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囤貨人”的故事

首頁 > 健康

三個“囤貨人”的故事

來源:讀職場 釋出時間:2023-01-17 15:51

  一個月前,北京女孩朱麗經歷了一場“求藥風波”,最終靠不熟悉的鄰居一瓶開了封的“美林”度過難關。這讓堅持多年“斷舍離”的她重新走上了囤貨之路。

  過去她堅持只買必需品,最近她發現,“安全感也是必需品之一”。

  2022年12月新冠感染潮來襲,每個人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退燒藥、感冒藥、抗原試劑、N95口罩都成了“緊俏貨”。

  “以前看老一輩人囤貨很不理解,慢慢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不囤沒有安全感,看來我也要這樣囤一輩子了。”“北漂”老胡是個“資深”囤貨人,從口罩、藥品到抗原,再到最新、最熱的“單品”黃桃罐頭、電解質水,都整潔地碼放在他家的儲物架上。

  老胡告訴澎湃新聞,上個月他和家人囤了1000支抗原、足量的感冒藥和新冠藥,衝上熱搜的罐頭也囤了大約500個。

  儘管有人質疑是否有必要如斯囤貨,但老胡覺得,這是對自己和家庭負責。一次多囤一點東西可以避免出門造成交叉感染,關鍵時刻還可以自救或救人,“囤貨就像買保險,不想浪費,但又不希望用得上。”

  享受物資充盈的安全感

  “本來去年4月份我都囤傷了,已經打算收手了。結果年底搶藥囤藥又剎不住了。”家住北京的小鹿告訴記者,上個月她又“補貨”了500多個口罩和10盒抗原試劑,家裡囤的各種藥品可以無限供應給“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裡的所有成員。

  小鹿向記者透露,“媽媽群”是她囤藥的主要渠道。媽媽們的憂患意識往往都很超前,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她們群策群力,找團購、拉資源,最後大家互相分享。當時有相當一部分藥品、口罩、抗原是透過海外團購接龍獲得。

去年4月小鹿家添置了兩臺冰箱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去年4月,小鹿在朋友圈刷到疫情形勢嚴峻的訊息,她火速下單了兩個最大規格的立式冰箱,“當時也顧不上美觀,兩臺冰箱長得不一樣也忍了,能快點到貨就行。”

  把冰箱塞滿後,小鹿沒閒著,又購買了香蔥、番茄、黃瓜等各種蔬菜種子,並把陽臺打造成了小菜園,甚至還在郊區“囤”了一塊地。

  “正好當時我們一個鄰居說在房山有一片地,我在業主群裡看到後就決定聯絡他承包一塊。”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去年經驗不足不會施肥、翻土,但仍是很有收穫,今年應該可以真正實現自給自足了。

  去年12月,很多城市迎來一波疫情衝擊,小鹿的父親也成為“中招”的人。

  覆盤那幾日的行程,他只去了一趟菜市場。第二天,平日胃口極好的他溘然沒了食慾,抗原顯示陽。

  “老人有基礎病,開始我們還挺擔心,還好幾天前我就囤了足量的中藥、連花清瘟還有退燒藥,可以稍稍安心一點。”根據以往經驗,小鹿預判會出現一個購藥高峰,所以在“新十條”出爐當晚她又補了一批藥品、抗原和口罩,同時還下單了多臺紫外線燈和血氧儀,分別寄到了自己家和父母家。

  去年12月16日,出現症狀5天后,父親抗原轉陰,小鹿也鬆了一口氣。後來,她幾乎每天都會在多個群裡看到有人在求藥、求抗原,小鹿感到自己的未雨綢繆是對的。

  儘管大量囤貨偶爾會給她造成一些困擾,比如經常發現東西買重了;她也會一邊處理過期食物,一邊下決心不再囤貨,但很快便會打消這個念頭。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她很享受囤貨的過程,也很享受物資充盈帶來的安全感。

  過去的一個月裡,身邊朋友陸續“陽了”,小鹿會把自己的囤貨閃送給缺藥的朋友以解燃眉之急。這也給她帶來了莫大的成就感。

  囤貨就像買保險

  和小鹿一樣,老胡一家也是資深“囤貨人”。他告訴澎湃新聞,在他家,抗原、口罩都是最常規的囤貨,“都是千個起步”。

  去年底,防疫政策調整,老胡一家又從多個渠道收集了足量的感冒藥和退燒藥,準備直面病毒。

  “很多人都只盯著線上,其實線下是個很好的渠道,我有十盒退燒藥就是線上下藥店買到的。”老胡的妻子陳晨說,當時她看很多平臺的感冒藥都停止發貨了,便全副武裝去了家附近的幾家藥店碰碰運氣。當天一無所獲,她加了店員微信後便離開了。幸運的是,第二天一開門,就有人通知她到貨了。拿到藥後,陳晨叫了四個閃送,發給了需要的親朋好友。

