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統一天下嗎?巔峰時期的晉國到底有多強

首頁 > 歷史

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統一天下嗎?巔峰時期的晉國到底有多強

來源:唯king 釋出時間:2022-12-01 10:11

  【導讀】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如果沒有三家分晉,或者說晉國能夠一直保持內部團結的話。那晉國統一天下,應該是一個大機率的事情。因為巔峰時期的晉國,實在是太強了。巔峰時期的晉國,在南方差點滅了楚國,一度聯合吳國攻入楚國王都;在西邊以一己之力擋住秦國,導致秦國在整個春秋時代,根本走不出函谷關。而東邊的齊國,同樣被晉國壓制的難以發展,除了齊國本土沒有被佔領之外,齊國的小弟基本上都轉投了晉國。

  春秋末期的晉國,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再聯合其他一些附屬國家,壓制齊秦楚三大強國。至於後來崛起的吳國和越國,在晉國眼裡根本就是一個暴發戶。吳國根本就是晉國扶持起來的,連軍隊都是晉國幫忙訓練的。越國也差不多,越國雖然在勾踐掌權時代,勉強堪稱霸主。但越國能夠稱霸,主要是因為當時晉國正忙著內亂,根本沒空去管越國。總之,巔峰時期的晉國,在春秋時代相對其他諸侯國來說,就等於是一個超級大國。尤其是春秋後期,基本上就是‘一超多強’的局面。如果是單對單的話,根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晉國的對手。至於說晉國為什麼這麼強大,後來為什麼又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這就要從晉國的特殊歷史說起了。

  晉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那會兒。當時正是周成王在位期間,由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輔政。當時周朝滅了一個老牌諸侯國,這個諸侯國是上古那位堯帝的後裔建立的,國力一直很強。滅了這個諸侯國之後,姬家自然要找個人去管,挑來挑去之後,就挑到了周成王的三弟,也就是周武王的第三個兒子。說起來,這個老三背景也是很牛,雖然不是嫡長子,但他外公是姜子牙,所以母親這邊的背景也是很牛的。所以後來,老三就被封到了這塊地方,接管了這個國家。而到了老三兒子這一代,老三的兒子給這個老牌諸侯國改了個名字,改名叫做晉國。

  歷史上那個強大的晉國,最初就是這麼來的。因為來歷比較特殊,所以晉國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算是比較強大的一個諸侯國。而接下來,在整個西周時代,晉國一直緊跟周王室的步伐,一直充當周王室的馬前卒,所以每次周王室得到了什麼好處,也沒忘了分給這個親戚一份。就這樣,西周時代,晉國越來越強,逐漸成了一流諸侯國。再之後,到了西周末年,西周的首都被犬戎攻破,然後晉國便和其他諸侯國一起聯手參戰,幫周王室趕跑了犬戎,後來還幫著周王室搬了家,搬家去了洛陽。

  這件事對於周王室來說,無疑是一場大劫。自此之後,周王室就徹底一蹶不振了,再也無力壓制群雄。但是對於晉國來說,卻是一個擴張實力的天賜良機。所以,在東周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裡,晉國打著周王室的旗號,名義上是在幫周王室做事,但私底下沒少給自己撈好處。尤其是平王遷都之後,當時還有另外一群諸侯,擁立了周平王的一個叔叔做天子。此後二十年裡,周王室一直都是兩個天子共存的狀態。直到二十年之後,晉國插手,幫助周平王幹掉了他的那位叔叔,這才結束了這場亂局。

