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雷達生產線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首頁 > 科技

“智”造雷達生產線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來源:甲殼蟲 釋出時間:2022-11-24 19:51

11月24日,由中國科協智慧製造學會聯合體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評比”流動落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專案以總分排名第四的成績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標誌著該所在智慧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高度認可,並在中國軍工智慧製造領域施展著積極引領作用。

作為中國雷達行業領軍企業之一,64年來,23所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持續為國防建設、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近年來,在科工團體“數字航天”戰略的指引下,23所以“數字企業、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的發展理念,對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面向智慧製造的數字化精巧協同出產模式。

“智”造雷達

黨的二十大呈文中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雷達是體現我國智慧製造科技水平核心產品之一,多為定製化複雜裝備,產品配套層級多、專業整合度高、技術複雜度高。

雷達是武器系統的“眼睛”,而高密度整合微波元件是“眼睛”的樞紐元件。一部雷達所需的元件數目成千上萬甚至更多,其引數指標和生產能力直接決定了整個雷達的威力、機能和交付進度。

作為雷達研製出產的主力軍,23所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建立了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讓出產模式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變。“這條生產線以智慧製造為核,以立異工藝賦能,整個出產運營資源利用高效、生產線佈局優異、製造能力平衡,快速晉升裝備大規模出產、低成本製造、快速交付的能力。”工藝製造中央主任康紹崢先容。

如今的23所,少量工人就可以完成整條複雜流水線的功課;輕點幾個按鈕,物料就能從7000平米、7層樓高的大型立體庫中精準投遞;在電腦螢幕前操縱,小車自動來回配送物料;坐在辦公室就能把握整個車間的出產情況。

精益出產的“指揮棒”

運籌帷幄、精益出產,背後有一支數字化整合和智慧化塑造的“指揮棒”。

傳統出產模式下,研製產品及批產型號資源共用、混線出產、工序並行,裝置與裝置、裝置與零部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依靠人的經驗治理,排產排程工作繁重、計劃週期長,時常會泛起計劃不合理或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題目。

“跟著出產規模的擴大,23所在北京和湖北荊州建成了一流的微波元件出產基地,圍繞‘數字航天’戰略整體構架,依託北京本部和荊州分部兩地生產線,探索出了‘多維協同、工藝賦能、資料為用’的聰明車間運營管理模式。”微波元件裝調中央主任劉文治說。

出產系統獲取出產計劃後,按交付期、計劃優先順序、資源佔用情況進行自動排產,天生的計劃正確到每道工序、每臺裝置、每一分鐘。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及資訊採集技術,遠端實時巡檢並處置題目。基於三維的工藝規劃平臺的建設,晉升工藝規劃質量,減少現場更改及工藝預備週期,產品在北京產線試製好,荊州的產線就可根據工藝規劃當即快速轉化批產。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將全線物流買通,根據出產計劃與排產資訊與各工序物料需求進行繫結,自動匹配最佳物料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實現出產物料儲存管理的透明化、物料配送及工序間週轉的精準化和節拍化。

整個出產過程數字化、視覺化、精益化,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線佈局優勝、製造能力平衡,從而快速晉升裝備低成本製造、快速批次交付能力。“我們的目標是滿意航天雷達不斷向高整合、高頻段、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發展的趨勢,為建立雷達行業智慧製造新模式提供支撐。”業務主管副所長張哲說。

多輪驅動,智造未來

雷達元件越小,其中整合的器件就越極微小。當前需要加工的產品尺寸達到微米級(一米的百萬分之一),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功課。跟著產品整合度的不斷進步,組裝工藝難度也不斷上升,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偏差都會對產品的一致性產生巨大影響。對此23所專門成立了智慧製造實驗室,結合所內產業軟體、伺服控制、進步前輩材料等專業上風,自主開展微組裝線上智慧檢測、自動化三維堆疊等多項國內首創的工藝攻關,實現高整合度下的微組裝自動化出產。

針對雷達元件出產過程中貼片、鍵合等樞紐工序,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裝配誤差、貼片精度、鍵合一致性等指標進行線上檢測並進行實時修正,裝配一次合格率由傳統手工操作的65% 晉升至95% 以上。應用數字感測技術,讓裝配精度從人工操縱的1毫米晉升到優於0.05毫米,大大降低人工引入的測試誤差。針對出產特性及資料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構建“面向物件”的大資料分析及視覺化平臺,透過BI+AI(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多功能互動實現出產運營的穿透治理,實現 “資料看得見、全域性看得清、未來看得遠”的目標,為出產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援。

