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定都北京後,僅一個皇帝沒被葬入皇陵,還是個英明的中興之主

首頁 > 歷史

明朝定都北京後,僅一個皇帝沒被葬入皇陵,還是個英明的中興之主

來源:英俊的德羅巴 釋出時間:2022-12-01 10:10

  【導讀】古代皇帝去世之前,一般都會給自己建造一個非常豪華的陵墓。然後在裡面放著大量的陪葬品。在過去的幾千年中,我國一共有過400多位皇帝,其中明朝皇帝的陵墓儲存的比較完整。尤其是位於北京市昌平區的明十三陵,堪稱是我國規模最大,埋葬帝后數量最多的建築群。在明朝的歷史上一共有過16位皇帝,其中開國皇帝朱元璋,被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個明朝皇帝朱允炆,因為靖難之役的緣故下落不明,所以沒有自己的帝王陵墓。朱棣上位之後,甚至都不願意承認朱允炆是一個正統皇帝,不僅廢除了他之前的年號,還儘可能的銷燬了他在皇宮裡留下的痕跡。此後,永樂皇帝朱棣,為了更好地控制全國的局面,抵抗蒙古人的襲擊,所以把京城從南京遷移到了北京,對全國的政治和經濟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明朝定都北京之後,只有一個皇帝,沒有被葬入明十三陵,還是個英明的中興之主

  此人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朱祁鈺,他出生於公元1428年9月11日,是明朝歷史上第七個皇帝。朱祁鈺的母親吳氏,原本只是朱瞻基身邊的一個侍女。生下朱祁鈺之後母憑子貴,被冊封為嫻妃。後來朱瞻基當上了皇帝,朱祁鈺封郕王。公元1449年,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的明英宗朱祁鎮不顧朝中大臣的勸阻,非要帶著朝廷的軍隊去攻打瓦次,像太祖皇帝朱元璋那樣建立功勳讓自己名垂青史,可惜民營中築起鎮久居深宮,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材料。

  他帶著軍隊浩浩蕩蕩的出發之後,還沒有碰到敵人,就因為宦官王振從中作梗,產生了相對嚴重的混亂。遇到敵人之後,被對方輕易打敗。連明英宗本人都成了敵人的俘虜。訊息傳到京城之後,在朝廷上造成了一陣軒然大波。在京城裡生活的百姓,全都提心吊膽非常害怕。有些比較富裕的人,直接開始轉移財產,甚至連朝廷的一些大臣,也暗中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南京,希望保留自家的血脈。

  太后等人知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趕緊召集大臣商議怎麼解決問題。當時朱祁鎮的皇太子朱見深才只有兩歲,即使繼承大統也沒有辦法去穩定混亂的局勢,反而還有可能因為主少國頤,造成更大的混亂。於是有人提議,讓已經成年的朱啟玉繼承大統。就這樣,朱祁鈺臨危受命當上了皇帝,將自己的哥哥明英宗遙尊為太上皇,隨後開始整頓朝綱,誅殺了之前依附於王振的官員,讓混亂的局勢逐漸穩定了下來。

  不僅如此,朱祁鈺還特別下令,讓鎮守在邊關的將領,盡忠職守,不能聽信敵人的謊言。我是那邊俘虜了明英宗之後,本想著利用他的名義騙取明朝的將領開啟城門,然後掠奪城池和財物,結果因為週期律這道命令徹底失去了機會。我這人因此惱羞成怒,直接帶兵攻打北京。早有防備的朱啟玉任命于謙等大臣組織隊伍,成功的打退了敵軍隊保護了北京的安全,這讓朱祁鈺的威信一下子提高了很多。

  瓦剌那邊不願意跟明朝死磕,趕緊把明英宗送了回來。兩兄弟見面之後,手拉著手一副兄弟情深的樣子。可實際上,朱祁鈺根本就不願意讓明英宗回來,不久之後直接把他軟禁在了南宮,而且還讓人嚴密監視,避免有人跟明英宗暗中聯絡。公元1457年,朱祁鈺突然重病,不久之後大臣們直接闖入南宮,把軟禁多年的明英宗請回來讓他重新繼承皇位。明英宗憋屈了那麼長時間,重新執掌大權之後,直接廢掉了朱祁鈺的名號,同樣也將他軟禁了起來,還下詔書說他是個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的人。過了一段兒時間,朱祁鈺去世,被人以親王的禮儀藏進了北京西山。