  平定周王室內亂,這個功勞,更是讓晉國再次上了一個臺階,一躍成為東周初期的一流大國。如果就這樣發展下去,這樣的晉國,肯定會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國。但誰都沒想到的是,就在這個時候,晉國內部出問題了。晉國內部的問題,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從某一代晉國國君開始,他的兒子繼承了國君寶座,而他的弟弟則是被分了出去,成了所謂‘士大夫’。但弟弟這一脈,擁有的土地和人口卻很多,完全有實力爭奪國君的位置。所以,接下來六十多年的時間裡,晉國一直在不斷內戰。直到六十多年以後,已經變成‘小宗’的弟弟那一脈,戰勝了‘侄子’這一脈,成功搶到了國君的位置。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之為‘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事件,直接導致晉國內耗了好幾十年的時間,錯過了很長的一段發展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其他諸侯國也開始紛紛擴張,實力越來越強,晉國的優勢也開始逐漸消失了。而隨著那位新國君即位,接下來,這位晉國新國君,非但沒有想著怎麼帶領晉國擴張,反倒是繼續想著解決內部矛盾。在這位晉國國君看來,內部矛盾還是優先於外部矛盾。如果不解決晉國內部的宗室問題,以後說不定還會再出現‘曲沃代翼’這樣的事情。為了防止這種事情再次發生,這位新國君即位之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對自家人下手,基本上把他的同族親人,都給清理得一乾二淨。

  非但如此,在這之後,這位國君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兒子,生怕自己兒子太多,以後還會產生很多矛盾。如果當時這位晉國國君,知道計劃生育這個政策,或許就沒這麼多問題了。但既然兒子生了好幾個,那接下來,就只能繼續解決兒子了唄。恰好,當時這位國君有個寵妾,為了給自己兒子搶奪繼承權,就陷害其他的公子。在這之後,這位國君直接對自己的兒子們揮動了屠刀。不光太子含冤而死,其他幾位公子,也被迫流亡他國,逃離了晉國。

  如此,經過這樣一番清理之後,晉國內部的宗室力量,總算是被蕩然一空,再也不會出現曲沃代晉的事情了。但同時,宗室力量的衰落,也為後來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筆。既然宗室沒有了,國君這一脈就顯得勢單力薄,那其他大臣們自然就有了崛起的希望。與此同時,就在晉國搞內鬥的這段時間裡,齊國那邊,齊桓公順利完成了稱霸,成為了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而隨著齊桓公成功稱霸,大家也忽然發現,原來齊桓公選擇的這個辦法,真的很管用。

  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很多大國之所以不敢明目張膽的擴張,主要是怕引起公憤。當時還沒有那個諸侯國,可以強大到無懼其他諸侯國圍攻的地步。在這種局面下,如果貿然擴張,就只能引來其他諸侯國的公憤,繼而被圍攻。但齊桓公即位之後,卻用一種最合理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方法,就是尊王攘夷。

  簡單來說,就是齊桓公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去清理那些對周天子不尊敬的國家。當然,解決完之後,這個被滅的諸侯國的領土,肯定是要歸齊國佔領嘍。除此之外,每次出兵的時候,齊桓公還會順道帶上一群小弟,拉攏其他諸侯國一起共享利益。如此一來,齊國可以得到最大的實惠,其他諸侯國得到利益之後,也不會和齊國翻臉,更不會圍攻齊國。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合法地擴張了。

  齊桓公的這個辦法,無疑是最好的一個選擇。所以接下來,幾大強國都紛紛效法齊國。不過,齊桓公活著的時候,還沒人能動搖齊國的霸主地位。直到齊桓公去世,因為齊桓公臨終之前,任用了幾個奸臣,導致齊國開始內亂,國力迅速衰落,其他幾大強國,這才終於有機會開始爭霸。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晉國的爭霸之路,正式開始了。就在齊國內亂不止的時候,晉國這邊,也出現了一些小規模的內亂。最終,有一個流亡在外的公子,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最後成為了晉國的國君,這就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晉文公。晉文公登基的時候,秦國之所以願意支援他,就是因為希望透過這種方式,開啟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國地理位置比較靠西,以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秦國想要東出,就不可能繞過晉國。面對晉國的強大國力,秦國又打不過,所以就只能想著用聯姻之類的手段,和晉國搞好關係,然後讓晉國開啟一條通道。

