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善

首頁 > 讀書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善

來源:匿名 釋出時間:2021-09-29 14:48

 

慈懷共讀

今天我們讀的是《曾國藩家書》的第六部分: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德。

 

在家書中,曾國藩曾不止一次強調:為政要勤儉廉勞,不可倨傲,要踏實等。

一個人為官的水平高不高,能不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很大程度上看他處理政事的方法。正是曾國藩踏實做事,才使他成為晚清最有名的臣子之一。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訓斥他的兒子說:“應治之事多擱廢。”

 

壞習慣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拖延,世界上有許多人都被這種習慣所累,造成挫敗的悲劇。

曾國藩認為自己一生中有三個最慚愧的方面,其中的第二方面是——“每作一事,治一業,輒有始無終”,他覺得自己做事沒有恆心,一般都有始無終。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了的,沒有什麼困難的不能克服的。

 

做事應有始有終,不論事情多麼困難,只要開始做了,無論如何都要做完並且盡全力做到最好。

 

戰勝了困難,就會使自己的人生向前邁一大步。若被困難嚇倒了,退縮了,將終生一無所成。

 

在家書裡,曾國藩對自己的缺乏恆心,進行了檢討,並將自己沒有恆心作為反面教材,讓兒子不要效仿。

 

在給其弟出謀劃策的時候,曾國藩闡述了自己的戰略主張——“吾所望者一穩字而已,不求速不求全也。”

他告誡其弟做事“欲速”往往“不達”,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的圖快,否則簡單地追求快,就難免馬虎潦草,甚至造成錯誤損失,不但快不了,反而更費事。

 

那遇到緊急又難以處理的事情,怎樣對待?曾國藩開出一個“緩”字訣。

 

1853年11月,安徽、湖北兩路告急,清廷屢次詔令曾國藩出兵援助,此時的曾國藩練兵未完,所以,他拒不應命,一推再推,一直推到一個月後,才在皇帝的痛罵下緩緩出師了。

 

即便被罵,但曾國藩在遇到為難之事時,還總是以“緩”字為應付秘訣。

 

1864年,正當曾國藩分期分批裁撤湘軍之際,清政府命曾國藩率軍增援湖北。

 

此次對於清政府的調遣,曾國藩態度十分消極。滅了強敵,則功高震主,自己性命不保;為強敵所滅,那就一切皆休。

此時,曾國藩正處在十分無奈的兩難之中,不聽從調遣,是不忠;聽從調遣,是不利。萬難之中,還是隻有用“緩”字應對。

因此,他以自己臨陣指揮並非其所長為藉口,拒絕北援。

 

“緩”字的處世秘訣解救了曾國藩,給了他以應付事態的時機,而更關鍵的是在曾國藩會“緩”,緩得自然,緩得情有可原。

 

雖然有“消極怠工”之嫌,卻能夠不耽誤大事,這也是“緩”的原則和底線。

 

以上就是《曾國藩家書》的主要內容。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立德”才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曾經是老一輩做人的準則。但是現今許多人都與此背道而馳:爾虞我詐成了聰明機智的象徵,而老實質樸則成了傻子的代言。

 

其實,那些視說假話為處世之道的“聰明人”,雖然一時能謀到私利,但是最終會因為不誠實而失去別人的信任、甚至萬劫不復;而那些質樸老實的“蠢人”卻安安穩穩地度過一生。

 

孟子曾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一個人無論壽命長短,只有修身養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養性就是儲存他的善心,培養他自身固有的善性,這樣,才能應對命運的種種挑戰。

 

人的善性,就植根於人心中,人心雖然從本質上講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只有透過長期的潛心領悟,才能存心養性,達到加強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實現人生真正的價值。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今天分享《曾國藩家書》的第六部分就到這裡了。

上一篇:逢人稱知己,... 下一篇:心語 人上人...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