  為了減少外出與人接觸,老胡家還囤了大量的罐頭。其中包括四大桶保質期25年的應急儲備食物,都是凍幹處理,體積小、重量輕。不過前幾天看了測評,味道似乎不太好。老胡介紹,他家買的是120份一桶的主食桶,每天吃兩份可以扛兩個月。

去年12月,老胡家囤了各種口味的罐頭。

  去年年底,老胡出差,計劃歷時1個半月,途經5個國家和地區。出發前他擔心會被感染,拉了半個大號行李箱的抗原,並在到達目的地後認真做Excel表格記錄身體狀況。

老胡海外行核酸抗原自測記錄

  “我是從北京先到廈門,再飛往第一站美國。出發時帶了成箱的藥品,但怕帶太多過境有麻煩,就拿出了一部分留給了住在廈門的妹妹。沒想到沒過多久,那些藥都派上了用場。”在北京疫情高峰前,老胡還找到渠道囤了一些新冠藥,讓妻子寄給了在外地的80歲老父親。

  老胡認為,囤貨這個事情很微妙,肯定有很多東西很久都用不上,甚至直接過期扔掉,誰都不想浪費,但其實又不希望用得上,這跟買保險差不多。

  從“斷舍離”到囤貨

  和小鹿、老胡不同,北京女孩朱麗是個在上個月剛入門的囤貨“小白”。

  大概10年前,朱麗買了本當時風靡的暢銷書——《斷舍離》。她幻想自己可以過上精簡生活,捨棄一切不是剛需的物品,最重要是脫離對物的執念。

  受書的啟發,朱麗迅速處理掉了一年以上沒有穿過的衣服,塞進抽屜後便永不見天日的化妝品小樣。有一段時間,她還踐行“每日一扔”,看著家變得越來越“乾淨”,覺得挺上癮。

  那幾年裡,朱麗還崇尚日式極簡風,空曠讓她心情平靜。

  “我們家生活一直都還挺正常,對疫情算是比較平常心了,也沒有囤貨習慣,一直都是缺什麼買什麼。”朱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初她給自己定下“只滿足當下需求”的原則,卻被瘋狂“打臉”。她家原本有間小客臥,現在已經“淪為”了儲物間,裡面收納著大量的口罩、藥物、抗原、輔食罐頭等。

  去年底,朱麗聽朋友勸告,想起給孩子備些美林和開喉劍。當她發現平時半小時就送達的藥品最快也需要2至4天才能發貨,就有點坐不住了。而當熬到第4天還不見發貨資訊後,朱麗開始瘋狂聯絡客服,但訊息始終顯示“未讀”。

  隨著家裡有人開始出現症狀,朱麗更慌了:“不知道小孩什麼時候就會感染,也不知道家裡的藥能不能撐住,像是和時間賽跑。”

  焦急時刻朱麗在小區群裡看到這樣一條訊息:“我家有一瓶剛開啟的美林,用了一次,已經消毒,家人已陽康。如果實在買不到的朋友可以來大堂自取。”她戴著一次性手套去取那瓶開了封的美林,心情很是複雜。

  朱麗說,多年養成的習慣讓她對物品消耗速度有清晰的概念,加上物流利便,過去她並沒有覺得有囤貨的必要。但這一次,她發現有些東西自己並未考慮進去。

  “原來安全感也是必需品。”隨著後來商鋪、物流恢復,朱麗在幾天裡收到了三十多個包裹,她這才意識到那些日子裡她“怒買”了多少東西。

  一個月內,朱麗家空置的小客臥就被塞成了儲物間,儘管裡面有不少東西已經派不上用場,比如成盒的抗原試劑。

  前幾日,她又看到奧密克戎變異株XBB的傳聞。儘管專家表示新冠病毒引起的腹瀉通常比較輕微,一般在短期內便可自行緩解。但這一次,朱麗早早便囤好了10盒蒙脫石散,“真是不想再那麼狼狽了”。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一個月前,北京女孩朱麗經歷了一場“求藥風波”,最終靠不熟悉的鄰居一瓶開了封的“美林”度過難關。這讓堅持多年“斷舍離”的她重新走上了囤貨之路。

  過去她堅持只買必需品,最近她發現,“安全感也是必需品之一”。

  2022年12月新冠感染潮來襲,每個人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退燒藥、感冒藥、抗原試劑、N95口罩都成了“緊俏貨”。

  “以前看老一輩人囤貨很不理解,慢慢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不囤沒有安全感,看來我也要這樣囤一輩子了。”“北漂”老胡是個“資深”囤貨人,從口罩、藥品到抗原,再到最新、最熱的“單品”黃桃罐頭、電解質水,都整潔地碼放在他家的儲物架上。