  而晉文公也不傻,晉文公很清楚,一旦放秦國進入中原,那晉國以後想要爭奪霸主之位,就更困難了。所以當時晉國想了個辦法,大致就是和秦國說,咱倆一起去打楚國,這樣我能打垮一個勁敵,你也能順便找到一個東出的道路。而秦國被晉文公忽悠過之後,竟然也真的幫著晉國去打楚國了。隨著外部擴張開始,晉文公也開始著手解決內部問題。作為一個國君,手底下肯定是有一群幫忙幹活的人。以往晉國宗室強大的時候,從自家人裡面挑一些,再從大臣裡面挑一些,也就足夠了。但問題是,直接晉文公他爹,已經把晉國宗室清理得差不多了,導致晉文公根本沒有宗室可用。

  那年頭又沒有國考,連察舉制這種最基本的選官制度都沒有,只有貴族才能做官,平民根本沒機會。所以晉文公想了想之後,還是得重用那些忠於自己的大臣。畢竟,當年自己流浪在外的時候,這幫人曾經一直跟著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對自己也算忠心。用這些人,自己也用著放心。就這樣,在晉文公時代,所謂的‘六卿’家族,就開始出現了。晉文公當時在高層設定了六個官職,這六個官職可以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並且參與執政。所以,不管誰拿下一個席位,都瞬間會成為晉國的最高掌權者。此後的幾十年裡,一共有十一個家族的人,擔任過所謂的‘六卿’。而這十一個家族,都是所謂的‘六卿’家族。

  當然,能當上六卿的,肯定都是晉文公最信任的人。比如後來瓜分晉國的韓魏兩家,他們的祖先就曾經做過六卿。而他們能夠擔任六卿,主要也是因為當年他們曾經和晉文公一起流浪,吃過不少苦。而晉文公給他們權力的時候,大概也沒想過,為了他們的後人會瓜分晉國。內部的矛盾解決了,接下來晉國自然就開始對外擴張了。不得不說,晉文公設立的這套制度,在初期的時候,對晉國的擴張還是很有幫助的。因為當時這些大臣,每次幫晉國打贏敵人,或者吞併了其他諸侯國之後,自家都會被賜予一點土地。所以不管是出於忠心,還是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這些大臣們都拼了命地幫晉國擴張地盤。

  在晉國君臣團結一致的努力之下,再加上晉國老底子確實比較厚。所以晉文公掌權之後,很快就讓晉國迅速擴張,成為了所謂的霸主國。東邊的齊國,自從內亂之後,頗有些一蹶不振的意思。而晉文公掌權之後,自然也不會讓齊國順利發展起來,肯定是用各種手段暗中打壓。西邊的秦國,雖然被晉國忽悠的一通,跟著晉國一起去打楚國。但很快,秦國就發現,楚國雖然被打敗了,晉國也順利稱霸了,但自己還是沒能得到通往中原的道路。非但如此,晉國還用各種貿易手段,對秦國進行封鎖。所以這個時候,秦國總算聰明瞭一次,轉過頭去和晉國較量。但結果,在晉國的強大國力面前,秦國根本佔不到任何好處,最後只能灰溜溜退回西邊。此後整個春秋時代,秦國都再也沒能東出。唯一有點麻煩的,是南邊的楚國。楚國地盤比較大,人口也比較多,而且還有比較多的小弟,算是晉國爭霸最強勁的對手。所以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晉國的主要任務,就是打楚國。在晉國的不斷打壓下,楚國後來也只能節節敗退,小弟越來越少。

