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慘重!俄空天軍鏖戰半年56架戰機折戟,對中國空軍有何啟示?

首頁 > 軍事

損失慘重!俄空天軍鏖戰半年56架戰機折戟,對中國空軍有何啟示?

來源:草帽講笑話 釋出時間:2022-09-27 09:00

  導讀:不知不覺之間,俄烏戰事已經持續了200多天。在此期間,俄羅斯軍隊的表現令人捉摸不透,不僅出乎很多人的預料,很多細節甚至讓外界大跌眼鏡。對於先進空中力量中後來者,又從俄羅斯引進大量裝備的中國空軍而言,俄軍經歷的一番挫折雖然痛苦不堪,但也進一步積累了大量現代空軍發展經驗,對於我們來說彌足寶貴。

  俄烏戰火爆發之前,外界對俄羅斯空天軍在全球空中力量中的排名,存在一定爭議。畢竟俄空天軍在戰略轟炸機、大型空中加油機、遠端運輸機等領域,繼承了大量來自蘇聯空軍的遺產。中國空軍雖然近十幾年來奮起直追,從2018年開始批次裝備殲-20隱身戰鬥機,在新一代隱身戰機方面的進展遠超俄軍蘇-57,但轟炸機、運輸機、加油機等戰略機型較之俄軍還有明顯差距。倚為長城的轟-6系列,與圖-160在體型、效能上存在巨大差距,這兩支空中力量究竟誰強誰弱,輿論一直莫衷一是。自俄軍展開在烏克蘭的行動後,外界對此的態度也逐漸發生變化。

  在外界看來,以蘇-57作為空中威懾力量,蘇-35S機群迅速奪得烏克蘭戰場制空權,為各型轟炸機和蘇-34、蘇-24、蘇-25等戰術攻擊力量提供安全作戰環境,再以“獵戶座”“前哨”等無人機監視地面,實時掌握地面動態,並及時打擊地面目標,從而組建起完整的空地一體作戰模式。與30年前的海灣戰爭一樣,也算是為如今的資訊化戰爭打了個樣。這是外界最初對俄空天軍的期待,也符合之前俄軍高調宣傳的蘇-57、圖-160M等核心裝備帶給外界的基本印象。

  但從真實戰況來說,俄空天軍在開戰前幾天的表現,也確實大致符合這一判斷。俄軍以“伊斯坎德爾-K”、“口徑”巡航導彈為先導,先是精確摧毀了烏軍機場跑道和倉庫等重點目標。之後俄軍戰機大舉出動,進一步擊潰了俄軍防空系統和固定陣地,在開戰首日就基本掌握了戰場制空權。之後,俄軍空降兵部隊又搭乘俄空天軍的米-8機群,在卡-52和蘇-25的火力支援下,借道白俄羅斯南下直衝基輔。當俄軍攻下安東諾夫機場,並在地面部隊支援下進逼基輔時,外界對俄空天軍的讚譽一度達到頂峰。但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的是,這短暫的輝煌不過是曇花一現。

  當第一週過去,時間進入三月份,俄空天軍的行動很快就趨於平靜。在外界看來,似乎烏克蘭空軍已被徹底摧毀,但媒體卻又不時傳出烏軍機升空作戰的訊息。第一次參加大規模戰爭,一度被認為是全球轟炸機霸主的圖-160,卻一直沒有在戰場現身,比起之前美製B-2A、B-1B、B-52H轟炸機在全球各地的實戰表現,確實令人感覺疑惑。甚至就連一度被視為美製AH-64“阿帕奇”武直最強對手的卡-52武直,也在烏軍高強度野戰防空體系下接連折戟,並引發外界質疑。至於也曾被寄予厚望的察打無人機,更是在烏軍便攜防空導彈面前敗下陣來,實際表現尚不如土耳其TB-2型無人機,成了俄軍暴露最為徹底的軟肋。

  最終,隨著俄軍蘇-34戰鬥轟炸機、蘇-30SM戰鬥機、蘇-35S戰鬥機接連在烏克蘭戰場上折戟,俄空天軍的真正實力徹底暴露在外介面前,早前榮光就像吹起的氣泡一樣被轉瞬即破,僅剩下最後的落日餘暉。具體來說,俄軍空中力量暴露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數量。在開戰之前,俄軍裝備的先進戰機以蘇-27、蘇-30、蘇-34、蘇-35這四款型號為主力,普遍預計總數量在1000架以上。然而在烏克蘭戰場,俄軍戰機每日出動頻率最高時也未超過120架次,通常僅有70到80架次,並且這還是在算入轟炸機和蘇-24、蘇-25等老舊戰機的情況之下。

  空有強大的戰機裝備規模,但受到前線機場數量、後勤保障體系、制導彈藥配給、戰機妥善率等因素,俄空天軍卻不能發揮出真正的實力,以至於烏軍米格-29戰鬥機一直活動持續至今,不得不說確實令其尷尬。在外界看來,單機效能往往最容易引發熱議,但在實戰中,單機效能又往往是過剩的,裝備規模或者具備高水平戰力的軍機規模,才更具實戰價值。這裡面的高水平戰力,不僅需要較強的單機效能,也需要適配的制導武器,以及適於作戰的前線保障。舉個例子,在冷戰中,蘇聯軍隊尤其是蘇聯空軍裝備,往往會落後於同時代的美軍裝備。在美國F-111之後出現的蘇-24,與F-15外觀有些相似的蘇-27,甚至是與B-1B造型接近的圖-160,都是蘇聯航空工業在美國同行取得突破後,跟進研發的產物。