工藝賦能,智慧加持,讓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完全實現出產資料流端到真個全面整合。而產線的出產自動化程度更是超出同行,釺焊、貼片鍵合和測試等工序自動化率達到90%,部門製造柔性單元可按照智慧邏輯規則進行智慧化出產。

該生產線建設後,“各自為戰、爭搶資源”現象不再發生,出產排程職員不再擔任現場“救火隊員”,在人機互動平臺前就可進行精準的排產排程。在確保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產線實現職員減少50%以上,出產效率晉升30%以上,產品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交付週期縮短20%。生產線中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得到集團公司高度肯定,被列為團體“三類線上檢測”示範線和質量大資料平臺PPM自動採集試點生產線。

牆裡開花牆外香。作為國防科工局軍用微組裝技術創新中央技術依託單位,這一建設成果,不僅滿意國防雷達產品的高效率批出產和高可靠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在其它企業進行類似產品的批產化工程應用推廣,在通訊、安防、醫療、宇航、日用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空間。“好比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站裝置以及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裝置,以及汽車毫米波雷達所需的微波元件產品,都可以在這裡高質高效出產。”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負責人劉鼕鼕先容。

“除了滿意雷達配套需求,我們也可以承接外部業務的研發與製造需求,現在23所已經是工業示範基地和微波射頻類產品設計製造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劉鼕鼕說。

(文/陳佳佳、劉鼕鼕)

11月24日,由中國科協智慧製造學會聯合體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評比”流動落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專案以總分排名第四的成績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標誌著該所在智慧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高度認可,並在中國軍工智慧製造領域施展著積極引領作用。

作為中國雷達行業領軍企業之一,64年來,23所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持續為國防建設、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近年來,在科工團體“數字航天”戰略的指引下,23所以“數字企業、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的發展理念,對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面向智慧製造的數字化精巧協同出產模式。

“智”造雷達

黨的二十大呈文中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雷達是體現我國智慧製造科技水平核心產品之一,多為定製化複雜裝備,產品配套層級多、專業整合度高、技術複雜度高。

雷達是武器系統的“眼睛”,而高密度整合微波元件是“眼睛”的樞紐元件。一部雷達所需的元件數目成千上萬甚至更多,其引數指標和生產能力直接決定了整個雷達的威力、機能和交付進度。

作為雷達研製出產的主力軍,23所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建立了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讓出產模式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變。“這條生產線以智慧製造為核,以立異工藝賦能,整個出產運營資源利用高效、生產線佈局優異、製造能力平衡,快速晉升裝備大規模出產、低成本製造、快速交付的能力。”工藝製造中央主任康紹崢先容。

如今的23所,少量工人就可以完成整條複雜流水線的功課;輕點幾個按鈕,物料就能從7000平米、7層樓高的大型立體庫中精準投遞;在電腦螢幕前操縱,小車自動來回配送物料;坐在辦公室就能把握整個車間的出產情況。

精益出產的“指揮棒”

運籌帷幄、精益出產,背後有一支數字化整合和智慧化塑造的“指揮棒”。

傳統出產模式下,研製產品及批產型號資源共用、混線出產、工序並行,裝置與裝置、裝置與零部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依靠人的經驗治理,排產排程工作繁重、計劃週期長,時常會泛起計劃不合理或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題目。

“跟著出產規模的擴大,23所在北京和湖北荊州建成了一流的微波元件出產基地,圍繞‘數字航天’戰略整體構架,依託北京本部和荊州分部兩地生產線,探索出了‘多維協同、工藝賦能、資料為用’的聰明車間運營管理模式。”微波元件裝調中央主任劉文治說。

出產系統獲取出產計劃後,按交付期、計劃優先順序、資源佔用情況進行自動排產,天生的計劃正確到每道工序、每臺裝置、每一分鐘。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及資訊採集技術,遠端實時巡檢並處置題目。基於三維的工藝規劃平臺的建設,晉升工藝規劃質量,減少現場更改及工藝預備週期,產品在北京產線試製好,荊州的產線就可根據工藝規劃當即快速轉化批產。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將全線物流買通,根據出產計劃與排產資訊與各工序物料需求進行繫結,自動匹配最佳物料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實現出產物料儲存管理的透明化、物料配送及工序間週轉的精準化和節拍化。