  雖然在晉文公去世十多年以後,楚國出了個楚莊王,暫時強大了一段時間,又奪回了不少小弟。但等到楚莊王去世之後,楚國又開始內亂。楚莊王好不容易開啟的局面,又被晉國給壓回去了。隨著楚國被壓制,晉國又開始琢磨,如何徹底滅掉楚國。這時候的晉國,便想到了一個新辦法,那就是直接從楚國背後再拉一個盟友,扶持這個盟友夾擊楚國。挑來挑去之後,晉國就挑中了吳國。當時的吳國,就是一個偏遠地區的小跟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跟中原諸國都沒有來往,很多國家甚至都不知道這個國家的存在。但是,晉國決定扶持吳國之後,吳國很快就強大了起來。當時的晉國,對吳國的援助幾乎是全方面的,不管是軍事還是手工業,都帶去了完整的技術。所以,此後的幾十年裡,吳國就逐漸成了楚國的心腹大患,並且開始幫助晉國滅楚。

  此時的晉國,已經全面壓制了齊秦楚這三國。至於其他的小國,那就更沒有資格和晉國較量了,只能做晉國的小跟班。到了這個時候,晉國其實已經有實力,去統一天下,重新開闢一個新時代了。但問題是,從這時開始,晉國內部就開始逐漸出現問題了。簡單來說,晉國內部因為沒有宗室,那些六卿家族的實力,開始迅速膨脹。之前晉國快速擴張的時候,大家一起去分敵國的地盤,基本還沒什麼矛盾。但是隨著晉國擴張的腳步陷入停滯,從外部得到的地盤越來越小。從這時開始,這些六卿家族,再想獲得新的土地,要麼去從晉國國君手裡分地盤,要麼就得打垮其他六卿家族。

  當時的晉國,便陷入了這種矛盾當中,逐漸開始無力對外擴張。再加上吳國已經被扶持起來,楚國也無力再給晉國搗亂。所以在這時候,晉楚兩國便籤訂了和平協議,約定平分霸權,互不侵犯。此後的四十年裡,因為晉楚兩國的休戰,中原地區也進入了短暫的和平時期。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是出生在這段時期,並且逐漸長大的。因為當時中原相對和平,所以孔子成年之後,才有機會在魯國內部好好學習。要是換做之前戰爭頻繁的時候,估計孔子長大之後,說不定就被拉去魯國的軍隊,以士兵的身份參戰了。但對晉國來說,對外戰爭的停止,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意味著,自此之後,那些卿大夫家族,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晉國國君身上,從晉國國君手裡搶地盤了。此後的幾十年裡,晉國就開始不斷內鬥,十一個六卿家族,開始輪番執政。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晉國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不管哪個六卿家族掌權,過於勢大之後,都會引來國君一脈以及其他卿大夫家族的聯手針對。

  如此,過了四十年之後,隨著南方的楚國,被吳國削弱到一定程度,晉國終於撕毀了和平協議,再次召集小弟,然後對楚國發起進攻。此後,吳國也開始出兵,一起針對楚國。最終,吳國直接攻入楚國王都,就連楚國那位已經埋進土裡的老國王,都被挖出來當眾鞭屍。那位對楚國老國王復仇的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而當時指揮吳國軍隊的人,就是寫《孫子兵法》的那位孫武。不過,可惜的是,後來因為秦國拼命前來救援,再加上楚國百姓也奮起抗爭,所以到了最後,楚國並沒有被滅,反倒是復國了。但經此一役之後,楚國也是元氣大傷,再也無法和晉國爭鋒了。而到了這個時候,晉國也終於成為了唯一的‘超級大國’,得以傲視群雄。客觀來說,此時的晉國,如果能夠團結一致,共同對外的話,那或許就沒有後來的戰國時代了。連楚國這樣的頭號強國,都被晉國差點滅國。那其他國家,除了齊國和秦國之外,恐怕就算捆在一起,也不是晉國的對手了。