  老胡告訴澎湃新聞,上個月他和家人囤了1000支抗原、足量的感冒藥和新冠藥,衝上熱搜的罐頭也囤了大約500個。

  儘管有人質疑是否有必要如斯囤貨,但老胡覺得,這是對自己和家庭負責。一次多囤一點東西可以避免出門造成交叉感染,關鍵時刻還可以自救或救人,“囤貨就像買保險,不想浪費,但又不希望用得上。”

  享受物資充盈的安全感

  “本來去年4月份我都囤傷了,已經打算收手了。結果年底搶藥囤藥又剎不住了。”家住北京的小鹿告訴記者,上個月她又“補貨”了500多個口罩和10盒抗原試劑,家裡囤的各種藥品可以無限供應給“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裡的所有成員。

  小鹿向記者透露,“媽媽群”是她囤藥的主要渠道。媽媽們的憂患意識往往都很超前,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她們群策群力,找團購、拉資源,最後大家互相分享。當時有相當一部分藥品、口罩、抗原是透過海外團購接龍獲得。

去年4月小鹿家添置了兩臺冰箱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去年4月,小鹿在朋友圈刷到疫情形勢嚴峻的訊息,她火速下單了兩個最大規格的立式冰箱,“當時也顧不上美觀,兩臺冰箱長得不一樣也忍了,能快點到貨就行。”

  把冰箱塞滿後,小鹿沒閒著,又購買了香蔥、番茄、黃瓜等各種蔬菜種子,並把陽臺打造成了小菜園,甚至還在郊區“囤”了一塊地。

  “正好當時我們一個鄰居說在房山有一片地,我在業主群裡看到後就決定聯絡他承包一塊。”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去年經驗不足不會施肥、翻土,但仍是很有收穫,今年應該可以真正實現自給自足了。

  去年12月,很多城市迎來一波疫情衝擊,小鹿的父親也成為“中招”的人。

  覆盤那幾日的行程,他只去了一趟菜市場。第二天,平日胃口極好的他溘然沒了食慾,抗原顯示陽。

  “老人有基礎病,開始我們還挺擔心,還好幾天前我就囤了足量的中藥、連花清瘟還有退燒藥,可以稍稍安心一點。”根據以往經驗,小鹿預判會出現一個購藥高峰,所以在“新十條”出爐當晚她又補了一批藥品、抗原和口罩,同時還下單了多臺紫外線燈和血氧儀,分別寄到了自己家和父母家。

  去年12月16日,出現症狀5天后,父親抗原轉陰,小鹿也鬆了一口氣。後來,她幾乎每天都會在多個群裡看到有人在求藥、求抗原,小鹿感到自己的未雨綢繆是對的。

  儘管大量囤貨偶爾會給她造成一些困擾,比如經常發現東西買重了;她也會一邊處理過期食物,一邊下決心不再囤貨,但很快便會打消這個念頭。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她很享受囤貨的過程,也很享受物資充盈帶來的安全感。

  過去的一個月裡,身邊朋友陸續“陽了”,小鹿會把自己的囤貨閃送給缺藥的朋友以解燃眉之急。這也給她帶來了莫大的成就感。

  囤貨就像買保險

  和小鹿一樣,老胡一家也是資深“囤貨人”。他告訴澎湃新聞,在他家,抗原、口罩都是最常規的囤貨,“都是千個起步”。

  去年底,防疫政策調整,老胡一家又從多個渠道收集了足量的感冒藥和退燒藥,準備直面病毒。

  “很多人都只盯著線上,其實線下是個很好的渠道,我有十盒退燒藥就是線上下藥店買到的。”老胡的妻子陳晨說,當時她看很多平臺的感冒藥都停止發貨了,便全副武裝去了家附近的幾家藥店碰碰運氣。當天一無所獲,她加了店員微信後便離開了。幸運的是,第二天一開門,就有人通知她到貨了。拿到藥後,陳晨叫了四個閃送,發給了需要的親朋好友。

  為了減少外出與人接觸,老胡家還囤了大量的罐頭。其中包括四大桶保質期25年的應急儲備食物,都是凍幹處理,體積小、重量輕。不過前幾天看了測評,味道似乎不太好。老胡介紹,他家買的是120份一桶的主食桶,每天吃兩份可以扛兩個月。

  一個月前,北京女孩朱麗經歷了一場“求藥風波”,最終靠不熟悉的鄰居一瓶開了封的“美林”度過難關。這讓堅持多年“斷舍離”的她重新走上了囤貨之路。

  過去她堅持只買必需品,最近她發現,“安全感也是必需品之一”。

  2022年12月新冠感染潮來襲,每個人成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退燒藥、感冒藥、抗原試劑、N95口罩都成了“緊俏貨”。