整個出產過程數字化、視覺化、精益化,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線佈局優勝、製造能力平衡,從而快速晉升裝備低成本製造、快速批次交付能力。“我們的目標是滿意航天雷達不斷向高整合、高頻段、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發展的趨勢,為建立雷達行業智慧製造新模式提供支撐。”業務主管副所長張哲說。

多輪驅動,智造未來

雷達元件越小,其中整合的器件就越極微小。當前需要加工的產品尺寸達到微米級(一米的百萬分之一),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功課。跟著產品整合度的不斷進步,組裝工藝難度也不斷上升,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偏差都會對產品的一致性產生巨大影響。對此23所專門成立了智慧製造實驗室,結合所內產業軟體、伺服控制、進步前輩材料等專業上風,自主開展微組裝線上智慧檢測、自動化三維堆疊等多項國內首創的工藝攻關,實現高整合度下的微組裝自動化出產。

針對雷達元件出產過程中貼片、鍵合等樞紐工序,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裝配誤差、貼片精度、鍵合一致性等指標進行線上檢測並進行實時修正,裝配一次合格率由傳統手工操作的65% 晉升至95% 以上。應用數字感測技術,讓裝配精度從人工操縱的1毫米晉升到優於0.05毫米,大大降低人工引入的測試誤差。針對出產特性及資料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構建“面向物件”的大資料分析及視覺化平臺,透過BI+AI(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多功能互動實現出產運營的穿透治理,實現 “資料看得見、全域性看得清、未來看得遠”的目標,為出產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援。

工藝賦能,智慧加持,讓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完全實現出產資料流端到真個全面整合。而產線的出產自動化程度更是超出同行,釺焊、貼片鍵合和測試等工序自動化率達到90%,部門製造柔性單元可按照智慧邏輯規則進行智慧化出產。

該生產線建設後,“各自為戰、爭搶資源”現象不再發生,出產排程職員不再擔任現場“救火隊員”,在人機互動平臺前就可進行精準的排產排程。在確保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產線實現職員減少50%以上,出產效率晉升30%以上,產品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交付週期縮短20%。生產線中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得到集團公司高度肯定,被列為團體“三類線上檢測”示範線和質量大資料平臺PPM自動採集試點生產線。

牆裡開花牆外香。作為國防科工局軍用微組裝技術創新中央技術依託單位,這一建設成果,不僅滿意國防雷達產品的高效率批出產和高可靠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在其它企業進行類似產品的批產化工程應用推廣,在通訊、安防、醫療、宇航、日用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空間。“好比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站裝置以及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裝置,以及汽車毫米波雷達所需的微波元件產品,都可以在這裡高質高效出產。”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負責人劉鼕鼕先容。

“除了滿意雷達配套需求,我們也可以承接外部業務的研發與製造需求,現在23所已經是工業示範基地和微波射頻類產品設計製造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劉鼕鼕說。

(文/陳佳佳、劉鼕鼕)

11月24日,由中國科協智慧製造學會聯合體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評比”流動落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專案以總分排名第四的成績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標誌著該所在智慧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高度認可,並在中國軍工智慧製造領域施展著積極引領作用。

作為中國雷達行業領軍企業之一,64年來,23所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持續為國防建設、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近年來,在科工團體“數字航天”戰略的指引下,23所以“數字企業、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的發展理念,對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面向智慧製造的數字化精巧協同出產模式。

“智”造雷達

黨的二十大呈文中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雷達是體現我國智慧製造科技水平核心產品之一,多為定製化複雜裝備,產品配套層級多、專業整合度高、技術複雜度高。

雷達是武器系統的“眼睛”,而高密度整合微波元件是“眼睛”的樞紐元件。一部雷達所需的元件數目成千上萬甚至更多,其引數指標和生產能力直接決定了整個雷達的威力、機能和交付進度。

作為雷達研製出產的主力軍,23所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建立了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讓出產模式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變。“這條生產線以智慧製造為核,以立異工藝賦能,整個出產運營資源利用高效、生產線佈局優異、製造能力平衡,快速晉升裝備大規模出產、低成本製造、快速交付的能力。”工藝製造中央主任康紹崢先容。