  由美國帶頭突破,蘇聯隨後跟進,並憑藉強大軍工體系急速擴大規模,是蘇聯軍隊在冷戰中的發展常態,也確實實現了在短時間內與美國並駕齊驅的效果。但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以後,俄羅斯已無力維持這種規模的軍工體系,自然也就難以滿足大規模戰爭的需求。相比之下,我國航空工業的表現就要好很多,其中最關鍵原因就是在整個軍工體系之外,還有規模更大的民用工業體系作為基石,保障了人才、原材料、研發體系的持續供應。這才是近年來國產先進戰鬥機保持高速發展,短短五六年時間就列裝500架三代半以上戰機的根本原因。這也意味著,在實戰中,我國空軍戰機出動率、妥善率的表現,已經完全不是俄羅斯航空工業可以比擬的。

  其二是彈藥數量。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俄軍由於缺乏足夠的精確制導彈藥,導致蘇-34、蘇-30SM、蘇-25、蘇-24等大量對地攻擊平臺,不得不使用舊式高阻炸彈在極度危險的低空投彈,最終也就招致慘重損失。按照“Oryx”網站的統計,俄軍已有22架蘇-25、13架蘇-34、11架蘇-30SM、7架蘇-24在戰場被擊落,佔到俄軍固定翼戰機56架總損失數量的94.6%。相比之下,美國及其盟友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調集超過1050架戰機,在78天的轟炸中出動35000多架次,平均每日出動頻率近450架次,但總計只被擊落了一架F-117A和一架F-16。以如此高頻率出動架次,輪番轟炸裝備中遠端防空導彈的南聯盟,最終損失如此之低,與美軍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有直接關係。

  事實上,俄軍戰機低空投彈的作戰效能,並不比美軍使用精確制導炸彈的效果差太多,但兩者的作戰水平卻有本質區別。即使在2022年,中遠端防空導彈仍然是價值高昂的防禦裝備,其中高效能的搜尋和制導雷達數量更少,這意味著對執行對地作戰的戰機而言,4000米高度就是一條生死線。在這個高度之下,為數不少、隱蔽伏擊的野戰防空導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冒出來咬一口;而在這之上,真正具備威脅的中遠端防空導彈卻相對有限。俄軍損失戰機中的絕大多數,也正是在進入這條生死線之下以後,就再也沒回來。

  對於我國軍機來說,解決這個問題似乎並不困難,增加精確制導彈藥儲備即可,但這其實並不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原因在於,精確制導武器或元件的儲存要求較高,有效儲存時間也有限,想要長期保證實戰需求,在經濟上的成本非常高昂。因此,更加合理的做法,就是在自用的基礎上擴大對外出口規模,保持相關裝備的生產線穩定運轉,以具備在時局變動時,能夠迅速提高產量保證前線需求。

  其三是作戰體系。現代戰鬥體系是個耳熟能詳的說辭,但實際並沒有那麼複雜,不過是按照整體作戰規劃設計的不同裝備,根據戰略戰術需要合理組織安置到適宜的位置,共同組成更加複雜、更加完備、更加強大的作戰系統,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俄空天軍絕大部分現役裝備,仍然源自蘇聯空軍,在體系中的用途自然也沒有太大變化。其中,圖-160處於體系頂端,之下有圖-95輔助作為戰略力量存在,而圖-22M3實際應歸屬戰術攻擊裝備,同樣得到了蘇-34、蘇-24這兩代戰術攻擊機的輔助,最後甚至還有蘇-25作為最廉價的對地攻擊手段。這原本是一套緊密結合、互相相容、彼此支撐的作戰體系,但最大的問題是,俄軍並沒有真正發揮出這一體系的真實能力,甚至最終結果成了一加一小於二。

  舉個例子,圖-22M3“逆火”轟炸機,本應是俄軍空中戰術攻擊平臺的核心,以其出眾的超音速飛行效能和卓越的對地攻擊能力,完成對烏軍主要軍事目標的打擊,這是當年蘇聯空軍的戰術規劃,也是歐美曾經最恐懼的夢魘。如今“逆火”並沒有大規模出動,反倒是航程、載彈量遠遠不如的蘇-30SM、蘇-34承擔了這一任務,實際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事實上,我國之所以堅持不懈地對轟-6進行改進,至今仍然裝備著超過220架轟-6系列轟炸機,正是因為在海空中作戰體系中的位置,其他裝備無法取代。甚至在未來轟-20服役後,也不過是將轟-6的主力位置變為輔助,而不能徹底取代。

  時至今日,俄空天軍在烏克蘭戰場的實際表現已日益清晰,無論這場戰事的結局如何,俄方真實表現帶來的後續影響,都註定會給全球帶來影響。中國空軍作為一支常年從俄羅斯引進裝備,至今仍然裝備數百架俄製戰機的空中力量,對於俄空天軍的表現自然感受最深。幸運的是,中航工業已經在過去的10幾年中,積累了大量發展經驗,甚至連之前公認最薄弱的航空發動機領域,近年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如果國內充分利用與俄軍裝備接近的優勢,將俄空天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經驗融入日後發展中,或將彌補我們實戰經驗不足的劣勢,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上一篇:一波三折!阿... 下一篇:遼寧艦已經羽...
猜你喜歡
熱門閱讀
同類推薦