殊地位。在傳統的儒家倫理體系中,挖掘遺物是一種十分無禮的行為,在中國古代並不為世俗所容,因此,即便是盛極一時的摸金校尉,也在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古學也從未登上過大雅之堂。但也正因為如此,古代的地下遺蹟免於破壞,得以被完整的儲存下來。否則,留給我們今天的,只有挖掘過後的斷壁殘垣。

  失落的古城池

  在所有遺址中,地下遺址一定是讓考古學家最頭疼的一種。即使是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挖掘一座古城池遺蹟仍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由於長期處於地下,空氣不流通,古城中的器物同各種化學物質發生反應,釋放出大量有毒氣體,因此,在挖掘之前,考古學家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對明神宗萬曆皇帝陵墓進行挖掘時,破除金剛牆時就從破洞處噴出了成分不明的黑色氣體。除此之外,相比起地上遺蹟,地下的古城池在後續保護上也面臨著二次失落,地下文物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脆弱性。為了儘可能地減少對文物的二次傷害,考古學家們選擇將地下城池出土的文物留在原地,只將部分金屬類的文物加以修復,因此,在今天的博物館中我們所能看到的大部分展品,都是青銅或是黃金、白銀製品,而諸如陶瓷等文物,大都被保留在了原遺蹟中。

  對於古城池來說,從繁華到荒涼,是它的第一次失落,而被發現卻不能夠重見天日,這是古城池的第二次失落。地下複雜的情況使其免受外界傷害,但卻為文物出土的工作設定的無數障礙,讓高科技無用武之地。時至今日,考古學家們仍然沒有把握開採秦始皇陵,沒有人知道,經過千年的埋藏,地宮中的陷阱、毒氣是否還存在。《史記》中:“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終究不能展示在世人的眼前。

  是不幸還是幸運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古城池之殤確實令人感到惋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呢?君不見唐揚州古城城牆、護城河慘遭破壞;北京老胡同為現代化讓路;樓蘭遺址20年後面臨著消失的危險……這些地面上的建築多多少少都遭到了人為的破壞,究其原因,或是為了發展,或是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因此,從某種層面上看來,地下遺址的“命運”或許並非全盤的不幸。

  地面的堆積物將繁華掩埋,也為其提供了隱蔽的場所,在考古學家發掘之前,沒有人知道他們所站的土地之下,是否埋藏著一座曾經的城市,人類就不會去貿然地打破古城的沉寂。被埋在地下的命運,就像美人的面紗一般,讓古城不得重現天日,但又保持著恰到好處的神秘感與安全感。究竟是不幸還是幸運也難以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

  “盡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龐貝古城的銀盃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地球上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變遷,有多少次滄海桑田的鉅變,就意味著多少古城的衰落。古代城池大多難逃消失的命運,徹底者如羅布泊古城,只留下幾根殘缺的木材。但地下古城,卻以一種特殊的形式,獲得了某種意義的永生。泥沙、熔岩、土石,這些堅硬的地表物質,為古城遮風擋雨,使其免於風化侵蝕的命運。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神奇的現象,我們今天,才得以跨越千年的時間與空間,和古人站在同一片土地上,感受時間的定格。

上一篇:康有為流亡海... 下一篇:秦國軍功賜田...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