如今的23所,少量工人就可以完成整條複雜流水線的功課;輕點幾個按鈕,物料就能從7000平米、7層樓高的大型立體庫中精準投遞;在電腦螢幕前操縱,小車自動來回配送物料;坐在辦公室就能把握整個車間的出產情況。

精益出產的“指揮棒”

運籌帷幄、精益出產,背後有一支數字化整合和智慧化塑造的“指揮棒”。

傳統出產模式下,研製產品及批產型號資源共用、混線出產、工序並行,裝置與裝置、裝置與零部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依靠人的經驗治理,排產排程工作繁重、計劃週期長,時常會泛起計劃不合理或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題目。

“跟著出產規模的擴大,23所在北京和湖北荊州建成了一流的微波元件出產基地,圍繞‘數字航天’戰略整體構架,依託北京本部和荊州分部兩地生產線,探索出了‘多維協同、工藝賦能、資料為用’的聰明車間運營管理模式。”微波元件裝調中央主任劉文治說。

出產系統獲取出產計劃後,按交付期、計劃優先順序、資源佔用情況進行自動排產,天生的計劃正確到每道工序、每臺裝置、每一分鐘。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及資訊採集技術,遠端實時巡檢並處置題目。基於三維的工藝規劃平臺的建設,晉升工藝規劃質量,減少現場更改及工藝預備週期,產品在北京產線試製好,荊州的產線就可根據工藝規劃當即快速轉化批產。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將全線物流買通,根據出產計劃與排產資訊與各工序物料需求進行繫結,自動匹配最佳物料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實現出產物料儲存管理的透明化、物料配送及工序間週轉的精準化和節拍化。

整個出產過程數字化、視覺化、精益化,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線佈局優勝、製造能力平衡,從而快速晉升裝備低成本製造、快速批次交付能力。“我們的目標是滿意航天雷達不斷向高整合、高頻段、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發展的趨勢,為建立雷達行業智慧製造新模式提供支撐。”業務主管副所長張哲說。

多輪驅動,智造未來

雷達元件越小,其中整合的器件就越極微小。當前需要加工的產品尺寸達到微米級(一米的百萬分之一),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功課。跟著產品整合度的不斷進步,組裝工藝難度也不斷上升,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偏差都會對產品的一致性產生巨大影響。對此23所專門成立了智慧製造實驗室,結合所內產業軟體、伺服控制、進步前輩材料等專業上風,自主開展微組裝線上智慧檢測、自動化三維堆疊等多項國內首創的工藝攻關,實現高整合度下的微組裝自動化出產。

針對雷達元件出產過程中貼片、鍵合等樞紐工序,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裝配誤差、貼片精度、鍵合一致性等指標進行線上檢測並進行實時修正,裝配一次合格率由傳統手工操作的65% 晉升至95% 以上。應用數字感測技術,讓裝配精度從人工操縱的1毫米晉升到優於0.05毫米,大大降低人工引入的測試誤差。針對出產特性及資料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構建“面向物件”的大資料分析及視覺化平臺,透過BI+AI(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多功能互動實現出產運營的穿透治理,實現 “資料看得見、全域性看得清、未來看得遠”的目標,為出產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援。

工藝賦能,智慧加持,讓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完全實現出產資料流端到真個全面整合。而產線的出產自動化程度更是超出同行,釺焊、貼片鍵合和測試等工序自動化率達到90%,部門製造柔性單元可按照智慧邏輯規則進行智慧化出產。

該生產線建設後,“各自為戰、爭搶資源”現象不再發生,出產排程職員不再擔任現場“救火隊員”,在人機互動平臺前就可進行精準的排產排程。在確保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產線實現職員減少50%以上,出產效率晉升30%以上,產品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交付週期縮短20%。生產線中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得到集團公司高度肯定,被列為團體“三類線上檢測”示範線和質量大資料平臺PPM自動採集試點生產線。

牆裡開花牆外香。作為國防科工局軍用微組裝技術創新中央技術依託單位,這一建設成果,不僅滿意國防雷達產品的高效率批出產和高可靠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在其它企業進行類似產品的批產化工程應用推廣,在通訊、安防、醫療、宇航、日用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空間。“好比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站裝置以及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裝置,以及汽車毫米波雷達所需的微波元件產品,都可以在這裡高質高效出產。”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負責人劉鼕鼕先容。