  然而,此時的晉國,卻偏偏因為內鬥問題,根本無力發起對外擴張。當時的晉國內部,卿大夫掌權的現象,到底有多嚴重呢?舉個例子,之前晉國召集其他小弟,聯合大家一起去滅楚的時候,照理來說,應該是由晉國國君前去主持會談。但諷刺的是,去主持那次會談的,偏偏不是晉國國君,而是當時在晉國內部執政的范家家主。一個卿大夫家主,能夠主持諸侯會盟。可想而知,當時晉國內部的卿大夫世家,到底有多猛了。正是因為晉國無力對外擴張,齊國被壓制,楚國剛剛滅國,秦國被堵在西邊出不來。所以楚國復國之後的二十多年裡,中原地區又進入了一段難得的和平時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孔子他老人家開始周遊列國。如果當時晉國積極對外擴張的話,孔子或許就沒有周遊列國的機會了。

  而晉國這邊,那位曾經一度替代晉國國君,去主持諸侯會盟的范家,也沒有成為最後的贏家。因為晉國內部,似乎一直有一個傳統,先打出頭的椽子。不管誰先得勢,都會被大家圍毆滅族。所以,打來打去之後,不光范家被滅了,其他六個世家也被滅了。到了最後,就只剩下了智韓趙魏這四家了。這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智家。此後,智家開始執政,然後打著晉國國君的名義,向其他三家要土地。韓魏兩家都慫了,唯有趙家不給,於是智家就聯合韓魏兩家,一起圍攻趙家。但打了一年之後,就在趙家山窮水盡的時候,趙家忽然找到韓魏兩家,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了他們。所以接下來,兩家背刺智家,最後三家聯手滅了智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

  晉陽之戰結束後,晉國內部就只剩下韓趙魏這三家了。都說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形狀,只剩三家的時候,誰也吃不掉對方,那就只能聯手了。所以接下來,三家聯手徹底瓜分了晉國最後的一部分地盤,這就是三家分晉。客觀來說,晉國最強大的時候,恰好是三家即將瓜分晉國的時候。當時從晉國分出來的三國當中,光是一個魏國,都能吊打秦國,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商鞅變法。而如果三國聯合起來,那真的是傲視群雄,足以吊打其他所有國家了。但諷刺的是,最強大的時候,卻偏偏是晉國即將被瓜分滅亡的時候。這個結果,實在是讓人覺得有些唏噓。

  回顧晉國的整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從楚國被吳國攻破王都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三家分晉之前,這段時間的晉國,真的是非常強大,國力遠超其他諸侯國。如果這個時候的晉國,內部能夠團結一致,先兼併那些二流小國,然後再去對付齊秦楚這三個大國,以及新興的吳越兩國,其實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尤其是在楚國剛剛復國的那段時間,吳國國力消耗嚴重,越國還沒有崛起,秦國被堵在西邊一蹶不振,楚國半殘。只剩下一個齊國,當時內部也存在‘田氏代齊’的內鬥問題。齊國內部的田家,不光碟機逐了齊國宗室的兩個分支,甚至後來,連齊國國君都被田家給殺了。這樣的齊國,顯然也沒什麼威脅。

  在這種狀態下,只要晉國能夠一致對外,統一天下其實並非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其他所有諸侯國聯手,晉國也未必無法應付。但可惜的是,當時的晉國,內鬥更為嚴重,根本無力擴張。如果沒有三家分晉的話,就算到了戰國時期,晉國其實依然有機會統一天下。三家分晉之前的晉國,完全有能力攻入關中,先滅了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然後揮師南下,去對付楚國。當時的楚國,還沒有進行吳起變法,內部也是矛盾重重,晉國滅楚其實也不算太難。等到滅掉秦楚兩國之後,剩下的諸侯國,就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只可惜,晉國的強大,隨著三家分晉結束,這一頁就徹底翻過去了。戰國時代,再也沒有了晉國,只剩下韓趙魏這三國。如果當年晉文公知道這個結果,知道昔日拼死追隨自己的忠臣,他們的後人會瓜分晉國,不知道晉文公會作何感想。

上一篇:明朝定都北京... 下一篇:FTX崩盤後首...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