  延伸閱讀:實力強大的朱允炆為何會輸給勢單力薄的朱棣

  公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成為了大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史稱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開始推行仁政,改變了很多朱元璋時期的政策,這本身也沒太大問題,但他在位僅僅四年,就被燕王朱棣起兵趕下了皇位,然後下落不明成為了一樁歷史懸案。其實藩王作亂在歷史上很常見,但真正成功的不多,前車之鑑就是漢景帝時期發生的七王之亂,同樣是皇帝要削藩,同樣是藩王作亂,我們不禁要想為何漢朝藩王作亂失敗了,而明朝只有燕王一個藩王起兵卻成功了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問題,漢景帝當時削藩採用的是懷柔的政策,一步一步走,並沒有太操之過急。反觀建文帝,剛即位不久就著手削藩,而且手段狠辣,這些藩王大多數都是他的叔叔,但他絲毫不留情,流放的流放,被貶的被貶,甚至還有被逼著自殺的。正是他的這些手段,讓其他藩王對朝廷離心離德,以至於後面燕王起兵其他藩王都坐視不管。而且真要削藩,也是先考慮削實力最強的藩王,當時對朝廷威脅最大的就是寧王朱權、燕王朱棣、晉王朱棡,晉王在朱元璋時期就死了,剩下的基本就是燕王朱棣了,而且朱棣在當藩王的時候長期對外作戰,在軍中影響力很大,所以應該先向朱棣下手。

  但建文帝對待朱棣卻猶豫不決,沒有和對其他藩王那樣處置果斷,不僅讓他自己安然回到了封地,還把他的兒子都放回了封地,讓他徹底沒了後顧之憂。建文帝削藩沒從最強的開始,從最弱的開始,而且把朱棣周邊的藩王基本上都削了,本身朱元璋對藩王的佈局就是相互制衡,朱允炆沒能看出朱元璋的高瞻遠矚,反倒徹底打亂了佈局,讓燕王朱棣沒有掣肘,可以放心大膽的起事。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起兵師出有名,燕王朱棣在北平起事,和漢朝七王之亂一樣,用的都是清君側的名義。但兩個皇帝面對這種局面採用的方式卻大不相同,漢景帝果斷處置了晁錯,坐實藩王叛亂,讓他們不再是正義之師。反觀建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從始至終都沒有殺掉方孝孺這些人,讓朱棣一直頂著正義之師的名號,也讓其他藩王可以一直坐山觀虎鬥。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建文帝用人失當,他一即位就重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些人,他們都是一些空談理想主義者,沒有任何政治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在靖難之役開始之後,不管怎麼說朱棣也只有一地藩王的實力,對抗強大的朝廷還是處於下風,但當時朝廷真正可以領兵的大將不多。建文帝開始是重用老將耿炳文,但是在他並沒有出現太大失誤的情況下,建文帝把主帥改成了又一個紙上談兵的李景隆。要知道當時的情況,按照耿炳文的策略,雙方打消耗戰對於朝廷來說是大大有利的,但建文帝卻想要速戰速決,派出毫無作戰經驗空有家世背景的李景隆。果然面對身經百戰的朱棣,李景隆被打的毫無招架之力,五十萬大軍被消耗殆盡。

  燕王朱棣除了自己很會打戰以外,身邊又還有姚廣孝這樣的謀士,為他出謀劃策,真是他讓朱棣速戰速決,直取京師。而在朱棣連戰連捷,兵峰直逼皇城,建文帝居然還讓李景隆守城,結果李景隆直接開啟城門,放燕王進城兵不血刃奪得皇位,建文帝自己也落得個下落不明。可以看出,建文帝的失敗完全是咎由自取,本來朱元璋傳位給他,就提前為他佈局,甚至想到了很多不利的因素。但可悲的是建文帝實在沒有什麼政治經驗,過於年輕不夠沉穩,用人不當,種種失誤導致把皇位拱手讓人,真替朱允炆悲哀,更為朱元璋不值。

上一篇:清軍入關揚州... 下一篇:如果沒有三家...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