“除了滿意雷達配套需求,我們也可以承接外部業務的研發與製造需求,現在23所已經是工業示範基地和微波射頻類產品設計製造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劉鼕鼕說。

(文/陳佳佳、劉鼕鼕)

11月24日,由中國科協智慧製造學會聯合體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評比”流動落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專案以總分排名第四的成績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標誌著該所在智慧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高度認可,並在中國軍工智慧製造領域施展著積極引領作用。

作為中國雷達行業領軍企業之一,64年來,23所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持續為國防建設、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近年來,在科工團體“數字航天”戰略的指引下,23所以“數字企業、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的發展理念,對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面向智慧製造的數字化精巧協同出產模式。

“智”造雷達

黨的二十大呈文中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雷達是體現我國智慧製造科技水平核心產品之一,多為定製化複雜裝備,產品配套層級多、專業整合度高、技術複雜度高。

雷達是武器系統的“眼睛”,而高密度整合微波元件是“眼睛”的樞紐元件。一部雷達所需的元件數目成千上萬甚至更多,其引數指標和生產能力直接決定了整個雷達的威力、機能和交付進度。

作為雷達研製出產的主力軍,23所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建立了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讓出產模式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變。“這條生產線以智慧製造為核,以立異工藝賦能,整個出產運營資源利用高效、生產線佈局優異、製造能力平衡,快速晉升裝備大規模出產、低成本製造、快速交付的能力。”工藝製造中央主任康紹崢先容。

如今的23所,少量工人就可以完成整條複雜流水線的功課;輕點幾個按鈕,物料就能從7000平米、7層樓高的大型立體庫中精準投遞;在電腦螢幕前操縱,小車自動來回配送物料;坐在辦公室就能把握整個車間的出產情況。

精益出產的“指揮棒”

運籌帷幄、精益出產,背後有一支數字化整合和智慧化塑造的“指揮棒”。

傳統出產模式下,研製產品及批產型號資源共用、混線出產、工序並行,裝置與裝置、裝置與零部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依靠人的經驗治理,排產排程工作繁重、計劃週期長,時常會泛起計劃不合理或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題目。

“跟著出產規模的擴大,23所在北京和湖北荊州建成了一流的微波元件出產基地,圍繞‘數字航天’戰略整體構架,依託北京本部和荊州分部兩地生產線,探索出了‘多維協同、工藝賦能、資料為用’的聰明車間運營管理模式。”微波元件裝調中央主任劉文治說。

出產系統獲取出產計劃後,按交付期、計劃優先順序、資源佔用情況進行自動排產,天生的計劃正確到每道工序、每臺裝置、每一分鐘。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及資訊採集技術,遠端實時巡檢並處置題目。基於三維的工藝規劃平臺的建設,晉升工藝規劃質量,減少現場更改及工藝預備週期,產品在北京產線試製好,荊州的產線就可根據工藝規劃當即快速轉化批產。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將全線物流買通,根據出產計劃與排產資訊與各工序物料需求進行繫結,自動匹配最佳物料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實現出產物料儲存管理的透明化、物料配送及工序間週轉的精準化和節拍化。

整個出產過程數字化、視覺化、精益化,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線佈局優勝、製造能力平衡,從而快速晉升裝備低成本製造、快速批次交付能力。“我們的目標是滿意航天雷達不斷向高整合、高頻段、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發展的趨勢,為建立雷達行業智慧製造新模式提供支撐。”業務主管副所長張哲說。

多輪驅動,智造未來

雷達元件越小,其中整合的器件就越極微小。當前需要加工的產品尺寸達到微米級(一米的百萬分之一),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功課。跟著產品整合度的不斷進步,組裝工藝難度也不斷上升,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偏差都會對產品的一致性產生巨大影響。對此23所專門成立了智慧製造實驗室,結合所內產業軟體、伺服控制、進步前輩材料等專業上風,自主開展微組裝線上智慧檢測、自動化三維堆疊等多項國內首創的工藝攻關,實現高整合度下的微組裝自動化出產。