  “以前看老一輩人囤貨很不理解,慢慢我也養成了這個習慣。不囤沒有安全感,看來我也要這樣囤一輩子了。”“北漂”老胡是個“資深”囤貨人,從口罩、藥品到抗原,再到最新、最熱的“單品”黃桃罐頭、電解質水,都整潔地碼放在他家的儲物架上。

  老胡告訴澎湃新聞,上個月他和家人囤了1000支抗原、足量的感冒藥和新冠藥,衝上熱搜的罐頭也囤了大約500個。

  儘管有人質疑是否有必要如斯囤貨,但老胡覺得,這是對自己和家庭負責。一次多囤一點東西可以避免出門造成交叉感染,關鍵時刻還可以自救或救人,“囤貨就像買保險,不想浪費,但又不希望用得上。”

  享受物資充盈的安全感

  “本來去年4月份我都囤傷了,已經打算收手了。結果年底搶藥囤藥又剎不住了。”家住北京的小鹿告訴記者,上個月她又“補貨”了500多個口罩和10盒抗原試劑,家裡囤的各種藥品可以無限供應給“相親相愛一家人”微信群裡的所有成員。

  小鹿向記者透露,“媽媽群”是她囤藥的主要渠道。媽媽們的憂患意識往往都很超前,一點風吹草動就能讓她們群策群力,找團購、拉資源,最後大家互相分享。當時有相當一部分藥品、口罩、抗原是透過海外團購接龍獲得。

去年4月小鹿家添置了兩臺冰箱 本文圖片均為 受訪者 供圖

  去年4月,小鹿在朋友圈刷到疫情形勢嚴峻的訊息,她火速下單了兩個最大規格的立式冰箱,“當時也顧不上美觀,兩臺冰箱長得不一樣也忍了,能快點到貨就行。”

  把冰箱塞滿後,小鹿沒閒著,又購買了香蔥、番茄、黃瓜等各種蔬菜種子,並把陽臺打造成了小菜園,甚至還在郊區“囤”了一塊地。

  “正好當時我們一個鄰居說在房山有一片地,我在業主群裡看到後就決定聯絡他承包一塊。”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去年經驗不足不會施肥、翻土,但仍是很有收穫,今年應該可以真正實現自給自足了。

  去年12月,很多城市迎來一波疫情衝擊,小鹿的父親也成為“中招”的人。

  覆盤那幾日的行程,他只去了一趟菜市場。第二天,平日胃口極好的他溘然沒了食慾,抗原顯示陽。

  “老人有基礎病,開始我們還挺擔心,還好幾天前我就囤了足量的中藥、連花清瘟還有退燒藥,可以稍稍安心一點。”根據以往經驗,小鹿預判會出現一個購藥高峰,所以在“新十條”出爐當晚她又補了一批藥品、抗原和口罩,同時還下單了多臺紫外線燈和血氧儀,分別寄到了自己家和父母家。

  去年12月16日,出現症狀5天后,父親抗原轉陰,小鹿也鬆了一口氣。後來,她幾乎每天都會在多個群裡看到有人在求藥、求抗原,小鹿感到自己的未雨綢繆是對的。

  儘管大量囤貨偶爾會給她造成一些困擾,比如經常發現東西買重了;她也會一邊處理過期食物,一邊下決心不再囤貨,但很快便會打消這個念頭。小鹿告訴澎湃新聞,她很享受囤貨的過程,也很享受物資充盈帶來的安全感。

  過去的一個月裡,身邊朋友陸續“陽了”,小鹿會把自己的囤貨閃送給缺藥的朋友以解燃眉之急。這也給她帶來了莫大的成就感。

  囤貨就像買保險

  和小鹿一樣,老胡一家也是資深“囤貨人”。他告訴澎湃新聞,在他家,抗原、口罩都是最常規的囤貨,“都是千個起步”。

  去年底,防疫政策調整,老胡一家又從多個渠道收集了足量的感冒藥和退燒藥,準備直面病毒。

  “很多人都只盯著線上,其實線下是個很好的渠道,我有十盒退燒藥就是線上下藥店買到的。”老胡的妻子陳晨說,當時她看很多平臺的感冒藥都停止發貨了,便全副武裝去了家附近的幾家藥店碰碰運氣。當天一無所獲,她加了店員微信後便離開了。幸運的是,第二天一開門,就有人通知她到貨了。拿到藥後,陳晨叫了四個閃送,發給了需要的親朋好友。

  為了減少外出與人接觸,老胡家還囤了大量的罐頭。其中包括四大桶保質期25年的應急儲備食物,都是凍幹處理,體積小、重量輕。不過前幾天看了測評,味道似乎不太好。老胡介紹,他家買的是120份一桶的主食桶,每天吃兩份可以扛兩個月。

上一篇:何偉委員:搭... 下一篇:借唄突然借不...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