針對雷達元件出產過程中貼片、鍵合等樞紐工序,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裝配誤差、貼片精度、鍵合一致性等指標進行線上檢測並進行實時修正,裝配一次合格率由傳統手工操作的65% 晉升至95% 以上。應用數字感測技術,讓裝配精度從人工操縱的1毫米晉升到優於0.05毫米,大大降低人工引入的測試誤差。針對出產特性及資料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構建“面向物件”的大資料分析及視覺化平臺,透過BI+AI(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多功能互動實現出產運營的穿透治理,實現 “資料看得見、全域性看得清、未來看得遠”的目標,為出產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援。

工藝賦能,智慧加持,讓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完全實現出產資料流端到真個全面整合。而產線的出產自動化程度更是超出同行,釺焊、貼片鍵合和測試等工序自動化率達到90%,部門製造柔性單元可按照智慧邏輯規則進行智慧化出產。

該生產線建設後,“各自為戰、爭搶資源”現象不再發生,出產排程職員不再擔任現場“救火隊員”,在人機互動平臺前就可進行精準的排產排程。在確保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產線實現職員減少50%以上,出產效率晉升30%以上,產品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交付週期縮短20%。生產線中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得到集團公司高度肯定,被列為團體“三類線上檢測”示範線和質量大資料平臺PPM自動採集試點生產線。

牆裡開花牆外香。作為國防科工局軍用微組裝技術創新中央技術依託單位,這一建設成果,不僅滿意國防雷達產品的高效率批出產和高可靠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在其它企業進行類似產品的批產化工程應用推廣,在通訊、安防、醫療、宇航、日用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空間。“好比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站裝置以及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裝置,以及汽車毫米波雷達所需的微波元件產品,都可以在這裡高質高效出產。”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負責人劉鼕鼕先容。

“除了滿意雷達配套需求,我們也可以承接外部業務的研發與製造需求,現在23所已經是工業示範基地和微波射頻類產品設計製造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劉鼕鼕說。

(文/陳佳佳、劉鼕鼕)

11月24日,由中國科協智慧製造學會聯合體共同舉辦的“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評比”流動落下帷幕,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專案以總分排名第四的成績入選“2022中國智慧製造十大科技進展”,標誌著該所在智慧化轉型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高度認可,並在中國軍工智慧製造領域施展著積極引領作用。

作為中國雷達行業領軍企業之一,64年來,23所始終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國防建設、服務國計民生,持續為國防建設、航天事業作出貢獻。近年來,在科工團體“數字航天”戰略的指引下,23所以“數字企業、數字產品、數字服務”的發展理念,對基本業務需求、業務流程、關鍵技術進行系統規劃,構建了面向智慧製造的數字化精巧協同出產模式。

“智”造雷達

黨的二十大呈文中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雷達是體現我國智慧製造科技水平核心產品之一,多為定製化複雜裝備,產品配套層級多、專業整合度高、技術複雜度高。

雷達是武器系統的“眼睛”,而高密度整合微波元件是“眼睛”的樞紐元件。一部雷達所需的元件數目成千上萬甚至更多,其引數指標和生產能力直接決定了整個雷達的威力、機能和交付進度。

作為雷達研製出產的主力軍,23所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建立了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讓出產模式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數字化智慧化方向轉變。“這條生產線以智慧製造為核,以立異工藝賦能,整個出產運營資源利用高效、生產線佈局優異、製造能力平衡,快速晉升裝備大規模出產、低成本製造、快速交付的能力。”工藝製造中央主任康紹崢先容。

如今的23所,少量工人就可以完成整條複雜流水線的功課;輕點幾個按鈕,物料就能從7000平米、7層樓高的大型立體庫中精準投遞;在電腦螢幕前操縱,小車自動來回配送物料;坐在辦公室就能把握整個車間的出產情況。

精益出產的“指揮棒”

運籌帷幄、精益出產,背後有一支數字化整合和智慧化塑造的“指揮棒”。

傳統出產模式下,研製產品及批產型號資源共用、混線出產、工序並行,裝置與裝置、裝置與零部件之間的關係複雜,依靠人的經驗治理,排產排程工作繁重、計劃週期長,時常會泛起計劃不合理或者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題目。

“跟著出產規模的擴大,23所在北京和湖北荊州建成了一流的微波元件出產基地,圍繞‘數字航天’戰略整體構架,依託北京本部和荊州分部兩地生產線,探索出了‘多維協同、工藝賦能、資料為用’的聰明車間運營管理模式。”微波元件裝調中央主任劉文治說。

出產系統獲取出產計劃後,按交付期、計劃優先順序、資源佔用情況進行自動排產,天生的計劃正確到每道工序、每臺裝置、每一分鐘。透過虛擬現實技術及資訊採集技術,遠端實時巡檢並處置題目。基於三維的工藝規劃平臺的建設,晉升工藝規劃質量,減少現場更改及工藝預備週期,產品在北京產線試製好,荊州的產線就可根據工藝規劃當即快速轉化批產。智慧物流管理系統將全線物流買通,根據出產計劃與排產資訊與各工序物料需求進行繫結,自動匹配最佳物料配送時間和配送方式,實現出產物料儲存管理的透明化、物料配送及工序間週轉的精準化和節拍化。

整個出產過程數字化、視覺化、精益化,資源高效利用、生產線佈局優勝、製造能力平衡,從而快速晉升裝備低成本製造、快速批次交付能力。“我們的目標是滿意航天雷達不斷向高整合、高頻段、高精度、高可靠方向發展的趨勢,為建立雷達行業智慧製造新模式提供支撐。”業務主管副所長張哲說。

多輪驅動,智造未來

雷達元件越小,其中整合的器件就越極微小。當前需要加工的產品尺寸達到微米級(一米的百萬分之一),需要在高倍顯微鏡下進行功課。跟著產品整合度的不斷進步,組裝工藝難度也不斷上升,肉眼看不見的微量偏差都會對產品的一致性產生巨大影響。對此23所專門成立了智慧製造實驗室,結合所內產業軟體、伺服控制、進步前輩材料等專業上風,自主開展微組裝線上智慧檢測、自動化三維堆疊等多項國內首創的工藝攻關,實現高整合度下的微組裝自動化出產。

針對雷達元件出產過程中貼片、鍵合等樞紐工序,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對裝配誤差、貼片精度、鍵合一致性等指標進行線上檢測並進行實時修正,裝配一次合格率由傳統手工操作的65% 晉升至95% 以上。應用數字感測技術,讓裝配精度從人工操縱的1毫米晉升到優於0.05毫米,大大降低人工引入的測試誤差。針對出產特性及資料多元化的業務需求,構建“面向物件”的大資料分析及視覺化平臺,透過BI+AI(商業智慧+人工智慧)多功能互動實現出產運營的穿透治理,實現 “資料看得見、全域性看得清、未來看得遠”的目標,為出產運營管理決策提供支援。

工藝賦能,智慧加持,讓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完全實現出產資料流端到真個全面整合。而產線的出產自動化程度更是超出同行,釺焊、貼片鍵合和測試等工序自動化率達到90%,部門製造柔性單元可按照智慧邏輯規則進行智慧化出產。

該生產線建設後,“各自為戰、爭搶資源”現象不再發生,出產排程職員不再擔任現場“救火隊員”,在人機互動平臺前就可進行精準的排產排程。在確保產能不變的情況下,產線實現職員減少50%以上,出產效率晉升30%以上,產品不合格率降低50%以上,交付週期縮短20%。生產線中的自動化測試系統得到集團公司高度肯定,被列為團體“三類線上檢測”示範線和質量大資料平臺PPM自動採集試點生產線。

牆裡開花牆外香。作為國防科工局軍用微組裝技術創新中央技術依託單位,這一建設成果,不僅滿意國防雷達產品的高效率批出產和高可靠發展的需要,還可以在其它企業進行類似產品的批產化工程應用推廣,在通訊、安防、醫療、宇航、日用消費電子等民用領域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空間。“好比各大電信運營商的無線基站裝置以及消費者的移動終端裝置,以及汽車毫米波雷達所需的微波元件產品,都可以在這裡高質高效出產。”複雜電子元件智慧微組裝生產線負責人劉鼕鼕先容。

“除了滿意雷達配套需求,我們也可以承接外部業務的研發與製造需求,現在23所已經是工業示範基地和微波射頻類產品設計製造ODM(原始設計製造商)企業。”劉鼕鼕說。

(文/陳佳佳、劉鼕鼕)

上一篇:劉強東啟動京... 下一篇:2022世界物聯...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